一、批评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一)批评教育的概念厘定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批”最初意指“反手击也”,后泛指打击。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批”又引申出以下含义:第一,由打击的动作引申为在文本、公文上写的动作,如“批作文、批作业”等;第二,抽象写的动作,表示这一行为的旨意,如“批示、批准”等;第三,进一步引申为口头评论,与“评”的意义通近。由于“平”表示平衡,而“评”是“平”引申义的专用字,所以,“评”表示不带偏见的议论、指出好坏。在古汉语中,“批评”一词本不带任何褒贬的感情色彩,是名副其实名的中性词,表示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是非优劣。但是,由于文人相轻的历史传统以及口头评论本身简单、即时的特点,“批评”的用法发生了变化,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而对“好”的一面避而不谈。因此,《新华汉语词典》将“批评”释为以下两点:①指出优点或缺点:如,文艺批评。②专指对缺点和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①在《当代汉语词典》中,“批评”一词的两种内涵也是如此。总的来讲,“批评”不外乎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批评”最初全面而丰富的用法,既指出优点又点明缺点;第二层是“批评”词义缩小之后的用法,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笔者关于“批评教育”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这两层被普遍认可的含义基础之上开展的。
为进一步厘清“批评”的概念,除了从词源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证,把“批评”与“批判”、“评价”这两个含义相近的词语进行语义区分也是十分必要的。关于“批判”,《辞源》(修订版)的解释是:评论是非。关于“评价”,《当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②评定的价值。从上述相关释义来看,“批评”与“批判”、“评价”三者的概念身为接近,可谓是真正的近义词。但是,根据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我们还是可以品味出这三个概念的细微区别的:“批判”的重点是“否定”,语气较重,批判者的立场十分坚定、态度十分鲜明;“评价”的重点是“判断”,语气较轻,评价者通常根据某种标准得出结论,当它作为一个学术术语时,评价者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就凸显出来了;“批评”较上述两者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它在内涵上同时兼具了“评定”和“否定”的双重含义。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体会,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
(二)批评教育的多维视域
批评教育的目的是指出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思想、言行举止(尤其是道德方面)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差距,引导其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尽可能把错误带来的损失最小化,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督促自我将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自我约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爱和指导,也是一种督促和矫正。
1.关爱意义的批评教育
爱,是一切教育的原动力。没有爱的教育是机械的传递动作;没有爱的批评是恶毒的人身攻击。若没有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真诚关心、没有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启发互动,是不能言爱、不能言教育的。
首先,关爱学生是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三条,明确对教师提出了“关爱学生”的要求。关爱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和条件,更是教育的灵魂和归宿,是批评教育的第一要义。
其次,批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关爱。世界上的爱不尽相同:有的爱甜蜜、有的爱无私、有爱纯洁、有的爱静默、有的爱苦涩……批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苦涩的爱,“苦”的是双方,“爱”的也是双方。否定自我、接受负面评价并努力改正,是一次重新突破的过程,其过程必然是“苦”的;但感受他人真诚的关爱、并逐渐成为更好的自己,又是饱含温热的“爱”的。
最后,教育者在实施批评教育时要充满爱心。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健康、维护学生的权益,使“教育植根于爱”,是批评教育发挥作用的“不二法门”。教育者在批评学生时,必须以关爱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心中时刻铭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
二、批评教育的依据与分类
(一)批评教育的依据
“夫哲学,教育学之母也。”①在人类的“派底亚”(Paideia)②星空中,最为闪耀的是这样的一个个星座:孔子、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等的思想家;列宁、毛泽东等的政治家;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列夫·托尔斯泰、泰戈尔、鲁迅等的文学家……摩洛哥的扎古尔·摩西(Zaghloul Mersy),《展望》(Prospect,quarterly of Education)的主编,就这一“天文现象”给出这样的表述:“每个时期和每种文化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神学家、小说家、历史学家、诗人以及散文作家都曾对教育这一主题发表过很多言论,对于教育问题,他们不只是在外而围观,而是迎头而进。”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呢?扎古尔·摩西又这样说到:“教育思想乃是其它一切思想形式(哲学、文学、美学、历史)所据以塑造的铸模。”这也就印证了一开始王国维的那句话。
..............................
(二)批评教育的分类
苏格拉底(Socrates)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worth living)。”这句话仿佛是一个惊蛰过后响彻云霄的春雷,给浑浑噩噩的世人带来了当头棒喝般的警醒——缺乏深度思考及深刻反思的生活,算不上真正的生活!而“审视”自我正是“审视”其他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批评教育则是进行自我“审视”的“不二法门”,任何人都无法绕过这一途径而臻至完美的境界。
为进一步论证批评教育的价值(尤其是其德育价值),笔者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批评教育进行如下划分(见图 2-2):
........................... 三、批评教育的道德教育价值............................................34
(一)批评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 34
1.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 35
2.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36
四、学校教育实践中批评教育的现实困境..............................43
(一)批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时有“缺席”.................................... 43
(二)批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失范”现象频发............................. 44
1.批评教育深陷“泛化”误区....................................... 44
2.批评教育滞于“批而不评”............................. 46
五、学校批评教育遭遇多重困境的原因分析.........................................54
(一)学生害怕外界批评且不愿进行自我批评..................................... 54
1.学生害怕外界批评........................................ 54
2.学生不愿进行自我批评................................... 55
六、学校批评教育摆脱现实困境的实施路径
(一)国家层面:保证教师批评权的有效行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制精神是一个法治国家成熟的根本标志。身处“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世情、国情、学情的深刻变化,我国的教育事业遭遇的风险挑战、困难险阻前所未有。因此,“赋予教师批评权在学校教育中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维护学校正常秩序、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完善教师批评权的立法
1966 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中,首次明确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Profession);1993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作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规定的同时,进一步指出,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教师依法享有教育、管理学生的权利,教师的批评权也是基于其职业身份所自然获得的,是由法律所赋予、所保障的。
然而,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我国现行的关于教师批评权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笼统,很多领域尚未涉及,形成了“法律真空”和“灰色地带”;且由于可操作性差,教师批评学生这一行为更多的是在道德的框架内进行,缺乏专门立法的保障。完善教育立法、填补各项空白势在必行。
.............................
结语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各个领域蓬勃开展,学校生活、师生关系以及课堂面貌等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同时,这也向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正视和思考教育改革带来的各种新问题,在教育理论层面上推陈出新,切实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和“弄潮儿”;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也必须尽可能快速地适应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学习观念,夯实文化知识基础,沉淀道德人格底色。
批评是完整的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批评与教育密不可分,批评教育具有难以替代的德育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一种固有之态,让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无可回避。但是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化、德育论学科体系的结构调整,新的问题与困惑接踵而来:传统的批评教育理念与方法受到了巨大挑战,批评教育的价值旨趣模糊不明、现实指向虚弱无力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因此,批评教育的理念必须更新,批评教育的方法必须革新——尤其要做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一艰巨工作。我们欣慰地看到,当前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就批评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多角度、多方位地提出了诸多有益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他们对批评教育改革的真切关怀与理性认识。然而,如何将这些理性认识转变为实际行动,还需要做一番综合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