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生产成本的提升,区域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结构过渡,这种过渡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从业者,需要更高的生产效率。而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帮助提升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应当有足量的教育投入,教育的规模及发展速度应当同国家资金,社会发展情况,教育的总体情况,人力资源的现状等相匹配,才能够实现经济、教育、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是以城市群的竞争形式展现出来的。而辽宁省沈阳经济区的建设是一种战略计划,以应对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此战略选择,协调辽宁省中部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以期尽快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去。
辽宁省教育厅和沈阳经济区八个城市在2012年12月签署了《沈阳经济区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此协议的实施可以帮助解决沈阳经济区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推动经济区职业教育向系统化、大型化方面发展。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开办将获得沈阳经济区的鼓励和支持,同时行业部门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进行该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此措施将能够促进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和发展,为经济区提供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本文以产业集群和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同时以沈阳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此经济区中的产业集群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以产业集群作为研究背景,探讨了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规划。
本文研究内容如下:
(1)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在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对实践研究具有指导作用,此部分内容是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经济、管理、教育等方面对两者的联系进行研讨。根据实际情况对创新发展策略进行评估,调整其创新情况,从而更好实现这一策略。
(2)产业集群战略及其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的机理探讨。通过对区域职业教育有影响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阐明国家产业集群经济的政策和战略布局的内容。其次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具体分析各人才类型需求情况,以此为基础,找到区域职业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
(3)不同区域中产业集群背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此部分内容是本文的对比研究部分。通过研究典型的职业教育发展创新战略从而获得相关的经验。因此不仅需要对国外的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战略进行详细的研究调查分析,还需要对国内已有的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战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4)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经济关系研究。从沈阳经济区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发展中占据的地位出发,对沈阳经济区产业群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研究沈阳经济区产业群所需的人才类型并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研究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与沈阳经济区产业群之间的适配问题。
(5)产业集群背景下,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以产业群基础下的职业教育创新规划作为依据,提出一种新的战略,即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模式要同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背景相关联。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在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理论研究发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程度会制约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会对区域经济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
(2)创新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各领域发展的核心,无论是其创新机制的构建,还是创新平台的融合,都离不开产业化的发展,而产业化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给予足够的支撑。换言之,创新发展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实离不开职业院校为其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3)通过对产业集群和区域职业教育相互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影响;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升级会对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生影响;就业结构变化会对人才培养规格与层次结构产生影响。
(4)沈阳经济区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崛起中的重要角色,其产业集群程度在近几年不断加强,这就意味着其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而对沈阳经济区的技能型人才以及提供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进行分析后发现,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要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职业教育几乎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即三大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也代表着职业教育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虽然沈阳经济区专业结构分布基本全面、覆盖范围较大,但是仍有部分职业院校社会情况调研工作做得不全面,在专业设置上出现不够合理的情况,使得专业发展不均衡,致使专业趋同的情况。对沈阳经济区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进行分析后认为,沈阳经济区职业学校的分布布局相对不合理,职业教育跟经济产业结构的对接上也出现一定的缺口,无法较好地适应彼此的发展。
(5)对产业集群背景下沈阳经济区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进行研究后认为,其发展重点在于对接产业集群的区域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建设、区域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基于此,本文从政策层面、院校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学生层面提出相应的策略。从政策层面而言,本文认为应该优化社会环境,做好做强职业教育;尽快制定服务沈阳经济区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政策,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和行业性优惠政策,在户籍、档案、工资、职称评定以及创业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优惠;通过实施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集团化发展道路。从院校层面而言,本文认为,学校要提升高职教育质量;通过不断创新来形成特色;还要积极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做好向社会推荐毕业生的相关工作;推进产学研办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发展需要。从社会层面而言,应该完善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制和政策;合理调整用人单位的就业门槛;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误区和偏见。从学生层面而言,要转变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改变不健康的就业心里;树立务实的人生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集群;对策;沈阳经济区;区域经济
Abstract
With the upgrading of production costs,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industry shifting from knowledge-intensive to labor-intensive, this transition requires higher qualified labor practitioners and higher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ees, increase productivity effect so as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o be able to achieve economic, educational, soci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a sufficient amount of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the scale and pace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hould be matched with state fund,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ompetitive regional economy under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based on competition in the form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in Liaoning Province is a strategic plan to address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Through this strategic choice, Liaoning Province coordinated pision of labor among the c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ord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In December of 201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eight cities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signed the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Cooperation Agree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greement would help solve the shortage of technical talents in Shenyang Economic Zone, while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zon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wards large and systematic. The establish of enterprise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s will be encouraged and supported by the Shenyang Economic Zone, meanwhile, set-up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based on the responsible departments and enterprises. This measure will be abl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and provide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the economic zone as needed.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theoretical basis, while the Shenyang Economic Zone as a research object,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ustry dust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economic zone. Besides, discuss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henyang economic zon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Theory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 theoretical study of practice of play a role of guidance, this study is part of the research of relations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liber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strategies, assessed and adjusted its innovation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is strategy better.
(2) Discussion of mechanism of industry cluster strategy effects towards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to clarify the content of the policies and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cluster economy. Secondly,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ype of talent demands as a basis to find the key development area of career planning.
(3)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different industrial clusters background zone. This part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is paper. By studying typ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strategies, gained relevant experiences. Therefore, not only the need overseas detailed researc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eg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industry cluster context, but also the analysis of background investiga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 existing domestic industry cluster.
(4) Study of relations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economic in Shenyang economic zone. From the position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in Liaoning old industrial bas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ge of industry group in Shenyang economic zone was studied. Meanwhile, analyzed how d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atch with the industry group in Shenyang economic zone.
(5) Under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cluster, the research of strate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Shenyang economic zone. According to the innovation plan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based on industry group, a new strategy is proposed, that is the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 sh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ext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industry cluster.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cluster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would impac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gre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would restrict o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ould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y.
(2) As the core of our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all areas, whether it is to build its innovative mechanism development, or to accommodate the innovation platform, it is inseparable fro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esid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ll require a lot of human resources to have enough support. In other word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s a major development strategy, its implement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vide a large number of skilled personnel.
(3)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s for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regional education mutual, it is found that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highly correlated, main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of scale and the scale will spe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elocity and impact;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vocational specialty area will affect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structure change will talents Fostering and affect the hierarchy.
(4) Shenyang Economic Zone as a new round of Liaoning old industrial base in the rise of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industry cluster degree in recent year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which means that demand for skilled personnel continue to strengthen. And after skilled personnel Shenyang Economic Zone as well as providing skilled personnel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scale of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henyang Economic Zone to lag behi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cale, vocational education almost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amely, three industry demand for talent, which repres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till huge room for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professional Shenyang Economic Zone comprehensive, covering a large rang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situations occupational social institutions doing research work is not comprehensive, not reasonable in the circumstances appear in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 so tha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resulting in professional convergence situation. Aft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ayout structure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conducted analysi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yout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vocational schools is relatively reasonabl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docking there a certain gap, can not be better adapted to each other's development.
(5) After the study under the industry cluster contex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 Shenyang economic zone, it suggests that its development focused on building construction dock industry cluster area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luster,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s. Based on this, we propose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olicy level,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s, the social dimension and student level. From the terms of the policy level, this paper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optimiz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good and str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 service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policies in Shenyang economic zone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overall plan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aduates of regional and trade policies in residence, archives, wages, job classifi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o give strong support and promotion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vestment regimes to promot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 to explore the road. From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level, the paper argues that schools shoul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 also acti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 employment market, it was recommended to do the work;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school model, curriculum closely integ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From the terms of the social dimens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mechanisms and employment policy vocational education graduates; adjusting the employment threshold of the employer; eliminating soc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misunderstanding and prejudice. From the terms of student level, to change unrealistic concept of employment; employment change unhealthy heart; establish practical ideal of life, pay attention to career planning.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luster; Countermeasures; Shenyang economic zone; regional economy
目录
1.绪论 1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1.1选题背景 1
1.1.1.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1
1.1.1.2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1
1.1.1.3职业教育自身创新发展的要求 2
1.1.1.4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3
1.1.2研究目的 4
1.1.3研究意义 4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2.1国外关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概况 5
1.2.1.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5
1.2.1.2产业集群的研究 5
1.2.1.3关于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 6
1.2.1.4关于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8
1.2.2国内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研究概况 10
1.2.2.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10
1.2.2.2产业集群的研究 10
1.2.2.3关于区域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 11
1.2.2.4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的战略研究 11
1.2.2.6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的体系研究 12
1.2.2.7关于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 13
1.2.2.8关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 14
1.2.3简要评价 15
1.3研究方法和内容 16
1.3.1研究方法 16
1.3.2研究内容 16
1.4研究创新点 17
2.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基础 18
2.1相关概念界定 18
2.1.1职业教育 18
2.1.2区域职业教育 19
2.1.3教育对策 19
2.1.4区域经济 19
2.1.5产业集群 19
2.1.6跨区域产业集群 19
2.1.7创新发展 20
2.2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 21
2.2.1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界定 21
2.2.2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
2.2.2.1 经济学视角:产业集群理论 22
2.2.2.2 管理学视角:人力资本理论 25
2.2.2.3 教育学视角:职教战略理论 27
2.2.2.4方法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 28
2.2.3 区域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基于理论的视角 29
2.2.3.1区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29
2.2.3.2职业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推动与适应 31
2.3创新发展战略理论 34
2.3.1创新发展战略 34
2.3.2实现创新发展的路径 34
3产业集群特征及沈阳经济区在人才数量上面临的问题 37
3.1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 37
3.2产业集群在人才需求方面的特征 39
3.2.1产业集群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挑战和问题 39
3.2.2产业集群经济中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42
3.2.3产业集群经济中人才作用分析 44
3.3沈阳经济区在人才数量上面临的问题 45
3.3.1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的规划 45
3.3.2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对人才数量的需求 48
4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类型及其与需求的差距研究 53
4.1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内涵及要素分析 54
4.1.1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内涵 54
4.1.2产业结构的内涵及要素 55
4.2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计算 56
4.2.1指标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56
4.2.1.1指标数据的获取 56
4.2.1.2指标的处理 57
4.2.2标准化数据的主成分提取 58
4.2.2.1主成分分析理论 58
4.2.2.2主成分提取 59
4.2.3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计算 60
4.2.3.1曲线拟合回归 60
4.2.3.2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曲线拟合回归 62
4.2.3.3静态协调性的计算 63
4.2.4动态协调性的分析 68
4.3结果分析 69
4.3.1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69
4.3.2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部分显著相关关系 71
4.3.2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74
5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就业人才的素质及其与需求的差距研究 78
5.1职业教育学生就业能力问卷的编制 78
5.1.1问卷的编制与预测 78
5.1.2正式问卷的样本选择与发放 78
5.2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分析 79
5.2.1中职生就业能力自评情况总体分析 79
5.2.1.1对问卷调查样本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79
5.2.1.2中职生就业能力自我认知情况 79
5.2.2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各层面的相关情形 82
5.2.2.1个变量与总体就业能力的相关性 82
5.2.2.2各项就业能力与总体就业能力的相关性 83
5.3中职生就业能力研究结论 84
5.3.1中职生就业能力整体仍需提高 84
5.3.2中职生就业能力个层面分布不均 84
5.4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需求调查 84
5.4.1用人单位需求调查设计 84
5.4.1.1用人单位问卷设计 84
5.4.1.2用人单位访谈提纲设计 84
5.4.2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85
5.4.2.1问卷调查结果 85
5.5中职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分析比较 90
5.5.1中职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差异 90
5.5.1.1对就业能力的评价存在差异 90
5.5.1.2具体能力方面不匹配 91
5.5.2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91
5.5.2.1中职生自身存在问题 91
5.5.2.2学校教学存在不足 92
6沈阳经济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94
6.1国内外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 94
6.1.1国外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94
6.1.2国外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102
6.1.3国内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06
6.1.4国内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110
6.2沈阳经济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111
6.2.1沈阳经济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依据 111
6.2.2沈阳经济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重点 113
6.2.3沈阳经济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14
7.总结 123
7.1本文主要结论 123
7.2研究展望 124
参考文献 125
附录1 中职生问卷 130
附录2 用人单位问卷 132
附录3 用人单位访谈提纲 134
1.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1.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教育的职能更兼备经济属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外部适应性的特点。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中占据更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推动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职业员工的素质提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生产成本的提升,区域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结构过渡,这种过渡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从业者,需要更高的生产效率。而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帮助提升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研究调查显示,最近10年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的GDP增长贡献了7.13%,年均促进GDP增长0.64%。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改善产业机构,对落后的产业进行淘汰改善,引进发展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的产业。相应的,这些产业则需要大量人才的参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的分工也日益细化,经济竞争转变为区域的产业链竞争,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竞争力的标志。因此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方面,也是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一个重点是发展工业产业集群。汽车、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改造。
1.1.1.2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教育和经济及社会关系相互依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教育又需要和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能够培养出适合各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相对应,经济结构规模和教育结构规模相对应,这是必备要素。经济发展水平应当有足量的教育投入,教育的规模及发展速度应当同国家资金,社会发展情况,教育的总体情况,人力资源的现状等相匹配,才能够实现经济、教育、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经济学中揭示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度。适度是指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要相匹配,同社会的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从而达到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状态;但是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教育的供需平衡,这些的平衡点是波动的,难以确定,因此我们只需确定一个供需平衡区间,保证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供需平衡等平衡点落在这个区间即可。这种情况即可视为教育的发展是适度的。
我国的经济模式是三元经济模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共存。我国的企业既有高新技术产业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同的企业类型对人才的需求方面也不同。习近平书记曾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我国的现阶段的国情和历史原因决定了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状。在职业教育上的反应就是需要各个级别的教育培养,也就是说各个层次的人才和类型都需要培养。从人才需求上看,我国的人才需求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有所专长,并且在某一领域具有造诣或者对这个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他们的水平体现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这个层次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不易获得的;第二层面是具有综合素质的21世纪现代型人才,这些人才从事着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他们有着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能力。第三个层面是普通的劳动工作者和具有一定技术的普通型技术人才。这些人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工作,他们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工作勤奋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这些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情况。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第三层面的人才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来说第一层面的人才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来解决某些地区和国家的高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人口数量的众多的第三层次人才短缺却无法通过引进来解决。而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第二第三层次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有效挖掘从业者的潜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诸多知名企业的成就和其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关系密不可分,如瑞士的钟表,日本的汽车
制造。我国许多的生产线都是从国外引进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不及外国的产品质量,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1.1.1.3职业教育自身创新发展的要求
地方的社会经济特点决定这个区域的教育水平。地方区域的社会基础情况、运行状况及社会的内部联系会影响着区域教育的发展,区域职业教育不可避免的打上区域的烙印。《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辽宁省的情况提出具体任务,需要对辽宁省现有的产业集群建设,产业结构等提出改进。根据产业群的产业链关系及地域特点,以产业群作为基础创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根据这些专业分布来进行教育院校的布局,产业区和职业区域密切联系,实现教育和产业的友好联系,提升教育集团的创新能力,促使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高,从而为区域的产业经济群提供创新的驱动力以及解决发展所面临的创新问题。
区域经济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是以城市群的竞争形式展现出来。而辽宁省沈阳经济区的建设是一种战略计划,以应对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此战略选择,协调辽宁省中部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以期尽快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去。在2004年,辽宁省中部的七个城市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在此协议中,以上七个城市将在交通、金融、贸易、人才交流、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合作。2010年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了沈阳经济区作为国家深化改革的综合工业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长株潭城市群、深圳、成都、重庆七个地区之后又一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辽宁省在《关于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组发[2006]11号)和《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纲要》的基础上,颁布了《关于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的实施意见》的政策法规。这个法规的颁布主要是为了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为经济区的人才培养提出指导意见。《意见》中重点提出:必须支持和扶持经济区域内核心企业在人力资源充沛地区开办培训点,培养地区企业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作为主体,集中力量建设电子电工、数控机床、冶金、焊接等专业培训基地,达到每年培养5万名技术型人才的目的,为十大产业集群输送人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为经济区域内的高新科技产业输送知识型人才2000名。加强对高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创办一系列具有先进科技设备、强劲师资、具有模范作用的高科技人才公共培训基地,以期每年能够提供2万名左右的具有复合技能的技术人才。
辽宁省教育厅和沈阳经济区八个城市在2012年12月签署了《沈阳经济区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此协议的实施可以帮助解决沈阳经济区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推动经济区职业教育往系统化、大型化方面发展[1]。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开办将获得沈阳经济区的鼓励和支持,同时行业部门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进行该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此措施将能够促进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和发展,为经济区提供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1.1.1.4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国近年来的GDP一直飞速增长,在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中国有极大数量的企业从事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其次这些行业有着大量的从业工人,包括农民工。这些人力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适当培训后可以成为新的人力资源,将以往的“数量型”从业人才改变成“质量型”人才。换而言之,中国的下一步目标应该是进行人才转型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八大中指出:科技创新是解放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核心,必须将其摆在国家发展的重点位置,中国需要推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企业需要将大量的社会资源聚集到创新发展上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在此层面上,职业教育和产业的匹配将对中国现在产业链、经济体系、社会模式具有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1.1.2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怎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并且提出适合于省情的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本研究将从多视角对产业集群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讨,从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将以沈阳经济区作为个案的研究对象,阐明区域的职业教育同地方产业群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互相影响机制,从而提出以沈阳经济区产业群为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的重点规划方向,为职业教育对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本研究还将基于产业集群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相互关系、互动机理,提出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对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跨区域产业集群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1.1.3研究意义
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模式之间有密切联系,不同的教育模式和特定的区域经济存在统一性和特殊性。本文将在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基础上,从产业集群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社会经济理论等方面进行探讨,针对在调查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因此以沈阳经济区为研究个案的跨区域职业教育研究对实际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更深层次的丰富了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互动关系理论。本文以产业集群作为研究背景,从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研究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助发展问题。提出产业集群模式中的职业教育模式,丰富了产业集群和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
(2)帮助建立职业教育以及跨区域集群产业理论的框架。现有的产业集群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理论等对于产业集群发展和职业教育都可以做出一些解释,但是这些阐述比较分散,不成系统。而本文则可以有机的将这些理论融合起来,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区域职业教育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
(3)帮助充实中国特色的跨区域职业教育理论。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分析研究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下的特征,以沈阳经济区作为个例,研究沈阳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实例佐证职业教育同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参考学习欧洲洛博尼亚进程的优秀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此理论,从而针对性的提出在产业集群背景下跨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为跨区域职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2.实践意义
(1)可以提升职业教育培训人才的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从而促使职业教育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提供支撑。职业教育源于社会企业,因此其在教育的属性上还属于产业属性,其目的是为社会行业输送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术人才,这样职业教育会同行业产生紧密联系。而通过研究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可以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路对销,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2)帮助深层次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区域职业教育在产业集群中的具体发展状况,得到第一手资料,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3)有助于产业集群优势的扩大,促使区域经济的增长。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大量优质人才,从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为行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使得产业集群的优势愈加明显,从而增强了该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 我国目前的跨区域职业教育还处在初始阶段,在将来,跨区域的产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而本研究通过收集分析国内外的案列,找到有效的方式去吸收改进,从而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博洛尼亚进程”。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关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概况
1.2.1.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渊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相对独立的科学,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代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目前,区域经济学已从传统的以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为主要对象的区位理论,逐渐演变为主要为各级政府区域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完整科学体系。因此,可以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f]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2.1.2产业集群的研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变迁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其中一些经济理论对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的解释越束越力不从心。另外,近年来鲜有对老工业区集群与创新的理论研究。但是,波特等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伊始,就专注于把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结合在一起,与各国、各地区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产生共鸣,从而使得产业集群研究的结论成为许多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果。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多集中在创新与社会网络角度,社会经济网络分析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范式。
以Granovetter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家研究发现集群内行为主体之间容易形成一种嵌入社会结构的共同集群文化,基于这种非制度性的文化约束,专家、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相互信任和交流,促使了创新知识和信息在集群内部的流通、扩散。波特指出地理上的集中促进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出现,会使邻近的竞争者嫉妒与模仿;企业群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接近便于二者的相瓦支持,推进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供应商也会向靠近研究与丌发活动而创新:企业员工间的互动、跳槽,为也会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 。Saxenian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有正式合作网络和非正式合作网络,网络形式能够有效传递和扩散各类知识特别足隐性知识 。
Keeble&Lawson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产业集群的网络学习机制:显性技术和企业家的本地流动与企业衍生,企业网络的交互活动,研究技术人员的本地流动。以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创新环境”和“集体学习”的概念,将产业的地理集聚与创新联系起来,开辟了集群研究的新天地。欧洲中小企业研究网络引入区域集群的概念,他们将区域集群加上支撑它的组织体系一起构成区域创新系统,从而形成一个通过集群的创新活动产生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Morosini从集群的知识整合与竞争范围角度研究了集群的绩效,认为产业集群行为主体间的知识整合水平与经济活动范围是影响经济绩效的关键参数,据此建立模型并进行大量实证分析,其研究表明知识整合水平和竞争范围是两个相互促进的因素,共同影响集群的绩效水平 。
1.2.1.3关于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
国外较早的开始了教育同经济关系的研究,最早提出教育同国家经济关系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其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其认为教育具有多重作用,这些作用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威廉配第提出,个体具有差异性,每个人的素质有所不同,从而每个人的生产力也有所不同。他曾说过,一些人具备独有技能,他可从事许多没有技能人所从事不了的工作。威廉配第虽然没有从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角度直接提出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但是其暗示了职业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真正将职业教育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人是马克思,他提出,通过教育可以使一个人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可以使得一个人的劳动变换能力加强,能够使人不断的调整适应社会劳动需求。此外,马克思认为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形态,使劳动力具有专一属性。在《资本论》出现之前,还没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但是马克思将劳动力与教育等同起来,劳动者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提升他的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劳动者可以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有获得更强大的劳动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大的助力。马克思从这个角度提出了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职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者,其认为,人们通常只将物质设施这些实在的东西作为资本,这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政府忽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扶持,过度注重物力资本 。在许多国家,政府在经济建设时会优先考虑钢铁厂、土地资源开发等方面,而将很少的注意力留给职业教育。这种行为降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最佳的投资方式应当是尽可能增加具有预期最佳收益的投资。舒尔茨直接指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福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里贝克进一步扩宽了舒尔茨的研究,其将研究中心转到了劳动培训。他的经典著作《人力资本》中对劳动培训形成人力资本的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而教育中接受非专业技能的费用应当是由雇主承担的,专业技能的培训费用应当是雇员自身承担。这个理论将职业教育单独从教育体系中划分出来,指出职业教育的预期收益将大于其投资成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其认为,在21世纪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增多,人们需要跟上社会的变化,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去接受职业教育,从而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满足社会需求 。Chun 认为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 。Productivity Commission研究后指出,在高中阶段将六分之一时间花费在个人职业技能提升上的学生,其在毕业后第一年的收入比普通学生高出了百分之十二,在七年以后收入比其他人高出百分之八 。Tran认为,职业水平的高低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 。McGrath提出,在职业教育获得重视的情况下,同等条件,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员其收入将会普遍高于未接收职业教育人员的收入 。此外,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投资所获得的回报率高于国家在普通教育的投资回报率。而美国的管理学家杜拉克则认为,发达国家的技术人员是最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是最具有长期竞争力的。
经济发展对于职业教育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英国的经济学家巴洛夫曾指出,在发展国家当中,其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帮互助的。Chin认为,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变革,而这种变化导致了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应当增加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途径,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增加教育部门同企业的合作,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接受社会需求,雇主也能够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来,从而使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助力 。这些观点逐渐被广大人民所认可,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技术职业教育大会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国家都必须将职业教育培训同就业政策放到重要位置。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不应当只仅仅由社会需求来推动,还应该注意发展过程中的其他推动力。Benson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是由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的 。利奥纳德•康特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书中阐明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由来 。
1.2.1.4关于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外的学者不仅从理论的角度对职业教育同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还从实例论证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当今,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有,舒尔茨用余数分析法来研究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丹尼森通过经济增长法对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斯特鲁米林在劳动简化法的基础上研讨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的途径 。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2年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1929年到1957年的28年当中,在美国教育发展的带动下,其为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达到了33%,丹尼森将1929年到1982年美国的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于劳动、资本、投资量、知识发展状况、资源分配、经济规模几个方面。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产生的增长带来了2.92%的经济增长率,而知识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0.66%的贡献。但是,总体而言,通过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计量关系研究在国外还是缺乏的,因为针对教育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计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1.2.1.5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的功能研究
大量研究显示,在社会变革的过程当中区域发展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而教育对应对挑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研究者认为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需要改变,如此方可将职业教育的范畴扩宽,从而能够让职业教育为区域发展提供真正的助力。Allison,Gorringe和Lacey提出职业教育在区域发展的背景下具备6个方面的职能:1.传播知识和技能,提供区域学习的途径;2.扶持和激励企业的发展;3.为区域内产业链增值;4.整合社会资源;5.促进公民参与社会的能力;6.为区域发展提供技术和方法创新 。Garlick,Taylor 和 Plummer则具体阐述了职业教育具有的教育职能,他们以澳大利亚11个地区的职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个体的职业技能,这些地区通过结盟来实现教育职能的共享,以解决地区问题 。戴维从区域改革和创新方面研究了职业教育的功能。职业教育应当具有以下的几个职能:1.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监管和评价区域和职业教育的关联性;3.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合理计划;4.通过技术开发,帮助公司企业进行创新发展;5.同企业组织进行合作,进行应用型研究,鼓励扶持中小型企业。Communiqué对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博洛尼亚进程"的发起者和参与国家希望,到2010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博洛尼亚进程不仅是区域教育政策的变革,更体现了欧盟各国推动“欧洲一体化的”的理念。在欧盟各国遵循共同的经济体制的同时,执行共同的教育法规政策是必然的。
1.2.2国内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研究概况
1.2.2.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国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承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长期共同发展的战略。藉此,一些区域经济学家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启发,相继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城市概念。后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各个企业的跨国经营、投资活动日趋活跃,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机制问题的研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我国的学者多围绕区域经济理论分析和建模分析的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如《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教程》、《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导论》、《区域经济学通论》、《区域发展新思路》、《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管理学》、《中国区域发展导论》、《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中国地区差异报告》、《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迈向空间一体化》。
1.2.2.2产业集群的研究
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大量开始研究则足2000年以后,目前,国内对产业集群以及刨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专业化分工、柔性生产方式、知识推出以及社会网络等角度,分析产业集群以及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过程及集群的竞争优势。
较为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与创新的学者王辑慈,她概括了产业集群理沦与新产业区理论,并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国力的关键,并分别讨论了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集群,同时讨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的关系 。慕继丰等认为,企业网络是许多相互关联的公司或企业及各类机构为解决共同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互动而形成的发展共同体 。盖文启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创新网络,他系统地构架了区域创新网络的一般理论,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建立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体系:研究新产业区(集群)内部创新网络机制,提出区域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包括:组成网络的主要结点、各结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网络中流动的生产要素及创新资源 。魏江基于知识流动,结合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提出区域集群创新系统,把对企业集群的研究拓展到区域创新网络角度,构建集群的核心价值网络、可控支持网络和不可控支持网络 。徐华通过对工业衰退地区的分析,认为构建创新网络是重振工业衰退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出路 。
1.2.2.3关于区域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
目前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出现极度的不平衡,这种差异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对于整体职业教育的提升有着严重阻碍作用。根据不同地区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减小各个地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差异,保证区域的职业教育能够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董仁忠认为,区域职业教育是产生于特定环境下的,因此区域职业教育受到经济、政府制度、社会形态、社会环境、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会影响地方政府对区域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影响到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而行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行业对于区域职业教育的观念也将影响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效性;从政府制度分析,职业教育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协商和职业教育监督机制运行状况是制约区域职业教育政策的因素;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相互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都是影响职业教育政策的体制因素。区域的政府的管理机构和职业教育的管理结构是影响区域职业教育的组织因素 。周劲松提出区域内的产业和教育结合的政策表现在三个方面,产业教育相结合的协调机制、推动产业教育结合的动力机制、保障产业教育结合运行的运行机制。产业教育结合机制的创新点表现在:职业院校对于社会需求的相应机制、共同发展利益共享机制、联合培养机制、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资源储备积累机制、自我调节约束机制 。
1.2.2.4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的战略研究
在一段时间内区域职业发展的整体奋斗目标即是该区域的职业发展战略目标,它要求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职业教育需要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水平。这些要求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思想。它为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划定了重点及方向,其能够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马成荣提出,区域职业教育具有三大基本特性:跨界性、差异性、应用性。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框架的搭建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进行思考。即需要从产业、人口、制度文化角度进行考虑,也需要从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目前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仍需要遵从两个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创新型发展模式 。邓宏宝提出、在制定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时应当遵从一定原则,如超前性、阶段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等。此外还需考虑到民众的需求,职业教育的硬件设施等基本条件,尽量避免在观念、思路、途径上的失误 。
1.2.2.5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研究
人类社会的进程都是从不均衡中走向均衡,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同样的发展规律。区域职业教育前期的资源投入量有限,由非均衡状态才会缓缓转型到后期的均衡发展。
王琴、马树超在其研究中提及:均衡发展是从非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缓慢过渡而来的,而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当是包括区间内的均衡发展和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其中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是主要方面。文中提出了三个均衡的发展观点即“资源均衡发展”、“发展均衡”、“布局均衡发展”。而这中间资源均衡发展代表着职业技术院校等基础能力,基础能力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实力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等软件实力。“资源均衡发展”是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均衡的基石。“发展均衡”要求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必须和另外的教育发展相匹配,时刻铭记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社会,而“发展均衡”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布局均衡”是指区域职业教育在发展规划布局时考虑到平衡性的问题,从而有力保证区域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 。马树超等人在另一个研究中提出,每个人在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教育质量上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具有相同的机会和权利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出来的人具有同等的创新和技术能力 。邓琳的研究认为,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在与均衡,均衡代表的含义是丰富的,目前的各种观点中“三个均衡”都可以通过人力调节而达到均衡的状态,因此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需求平衡。在市场经济市场中,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调节市场经济,而只有充分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才能在将来的区域职业教育战略规划中和市场中进行有效对接,这一任务也是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环节,必须认真对待 。
1.2.2.6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的体系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结构和布局需要进行新的调整。怎样调整区域职业教育使其能够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构建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得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合理的为各个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区域内的行业企业提供一线的管理生产服务等应用型人才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一个任务。马建东提出,创建出一个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以保证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够指导区域社会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创建区域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构建具有中等,高等学力等多层次人才相互补充,有学历和没有学历的职业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在城镇化的一些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进行关联,具备科技孵化作用的职业教育体系。创建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方式是:观念创新是前提条件,体制创新是根本要求,技术创新是核心,政策创新是保证,环境创新是基本要求 。甄珍研究提出,我国现在的职业培训中存在的主要弊端为:职业技能培训缺乏系统性;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方式和培养环境不合理;培训的内容注重实践缺乏理论学习;企业对员工培训不重视。如果需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具备课程体系设计、培训体系的有机结合、培训内容的整合、培训的规范化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职业教育只有和区域经济市场结合起来,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区域职业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内在含义以及时代特征,因此有建设此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和途径来实现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
1.2.2.7关于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
区域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按照不同学者的观念,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激励和制衡关系、衔接关系、互动关系。
(1)激励和制衡关系。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常雪梅,其研究中提到职业教育和职业经济之间既是相互激励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这二者相互激励关系主要体现在区域职业教育可以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和劳动力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在那可以带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区域经济又会限制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是由区域内经济状况来决定的,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职业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第二,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必须和当地企业行业相挂钩,因此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如果职业教育培训和企业行业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没有用武之地;第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和区域内经济的技术结构紧密相关,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需要和当地的人才需求结构相匹配 。
(2)互动关系。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刘志国认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情况将会主导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发展。其研究通过列举全国不同地区的实例来阐明区域经济状况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文中提出区域内经济基础是影响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域经济可以主导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如决定当地人才的培养类型以及人才结构。反之,区域职业教育可以决定培养出来人才的质量,而这些人力资源又可以决定当地的经济发展 。
(3)衔接关系。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王正春,其提出职业教育要取得健康发展必须培养同当地人才需求匹配的人才类型以及结构。要实现职业教育同市场和就业的匹配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培训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对应,行业的职业标准同课程设计的挂钩,行业岗位需求同人才培养的衔接。闾志俊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必须要做到产学结合,产业和职业教育贯通的教育模式,其中的关键是在与职业教育和产业的衔接。作者认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水平是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再好的职业教育模式只是无根之萍,难以实施。反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不能决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的落后会影响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28]。
1.2.2.8关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
我国的职业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随地域的改变而呈现不均衡发展是一种必然情况。林克松的研究显示,非均衡的突破以及协调发展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历程。非均衡突破是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并且体现了区域内城乡差异,因此其可以成为区域内职业教育系统演变的出发点。而协调性发展可以保障区域内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也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来,均衡突破以及协调发展都有一定不足。从均衡突破和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看,非均衡模式和协调发展模式的耦合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是未来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该模式实施的重点在于建设一个以制度保证为基础,政府调控为手段,市场调节为辅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郑晓梅提出,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一领域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领域的一个关注热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需要全面的分析主要影响制度因素。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涉及的制度因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归纳和理解 。笔者从职业教育的人事劳动制度、职业教育人才制度、学校管理的教育管理制度等三个方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1.2.3简要评价
对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不断加深,国内外学者对两者之间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最开始是舒尔茨提出观点:人力资本对于物质资本具有吸引和转化的作用。随之伊洛•威施诺•来穆萨鲁普提出:职业教育的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而近期的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则认为:教育和培训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其还具有溢出效应,从而提高边际的生产效率,职业教育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理论结合了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国外学者倾向实例论证,通过分析某一国的区域职业教育和经济实况,给出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区域教育研究的进行,区域教育的职能,学习模型和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受到了更多关注。许多学者及相关的世界组织发表声明,肯定了职业教育在建立区域学习文化和建立伙伴关系以及区域之间的合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来,区域职业教育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研究还有所欠缺,在区域职业教育有效匹配区域的经济发展方面缺少研究成果。
区域职业教育同样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其中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规划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等等。国内学者提出:区域职业教育研究有助于加强当地问题的研究意识,研究了职业教育同当地地区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认为职业教育应当因地制宜,不同地区需要采取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分为两种,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同时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近期,区域职业教育战略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研究者分别从区域职业教育战略的原则、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了区域职业教育理论。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区域经济社会的指向性方面有所欠缺,其没有将产业集群经济这一现象考虑进去。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目前大多的研究只是从宏观层面进行了研究,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其特点是不一样的,其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各有差异。并且同一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人们的认知水平的不同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本文将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重点说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机制,参考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在产业集群背景下如何发展区域职业教育,对沈阳经济区跨区域职业教育给予未来的战略规划。
1.3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相似事物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其不同特点去了解其行为的适应程度及进化。在本文中则是对国内外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背景与做法作横向的对比,为区域职业教育提供的创新发展策略提供借鉴。
(2)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在收集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鉴别整理研究,从而对事实有一种科学理性的认识。本文研究所选用的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辽宁省经济发展、产业群分布、从业人员分布、职业发展情况的数据文献。另外一部分是书籍、期刊、报纸等国内外参考文献。
(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针对特定的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者某一组织,在长期的一段时间里对其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得到其发展变化的全部过程现象。本文以沈阳经济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个例进行研究,全面系统的研究了该地区的情况,包括: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的产业集群战略条件、具备的能力、运行状态、存在问题、统筹规划等。
(4)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是指从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出发,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等事物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将区域职业教育同经济社会体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同时区域职业教育也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产业集群发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链角度进行统筹规划。
(5)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通过结合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教育发展理论,在国内外区域职业教育经验中吸取经验,因地制宜根据本身具体情况,建设出一套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3.2研究内容
本文以产业集群和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同时以沈阳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此经济区中的产业集群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以产业集群作为研究背景,探讨了沈阳经济特区职业教育在以后的发展规划,具体内容如下:
(1)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在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对实践研究具有指导作用,此部分内容是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经济、管理、教育等方面对两者的联系进行研讨。根据实际情况对创新发展策略进行评估,调整其创新情况,从而更好地实现这一策略。
(2)产业集群战略及其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的机理探讨。第一步对区域职业教育有影响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阐明国家产业集群经济的政策和战略布局的内容。其次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具体分析个人才类型需求情况,以此为基础,找到区域职业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
(3)不同区域中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此部分内容是本文的对比研究部分。通过研究典型的职业教育发展创新战略从而获得相关的经验。因此不仅需要对国外的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战略进行详细的研究调查分析,还需要对国内已有的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战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4)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经济关系研究。从沈阳经济区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发展中占据的地位出发,对沈阳经济区产业群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研究沈阳经济区产业群所需的人才类型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研究沈阳职业教育和沈阳产业群之间的适配问题。
(5)产业集群背景下,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根据本文上述的研究成果,此部分是以产业群的基础下的职业教育创新规划作为依据的,提出一种新的战略,即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模式要同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背景相关联。
1.4研究创新点
本文在选题的研究方向上摆脱了以往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重复研究的角度,并结合区域经济学,以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作为支撑,以产业群为重点研究内容,借鉴了欧洲博洛尼亚的进程,从而研究探讨职业教育的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指导性意见,研究视角新颖。
此外,本文从多视角研究了职业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及问题,既发掘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又可以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设想。从相互协调方面,设计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2.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职业教育
本文所阐述的职业教育相关概念及理论都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对职业教育的阐述。
国家于1996年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所定义的职业教育相关概念也被业界的学者们普遍认同。该法中把各个职业学校教育以及相关的职业培训都概括到职业教育定义中。该法中第一章第四条提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教育培训就是职业教育” 。所以职业教育一词的概念跟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基础教育范畴中的“职业教育”概念是有很大的差异。大致表现如下:
其一是跟“职业技术培训”的差异。职业技术培训的内容大都比较简单,一般是以专业技术知识的大体介绍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为主要内容。但是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一类,而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目的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不单单只是职业的介绍以及培训职业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逐渐形成或者改变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比职业技术训练而言,“职业教育”所包括的范畴要更大,它的主旨是力求让人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其二是跟基础教育阶段中“职业教育”概念的差异。国内当下基础教育阶段中所包括的职业教育较少,不过外国的基础教育则包括较多的职业教育内容。例如,在美国小学阶段就涉及了许多的职业简介内容,且国家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特殊日子,在那天学校停课,而要求家长将孩子带着到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旨在让小孩逐渐认知成年人的职业工作以及认知社会上多种职业行业。而在中学阶段加入职业模拟训练课程,让中学生对社会上的职业工作有更进一步地了解。法律规定十岁为法定工作允许年龄,只要超过十岁就能够参与社会上的有偿工作,早点体验社会上的工作,感受职业劳动,有助于未来成长以及职业的抉择。这种职业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内,是为了让小孩对社会生活以及职业劳动有更多地认知和了解,进而影响自身职业喜好的发展,在成年之前就有比较明确的职业方向。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对于基础教育的相关课程有所重视,不过职业教育仍然是职业选择后获取上岗资格的相关教育工作。而且职业教育并不是面向孩童,是将要步入社会或者已经成年且对社会有一定了解并有一定职业意向的人群。职业教育是为了让即将就业者对职业知识有较为整体地了解以及掌握相关的职业技术能力,旨在让学生变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木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1.2区域职业教育
区域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经济区域范围内进行的职业教育活动,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概念,旨在培养更多优秀且有能力的人才以及工人以迎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且根据各个区域的产业架构属性发展出多样化的格局。区域职业教育按照经济区域的划分来规划,因为经济区一般都会与行政区紧密相关,所以区域职业教育也可以视为是按照行政区的划分来划分。
2.1.3教育对策
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也指对付的办法或策略。随着语言文字和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今研究领域对于“对策”的理解,除了最初的意思之外,还指对付的办法或策略,这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本文中所指的对策指的是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2.1.4区域经济
本文阐述的区域经济概念沿用的是经济学上区域的定义。
经济学上的区域定义根据的是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的定义。埃德加•胡佛之指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应用整体性加以考察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
2.1.5产业集群
本文阐述的产业集群定义如下:在某个产业领域里,联系该产业,在地理上彼此靠近且彼此紧密相关的企业以及相关法人机构组合而成的集体,通过集群的方式使得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互补也可以进行竞争,使得集群整体对外部竞争压力有着更高水平的表现。
2.1.6跨区域产业集群
通常来说,跨区域指的是集群所跨过的区域应该是跟集群本体相毗邻或者相联接的区域。本文所阐述的跨区域产业集群定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跨区域概念下的产业集群。
2.1.7创新发展
恩格斯提到:“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一直到我们当下时代的理论思维都属于历史产物。”创新发展理论的发表是基于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现实依据,是一定意义的价值所在。创新发展理论成为新的解释理论,其基础结合了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理论,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辩证经验教训,为当代国家社会发展的前景与未来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指导,阐述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般情况以及其中所体现的规律。
笔者觉得创新发展应该指的是在人类实际发展中以创新实践为主要发展,且以此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生产也就是人与物以及精神性的生产,社会生产体现出创新为主要生产因素,以创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这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创新发展应该是跟传统社会的一般实践所带来的发展所互相区别开的。相较于一般实践发展而言,创新发展拥有着下述几点属性:
其一,创新发展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本的属性。在一般实践发展情况下,社会历史的推进一般是基于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下,而且人的社会实践劳动一般都指的是体力消耗活动。在这种过程中,人会受到物质存在所带来的局限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开发创造性没办法得以较好地展现。而对于创新发展,社会发展是基于人为的创新实践活动,而人的社会实践劳动一般指的是理论、科技、制度以及文化等等多样化的创新实践脑力消耗活动。在这种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开发创造性就不再受到物质存在的束缚,可以在社会实践生产发展中体现出自由以及能动的特点,其中人为活动会更为积极以及更为主动,而历史的进程也是基于人为活动的创新实践发展的发展而进行。
其二,创新发展展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在一般实践发展中,人类的社会实践生产较为落后,而且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也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整个社会发展以及整体推进进度较为缓慢。而对于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可以说是得到了释放,社会发展的整体扩大到世界范围,其系统性可以说是获得了提高,而这使得人类社会发展更为有积极性以及活力,发展趋于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三,创新发展增加了社会发展的效率性。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创新实践越来越变成人类实际活动中的一般形式,创新实践藉由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文化创新活动等形式不断得到体现,这个过程完善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平衡性。所以,创新发展能够让社会中一些较为潜在,但是具备一定能力的方面得以展现,能够将社会中一些较为离散的资源更好地整合,通过低成本、高效率、高协调性等优势来推进整个社会的高速发展,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就是增加了社会发展的效率性。
2.2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
2.2.1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界定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一般有四个关键点影响着经济增长与发展:其一,实物资本;其二,人力资本;其三,劳动生产效率;其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关键,卢卡斯把人力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社会一般形式知识的人力资本,另一种是获得特殊化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 。舒尔茨以及贝克尔提出一般教育仅是形成人力资源的方式之一,而职业教育则是区别于一般教育,其教学制度相对灵活,且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专业性以及导向性,更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优化效应,可以说在科技创新以及生产效率提高上有着不可忽视地意义。
本文将职业教育跟经济发展间可以由下述几点方式联系。
其一,微观共存,相互依赖。这种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从微观上体现出来,即两者之间的投入到产出的关系以及成本到收益的联系。
其二,宏观联系,相互推动。这种关系指的是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与经济发展中各个发展阶段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宏观联系。一方面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带动职业教育体制建设的变化,而职业教育的体制变革也会推进经济体制结构变革进程。比如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当经济发展缓慢相当于农业社会或者是工业社会前期时,则低水平的初等职业教育就会变成当下的职业教育的主要体现。如果是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社会,则高度的工业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变化需要职业教育也相应地提高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质量,进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这时的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的知识面扩大以及科技飞跃是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的。
其三,相互促进,主动适应。这种关系指的是职业教育以及经济发展两者间对彼此的判断以及抉择,选取比较利于彼此发展的目标的积极关系。比如经济门类总数以及配比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联系,经济部门中的各种技能需要跟职业教育中培训专业方向之间的联系。职业教育不应该只迎合当下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种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着眼于发展未来以及社会发展前景开展相应的新兴职业项目的培训教育,而且经济发展也要同时鼓励与支持职业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两者才能更好地进行配合。
其四,相互约束,被动调整。这种关系指的跟上述第三点是恰恰对立的关系,即彼此落后于对方发展进度时,也就是职业教育跟经济发展进度不相匹配的一种不利关系,两者都没有较好地预测以及适应彼此的需要,使得职业教育发展进度落后或者是职业教育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
2.2.2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2.1 经济学视角: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这个概念是从外国开始萌生的,外国的业内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而对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方向也是有所不同,所以就衍生出了几个独立的学术派别,比较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可以举出以下几个:
(1)马歇尔的集聚理论
国外就集群理论的探讨起初是由Adam Smith开始的,其著作《国富论》中最先阐述了关于集群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著名学者Alfred Marshall在Adam Smith研究的基础上,对劳动分工的仔细研究,开创性地比较全面的对产业集群情况进行研究。马歇尔就新古典经济学的方向,藉由对工业组织的研究,指出了集群现象是企业为了更大规模的外部经济而形成的结果 。
马歇尔将经济规模分类为两种:其一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与专业的区域性整合有着密切联系,这种经济规模又被叫做外部规模经济;其二是决定于所从事工业的企业与资源,其中的组织规模以及运营管理的情况,这种经济规模又被叫做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还指出,前者趋于企业藉由地理靠近的优势,利用规模经济来让企业的生产成本变小或者说最小化,让更多的缺失内部规模经济的企业个体可以利用外部合作的形式来参与到规模经济中。马歇尔更阐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两者间所存在的联系所在,他指出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的实行下的必然产物 。
(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是首位工业区位理论提出者,他就企业微观的区域抉择方面,指出了企业之间的区位情况与集聚的利弊跟成本的比较紧密相关,他还觉得,运输耗费是影响工业区位的关键所在 。此外,他更在1909年发行的《工业区位论》书中提到了关于促使工业在区域中集聚的因素问题,并将其中的因素整合为特殊因素以及一般因素两类。特殊因素好比如方便的交通条件使得工业集中于交通枢纽,充足的矿物资源使得工业集中于资源所在地。他还提到,特殊因素没有办法用理论研究的普遍性来解释,所以研究工业集中现象背后的一般因素更有意义和价值。他将产业集聚的一般因素归结为由于多个工厂集聚相较于各自分开能够给集聚的每个个体带来更庞大的利益以及节约更可观的耗费,所以工厂趋于集聚发展是必然现象 。
韦伯将产业集聚分成两个过程,即产业的市场集中以及空间两个过程,前者是产业自身的一般规模扩大,进而带来的产业集中现象,这属于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前期过程;后者则是依靠大型企业通过较为科学地且全方位地组织工作将产业集中到一起,而因此所带来的同类型企业连带出现的情况,这属于是产业集聚的进阶过程。部分研究者基于韦伯的研究成果,衍生出自己的想法。就比如杨格(A. Young)就规模报酬理论有几点想法,他将亚当•斯密就分工与市场规模经济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上发表了迂回生产以及社会收益递增等多个专业名词定义。杨格觉得分工形式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增强生产迂回程度以及新兴行业的萌生 。
(3)科斯交易费用理论
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于1937年出版的《企业的性质》文中提到企业的出现是作为市场替代的存在,利用自身的组织以及管理来分配资源,做到成本消耗最小化来进行市场运营。再者,他提出,企业外部凭借市场价格体制来调整控制市场,企业内部则会因为交易量的变化,市场交易的繁琐环节和结构会被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来抉择控制生产,虽说这两者对生产过程的调节控制模式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质以及作用上应该是一致的 。科斯发表了交易费用理论,且利用该理论来解释组织的界限问题,旨在说明,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作为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其经济效应是将多个市场要素所有者整合成整体来进行市场交换,藉此能够将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数量减少,进而提高市场信息匹配的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科斯通过交易费用理论进行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形成产业集聚现象的缘由。他觉得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更多,则市场交易的频率也会增加,区位间交易成本会减少,两者相权衡使得交易空间以及交易对象趋于稳定,即形成产业集群可以让企业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此外,产业集聚区里企业的地理分布密集,可以使得交互信息更不容易出错,也可以规避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也大大节约了企业在获取市场资源以及信息动作上的时间以及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易费用 。
(4)波特产业集群理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新兴的产业集聚理论对经济发展的深刻意义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学术界、商业界以及政治界等的高度关注。用产业集聚的概念解释集群现象,一开始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1990年发行的《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提到。波特则是将产业集群理论发展上了新的高度,站在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等多方面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产生缘由以及带来的影响进行重新的分析 。
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是基于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而归结出来的。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分析多个国家与区域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现象以及给国家竞争带来的优势进行较为全面的比对与总结。他觉得国家仅是作为企业的外部环境,而政府应该给国内企业营造一个利于发展的环境条件。所以,国家可不可以营造适宜的竞争性环境以及创新也成为了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体现所在。波特还在书中说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所谓的“钻石模型”,其结构分为四点基本要素以及两点附加要素。前者指的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后者指的是机会要素和政府要素。集中优势理论里,波特指出各个要素在体现其效应时是个动态系统性机制的过程。国内竞争压力和地理整合使得“钻石”构架变成整体的体系。波特还指出,“钻石模型”不是静止的系统,其运行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求其中的所有要素都积极参与,才可以共同营造出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条件,来推进企业投资运营以及创新开发,这也意味着地理区位上的集聚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在。地理上的集中而产生的竞争压力能够增加国内其他竞争方的创新研发工作动力,不过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地理集中而带来的产业集群化会把四个基本因素统合变为整个一体,进而产生更多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调和,来提高整体的国家竞争优势。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里还提到,产业之间的竞争是国家竞争优势获得的重点所在,而产业的发展一般是落在国内几个区域内组成的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5)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来分析产业集聚的产生问题 。克鲁格曼基于以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作为前提来进行研究,藉由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垄断竞争模型,提出产业集聚是由于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要素变动利用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克鲁格曼在1991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中所刊登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文章中提到,利用简易的模型能够说明一个国家或者区域要实现规模经济而将运输成本尽可能降低,进而让制造业企业更多的把自身区位的首选放在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地区,不过大的市场需求量也受到制造业的分布格局的影响 。因此,中心—边缘模式的形成考的是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以及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部分。新经济地理学中最为关键的基础以及假设指的是所有制造业产品都存在运输成本。而这种运输成本是广义的成本,也就是说既包括可视的运输网络构成的有形运输成本,又包括地方保护造成的非关税贸易关卡等等。
克鲁格曼在学习张柏伦的垄断竞争思想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S模型)后,发表了规模报酬与贸易理论。他认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思想以及D-S模型在根本上都肯定了消费偏好的多样化必然会使得垄断竞争的产生。他的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集群相关理论都是基于垄断竞争而产生的。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模型就理论上可以说明制造业活动趋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也说明了因为外部条件的束缚,比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等,产业区集聚的空间结构存在多种可能,特殊的历史事件也能够为产业区构建的进程中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2.2.2.2 管理学视角:人力资本理论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跟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联,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导向。而要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人力资本相关理论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能够较为全面地对职业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对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行剖析以及评价。
传统的经济理论表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以及消极影响因素基本上是由资本存量特别是资本形成的效率(包括储蓄率的多少)决定。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般在发展经济都是将重点放在了资本的积累与应用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舒尔茨等人基于就教育和人力资本及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认为劳动者的数量及素质(工作能力、技术熟练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相关的理论能够分为下述几点阐述:
其一,人力资本其实就是人类投资在劳动者身上的体现,一般分为人的自然素质以及社会素质。前者指的是体力水平、健康水平以及脑力水平,即人的天生体力和智力情况。所有劳动都需要靠人的体力参与实现,所以完善及良好的体力条件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人的社会素质指的是文化教育水平、劳动热情以及个人思想开化程度三点。文化教育水平即人经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技术以及经验。通常来说,人的文化教育程度一般也与素质相挂钩,文化教育程度与素质一般是呈正相关。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这也意味着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效用和意义越来越大。劳动热情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在拥有一定作用后对其自身工作所持有的看待态度,其可以由两点来体现,即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前者指的是所达到的工作量,遵守纪律方面等;后者所包括的点较多,指的是对从属组织的态度,对工作环境的热爱程度,对工作管理层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对待工作的热情,对待报酬的态度,对待职位变动的态度,对待工作时间的态度等等。劳动者思想开化程度是相对于传统概念而言的,一般体现在接受新观念新想法、新的行为方式上,这类指标对于劳动者个人素质也有着本质上的影响。
其二,人力投资的大致是来自于教育投资,即正规教育、职业培训等。另外,卫生保健服务、给劳动者提供更好更适合的工作岗位的劳动者流动等,还有企业为增加企业竞争力的投资都归于人力投资的范畴中,但是相较之下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体部分。
其三,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人力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所发挥的作用要比物资投资体现得明显。换句话说,教育投资所带来的一方面是劳动者素质的整体增加,这可以间接地提高物资资本、资金和技术的使用及效益,进而让产出可以更多更高质量。其次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能够引导物资资本、资金及技术投入的增多。再者是劳动者结构的变化能够让劳动力在分配使用上更为科学合理,这可以在不改变劳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基础上增加生产效率。另外,受过更多更好的教育能够在获取合适职位以及高水平收入上有一定的帮助,能够让个人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来实现摆脱贫困,同时也可以为居于社会下层的社会青年提供较为平等的机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的和谐安定做出了贡献。所以,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人口的质量效益要高于人口的数量,而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也是取决于人口的质量而不是其他的土地或者资源等自然条件。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以及劳动力质量的区别决定于社会培养,而人口的质量体现为知识、技能、文化修养、企业精神和创造力等。因为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物资资本投资的增长速度。
其四,只有合理科学地定制物资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各自的投资比例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一般投资的顺序是按照高收益的先入手,直到两种投资的收益率基本相同。通常来说,资本积累的关键要放在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转向。教育投资的回报要高于物资资本投资,物资资本的边际收益经过统计是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的,而只有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所以教育投资要跟随社会财富增加的步伐进行加投,而社会投资也应该把重心从物质资本变成人力资本。
其五,人力投资也由市场供求所决定。换句话说也就是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基础,把劳动力价格浮动作为警告信号,为教育跟学校办学工作、家庭人力投资比例给予调节量度,即人力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生活中很多主观与客观的市场需求、投资、消费、技术进步以及经济联系等都是处于动态变化的,所以要想定制人力投资以及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基于所制定的计划来进行投资和人才培训工作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2.2.2.3 教育学视角:职教战略理论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国际职业教育界较有名望的研究者属巴洛夫跟福斯特,他们所提出的理论以及他们的研究都十分具有代表性,也是从二战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学派。
首先是巴洛夫的职业教育理论,巴洛夫所持有的职业教育理论主要倾向发展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传统的教育院校往职业化来进行科学转型。他提出要在中学里增设职业课程,来完成对学生的多元化教学工作。他还提出职业教育要基于人力规划来进行,把经济发展的大致方向作为指向,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供应更多的新鲜人才血液 。职业教育一般是通过政府承认的正规学制的职业院校;政府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方;要坚定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重视发展正规学制的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工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作用同等重要。
联合国科学教育文化组织以及世界银行都肯定了上述巴洛夫的理论,而且许多的国家在实际规划中也使用了巴洛夫的观点。部分发达工作则使用了普通教育职业化、中学多元化的发展方针,在一般中学阶段加入职业教育概念,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而六十年代的经济以及科技水平发展起步,正是需要充足的专业工作人才来进行工作发展,巴洛夫的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观点以及所推行的教育模式也完全符合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专业人才稀缺的当下状况,所以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肯定 。
再者是福斯特的职业教育理论,福斯特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在巴洛夫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新观点的阐述,他发表了文章《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他提到职业教育一定要基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评价要重视“技术浪费问题”;职业化的学校一方面不可以强制干涉学生的职业选择,也不可以缓解失业问题;简单预估的“人力规划”不可以为此变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职业学校一般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职业教育倡导者的计划跟学生自身想法有着较大的分歧、职业学校课程自身有着较多难以解决的难题、职业学校学制比较长,很难对劳动力市场所发生的变化及时地进行改进和变动等等。福斯特提出,职业教育的关键是非正规的在职培训,要重点引导“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因此福斯特不赞同学校本位所开展的职业教育。
1974年,战后资本规模由于中东石油危机的爆发而变成最高规模、最为持久的经济危机,经济严重衰退以及企业纷纷破产使得失业人数剧增,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变得空前严峻,这也使得职业教育在当时十分难以进行发展。国外在处理社会就业问题时,政府引导职业教育来强化学校跟企业之外的职业技能相关培养,这种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职业教育的内容增加,更使得职业教育的范畴扩大了,所实行的有学校本位、企业本为、社会本位以及产业学术相结合的形式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增添了多样性特色。福斯特的职业教育理论在后来也变成了九十年代世界职业教育变革以及发展的主要参考指南。
2.2.2.4方法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
贝塔朗菲提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多元素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内部存在一定运动并且跟环境相互影响的多部分的整体。钱学森提到系统是相互作用而且相互依靠的多部分组合而成并且拥有某种功能作用的整体,而该系统自身由属于某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总的来说,系统论是基于系统跟其自身属性为研究对象,对系统的类型、系统所具有的属性性质、系统的运动规律以及演变规律的理论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下述两点阐述: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理论
贝塔朗菲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系统的组合性属性不可分开成部分来进行相关阐述。所以,系统相较其自身组成成分拥有各自成分所没有的整体的功能和属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间接地反映了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整体性原理对于系统理论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又包括了下述四个原理,分别是整体不可分原理、非加和(非线性)性原理、突现性原理、等级层次性原理。
①整体不可分原理。就有机整体而言,系统的内部要素是否独立意义并不大,只有整体完整内部要素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所以有机整体具有整体不可分的性质。
②非加和(非线性)原理。第一点的整体不可分性质也就说明不存在线性关系,所以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整体内部的组织性,也就是系统内部各成分的联系与影响作用,呈现出的是内部的非线性作用与联系。如果说内部成分与整体系统区别来,就不能回复原样或者是不能整体恢复。系统如果更大更复杂,其内部的成分之间的联系就更多更频繁,而这其中所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居多。
③突现性原理。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最为显著的也可以归结出突现性,突现性说明了整体内部要素以及要素整体所没有的属性跟特点。系统的整体突现性想要突出的也是区别于部分所不具有的属性和特点,所以,单纯分析系统内部的成分并不可以完全了解系统。而且系统的规模越大,结构越繁杂,那么其整体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要比所有部分功能作用之和大。在部分到整体的分析中,研究系统突现性就会发现其中所出现的简并现象,也就是说内部成分在形成整体的时候,就会失去内部的一些属性跟功能,或者说内部的功能属性会随着形成整体的过程中会被蒙蔽。
④等级层次性原理。系统的层次性是由于其整体的突现性所带来的。系统与其内部的成分是不同层次的,逐层叠加起来成为系统。系统的层次性让整体跟其内部成分之间的区别更为凸显,层次性也强调了系统内层次间高层次到低层次的不可还原性。
(2)功能辐合理论
系统的整体性使得其自身内部的各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调节稳定的功能,也就是说系统在接触外部干扰时,可以依据自身内部的调节机制来调整恢复到稳定状态。整体系统所具有的自身调节机制,依靠其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系统整体是内部各成分的合成。系统的有机性跟其整体性成正比,这样下来功能混和程度就会越大,构成的系统的稳定性也会越高。就已具备一定功能的系统,其内部的所有成分都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假如说内部的某个成分缺失或者缺损,系统的正常功能就无法完全实现,所以只要内部某个环节与系统不相匹配就会使得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功能不完整。
2.2.3 区域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基于理论的视角
2.2.3.1区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经济学有个基本的假设,也就是经济人假设,即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而做出的主观判断。就职业教育生源而言,就算是一个未成年人,也会被家长的价值观所影响进而让自己的选择多一份经济判断,也就是围绕去职业学校学习后有什么获益来进行判断,这也是所谓的经济人所考虑的问题所在。不过,这恰恰也是不容易想清楚的问题,因为它不仅要考虑其中所耗费的成本,也要考虑当事者之后所能获取得预期收益。假如说预期收益可观,那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能够实现投资获得长远利益。
例如,国内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区域,它们通常都是主要发展农业生产,至于教育方面都是比较滞后,且人们的受教育时间也相对较短,更甚者是只能够坚持到义务教育期间,存在许多小孩都无法正常接受义务教育。因此,义务教育阶段过后一般都是由于家庭的经济负担不起而无法继续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这其中的问题是由于接受职业教育所需费用不低,再者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积累效率也低使得区域内亟需更多的劳动力参与进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更多的青少年提前结束学习生涯就参与劳务活动 。另外,经济发展的滞后也造成了工业发展的落后,这种区域通常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发展落后,城市化程度低下,这也十分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综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吸收就业的能力。对于民众来说,参与职业学校进行职业培训也不代表就可以获得农业之外的其他类型工作,也无法保证职业教育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可观的发展。但是就上述存在的问题放在现在来说则问题并不棘手,由于落后区域的职业教育都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以农村劳动力的分配相对合理 。不过,就自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期,国内的职业教育实行了重视辅助地方经济发展为工作目标,以造就更多职业对口的人才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区域内青少年对于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选择职业教育也就不能学到出外工作的技能和经验,相较起来,直接出去社会工作可能要比花费几年学习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更具吸引力,因为不仅可以获得相当一部分的财富,也可以在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到工作上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这些或许并不比职业教育所收获要来得少。上述的这些恰恰就是致使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的缘由所在。落后区域通常也有其贫穷恶性循环的特点,也就是说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化水平难以提升,劳动效率低下,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贫困,社会积累少,经济发展缺少推动力,致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处于持续落后的恶性循环中并且很难跳出瓶颈,但是假如从教育方面引进新的观念的方式,那么贫困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上或许可以带来新的发展阶段。所以,要让区域内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职业教育,需要政府更多地对职业教育进行扶持投入,来切实缓解学生参与职业教育的费用跟资金,而近年来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推行学费补贴的优惠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稳步进行。此外,推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职业教育的关键更在于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由于某些家庭的生活保障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生产力,就算是免除学务费用,简单的生活费用都让某些家庭负担不起,这使得某些家庭的青少年无法接受职业教育而投入劳动生产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就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而言,学生考虑上学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上学成本,他们真正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教育为孩子创造出更多的前景,而这里头存在一个对比性,也就是职业教育跟高等教育之间的对比。就当下来说,即使高等教育所需投入相较职业教育要多得多,但其所能带来的预期要优于职业教育的收益。假如参与了职业教育通常就无缘于高等教育了。虽然说各个地区都有一些对口升学,但是所设立的名额并不多,而且可供选择的高质量院校也不多,参与职业教育就代表无缘于高等教育,而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家庭所不想看到的。另外,家庭经济足以支持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大多数家长支持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尽可能长,其中所考虑的一方面是孩子的前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和成长问题,青少年过早的涉入社会,存在着一系列由于心智不够成熟而带来的问题,而部分家长也认为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并不单只想让孩子学习职业技能和知识,也有一方面是出于对孩子安全问题的担忧。因此,对经济较为优越的区域的职业教育应该积极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跟层次,尽可能让错失高等教育机会的情况减少。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独生子女的情况居多,而子女的上头一般有很多家长的压力,所以孩子的发展成为了全家关注的焦点,假若是孩子学习实在拉下太多跟不上节奏,不想上一般中学参与高考,没有其他的选择才会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而这样的情况的出现不仅是社会观念的影响,也是当下高度竞争以及现实选择所结合下的必然现象。
赵宗淑的研究认为,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可以分为五层:第一层,跟生活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阶段(这里的生活区域指的是个体及其家庭在社会生产、生活所能涉及的区域):个体要实现与区域内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劳动能力所产生的教育需求(这里称为生产力水平适应阶段);第二层,就业机会追求阶段:当个体的受教育时长与区域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称之后,未或无法进行社会生产劳动的情况下,为让自己的劳动能力跟社会生产水平相对称而产生的教育需要阶段;第三层,社会生活需要满足阶段:个体藉由受教育时长的增加,让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在个人尊严上获得满足而产生的受教育需求阶段;第四层,效益最大追求阶段:个体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而让自己的收益较可观而产生的受教育需求;第五层,消费需求阶段:个体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或者追求休闲的生活而产生的受教育需求阶段 。
假如根据上述的五个阶段来划分,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而言,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通常是停留在就业机会追求阶段,对于经济发达的区域来说,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要将目标放在社会生活需要满足阶段。
2.2.3.2职业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推动与适应
职业教育给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一般是表现在给企业供给相应的对口化人才来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企业也相当于职业教育需求的主体之一,对员工的选择过程以及个体对企业的选择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探索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推动效应,意义非凡。企业对员工的选择一方面会被其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企业自身的工作难度所影响,另一方面会考虑到劳动就业制度的要求。反过来,收益的大小也对个体对企业的选择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内的市场经济步伐迅猛,随着计划经济所形成的企业经营与管理模式被变革,不管是企业规模或者是企业生产方式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一点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另一点是不少企业消失与出现的更替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分化速度加快,进而劳动力市场分成主要劳动力市场跟次要劳动力市场。前者主要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大型的公司、大型的企业跟大型的机构里面的工作职位,工作形式通常要求稳定持续,而通常情况下这类型的企业的发展也较为平稳、职业保障也相对较可靠、工资优越、工作条件适宜、工作氛围平等公平,但这种岗位对教育水平的需求相对偏高。后者次要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小型企业、小型公司里面的工作职位,工作上不要求工作发展稳定,这种企业的工作稳定性不高、流动性偏高、工资较少、工作环境一般、规章制度相对严格、升职加薪的难度偏大等等。就现在来说,在形容不同群体参与社会劳动的时候会用到就业以及打工两种形容词 ,而这两个词也正是表现了劳动力市场分化的状态。而劳动力市场的分化直接影响的是更多的新增加的就业群体都想藉由教育途径进入到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求得一份更为优质的工作。就当下情形来看,主要劳动力市场要求门槛是接受高等教育,而这也是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制约的关键所在。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一般跟劳动力市场相关联,而上述的两个劳动力市场各自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一般劳动力市场规模较大,不管是主要劳动力市场亦或是次要劳动力市场都一样。至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区域,其第二产业跟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处于滞后状态,一般劳动力市场的规模不大,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所占的比例也较少,而次要劳动力市场所占比重较大。
在经济发展可观的区域,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较多,区域内的新增劳动力通常是凭借高等教育来进入其中,并且从劳动力流动上看,因为落后地区主要劳动力市场规模较小,故适合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通常会从经济落后区域向经济发达区域流动,虽然说进入发达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市场难度较大,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所造成的收入落差会使得经济落后区域适合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流向发达区域的次要劳动力市场。这样下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的某些较可观的工作岗位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也会被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增劳动力所占据,至于主要吸收次要劳动力市场人员的小型企业而言,将会逐步提高职工的受教育年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所在。伴随着出现的是剩余的次要劳动力市场需求一般是生产较为简单、利润较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种企业的生产活动大致是工作难度低、利润也微薄,所以力求以更少的工资来雇佣劳动者,来保障自身生产的基本运营活动,这样来看,职业教育对于这种企业而言并不重要,由于其工作性简单,只需经过相关的简易培训就可以完成。如此情形使得职业教育的处境比较不乐观,应届的毕业生一般想要获得稳定的岗位较为困难,而且通常都只能找到体力耗费的工作。不过因为生活成本是一定的,所以工资也有一定的最低限度,其一是国家有规定最低工资的额度,其二是因为就业人员感觉收入跟自己所付出的不相符合时就会选择离职,而这也是这几年来经济发达的区域出现技工资源匮乏的原因所在,并且也是年年出现成批落后区域流入发达区域打工,另有大批人员返乡的原因所在。
对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因为整体就业市场规模较小,不管是主要劳动力市场亦或是次要劳动力市场,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基本都能够得到满足,特别是主要劳动力市场规模过小时,适应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新就业人员则会更多地进入到次要劳动力市场中,而这样也使得企业要一直提高新进员工的受教育年限,直至工资水平不能被新进员工所接受而流向更为发达的区域。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强烈的影响,假如说职业教育没办法给予相适应的技能培训,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受限,那么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效用则会被社会所否定。
要分析上述过程中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就当下的需求与供给情况来看,学校职业教育所设定的技术含量与其存在的教育和意义相关联,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与就业的联系并没有太大帮助。所以,要想在劳动力市场中创造出更多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跟次要劳动力市场间的新的就业机会,也就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底层岗位以及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高层岗位,要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主要劳动力市场当中去。
分析这其中的过程的原因是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重大,一方面教育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数量,另一方面更是藉由逐步增加就业人口的受教育年限,让人们能够跟社会上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换句话说,教育对经济的效应一点表现是为社会培养基本适应且合格的入行劳动力,另一点表现是逐步增加受教育年限,培养人的学习能力,使得人们适应工作的表现更佳,使快速发展的生产技术水平能够有更多的劳动力适应到实际的生产工作当中。因为国内的劳动人口数量非常多,新增加的人一般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员在岗位中的发展情况,这也是所谓的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要求员工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以及经验的缘由。事实上来看,各个企业都需求新招聘的员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十分有难度,员工的发展所需耗费的成本也需要企业承担大部分,而不符合实际情况地追求招入有经验的新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的不成熟。
2.3创新发展战略理论
2.3.1创新发展战略
党在十八大中详细地阐述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接下来的发展要重点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展策略。
国务院也就发展问题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旨在阐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变革进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展战略。文件里包括九个方面共三十条,主要谈到了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营造鼓励创新的公平竞争发展环境,建设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丰富金融创新的功能,优化改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建设更为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创新培养、利用、引导人才机制,促进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更进一步地进行创新政策的统筹协调 。文件中还提到在2020年之前要基本实现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以及政策法律体系的大致成型,让国家可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来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队列,这也就意味着建设鼓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必不可少。将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高效性释放出来,促进公平、开放以及透明的市场环境的形成,增强竞争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对创新发展的引导作用,强调优胜劣汰市场规律,将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作为核心发展动力。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消除行业垄断以及市场分割给创新发展带来的壁垒,改进新型技术新型产品新型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工作,完善产业技术政策以及管理体系,建立要素价格促进创新的发展机制。另外,文件中还重点提到了要将市场对技术研发导向、路线抉择以及各种创新资源配置的指引效应发挥出来,改进创新决策以及组织形式,加大力度给予普惠性政策扶持,推动企业更进一步地上升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资、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 。
2.3.2实现创新发展的路径
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行,单方面地进行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是毫无成效的,平台的运行需要完善经营机制来辅助进行,而平台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创新驱动机制来实现。1987年,英国的弗里曼曾提到国家创新驱动力系统相当复杂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要保持系统运营安全、平稳就要坚持对创新驱动机制出现的不足及时改进,才可以探索出创新驱动战略的正确道路 。驱动机制的运营、推行、保障以及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效率以及质量,所以要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停改进下述机制。
第一点是关于运行机制往创新评价方向进行完善。
创新评价可以说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假若没有了评价机制来维系实施过程,那么战略就没有办法顺利地进行推行。就当下来看,国内对于创新评价机制方面的研究并不到位,方向比较多,主要研究的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机制: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机制、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知识创新评价机制、制度创新评价机制。
党的十八大指出了要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纵观科技创新发展内部规律,科技创新评价是其他评价的前提以及基础,根据既定的准则,遵循大致一致的发展规律,可以大概地勾勒出其他的创新评价机制框图。第一步要将硬指标跟软指标相联系相对应,即将科技投入的硬指标跟科技资金管理状况相匹配,科技成果的表现形式跟影响力相匹配。此外,评价过程要与结果评价相对应,不可以只根据结果来决定整个过程,片面地进行评价只会带来发展的歧途。只有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才能避免评价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缺陷,减少评价不合实际的情况出现。再者,单一评价是不够全面的,要结合多要素评价来完成评价过程,评价也要尽可能地不让单一主体进行评价,不然评价的结果会被主观感受所左右,评价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片面性,这要求评价过程要寻求多元主体,但是对于特殊较为重要的主体则加大其评价的权重,这样能够使得评价具有普遍认同的结果,又不失特殊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点是让创新人才加到动力机制当中。在进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创新人才才是根本推动力所在,在实际情况里,创新人才也正是束缚创新发展的所在,学者李约瑟曾经质疑过为何古代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到了现代却没有什么成果,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从西方开始产生。虽然莫言在2012年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至于自然科学方面却少有本国出现的代表人物。当前中国已经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自主创新发展的步伐却连建国初期的发展步伐都比不上。这种种问题共同说明着一点,也就是创新人才的稀缺使得了上述的诸多问题。建立创新人才机制关键应该放在两点上,也就是培养人才以及利用人才。育人机制能够将人们塑造成才,而用人机制可以让人才创造出最大价值。这也需要在用人的过程中配套科学、公平、和谐的激励机制,来激励创新人才进行科研创新的工作热情,共同打造有利创新发展的积极环境。
第三点是让创新政策融入到保障机制当中。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创新政策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从大体上来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算是国家战略,也可以说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从细节来看,各种保障都需要有政府的支持,不然就难以运行。第一步要将单项政策与全面决策进行协商调整。由于负面效应的扩散范围大、影响力深远,在全面决策的基础上,来进行单项政策的制定,规避单项政策与全面决策相互矛盾。再者是把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协调。政策是可以进行调整的,但是又具有其一定的稳定性,可以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也可以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来继续沿用,所以在政策的制定上要从短期以及长期两方面来入手考虑,更好地适应发展需求。另外,要坚持地方特色跟全局统筹相协调。各个地区的实际条件各不相同,从整体上来看,要致力让地区间差异减少,在创新投入上做到公平发展,但又不可以打击到积极创新的地区,所以需要相关的政策来引导创新发展相对前列的区域来带动创新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来实现共赢。上述这些调整细节要做好,就需要政策在制定上体现出其应有的社会权威力,一方面要有其一定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又要合乎发展原则来适应社会发展。
第四点是将创新文化融入到提升机制当中。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行需要适当的社会环境以及发展条件,而对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文化上。假若我们从三观上都否定了创新,那么所有的探讨跟研究都失去了其意义所在,即创新文化是整个问题的前提,而创新运行以及创新动力与创新保障都是基于创新文化而产生的,如果没有创新文化,那么后三者都没有讨论的意义。所以,创新文化在创新驱动上可以说是源泉的存在,假若失去了创新文化,那么创新的发展将会面临枯竭境地。
3产业集群特征及沈阳经济区在人才数量上面临的问题
3.1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
通过采取一些措施优化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促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如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之间的资源可以共享,从而创造更多的利益。此外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使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扩散,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力,形成区域品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一,产业集群加强了内部企业的分工合作,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第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市场提供更多样性的商品及更优质的服务,要实现企业这一过程所需要的资源是庞大的,对于单个企业的负担是非常重的,很多企业不能够实现这一过程。但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可以将此成本极大的渐少,因为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可以实现技术的交流以及资源共享。企业之间需要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才可以保证分工合作的有效进行,企业之间必须互相信任才可以推动企业自身创新发展。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很好的保障这一点,企业合作之后能够协同发展。第三,规模经济的提高也可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小,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降低。
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出现降低了企业的产品研发成本,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位置毗邻,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更为便捷,企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边际效益,可以通过最小的代价来获取知识技能,此外,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合作提高了企业之间的整体性,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因此降低。
产业集群降低企业的交通运输费用,交易费用等运营成本。产业集群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运输费用可以因此而节省。另外,产业集群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降低企业信息收集费用。由于产业集群的集体性,企业不再孤军奋战,企业之间形成了可靠的合作竞争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减少了监督交易的费用。
产业集群的出现有助于劳动力的流动。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便是人才,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大。优秀的人力资本才可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以及提供优质服务,保持了这个特性企业才可以在市场中长久发展。在产业集群中,人才会不断聚集在产业区中,企业在寻找人才方面更为便捷,不需要额外花费成本去寻找人才。同时劳动力的富集可以减少企业出现劳动力匮乏的情况,产业集群可以保证充足的人力供给,企业因此无需储备人才来防备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企业的人才储备成本降低。
由于边际效益,产业集群内的劳动人员可以更容易的获得新的知识技能,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因此提高。此外,产业集群内同类型企业数量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这会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员工的要求也会更高,员工因此会不断提高自己技能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情况,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为集群内的各个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企业相互之间既能够相互交流合作也不断竞争。集群内同类型企业的富集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加大,企业会因为竞争压力而去不断提升企业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能够于市场有一席之地。企业生产必须同市场的需求紧密挂钩,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中持续发展。来自产业集群外部的市场等产生的压力会使得企业在产品开发销售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资源信息共享的平台,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交流互相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技能,这就是知识的溢出效应。
产业集群可以促进区域品牌的生成,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特性,产业集群附近的企业协会、金融结构、政府等都集中在一定范围内。产业集群区域知名度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为集群整体的产品市场带来良好声誉。长久以往,区域的品牌也就生成了。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甚至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对于企业品牌的建立,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得到支持,更需要庞大的资金来支持,在品牌创建过程中还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可以通过中介将同类型企业的资源集中起来,利用杠杆效应,扩大影响力,加速各区域品牌的建立。区域品牌建立后不仅提升了区域企业的竞争力为其带来经济效益,也有助于区域形象的提高,促进区域的招商引资。
有关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最早还是来自于马歇尔对产业区的认识,马歇尔将产业区定义为一种由历史与自然共同限定的区域,其中的中小企业积极地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向融合。马歇尔认为产业区具有6个特征:①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念系统和协同创新的环境;②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③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④产业区理想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⑤竞争与协作并存;⑥富有特色的本地信用系统。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产业集群特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Rabellotti认为集群具有四个主要特征:①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并在空间上集聚,产业上具有专业化特征;②各个关联的经济参与者具有浓厚的、趋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由此产生了共同的、能被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虽然它们之间有的清晰可见,有的比较隐含,但是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③基于市场交换或非市场行为,能促进商品、服务、信息和人员等生产要素流动,产生强烈的后向、前向、水平和劳动力联系;④本地公共、私营机构网络对集群内部经济实体的行为起支撑作用。其他一些学者也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特征进行了归纳。
总的来说,对于产业集群的特征需要把握以下几个:①地理集中的特征。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产生集聚经济的基础,也是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现象存在的基础。地理集中是一个相对的尺度。②专业化特征。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③企业网络。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常常通过生产系统形成本地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地区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企业间的关系网络是集群的一个主要特征。④企业的根植性。根植性的概念来源于经济社会学,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社会关系中。集群内的行为主体具有很强的地方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经济的,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各方面,集群与当地的社会网络密切联系在一起。企业发展需要根植在本地,因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国家环境,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它所在的区域和地方环境。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的根植性更加重要
3.2产业集群在人才需求方面的特征
3.2.1产业集群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因为人才的稀缺失去了持续的竞争力。奥地利经济学者蒂奇(Tiehy)参考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产业集群的能力要在较长的发展周期里来进行研究。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由下面四个过程组成,即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相较于外部的单一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组织模式可以为内部成员企业带来更大的规模经济利好以及经济范围优点,进而使得产业集群让产业规模经济效应跟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相匹配。一般来说,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期,凭借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以及分工的规模经济效益与范围经济效益会跟着产业集群里企业的数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不过当上升到一定规模大小时,产业集群内成员数量的庞大使得成员企业不会再因为内部协调管理费用以及利用市场协调资源的交易费用来相互制约,会为了更高效的管理产业集群内结构组织来增加网络成本。产业集群的网络成本也会在集群步入成熟期后呈大跨度增加趋势,部分抵消了集聚经济所带来的利益。不过当网络成本大于产业集群经济所带来的收益的情况下,产业集群则不再具有竞争优势而发展难以继续进行,面临失败。产业集群的发展都会包括上述四个时期,不过不一样属性的产业集群则会在各个时期的长度上相互区别。部分产业集群可以拥有持久的发展力,比如日本的燕市地场产业就属于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持续的案例。日本的燕市地场产业初始于十八世纪,到现在仍旧是发展力强盛,它一开始从生产“和钉”,接着是钢制品跟烟管、西洋餐具以及厨房用具,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则是向符合金属加工产品生产。就上三个世纪来看,燕市地场产业从一开始的资源优势发展到其产品上的优势,一直都是维持着产业集群的成本以及技术优势。相较于燕市地场产业的可持续性,中国国内的产业集群所呈现的发展情况里,存在部分产业集群甚至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就已经走向了衰退。这里有一点是由于国内的产业集群人才相对稀缺,致使产业集群的生命力无法得到延续,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相当短暂,这也使得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浙江地区的部分产业集群的发展已进入衰退阶段,例如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再加上区域内需的缺乏而大受打击,使得大规模的生产量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来平衡。温州的桥头纽扣产业集群也因为实用性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的稀缺而使得生产的产品质量不佳、产品结构不科学等,也是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难关。另外的一点是因为国内的产业集群一般都是传统的手工艺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业为主,比如纺织行业、服装行业、鞋类行业以及五金制造业等,所需要的都是区域内劳动力还有低价的地租优势,假如这些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企业拥有了产业的技术性以及现代化发展水平,那么可以为产业集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加长,不然产业集群的发展则存在较大的限制。假若建立在初等生产要素上的竞争优势是不稳定的,如果其他国家或区域也拥有一样的发展基础时,这种优势也就不复存在。国内当下的产业集群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人才资源而没有办法持续地进行下去也无法参与到大的竞争市场当中去。
其次,国家产业集群因为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短缺而无法继续发展。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逐步发生了变化,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也买进了高级尖端的设备以及采用了现代化科技技术来适应市场竞争,不过却出现了有一部分企业拥有高端生产设备却没有相应的高端人才来进行配套使用的情况。有报告指出,要想维持产业集群的持续平稳发展,其所需配套的科技人员应该占超过企业的15%。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出现技术人员缺乏的现象,多个行业都在人才吸收上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研发人员不足、技术工人缺乏以及人才严重流失等严峻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技术研发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增加。当下国内一线的技术工人高达七千万,而高级技工只占3.5%,技术工人的构成也是呈现三角状,相较于发达国家的40%比重的高级技术工人则我国的水平相当落后,再加上国内高级技工存在着较为严峻的断层情况,年龄为25到35岁的技术工人只占总工人数的五分之一,国内仅数控机床操作工人就大约缺工六十多万,而国内某些区域的人才匮乏情况更为夸张。
基于北京市企业的调研,北京当前缺少工人数量大约是三十多万,技能型人才资源匮乏,高技能人才稀缺。在“十五”阶段,北京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为占职工总数的四成,而一般实际上只能占到三成,这里的一成指代的高达三十万人左右。天津北方人才市场共注册的四万位求职者只有两百多个属于技工类型人员,但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一般都是要求高级技工以上。像摩托罗拉以及三星的外企都会长时间在人才市场发布高级技工人员的招聘信息,但是反响都不乐观,一般都是空位无人投档,这也是由于在天津北方人才市场里注册的高级技工仅五十来个。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的推进以及部分招商引资项目的落成,吉林省汽车还有机械等传统的优势产业也逐渐地再一次回到发展正轨,对于汽车研发、营销、维修、机械操作、模具、机电等技术岗位的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还呈现出供远小于求得趋势。不过就当地的市场人才储备的情况而言,当下还是不大能够得到满足。所以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工人才一般都是企业自己进行培养的。而稀缺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局面也使得产业集群的发展被搁置不前。
此外,国内产业集群因为人才集聚现象严重,使得地区之间的人才分别局面相当不平衡,呈条状分块的形式。国内产业集群的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条状带: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北等东部的沿海区域都较为明显,最为明显的是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还有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地区“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至于中西部地区,这种产业组织的形式还没有开始呈现出来。珠三角区域的四百多个建制镇里面,有产业集群为主要发展情况的占了两成半以上。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机器机械制造业在省内都排在前列,跟珠江东岸的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广州、东莞、惠州、深圳的几十个镇,规模超过三千亿元人民币)以及珠江西岸的电气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顺德、中山、南海、江门、珠海、广州等城市的十几个镇,规模约为一千三百亿元人民币)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再加上由于产业集群的现象致使珠江三角洲吸引外资占到了国内外资的26%,电气机械产品出口占到了国内的45%。根据浙江省政策研究室的调研结果来看,在省内88个县市区里有85个已经有了产业集群现象,而且年产值逾百亿的产业集群有三个,五十亿到百亿之间的产业集群为26个,十亿到五十亿之间的产业集群为118个,产业集群总产值大概占到省内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分由175个行业,包括了工业企业23.7万个,包括就业职工390.1万人。例如,产量高达国际行业超过七成的防风打火机生产于温州的鹿城区以及瓯海区,金华永康的衡器产量高达国内的六成以上,海宁的许村、许巷的装饰占到国内市场的35%以上。上述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要高于浙江省的整体水平达到三至五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基于这些行业的产业集群,浙江有大于一万户民营企业是做出口商品加工行业的,而且大约有半数的企业都已经拥有了进出口权。国内有523种主要工业产品最终产品的产量,浙江则有336种进入到了排名前十以内。再者,根据国内当下发展较为前列的纺织产业集群的例子,它一般是坐落在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等省份。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省的纺织工业产值、出口总量、利润总额都要相当可观。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省份的市场化步伐较快,开始以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速度快而导致的一般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水平相对不平衡,致使了国内工业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尽管产业集群的分布呈现了块状分布以及发展失衡的情况,有产业集群发达区域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的客观条件,再加上国家以及区域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以及经济政策等制度方面的条件,不过更为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才的分布失衡使得经济发展上出现严重不均,也正是因为人才的集聚致使了地区差异越发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集群在国家范围内的整体推广进程。
3.2.2产业集群经济中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国内产业集群经济里技术型人才需求上体现四个特点:
首先,制造业技术性人才稀缺。国内的产业集群都是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一般都是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电子信息、医学制药、塑料、模具、化工以及金属品制造等等。根据三大产业来划分的话,国内产业集群大都属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最为显著。根据轻重工业来划分的话,一般的产业集群现象都是轻工业居多,许多产业集群所投入的生产也是为了满足人民消费品需求,特别是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现象特别明显,重工业里仅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体现得较为明显,对于另外的大中型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及能源行业而言,则较少有产业集群的现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常都是集中在高科技园区,其数量与规模都比较小。国内的产业集群现象一般是以制造行业为主,这也使得人才需求上都是以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技术性工人一类。这种现象自从2002年所爆发的技工荒就开始体现出来了。同年的技工荒在国内沿海发达区域都陆续发生而且余温难退。就地理位置上而言,技工荒一般是出现在产业集群现象比较显著的浙江温州、绍兴、义乌一带以及广东佛山、东莞一带。要分析民工荒的爆发原因,仅仅从单一的行业的人才稀缺是不会致使大范围的技工荒现象的,应该是很大范围的制造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才会在短期内出现大量的技工需求。所以,抓紧培养制造行业技术人才正是产业集群当下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关。
其次,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区域对于人才需求过于集中。国内产业集群所面临的现状是产业集群一般是在东部沿海区域的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区域。特别是在浙江跟广东两个省份,产业集群体现得最为显著,也各有其特性,其发展步伐与发展规模都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的同个行业集群。国内产业集群过于集中也使得了人才的需求过于集中化。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正是由于区域产业集群对人才的大量需要。所以,在产业集群明显的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大量培养相应对口的人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以及拥有更大的发展实力。
再者,运营、管理、贸易、物流等专业性人才供不应求。就目前来看,国内的产业集群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类型,这些行业的属性是成本廉价、技术含量不高、以获取外部效益为目标,许多企业更是呈现设备条件、管理工作、产品质量逐级递减的情况,更有着许多企业把低质低价作为优势来参与市场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蔓延、国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中央宏观调控力度的强化,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拥有传统优势的产业集群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地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产业集群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结构上的特点如下:其一是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举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产业集群以往都是通过家族式管理来进行,而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企业现代化程度的普及,使得对于具有现代化管理意识以及能力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的需求都变大。其二是外贸人员供小于求。国内产业集群现象最为显著的广东省与浙江省也正是国内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量最大的两个。伴随着国内产业集群经济对海外市场的进军,国内对外贸易的门槛越来越低,也使得了企业对外贸工作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三是物流人才的需求变大。国内产业集群经济算是微利阶段,需要许多的物流专业人员。经营、管理、外贸以及物流方面的专业人员的资源不足,也正是限制产业集群向前迈进的瓶颈所在。所以,产业集群的专业人员资源的培养亟需要被政府重视起来,才能推进产业集群化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技术自主创新性人才的不足。技术自主创新算是较为高级的系统,其组成成分诸多,而人才成分也正是里面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成分之一。第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急需拥有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因为产业集群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所以这也需要劳动主体一方面需要一定的操作能力,更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就是说员工要是经过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已经进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组织)的主要成员国家里几乎不存在未受过专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的劳动者。在受过中低等教育的人群里失业率大概是5%,而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群的失业率大概是3.8%。上述两个数字表明了知识经济的产业集群还有工业经济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传统制造业的劳动者的工作范围较小,加工对象也比较常见,操作难度也较小。产业集群的劳动主体以及劳动性质都有了改变,他们不再是机器的附属品,只能进行简易的重复性劳动,而是操控高端智能化的劳动机器,改变复杂的劳动对象,来通过自己的智力来为产品增加更多的价值。此外也表明了产业集群化高科技已经蔓延到制造业之中,进而也使得对劳动者的技能与能力要求相对提高。以往能够满足岗位要求的职工,需要进行新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高新技术人员才可以满足新的工作岗位以及工作内容的需求。
3.2.3产业集群经济中人才作用分析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高新产业开发的重点则是技术的自主创新。因为技术自主创新所需要的知识量基础较大,需要劳动者不仅可以进行体力劳动,还需要一定的脑力活动,来解决生产过程里所出现的复杂且新型的问题,解决营销过程市场培养以及信息交互、客户交流上的难题。所以,只有通过培养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人才才能够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给产业集群提供更多的活力与动力。再者,技术自主创新各层次要跟技术型人才紧密联系。技术自主创新都有一个共性,即以科学原理为前提,以应用研究为中介,以技术开发为关键,以市场开发为指导。这整个过程都是存在的风险和难题,一方面要求大量的资金参与到探索性的理论基础研究中、有意向性的应用开发中、目的性明确的市场开拓中,一方面要求实验仪器先进、开发手段完善、生产设备高端。此外,更需要员工用着积极的创新热情,一定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及和谐的创新环境,让高端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技师参与到自主创新的工作中。所以说高端的工人即是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员,而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人员正是技术创新主要力量所在。
人才集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产业的集聚会带来人才的集聚。产业集群的生产专业化特征决定了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专注于自身最具优势的生产环节,这就造成了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很高。众多类似的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必然会带来技术专业化的人才集聚在一起。而且,在集群区域内,每个企业都是相关产业链上的一员,各个企业协同生产,形成了生产技术和专业知识上的知识链,知识链的链接形成了特定的集聚。通常能在一个产业集群内看到一个产业范围内所有发展所必须的专业人才,从机器加工到财务、操作、物流、高级综合管理,就是这个原因。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集群生产效率而出现的专业服务公司会出现,为各个企业提供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如仓储、物流、专业咨询等业务。而生活服务包括餐饮、娱乐、教育、卫生等也会逐步发展起来,带来相关人才的集聚。
其次,人才的集聚能够提升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集群创新。产业集群内众多同质性企业集聚,相互之间对于对方的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深刻的了解,这就使各个企业对于来自于同行的竞争非常的敏感,对于竞争带来的压力深有体会。因此,各个企业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无不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以求在竞争中取胜。作为引领集群发展趋势的创业人才,则更加是各个企业的必争资源。集群中的各个企业不仅仅有竞争关系,也会有合作关系。各个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带来了创业人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发了创新的欲望和灵感,对于集群的整体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会推动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集群企业在与集群外部经济体进行竞争的时候,必须要不断的在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段的创新。只有人才集聚,才能凭借人才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以赢得市场,增强自身竞争能力。
3.3沈阳经济区在人才数量上面临的问题
3.3.1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的规划
2011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加速推进城际连接带产业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探索建立公司制园区运营模式,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2011年1至11月,沈阳经济区57个主导产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70亿元,同比增长38%;新引进项目1209个,总投资93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03%;实现销售收入8957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有24个园区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销售收入达到1351亿元。2011年,我省加大财政贴息政策的引导支持,连续下达三批财政贴息资金,总计3.4亿元,支持沈阳经济区项目124个,重点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沈阳经济区培育持久的竞争力。
沈阳经济区的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战略地位和竞争力都有加强,辐射力和影响力日益扩大。沈阳经济区的产业集群的规划重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做好做实第一产业,推动现代农业的进程,发展特色化和现代化农业。加强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建设,实现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做精做强第二产业,推动产业的升级优化,提升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变已有的落后经济发展方式,以建设国际化的设备建造基地为目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加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在整个经济区域甚至跨区域进行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发展设备制造,钢铁、新材料、制药等原有优势产业群。做新做强第三产业,以旅游、物流、信息、金融和中介等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的能力,从而形成和第一第二产业相匹配,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
二、优化空间布局
打破城市行政规划的旧格局,按照企业特点和区域特点进行重新分工以及产业优化,实现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统一政策支持、统一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的中心纽带作用,重点打造“一核、五带”的模式,形成特色突出,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分工体系。
利用沈阳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周边的发展市场,拓宽城市的功能,建设一个世界级的设备制造研发中心,建立区域性的物流和金融中心、科教中心以及高新技术中心,使沈阳成为一个国家级的中心城市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东北亚的国际型中心城市。
以建造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中心作为目标,建设装备制造的研究中心,提高产业自身的设备生产自主研发能力,增加科技研发力度,推进产业自身的创新和产业的引进吸收再创新,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设备制造业向沈西工业走廊迁移,周边进行梯度的配套加工业分布。
搭建区域的商贸和金融服务中心。推动产业集群信息化、集成化、标准化的进程,建设配套的物流基地。鼓励大型的现代化物流跨区域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加强产业集群内金融体系的建立,吸引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在该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扶持盛京银行的发展壮大,推动其同附属地区商业银行的合作。
完善沈阳经济区的产权交易市场,带动各资本市场的发展,统筹规划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带动沈阳经济区和东北地区的金融职能的发展,将沈阳金融开发区建设成为东北的金融中心。
打造区域高新技术中心。整合科技资源,共享创新资源,加速工程和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以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构建,充分利用高新区、科技园、产业基地的聚集效应,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区域的创新体系,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将沈阳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中心和产业研发中心。
建设区域科教文中心。加大力度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以及附属的文化产业,同时建设相应的文化服务平台。调整产业结构,吸纳高新技术人才,储备人才资源,规范中介组织的政策方针,保证中介行业的健康发展。
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在与充分发挥八个城市各自具有的区域特色,利用八个城市之间产业的不同,在集群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互补,突出区域发展的经济特色。通过调整区域的产业链,实现区域经济的集群化、规模化一体化的发展体系,形成产业的合作多赢局面,提升沈阳经济区的竞争能力。
(1)发展的推进力和保障力。
政府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其给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和政策引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促使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沈阳经济区在发展时应当认真研究各个地区不同的政策,突破行政区域的制约,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搭建区域产业集群的合作平台,落实产业集群内的各项基础建设,对不同企业进行公平对待。从宏观上把控产业集群的准入条件、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发挥了沈阳经济区的同城化特点,为区域经济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产业集群的日常运营和协调监控,设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和研发部门,最终达到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
(2)发展的关联度和互补性
沈阳经济区的八个城市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引导各地区产业的错位发展,发挥各个地区的相对优势是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面,通过加强各城市地区的龙头产业的规模和速度,从而聚集相关的产业,对于业绩突出的设备制造业,钢铁加工业,电子信息业,生物制药行业进行扶持,做大做强这些企业,从而发挥其辐射作用,形成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链,通过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产业链关系,打造一个高效,规范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的大跨步发展。
(3)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转化水平
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力和发展源泉。沈阳经济区目前是一个国家级的创新型工业化改革试验区,因此其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不同于其他地区,其是以高标准,高水平的技术指标来要求的。对于经济技术区的考核需要满足高标准和高水平的要求。沈阳经济区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创建技术改革的措施以及提供平台,充分挖掘产业的核心技术潜能,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现有的瓶颈,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通常来说,重大的技术突破和战略性实施主要依靠的是大型企业或者中型企业。所以要充分调动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鼓励尝试研发新的技术,高效利用已有的生产资源和技术基础,优化技术资源结构,鼓励大中型企业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倡产,学,研三者有机的结合共同开发合作,创建有效的开发环境,通过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使科技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4)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
沈阳经济区的八个城市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破除当地的地方主义保护障碍,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市场环境,杜绝恶性竞争,保障人力资本、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以及合理交易,同时保证地区的交通、教育、物流、服务等能够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的布局。沈阳经济圈的良好市场环境和竞争氛围可以加速形成沈阳的区域经济规模。通过完善的交通运输枢纽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中心城市作为物流据点,建设完整有效的物流服务平台,实现城市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群化发展,实现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加大力度提升市场的服务质量,构建同产业集群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去管理,推动市场服务的专业化、现代化、技术化进程,保证公共服务的平等化。
(5)同城化建造与基础设施建设
沈阳经济区八个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在城市基础建设的的投资力度,投资方向都有偏差,存在投入不均衡,不连续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保证有完备的交通,能源、通讯、网络体系,使得经济圈的交流更为快捷。城市建设方面要坚持平等互惠的原则,充分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产业群的协调发展实现共赢的格局。需要建设畅通、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构建环形的公路体系,海陆空交通实现无缝衔接,打造成一个综合的运输系统。此外,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为产业群平台提供一个高速的信息通道,实现交通、资金、不动产、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对其实施统一化管理。
3.3.2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对人才数量的需求
对于产业集群对人才总量的需求分析,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获得影响人才总量需求的主要因素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预测。
一、人才需求总量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产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应以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因此,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将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产业集群人才一需求的因素。由于本文所进行的人才需求预测,是根据该产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趋势等多个条件下进行的总体人才规划,预测某一目标年度需要的人才数量。因此,所选择的关键因素必须能准确地反映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以及产业内部各因素对人才需求所产生的影响。
为了确定影响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因素,特意对专家进行了访谈,访谈采用现场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的结果,其影响因素如表3-1所示。
表3-1 影响产业集群人才的因素
目标层 准则层 子准则层 因子层
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影响因素(A) 外部因素(B1) 政治因素(C1) 国家政策(D1)
劳动管理法令(D2)
经济因素(C2) 集群经济规模(D3)
集群行业性质(D4)
从业人员数量(D5)
集群进出口业务量(D6)
社会因素(C3) 人口规模(D7)
学历层次(D8)
技能水平(D9)
劳动供给(D10)
内部因素(B2) 产业发展战略(C4) 产值(D11)
发展规模(D12)
经济效益(D13)
产业人力资源(C5) 人力资源总量(D14)
人力资源结构(D15)
人力资源价值(D16)
人力资源流动(D17)
我们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是1977年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教授提出来的。它通过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按支配关系分组而形成有序递阶层次结构中的不同因素,由决策者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结构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比较判断的结果以确定各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从层次分析法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方法。
总的来说,应用该方法去分析问题的时候,需要按照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是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第二是构建判断矩阵,第三是进行层次的单排序;第四是进行层次的总排序,第五是开展一致性的检验。加入所构建的判断矩阵,在进行一致性检验的时候,并不合格,那么就需要对于判断矩阵进行修改,并且按照上述步骤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步再重新进行,直到再进行一致性检验的时候,是合格的(也就是CR≤0.10)。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采用AHP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最先要进行因素的归类。要把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归类,归类成不同的小组,而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层次。再对于这些层次,以最底层、中间层以及最高层进行罗列,具体如下图3-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最高层代表着开展这次分析要实现的最终的目标;中间层则代表着要实现最终的目标,所牵涉的不同方面、措施等;最底层则代表着要实现最终的目标,所涉及的具体指标、方案等。
图3-1 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
(2)构建判断矩阵
进行AHP分析的一个核心,是人们对于各个层次的所有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判,并依据这些评断,对于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高低进行排列。所有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判断矩阵的构建,是进行AHP分析的基础,是进行分析的起点。判断矩阵代表的是,相对于上一个层次的某一个因素来说,在本层次中通同该因素有联系的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通常通过利用1到9间的整数和这些整数的倒数当成标度,来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标记为aij,表示i元素相对于j元素来说,重要性是处于何种等级。具体的9个重要性等级和其数值,如下表3-2所示:
表3-2 标度(1-9)赋值
标度 含义
1 i因素与j因素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3 i因素与j因素相比,i因素比j因素稍微重要
5 i因素与j因素相比,i因素比j因素明显重要
7 i因素与j因素相比,i因素比j因素强烈重要
9 i因素与j因素相比,i因素比j因素极端重要
1/3 i因素与j因素相比,j因素比i因素稍微重要
1/5 i因素与j因素相比,j因素比i因素明显重要
1/7 i因素与j因素相比,j因素比i因素强烈重要
1/9 i因素与j因素相比,j因素比i因素极端重要
(3)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顾名思义是依照判断矩阵估算出每一层中对于与某一因素相关联的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的相对比重。层次单排序可以视为计算判断矩阵特征根或者是特征向量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判断矩阵A,计算式子:A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而式子中的λmax则代表特征值的最大值,W则代表相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是相对应因素的权值。
(4)层次总排序
根据上述的计算,可以获得同一个层次中所有因素的权值,综合计算,就能够获得上一个层次的某一个因素,在本层次中同该因素又联系的全部因素重要性的权重,即层次总排序。开展层次总排序,必须是自上而下,一层一层的开展,对于最高层次下面的第二层,该层次单排序就是其总排序。
基于这个原理,本研究试图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影响人才需求因素的权重系数,其结果如表3-3。
表3-3 影响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因素的权重系数
目标层 准则层 子准则层 因子层
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影响因素(A) 外部因素(B1)
0.569 政治因素(C1)
0.32 国家政策(D1) 0.61
劳动管理法令(D2) 0.39
经济因素(C2)
0.55 集群经济规模(D3) 0.49
集群行业性质(D4)0.25
从业人员数量(D5)0.15
集群进出口业务量(D6) 0.11
社会因素(C3)
0.13 人口规模(D7) 0.34
学历层次(D8) 0.30
技能水平(D9) 0.21
劳动供给(D10) 0.15
内部因素(B2)
0.431 产业发展战略(C4)
0.62 产值(D11) 0.55
发展规模(D12) 0.13
经济效益(D13) 0.32
产业人力资源(C5)
0.38 人力资源总量(D14) 0.55
人力资源结构(D15) 0.21
人力资源价值(D16) 0.11
人力资源流动(D17) 0.13
二、人才需求总量分析
根据前文获得的影响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因素的分析,本文采用对沈阳经济区产业人才需求影响较大的可量化的指标,即市场人才供给、产业总产值、利润及产业人力资源总量作为输入变量,人才实际值y作为输出变量。以沈阳经济区2010年一2015年的数据进行建模。
本文以GM(1,1)模型对人才需求总量进行分析。经过准光滑检验以及matlab软件的计算,获得预测模型如下:
根据上述公式,获得沈阳经济区的人才需求总量如下:
表3-4 沈阳经济区人才总量预测
年份 预测人才总量
2016年 867940
2017年 1093740
2018年 1523500
2019年 2157840
2020年 3597440
4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类型及其与需求的差距研究
经济区是指按照自然地理与经济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概念, 更是一个建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 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而使区域经济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载体。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市为中心, 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 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形成的“ 区域经济共同体”, 即“大沈阳”城市经济体。沈阳经济区总面积占辽宁省的44%, 区域内共有人口2 126.2 万, 占全省的45.2%, 财政收人占50 %,GD P 接近全省60 %。
当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和现象时, 打造沈阳经济区就成为深入经济实践、谋求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沈阳经济区的启动, 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 l) 辐射带动功能。把沈阳经济区建成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 建成整个东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 建成辐射和服务整个东北地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就必然会对周围城市产生扩散效应, 包括无形扩散和有形扩散。无形扩散包括智能、信息、服务的扩散等。有形扩散包括人才流动、资金信贷、生产设备转移、商品提供等等。
( 2) 要素集散功能。这主要指经济区所具有的一定范围内集聚和扩散商品与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由于经济区打破了区域行政分割, 降低了交易成本, 加之科技力量较强, 资本和技术有一定优势, 具备发展较高层次产业的条件, 能吸引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城市群聚集。建立沈阳经济区, 可以发挥整体优势, 整合区域资源, 突出聚集效应, 优化产业布局, 联动互促发展。
( 3 ) 创新功能。这其中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观念创新等功能。创新功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沈阳经济区的形成, 必然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 聚集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不断推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 创新产生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促进该经济区的发展。
( 4 ) 服务功能。既是指中心城市第三产业, 尤其是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自身提供的更好的服务, 也是指沈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周边城市提供各种服务, 包括交通运输服务、通信信息服务、中介咨询服务、市场设施服务、金融服务等。通过实现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 进一步发挥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服务作用。
( 5) 整体竞争功能。通过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增强参与国内国际竟争的整体实力。沈阳经济区的构建,将成为我国继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后的第四个大都市经济圈。通过一体化经济的形成,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极,发挥整体竞争的实力。
综上所述,从人才的角度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添砖加瓦,已经势在必行。职业教育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路径,在沈阳经济区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1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内涵及要素分析
4.1.1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内涵
对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内涵的相关定义,仍未能在职业教育领域获得一致的认知。利用e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将“主题”范围限制在“职业教育”,篇名指定为“专业结构”。总计检索出99条记录。虽然在数量上可以发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问题确实吸引到了一些学者的目光,然而极少对其内涵展开研究的学者。
根据现有的研究观察看来,研究者们对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所持有的主张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泛泛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
对于泛泛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而言,一些研究人员分别从专业内以及专业间这两个方面出发,认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内容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从职业教育专业内的构成因素出发,包含有专业的口径、质量以及内涵等内容;其二,从职业教育成立于一定专业内涵基础上专业间的构成情况出发,包含有专业 的数量、布局和衔接关系等内容。
另一方面,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而言。不同的研究员间有着各异的研究方向。
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整体的总结,表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表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所成立的专业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关系,其中重点为不同高等职业学校同其自身具体专业组成的比例关系和构成形式,内容包含多种类别的高等职业学校以及专业的个数、构成和互相之间的关系等。亦存在部分研究人员表示是不同种类的专业人员的组成比例、高等职业学校内部以及之间不同专业间的比例关系与联系手段。
从空间这一方面出发,部分研究人员表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存在横向与纵向结构的不同,当中,前者表示专业设置对应三大产业的比重,表现人才培育的“品种”以及范围,后者表示人才培育的学历档次。
通过对专业结构进行分类的方式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方面。其一为专业类型结构,内容包括有专业设置的门类和数量,另外亦与专业的学科属性有所联系;其二为专业规模结构,内容包括有各专业在办学范围上的大小;其三为专业生命周期,内容包括有各专业的办学时长。同时亦存在着部分研究人员将高职高专的专业结构区分为专业类别结构、专业数量结构、专业规模结构以及专业布局结构。当中的专业类别结构即已有专业类别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以及专业类别相比较的专业覆盖率;专业数量结构即目前已有专业在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专业类别中的专业布点数;专业规模结构即目前已有专业在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专业类别中的在读学生数量;专业布局结构即各种教育组织(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成人高校、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中的专业布点数目。
经由对以上研究人员所持主张的参考,同时综合自己本身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掌握,此次研究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控制在专业数量结构、专业规模结构以及专业层次结构这三个维度中。
通过对当前大部分的研究结果的观察来看,不曾把专业类别结构归入此次研究的缘故是,经由早期的粗略研究,如今在辽宁省范围内,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抑或是高等职业教育,从专业大类角度来看,该专业覆盖率全部都是100%,这表明了从类别上看,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较高;另外,不曾将专业布局结构归入此次研究的在专业结构方面的缘由是,此次研究认为对专业布局结构的讨论,在产业结构一元,需要和产业布局结构相应,同时将“区位”作为研究两者间关系的主要线索,因此未被归入此次研究的范围。
4.1.2产业结构的内涵及要素
1957年,经济学家筱原三代(日本)发布了一篇名为《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的论文,该论文使用了interindustry对产业结构进行阐述(industrial structure),表示产业结构即“产业之间”的结构,也就是一个国家全部产业的净产值或投入的资本等经济指标在不同产业上的分布情况。亦存在部分研究人员通过比例关系这一层面对产业结构进行界定,认为产业结构就是一定范围内不同部门、产业间根据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而组合成的比例关系。或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劳动力资源、非货币性资产和其他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分布的比例关系。
一些研究人员从广义与狭义方面出发各自对产业结构的内涵进行定义,从前者“广义”这一方面观察产业结构,发现其重点表现的是产业以及产业之间在数量、比例关系、空间关系上的构造等。从后者“狭义”方面观察产业结构发现,其代表的是产业间在关系层面产生的机构,例如产业间在本质上的联系,产业之间的搭配形式,产业所蕴含的技术技能、发展等级、在全体国民生产经济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等。另外,对于广义的产业结构,有研究人员从质和量的角度更深入的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从质的方面观察,表明在国民经济持续改善的状况中,不同产业起到的主导性作用和不同产业持续转型升级的改变过程;从量的方面观察,重点体现为在各个阶段各产业间所表现出的各有不同的比例关系。
对现有的和产业结构存在关联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大部分研究使用两种不同的指标对产业结构展开观察及判断,一些研究人员把这两种指标划分为价值指标与就业指标,也有些研究人员将这两种指标划分为产出指标与就业指标,虽然对不同指标有着不同的称号,不过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却是相差无几的。
价值指标(或产出指标)表示的是不同产业在GDP或在GNP以及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据的比例,抑或是不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占据的比例,或者是不同产业的资本额在整个社会的全部资本额中所占据的比例。就业指标表示的是,不同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在所有就业人员的数量中占有的比例。另外,还有部分研究人员由于第一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过小而忽视第一产业,觉得能够通过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产值在全体GDP中占据的比例的指标来判断产业结构。
在此次研究中,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理论以及大部分已有研究的成果,选取广义的、量化的产业结构所蕴含的含义,也就是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得不同产业产值、所具有的劳动力资源等的分散情况以及因此所形成的比例关系,从产值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这两个方面来对产业结构进行判断。
4.2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计算
4.2.1指标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4.2.1.1指标数据的获取
1.指标确定
根据上文分析所得,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一元,挑选专业数量结构、专业规模结构、专业层次结构三大维度验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当中在专业数量结构这一方面,挑选分别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应的专业布点数比例作为指标;在专业规模结构这一方面,挑选分别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应的招生数量比例、在校生数量比例、毕业生数量比例作为指标;在专业层次结构这一方面,挑选分别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应的中、高职在校生数量比例作为指标。
在产业结构医院、在产值结构这一方面上,选择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作为指标;在劳动力结构这一方面,选择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作为指标。表4-1中表示的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同产业结构的指标系统。
2.指标选取的时间段
本篇章在指标数据选取的时间段上,按照数据的可得性,选择以2014年作为时间段的起点,将2017年作为时间段的终点。
3.指标数据来源
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维度,有关专业规模结构以及专业层次结构的信息分别从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沈阳经济区各区域统计年鉴中得到,专业数量结构的资料取自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在产业结构维度,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信息取自“辽宁统计信息网”。
表4-1 职业教育专业机构与产业结构指标体系
研究对象 研究维度 研究指标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专业数量结构 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数比例
对应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数比例
对应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比例
专业规模结构 对应第一产业的招生数比例
对应第一产业的在校生数比例
对应第一产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
对应第二产业的招生数比例
对应第二产业的在校生数比例
对应第二产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
对应第三产业的招生数比例
对应第三产业的在校生数比例
对应第三产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
专业层次结构 对应第一产业中,中职在校生数比例
对应第二产业中,中职在校生数比例
对应第三产业中,中职在校生数比例
产业结构 产值结构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
劳动力结构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
4.2.1.2指标的处理
1.指标的初步处理
依照“中国高职高专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收集与管理平台”中“专业(开设专业)”栏目下“专业大类规模”中对于专业种类以及产业间联系的分类方法,将中职专业种类同三次产业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类(详情见表4-2)。
表4-2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类别与产业之间的对应关系
序号 专业类别名称 产业 序号 专业类别名称 产业
1 农林牧渔类 第一产业 11 财经商贸类 第二产业
2 交通运输类 第三产业 12 医药卫生类 第三产业
3 石油化工类 第二产业 13 旅游服务类 第三产业
4 资源环境类 第二产业 14 公共管理与服务类 第三产业
5 能源与新能源类 第二产业 15 文化艺术类 第三产业
6 土木水利大类 第一产业 16 教育类 第三产业
7 加工制造类 第二产业 17 体育与健身 第三产业
8 信息技术类 第三产业 18 休闲保健类 第三产业
9 司法服务类 第三产业 19 其他 第三产业
10 轻纺食品类 第二产业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对数据进行了同趋化处理与无量纲化处理。当中,进行同趋化处理是为了处理因为数据间因性质存在差异为造成的无法进行四则运算的问题,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则是为了处理因为评价指标所表示的意义存在差异而导致的不具备可比性的问题的出现。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是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此次研究中,指标的原始数据全部都是比例值,其中一些指标的比例值是部分占总体的比例值,亦存在一些指标的比例值是比例和比例间的比之,同时这些指标分别属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这两个领域。所以,第一步应当对指标数据在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用易于后续的统计进行分析。
对数据标准化处理所应用的公式如下:
zi=(xi-x)/s--------------------------公式4-1
xi:样本数据观测值;
x:样本均值;
S:样本标准差。
在此次研究中,使用SPSS17.0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4.2.2标准化数据的主成分提取
4.2.2.1主成分分析理论
如今,通常选择使用的数据集归约方式是霍特林(Hotelling)于1933年提出的K-L(Karhunen-Loeve)方法,又被称为主成分分析法,该方式观点在于,在一项研究当中,一般会存在数量不少的变量,同时在这些变量间常常会有程度各异的联系,研究人员想要在这些变量当中尽可能快的获得需要的信息,去除无用信息,让最开始时的变量排列组合形成全新的相互之间不存在关联性的综合变量。一般状况下,适合主成分分析的研究,重点是希望能够通过提炼少量的主成分可以含盖初始变量绝大多数的数据,也就是将能够在实现降维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数据的损失作为指标,主要在于获得初始特点的几个方差最大的正交现行组合,来减少数据的维度。因为方差的获得需要掌握变量的取值范围,所以一般会先标准化所有变量,在完成标准化后,测量单位各异的初始变量便均可使用能够进行对比的测量单位了。
在此次研究中,在衡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协调性是,不但要尽量全面的思考两者各自内在构造各有因素间的联系,更需对两者间将产生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在此阶段,对两者的判断各自均有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且与不少指标相牵连。即使指标体系较为完整的显示了系统不同环节的数据,达到了满足协调性评价的科学性以及完备性的要求。然而,与此同时亦为综合评判造成了部分难以解决的困难。因为指标的数量较多,形式复杂繁琐,对系统发展变化规律的分析造成不小困难,亦无法实现对系统之间比例关系的综合研究,同时,指标之间有着相当的联系,观察得到的数据所表示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重复的现象,如果不加思考的降低指标将会损失为数不少的信息资料,亦造成错误结论的产生。所以,指标体系无法直接应用于判断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间协调发展的情况。
所以,在明确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的综合状况时,本篇文章中选择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此方式突显出了两大有利之处:
1.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15个指标之间、产业结构的6个指标之间各自有着程度各异的相关性,经由各自提炼两者的主要成分,对大多数信息进行显示,防止指标间信息重复问题的发生。
2.在各自计算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综合成分是,计算机可以依照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进行客观的赋值,防止人为赋权的主观因素所造成方应向,较好的处理了分指标在综合指标中会出现的权重问题。
4.2.2.2主成分提取
使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分析从2014年至2017年表现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十五个与产业结构发展情况的六个标准化的“量化”指标。
第一步进行的是选取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主要成分,同时计算综合成分值。利用SPSS软件选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的两个主要成分的得分函数系数,以此得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主要成分的得分函数。
以此为前提,计算得到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综合成分值,计算过程中,不同提取成分有着各异的权重,将所有提取得到的成分方差在累计方差中所占的比重作为权重,以此得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综合成分值F专业结构,获得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主要成分与综合成分值(详情见表4-3)。
表4-3 2014-2017年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主成分分支和综合成分值
F1 F2 F3 F
2014年 0.7484 -1.2921 -0.1424 0.0900
2015年 0.8542 0.9949 0.7283 0.8375
2016年 -0.3397 0.5335 -1.3601 -0.0671
2017年 -1.2629 -0.2363 0.7742 -0.8604
第二步则是提取得到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主成分,同时计算获得综合成分值。利用与第一步相同的方式获得产业结构的主要成分。
以此为前提,计算得到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综合成分值F产业结构,获得产业结构的主成分以及综合成分值(详情见表4-4)。
表4-4 2014-2017年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主成分分支和综合成分值
F1 F2 F
2014年 -1.1413 0.6875 -0.7039
2015年 -0.5366 -0.9517 -0.6268
2016年 0.8684 1.0228 0.8943
2017年 0.8096 -0.7586 0.4364
4.2.3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计算
4.2.3.1曲线拟合回归
1.曲线拟合回归的概念及方法
曲线拟合的基本思路是想要利用创建一个逼近函数的方式说明样本数据的总体趋向于特点。这一方式适合在样本数据不具备线性特征,表现出曲线分布的状况下使用。在使用曲线拟合时应用次数较多的是最小二乘法。也就是利用将实测值和模型拟合值差值的均分差最小化以此获得模型参数,获得最优表达式。
在此次研究中,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信息达到了曲线拟合的基本要求。所以,利用曲线拟合回归这一方法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得到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实际值相应的协调值,与产业结构的实际值相应的协调值,为下文计算获得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动、静态协调度以及产业结构的动、静态协调度确立基础。
2.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曲线拟合回归
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作为自变量,产业结构作为因变量,使用SPSS软件利用曲线拟合回归方式进行分析,获取相应的模型(如表4-5,图4-1)。
表4-5 曲线拟合估计模型概况
方程 模型汇总 参数估计值
R 方 F df1 df2 Sig. 常数 b1 b2 b3
线性 .384 1.245 1 2 .381 .000 -.704
倒数 .775 6.887 1 2 .120 -.061 -.065
二次 .408 .345 2 1 .769 .109 -.714 -.300
三次 1.000 . 3 0 . .211 -10.258 -.129 13.353
因变量:产业结构
自变量:专业结构
图4-1 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曲线拟合图
一般条件下,利用对不同模型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获得最优模型,并且该平方值和模型的优劣程度表现出正比关系。观察表4-5能够得出,三次项模型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较其他相关系数的平方值大,并且,在结合图4-1进行整体考虑后得到,选择三次项模型作为评价模型,获的公式4-2,同时把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综合成分值代入,获得其对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所必需的协调值,详情见表4-6。
y1=0.211-10.258x1-0.129x12+13.353x13 (公式4-2)
表4-6 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所要求的协调值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实际值(x1)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所要求的协调值(y1)
2014年 0.0900 -0.7032
2015年 0.8375 -0.6259
2016年 -0.0671 0.8947
2017年 -0.8604 0.4362
4.2.3.2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曲线拟合回归
使用相同的方式,自变量为产业结构,因变量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使用SPSS软件,应用曲线拟合回归方式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表4-7,图4-2所示。
表4-7 曲线拟合估计模型概况
方程 模型汇总 参数估计值
R 方 F df1 df2 Sig. 常数 b1 b2 b3
线性 .384 1.245 1 2 .381 .000 -.704
倒数 .775 6.887 1 2 .120 -.061 -.065
二次 .408 .345 2 1 .769 .109 -.714 -.300
三次 1.000 . 3 0 . .211 -10.258 -.129 13.353
因变量:专业结构
自变量:产业结构
图4-2 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产业结构对专业结构的曲线拟合图
从上表4-7可以得出,三次项模型的有关系数的平方值较其他要素的平方值大,并且,综合图4-2进行分析后发现,选择三次项模型作为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获得公式4-3,同时代入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综合成分值。获取满足要求的协调值,如下表4-8所示。
y2=1.089-4.538x2-3.137x22+7.565x23 (公式4-3)
表4-8 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协调发展所要求的协调值
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实际值(x2) 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协调发展所要求的协调值(y2)
2014年 -0.7039 0.0902
2015年 -0.6268 0.8378
2016年 0.8943 -0.0672
2017年 0.4364 -0.8602
4.2.3.3静态协调性的计算
1.静态协调度评价模型及计算
明确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综合成分值后,应用曲线拟合回归法分别分析计算得到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实际值相应的协调值以及同产业结构的实际值相应的协调值,同时利用对系数进行协调的量化模型,计算得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协调系数,最终便能够通过计算分析获得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两者间的静态协调度,这一数据表明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两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协调度。
(1)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协调系数
计算过程中,第一步便是分别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展程度记作x,将产业结构发展程度记作y。如此,计算相关协调发展系数的公式便表示为:
公式(4-4)
w(x/y):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系数;
xi: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的实际值;
xi: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所必需的协调值;
s²: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实际值的方差;
把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综合成分成分值以及其度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所必需的协调值代入4-4,能得到相关的协调发展系数w(x/y),所得成果如下表4-9:
表4-9 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系数w(x/y)
年份 w(x/y)
2014年 0.2732
2015年 0.0121
2016年 0.1484
2017年 0.0312
(2)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协调系数
计算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系数的相关系数为:
公式(4-5)
w(y/x):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系数;
yi: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的实际值;
yi: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协调发展所必需的协调值;
s²: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实际值的方差。
把产业结构的综合成分值以及其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协调发展所必需的协调值代入公式4-5,计算获得相关的协调发展系数w(y/x),所获成果如下表4-10:
表4-10 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系数w(y/x)
年份 w(y/x)
2014年 0.3653
2015年 0.0325
2016年 0.2285
2017年 0.0683
(3)二者之间的静态协调计算模型
应用于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静态协调度的计算的公式4-6为:
公式(4-6)
将上文所述的w(x/y)以及w(y/x)代入公式4-6,能够计算获得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两者间的静态协调度,其成果如下表4-11:
表4-11 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静态协调度
年份 w(x,y)
2014年 0.7479
2015年 0.3707
2016年 0.6494
2017年 0.4569
其中,w(x,y)的数值与1相差越小,则说明w(x/y)和w(y/x)越相近,两者间的静态协调程度越强;相反w(x,y)的值越偏离数值1,则表明两者间的静态协调程度越低。
因此能够从表4-11中分析得出,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同产业结构间的静态协调程度的值一直与1相差较大,两者间有着协调程度不高。
2.协调等级的划分
因为协调度是通过量化的层面来表明系统的协调程度,不存在直接反映系统情况的条件,能够定性化的信息量匮乏,这是由于在[0,1]这一区间范围内存在的数字无限,所以象征着无限数量的协调度或协调状态。应用模糊数学的概念,将彼此接近的协调度于隶属关系这一层面上划分成为相同种类的协调状态,因此提出了协调等级这一思路,即将协调度的范围规划成数个连续区间,不同区间各代表一个不同的等级和一种不同的协调状态,建立连续不断的协调等级阶梯,如此便能够将本来复杂难懂的协调度概念转化成更为简单明了又更为实用的概念。
然而因为规划不同的协调等级需要通过对各个目标的研究决定,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中,所以,此次研究需要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等级进行分类。当中,现有研究的一些结构概括如下表4-13:
表4-13 已有研究对协调等级的划分
协调对象 协调度 协调等级 来源
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 0-0.3 严重失调 许爱景. 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计
量和耦合协调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
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山东财政学院
学报,2011(5):77.
0.3-0.4 重度失调
0.4-0.5 轻度失调
0.5-0.6 勉强协调
0.6-0.7 中等协调
0.7-0.8 良好协调
0.8-1.0 优质协调
教育和经济发展 0-0.2 强度不协调 邹阳.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
度的地区差异研究[D].湖南大学,2008:
32.(陈基纯,王枫. 广东高职教育与经
济协调发展地区差异的定量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09(10):35.)
0.2-0.4 不协调
0.4-0.6 较协调
0.6-0.8 协调
0.8-1.0 强度协调
教育和经济发展 0-0.2 极不协调 龚鹏. 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关
系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4:70.
0.2-0.5 较不协调
0.5-0.6 弱协调
0.6-0.8 较协调
0.8-1.0 强协调
教育和经济 0-0.1 高度失调 杨文波. 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度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2010:14.
0.1-0.2 中度失调
0.2-0.3 低度失调
0.3-0.5 低度协调
0.5-0.7 中度协调
0.7-1.0 高度协调
教育与经济增长 0-0.6 极度不协调 程兰芳,王园园. 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
增长的协调度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09(1):39.
0.6-0.7 勉强调和
0.7-0.8 基本同步
0.8-0.9 接近均衡,较理想
0.9-1.0 均衡,较理想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 0-0.3 低度协调 颜双波. 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
度研究[J]. 教育评论,2015(1):36.
0.3-0.5 中度协调
0.5-0.8 高度协调
0.8-1.0 极度协调
教育与经济 0-0.09 极度失调 张立新. 新兴城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系统
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以日照与威海
两市 2000~2011 年的数据分析为例[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5(1):86.
0.1-0.19 严重失调
0.2-0.29 中度失调
0.3-0.39 轻度失调
0.4-0.49 濒临失调
0.5-0.59 勉强协调
0.6-0.69 初级协调
0.7-0.79 中级协调
0.8-0.89 良好协调
0.9-1.0 优质协调
通过对现有研究结果与的分析得出,该研究将协调度的取值区间限制在0到1之间,将0.5作为分界,处于0--0.5区间范围的等级规定为失调衰退,处于0.5—1区间范围内的规定为协调发展等级。而在失调衰退这一等级中又更精细的规划了严重、中毒、轻度失调衰退这三个等级,在协调发展这一等级中更精确的划分了勉强、初级、中级、良好协调发展这四个等级。(详情见表4-14)。
表4-14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等级划分
协调度 0-0.19 0.2-0.29 0.3-0.49 0.5-0.59 0.6-0.69 0.7-0.79 0.8-1.0
协调等级 严重
失调衰退 中度
失调衰退 轻度
失调衰退 勉强
协调发展 初级
协调发展 中级
协调发展 良好
协调发展
综合表4-12与表4-14能够得出,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度等级在2017年位于轻度失调衰退这一等级。
3.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等级中两者的关系判断
在计算分析过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静态协调度之后,通过表4-14对两者的协调发展等级情况进行详细的反映。然而在像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对不,其结果是超前抑或是落后无法做出更深入的判断。所以,应当各自创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指数通过细化对等级的划分获得两者间的具体关系。
此次研究通过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分别进行分析计算的方式,协调辅助对两只间关系的判断。一般状况下,发展指数通常表现为正数,应用上文中获得的两者的综合成分值创建其发展指数。但是,综合成分值的获取区间横跨正负两个领域,在得到两者的发展指数前,应当先对综合成分值进行一些处理,处理的方式是:第一步,将不同年度的综合成分值与最小综合成分值的相反数相加;第二步,使用定基比较法处理获得的数据,分别得到两者的发展水平指数。使用此方法创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指数公式4-9为:
公式(4-7)
FI(n):第n年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指数;
Fn:第n年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综合成分值;
F(min):2014年至2017年内,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综合成分值中的最小值。
指数化处理获得的数据如表4-15所示。在表4-16中,列出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性在类型上的分类。
表4-15 2014年—2017年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指数
年份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水平指数 w(x) 产业结构水平指数 g(y)
2014年 1.1046 0.0000
2015年 1.9734 0.1095
2016年 0.9220 2.2705
2017年 0.0000 1.6200
表4-16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类型划分
协调度 协调等级 w(x)和g(y)的对比关系 协调关系
0-0.19 严重
失调衰退 w(x)>g(y) 产业结构滞后型
w(x)=g(y) 同步型
w(x)<g(y) 专业结构滞后型
0.2-0.29 中度
失调衰退 w(x)>g(y) 产业结构滞后型
w(x)=g(y) 同步型
w(x)<g(y) 专业结构滞后型
0.3-0.49 轻度
失调衰退 w(x)>g(y) 产业结构滞后型
w(x)=g(y) 同步型
w(x)<g(y) 专业结构滞后型
0.5-0.59 勉强
协调发展 w(x)>g(y) 产业结构滞后型
w(x)=g(y) 同步型
w(x)<g(y) 专业结构滞后型
0.6-0.69 初级
协调发展 w(x)>g(y) 产业结构滞后型
w(x)=g(y) 同步型
w(x)<g(y) 专业结构滞后型
0.7-0.79 中级
协调发展 w(x)>g(y) 产业结构滞后型
w(x)=g(y) 同步型
w(x)<g(y) 专业结构滞后型
0.8-1.0 良好
协调发展 w(x)>g(y) 产业结构滞后型
w(x)=g(y) 同步型
w(x)<g(y) 专业结构滞后型
综合表4-15与表4-16可以得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在2014年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等级中的产业结构滞后型;2015年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等级中的产业结构滞后型;2016年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等级中专业结构滞后型;2017年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等级中的专业结构滞后型。
4.2.4动态协调性的分析
计算得出不同年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静态协调度后,为了可以更深入了解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同产业结构两者间的动态协调关系,在以静态协调度为基础的条件下,分析测算两者的动态协调度,计算是所用到的公式为:
公式(4-8)
当中Wd(t-T+1), Wd (t-T+2),……,Wd (t-1), Wd (t),是系统在不同时间点的静态协调度。如果在随机的两个时刻时t2>t1,同时Wd (t2) Wd (t1),如此便能够认为此系统一直是协调发展的状况。从评价模型4-10能够获得,童泰协调度所反映的是某一事物在随机一个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的静态协调度的平均发展情况。所以,任何时刻上事物的静态协调度的情况,将对其动态协调的发展情况造成直接的影响。若此事物的动态协调度发生较大变化时,那么此事物的动态发展无法轻易的回到协调发展的位置上;相反,如果此事物的动态协调度起伏不大,那么它将处于相对较好的发展路线上。
将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产业结构方静态协调度w(x,y)代入公式4-10,能够通过计算获得两者的动态协调度Wd (t),所得计算结果如下表4-17:
表4-17 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协调度
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动态协调度 0.7479 0.5593 0.5893 0.5562
从上表4-17可以得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动态协调度表现出减小的趋向。
4.3结果分析
4.3.1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为了足够了解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间的协调关系,第一步便是要分别分析两者的发展情况和趋向。所以,此次研究依照两者的综合成分值制作了对应的发展走势图(如图4-3所示),从该走势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从2014年到2017年间两者的发展情况与趋向。
观察图4-3可以得出,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的综合水平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状态。造成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其一可能是因为沈阳经济区内职业教育生源逐年下降。分析表4-18可以发现,身为中国职业教育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沈阳经济区无论是在校生数量还是生源数量却都表现出减小的趋向。其二或许是因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者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的层次方面。分析表4-18与表4-19可以发现,虽然两者均被划分为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层次相同种类不同的教育,然而两者在招生比例以及在校生比例上均无法对等,中等职业教育不但无法与普通教育相比,甚至在两方面所占的比重还逐年下降,而且在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源比例方面,情况更为严重。同时,在招生比例以及在校生比例上,专科生源占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比例都高于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情况表明:①在教育生源数量下降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教普通教育,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不但有着思想守旧的因素,还说明了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仍待提高;②中等职业教育依旧是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的主体,但是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无法满足需求,职业教育在进阶环节仍存在较大问题。其三也许是因为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数未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分析表4-19可以明白,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布点数从2014年-2017年基本维持现状。
图4-3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表4-182 2014-2017年沈阳经济区高中阶段教育生源情况(单位:万人、%)
年份 招生 在校生
合计 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教育 比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 合计 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教育 比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
2014年 34.3 20.9 13.5 61:39 106.9 65.3 41.6 61:39
2015年 34.3 21.0 13.4 61:39 102.5 63.5 39.0 62:38
2016年 34.6 21.2 13.4 61:39 100.7 62.5 38.1 62:38
2017年 33.9 21.4 12.6 63:37 100.6 63.0 37.7 63:37
数据来源:沈阳经济区各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表4-19 2014-2017年沈阳经济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数情况
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数 57 54 52 53
对应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数 845 816 822 837
对应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 882 829 834 858
合计 1784 1699 1708 1748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在综合成分值的数值上是对等的,即可以通过数值对此两者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
整体而言,经过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综合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综合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得出,两者在整体上都呈下降的发展趋向,两者间的发展状况表现出一种近乎螺旋式下降的情况,并且前者下降的趋向更为剧烈,两者间在综合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呈现出增大的趋向,表明两者在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均不高,同时两者间存在的消极作用表现出减小的趋向。
表4-20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综合成分值与产业结构总合成纸的差值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综合成分值 产业结构综合成分值 差值的绝对值
2014年 0.0900 -0.7039 0.7939
2015年 0.8375 -0.6268 1.4644
2016年 -0.0671 0.8943 0.9614
2017年 -0.8604 0.4364 1.2968
4.3.2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部分显著相关关系
为证明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同指标间存在的关系,本篇使用的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所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检验,所得成果如表4-21。
分析表4-21可以发现,通过对指标数相对较少的产业结构分析:
首先是从产值结构方面出发,从图4-21可以得出,第一、二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向,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则相反,并且不同年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全部大于第三产业生产构成比,而第三产业生产构成比亦全部大于第一产业生产构成比。表4-21表明:首先,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与相对应的在校生数比例全部表现出有所上升后有急剧下降的趋向。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是因为身为工业基地的沈阳经济区,在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大机器时代来领的背景下,产业从劳动密集型渐渐转型为技术密集型,第一产业缺少的掌握了知识、技术、操作的技术性人员而不是工人。所以,机器的产生取代了人力,需要的人才数量呈现出减小的趋向。另外,地位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与其对应招生数比例、在校生数比例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表明,虽然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构成比持续下降,其身为沈阳经济区的支柱型产业,仍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来辅助沈阳经济区突破经济困难的窘境。
同时,对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和其各自相应的中职在校生数比例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和其相对应的总高职在校生数比例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状况进行分析,其一,第一产业生产总数构成比表现出有所增加后持续走低的趋向,与第一产业中职在校生数比例持续走低的发展趋向相对应,并且,对应的中职在校生数持续减少;其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表现出持续减少的发展趋向,与第二产业中职在校生数比例持续走低的发展趋向相对应,并且对应的第二产业的中职在校生数持续下降。从中可以得出,不管某一产业的发展是下降抑或是上升,其未来的发展均离不开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表明产业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高移化发展。这种“高移化”不单单反映为“高学历”,还需能够反映“高职业资格”。然而,因为国内职业资格体系不够完善,职业资格管理不够到位,职业资格含金量较低,职业教育学历等级脱离职业资格等级,造成人才市场常以学历作为入职的门槛。然而事实上,人才市场缺少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当是高学历和高职业资格向融合而有着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其次,从劳动力结构方面出发,分析图4-4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表现出持续减少的发展趋向,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发展趋向,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表现出增加的趋向。并且分析表4-21发现,一方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同其相应的在校生数比例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此进行分析发现,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和相应的在校生数比例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原因相似,于此不再叙述。此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和其相应的在校生数比例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合相关信息可以发现,相应第三产业的在校生数比例维持在50%上下,同时就业人员构成比维持在45%左右,两者逐渐靠近,有利于处理人才培养数目和市场就业人员数在供求方面的难题。
整体说来,经由对一些呈明显相关的指标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是生产总值构成比以及就业人员构成比的减少并不代表着该产业所对应的专业一定就会降低对培养人才数的要求,应当与现实状况相结合,关键是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是产业的发展变化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高移化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正面影响;最后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数同市场就业人员数量在供求方面有着协调发展的趋向。
表4-21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情况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
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数比例 -.890 .963* -.965* .954* -.197 -.775
对应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数比例 .454 -.385 .369 -.317 -.116 .245
对应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比例 .508 -.665 .685 -.728 .345 .604
对应第一产业的招生数比例 -.740 .614 -.586 .561 -.938 -.003
对应第一产业的在校生数比例 .114 -.167 .174 -.154 -.557 .380
对应第一产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 .837 -.971* .983* -.994** .208 .855
对应第二产业的招生数比例 .644 -.750 .760 -.788 .493 .555
对应第二产业的在校生数比例 .623 -.847 .876 -.912 -.057 .964*
对应第二产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 -.384 .265 -.242 .181 .064 -.071
对应第三产业的招生数比例 -.443 .665 -.696 .750 -.113 -.765
对应第三产业的在校生数比例 -.591 .807 -.835 .861 .221 -.976*
对应第三产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 -.357 .533 -.557 .609 -.271 -.550
对应第一产业中,中职在校生数比例 -.681 .805 -.818 .846 -.430 -.643
对应第二产业中,中职在校生数比例 -.806 .881 -.884 .896 -.542 -.599
对应第三产业中,中职在校生数比例 -.788 .947 -.963* .979* -.108 -.902
注:*.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图4-4 2014-2017年沈阳经济区产值结构走势
图4-5 2014-2017年沈阳经济区劳动力结构走势
4.3.2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一)静态协调发展处于良好非良性状态,且在大多数年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无法满足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
结合前文数据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类型划分,得到的结果如表4-22所示:
表4-22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静态协调性的评价结果
年份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水平指数 产业结构水平指数 静态协调度 协调等级 协调关系
2014年 1.1046 0.0000 0.74793243 中极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滞后型
2015年 1.9734 0.1095 0.37067631 轻度失调衰退 产业结构滞后型
2016年 0.9220 2.2705 0.649370175 初级协调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滞后型
2017年 0.0000 1.6200 0.456884743 轻度失调衰退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滞后型
综合上表4-22,从协调等级这一方面来看,从2014年到2017年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静态协调等级时好时坏,尤其是2017年,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状态。然而从前文叙述可知,对两者合理性问题进行分析是研究其协调性问题的前提。所以,分析协调性时可从两者间的关系着手,同时两者各自的发展情况是否是科学、互助的,就需要将两者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状况综合起来进行判断,判断结果表明两者间的良好协调发展并非良性,反之是建立在两者不良的发展基础上的发展。通过协调关系这一层面观察发现,2016年和2017年,两者协调关系属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滞后型,表明在近两年中,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于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水平稍显落后,而在2014和2015年,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属于产业结构滞后型,也就是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较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水平要落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职业而教育领域,在2015年前,作为辽宁省的重要主要经济区,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的政策影响下受益较多,辽宁省极度关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陆续发布了《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教发[2011]118号)、《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辽教发[2011]119号)、《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2012年予以备案的中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的通知》(辽教发[2012]110号)、《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财政厅关于确定“对接产业集群升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1年立项建设项目有关事宜的通知》(辽教发[2012]118号)等文件,表明辽宁省在2015年之前便开始了对于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工作,重视职业教育专业同相关产业,专业群同产业集群的对接,且在2013年逐渐获得了相当的成果,所以,2015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的较产业结构超前或许和以上因素有关。在产业方面,仍旧从产业结构的产值情况与以及劳动力情况这两个方面观察。不管是从从业人数,还是从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看,发展速度均表现出持续减小的状态。因此能够知道,因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较“热”和产业发展的较“冷”相遇,造成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呈现出不协调发展的情况。
(二)动态协调度成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二者协调关系区域离散
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动态协调性的判断,重点是在以下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事物的发展存在阶段性,所有事物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够发展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更为明显。同时,协调论也表明,协调的状态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所以,虽然在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进行静态协调度的分析的过程中,察觉到了诸多不足之处,但是,依旧需要从动态协调这一维度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依照对2014年至2017年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动态协调度的分析,能够得到两者动态协调发展变化的走势图。如图4-6所示。通过对图5-4的分析可以得到,两者在动态协调度方面表现出连年减小的状态,表明两者的协调关系趋向于离散。对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可能有以下两点因素:1.最近几年间,国内大力鼓舞发展职业教育,沈阳经济区亦对此作出反映,前后发布了多项政策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但是对于教育进行改革至能够看见成果的时间是漫长的。所以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或许未能适时获得整改,整改的成效依旧需要时间来等待,造成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综合水平无法得到进步。区域经济将对该领域的产业结构造成影响,有数据反映,在2015年的GDP排行榜中,沈阳经济区所在的辽宁省的GDP增速在三十一个省份中排行最后,仅达3%。从此可以得到,因为投资与工业均有困难出现,沈阳经济区的经济情况及其危险,也对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综合发展水平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所以,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遭受的重大影响导致了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间的协调关系更为恶劣。2.教育与经济两者不可分离,表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亦如是。职业教育政策中多次提到应当在专业和产业之间形成有效对接,专业设置和相应的面向不同专业的招生等均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应当在对经济、产业有了足够了解的条件下重新安排专业结构。在沈阳经济区的经济遭受重挫时,职业教育若只能看到眼前而望不到远方,便不可能推动当地区域产业的发展,两者间的发展便会呈现出螺旋式下降的状态,造成了协调度日趋减小的情况。
总而言之,使用动态协调度模型预测两者间的动态协调度,发现呈连续下降的趋向,其关系趋于离散。
图4-6 沈阳经济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协调度发展趋势
5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就业人才的素质及其与需求的差距研究
5.1职业教育学生就业能力问卷的编制
此研究面对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状况,制定了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挑选恰当数量的样本发放进行推测,分析研究结果后制定正式版问卷,同时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测试后所的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分析海内外研究人员对就业能力结构的有关研究,并融入笔者以及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一些参加招聘的用人单位负责人访谈,最终明确了此研究中中职生就业能力指标有: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5.1.1问卷的编制与预测
在对背景变量进行分析的同时,参考有关的研究数据,且综合此研究设计,确定了性别、专业、政治面貌、有无任干经验、工作(实习)经历五个层面。依照就业能力指标制定三十五道预测问卷题。其中三十一到属于封闭型问题,使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共有“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5个选择。以此代表着1、2、3、4、5分。四道属于多项选择题。
总计发放预测问卷200份,回收187份,回收率达93.5%,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有182份,有效回收率达97.3%。使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问卷结果,删去一些题目,最终成型的问卷有总计二十八道题,其中二十四道属于5点计分题,重点是为例掌握中职生对于自身就业能力的判断状况,第二部分为多项选择题,总计四道,关键是为例掌握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判及反应。在正式版问卷中,1至7题属于第一项能力,也就是自我管理层面;8至11题属于第二项能力,也就是协作能力层面;12属于15题为第三项能力,也就是沟通理解能力层面;16至19题属于第四项能力,也就是问题解决能力层面;20至24题属于第五项能力;也就是组织能力层面。
5.1.2正式问卷的样本选择与发放
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情况,所以在选择样本的使用,选定了五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别是沈阳展硕中等职业学校、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抚顺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本溪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因为本文研究分析的是目前中职生就业能力的普遍性情况,所以在选择专业上文科和理工科均有。本次调查问卷总计发放400份,回收391份,其中无效问卷有9份,有效问卷有384份有效率达98.2%
5.2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分析
本节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并分析问卷所得的数据,掌握中职生就业能力自我认知总体结构以及不同类型的具体能力体现,同时对所有变量和就业能力相关性进行分析调查。
5.2.1中职生就业能力自评情况总体分析
首先分析掌握中职生对于其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情况,分析时利用的主要是平均值以及标准差。然后使用皮尔逊积差有关的方法分析中职生就业能力整体以及各项能力,对各项能力同能力整体间的关系以及各项能力彼此间的能力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5.2.1.1对问卷调查样本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首先,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的基本情况,掌握样本的基本情况后分析其是否会对后续的研究分析造成影响。问卷总计设置了五项基本信息调查,因此需要对这五项基本信息分别各自进行统计分析。
表5-1 调查问卷样本信息统计表
信息 频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242 63.02%
女 142 36.98%
政治面貌 党员 101 26.30%
非党员 283 73.70%
任干经历 是 207 53.91%
否 177 46.09%
工作经历 是 211 54.95%
否 173 45.05%
专业类别 文科类 132 34.38%
理、工类 252 65.63%
(1)本次问卷调查样本中有242名为男性,142名为女性,男性人数近乎女性的两倍。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各大职业院校的在校生男女生比例有关,对结果的影响不大。(2)调查问卷样本中所得的数据表示,被调查者中有73.7%的学生不是党员,表明中职阶段入党的学生比例不大。(3)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样本中有207名被访者就任过各类学生干部,在总调查人数中占比53.91%。(4)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存在熟悉或兼职的经验。(5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研对象中34.38%来自文科类学生,其余为理工科学生。
5.2.1.2中职生就业能力自我认知情况
本次研究调查分析中职生就业能力整体及各项能力,利用对学生自评的分析掌握中职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分析研究中职生总体的就业能力以及各个方面详细的能力。
第一步,对于就业能力的整体部分,使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为简化对数据的分析,第一步是对划分等级,将等级划分为“高”、“中上”、“中下”、“低”四个等级。
表5-2 就业能力水平等级划分
等级 低 中下 中上 高
平均数 1-1.99 2-2.99 3-3.99 4-4.99
依照问卷调查的结果分别描述性分析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这5项能力,将这5项能力的平均值及整体就业能力的平均值列出。数据如下表5-3所示。
表5-3 各项能力均值
自我管理能力 协作能力 沟通理解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 组织能力 就业能力
3.48 3.56 3.55 3.48 3.54 3.52
按照规划的自我认知水平等级对中职生自我评价等级进行判断,发现中职生对其自身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等级整体上处于中上水平,上述能力中最高的平均值达3.56,最低的平均值达3.48,就业能力整体水平平均值达3.52.所有项目的平均值均处于3.4—3.6间。自我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平均值略小于总体平均值,由此可以发现中职生在自我管理以及问题解决这两方面的表现上稍弱于其他方面。协作能力、沟通理解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均略高于总体平均值。
以下将具体分析所有项目的每一道题目,所得结果下表所示。
表5-4 自我管理能力各题平均数
自我管理能力各题平均值
A1 A2 A3 A4 A5 A6 A7
Mean 3.23 3.47 3.47 3.53 3.55 3.59 3.51
描述性分析自我管理能力下的七道题目,可以发现这七道题目也全部位于中等水平,这些题目分别从适应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平衡能力、学习能力等层面对中职生的表现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得出中职生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等级,其中2至5题以及第7题在分数上较为接近,均处于3.47—3.55之间。所得分数最大的是第6题。“我很少抱怨学业负担重活工作压力大”,表明多数学生对于学习以及工作均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表现良好。在第一题“进入新环境是,我能很快适应”中仅得3.23分,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平均值相比较低,该题反映的是中职生的的适应能力,得分较低表明被访者的适应能力较差。并且在整个问卷中第一题的分数也是最低的,表明大部分中职生认为自身的适应力较弱,因此该能力是最需要改善的。
表 5-5 协作能力各题平均数
协作能力各题平均值
B8 B9 B10 B11B
Mean 3.45 3.62 3.62 3.53
协作能力中所有替补的得分均相近,并且其在所有能力中的整体得分是最高的,表明中职生认为自身拥有着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很好的和其他人进行团队合作,并且合作时不会不与他人出现交流上的障碍。
表5-6 沟通理解能力各题平均数
沟通理解能力各题平均值
C12 C13 C14 C15
Mean 3.59 3.61 3.76 3.25
在进行整体分析时,沟通理解能力的平均值略高于总体就业能力的平均值,具体可表现在每一道题目上,从表5-6中的数据能够得知得分最低的是第15题“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仅3.25分,而全卷中的最低分为3.23分,这两道题目与剩余题目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分数差,表明被访者多数认为自己最为薄弱的能力便是适应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语言表达能力薄弱或许和被访者中理工科专业的人数较多有关,同时这也表明了专业的确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造成一定影响,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能力上的分布不同。
表5-7 问题解决能力各题平均数
问题解决能力各题平均值
D16 D17 D18 D19
Mean 3.34 3.47 3.56 3.53
问题解决能力整体得分较低,并且低于整体平均值,表明中职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同样是较为薄弱的一项能力。具体而言,分析表5-7能够发现,第16题的得分最低,表明中职生在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及能力方面比较薄弱,略高于16题得分的是第17题,表明中职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力较弱,大部分情况下仅止步于表面,无法深入本质。
表5-8 组织能力各题平均数
组织能力各题均值
E20 E21 E22 E23 E24
Mean 3.54 3.56 3.55 3.52 3.55
此次研究中界说的组织能力包含协调组织自己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能力,同时彪悍组织整合时间等资源以此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关该能力的问题中,被访者得分较低的是第23题“分配资源实现目标”,这是针对资源的头筹整合能力,综合说明了个体的计划性、了解全局的思维、协调能力等,属于标准较高的一项能力,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们对这项能力的掌握较弱,原因可能和中职生的阅历不够丰富,思想还未成熟有关。
5.2.2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各层面的相关情形
此项研究使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判断就业能力亦它的4个层面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5.2.2.1个变量与总体就业能力的相关性
表5-9 变量与就业能力相关性
相关系数 P Value
性别 0.354 0.0768
政治面貌 0.188 0.2243
任干经历 0.464 0.1037
工作经历 0.033 0.0012
专业类别 0.016 0.0009
研究分析性别、政治面貌、任干经历、工作经历、专业类别这五种变量和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得出和就业能力明显相关的变量有工作经历以及专业类别(P<0.05),其余变量虽然和就业能力间有相关性存在,却没有显著的相关(P>0.05)。这和过去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不符,如葛晶(2009)对上海市7所学校毕业生做的调查表明是否是党员依旧有无任干经历均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造成显著影响。笔者认为,这和不同研究挑选的不同样本有关,此项研究挑选的样本并不全都是毕业生,包含了在校的所有年级,部分学生干部还为有组织活动的经历,部分能力还未得到锻炼。
此次研究的数据显示在整体的就业能力上男女并无明显区别,然而在具体的能力方面,如问题解决能力上,男性明显强于女性。2007年吴立爽将宁波市十五所高校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后发现男生的就业能力强于女性,在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男性明显强于女性,而在组织能力方面,女性要强于男性。本实验尽管同吴立爽的研究结果存在不同,但均说明了男女性在就业能力上依旧有相当的不同。企业访谈结果反映绝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男女性在就业能力方面有差异,在不少具体能力方面差异明显。例如男性在逻辑与分析方面会强于女相,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也相对女性要强,同时,女性在沟通能力方面强于男性,更善于与他人相处。因此这些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就业能力分布不同并不存在高下之分,仅仅是因为性别的不同导致了优势之处的不同,表明了男性和女性适合的岗位不同。研究数据显示,学生的政治面貌不会对其就业能力造成明显影响。通常来说,在校内就可以入党籍的学生是成绩相对比较优秀或是思想较为先进的,也可能是积极参与活动,综合素质突出的。然而学生党员并非就在各个方面均强于其他同学,或许只是成绩较优秀,但实践及沟通能力较差,也可能只是在老师面前表现活跃,在其他领域的表现并不突出。并且如今有不少学校中职生入党乱象平凡发生,因此学生是否为党员并不一定代表了他能力的高低。
在此前的一系列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有无任干经历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该因素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考虑的原因。不少实例均表明了任职过学生干部的中职生,其就业能力会明显强于其他没有任职经历的学生,由于在大学里的学生干部一般是让人品及能力较强的人担任,其后通过多次组织学生活动,能力获得锻炼,而一般学生缺乏这种机会,因此有过任干经历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定会有较为优秀的表现。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这和不同研究选择的样本不同有关,在本次研究中多挑选的样本并不都是毕业生,其包含了在校的所有年级,一些学生干部还未有过组织活动的经验,能力尚未得到开发。
研究数据显示有无工作经历对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心在时序或兼职经验的中职生的结业能力显著优于其他没有类似经验的学生。特别是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方面。企业访谈结果反映其更青睐于选择存在实习或兼职经验的学生,因为这些人对于真正的工作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更快的适应工作韩静,在解决人际关系时的经验也较丰富。
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专业类别会明显影响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专业不同的学生其在就业能力的整体上会表现出不同,并且在具体的能力上,例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理解能力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大多数中职生在填报志愿时就是依照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来选择的,因此大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沟通能力。对于需要接触较多信息和人的工作,就业能力中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人文社科类会优先于理科类专业的中职生,然而在问题解决能力上,由于理科类学生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且逻辑与分析能力较人文社科类学生强,所以会优先于人文社科类学生。
5.2.2.2各项就业能力与总体就业能力的相关性
表5-10 各项能力与总体就业能力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 P Value
自我管理能力 0.971 0.0072
协作能力 0.901 0.0068
沟通理解能力 0.893 0.0046
问题解决能力 0.782 0.0081
组织能力 0.054 0.0185
经由相关性研究发现,就业能力整体和每一项能力均有着明显的联系,中职生在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越优秀,总体的就业能力越强。因此中职生需要有专门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整体水平。
5.3中职生就业能力研究结论
5.3.1中职生就业能力整体仍需提高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得出,中职生对于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大部分处于3.4——3.6间,均位于中上水平,整体的就业能力得分3.52,亦位于中上等级,然而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能力评价情况并不好,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多数中职生存在对自身认知不清,期待较高的问题,在找工作时有着眼高手低的问题。并且大多数学生连自己的专业知与技能对未能完全掌握,因此就总体而言,用人单位认为如今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仍需提高。同其他学者所做研究中的状况相同,绝大多数中职生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这和样本中绝大多数没有工作经历有关,他们未曾遭受挫折,未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5.3.2中职生就业能力个层面分布不均
通过对相关性的分析发现,就业能力总也和所有的能力均有着明显的联系,中职生在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表现越优秀,则其就业能力总体就越好,然而中职生在这些能力上的表现并不平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被访者的表现要弱于其他几项能力,在协作能力方面与沟通理解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表现均为中上水准。这表明中职生对各能力还未有全面的理解,部分能力需要有学校加以指导,同时也需要中职生自己清楚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5.4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需求调查
5.4.1用人单位需求调查设计
5.4.1.1用人单位问卷设计
本研究中对于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对参与中职生专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满意度、具体就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分析其结果能够较为广泛地掌握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
5.4.1.2用人单位访谈提纲设计
编写对用人单位的访谈提纲时需要参考过去已有研究的数据,同时还需借鉴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经由深入访谈,掌握用人单位实际上对中职生就业能力的真正评价以及其缺少的就业能力项。
访谈题目总计划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掌握用人单位对于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综合判断,包含的问题有:“您觉得中职毕业生在贵单位表现如何?能否基本满足企业和岗位需求?”,“您认为当前中职生比较擅长的能力有哪些?比较欠缺的有哪些?”,“您觉得中职毕业生的专业性如何?”,“您觉得中职毕业生在贵单位的发展前景如何,是否能迅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等;
其二:掌握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具体就业能力的要求与判断,问题具体包含:“在您看来,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是否对自身有情形的认识,并能合理定位,谋求个人发展?”,“您认为中职生团队合作能力如何?是否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并通过团队协作处理复杂问题?”,“中职生的表达能力是否能够满足贵单位的需求?”,“在工作过程中,中职生能否提前制定目标与计划,并合理调度资源解决问题?”;
其三:掌握企业用人单位所重视的就业能力,具体问题有:“贵单位在招聘时,是否会考虑政治面貌?”,“贵单位在招聘时,是否会优先考虑学生干部?”,“是否会优先考虑有实习经验的学生?”,“为什么会优先考虑上述类型的学生?其与一般学生相比存在哪些你比较重视的就业能力?”。
5.4.2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5.4.2.1问卷调查结果
(一)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就业能力评价
对用人单位总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后的有效问卷有184份,问卷第一部分的结果如表5-11所示。
表5-11 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
调查项目 很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很满意 总得分
基础理论知识 45 49 48 29 13 468
专业知识与技能 29 27 39 44 45 601
人文综合素养 16 25 49 45 49 638
终身学习能力 47 49 48 28 12 461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3 50 49 29 13 471
团队合作能力 41 50 49 30 14 478
创造性与创新能力 47 49 48 28 12 461
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48 44 52 29 11 463
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 46 54 52 22 10 448
人际沟通表达能力 36 52 50 31 15 489
道德修养(诚实守信、使命感、爱心奉献等) 20 37 29 42 56 629
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 38 51 49 31 15 486
身心健康 39 52 46 28 19 488
动手实践能力 29 49 48 31 27 530
工作效率和质量 29 54 28 40 33 546
职业操守和工作态度 41 50 47 30 16 482
劳动纪律概念 16 44 42 48 34 592
英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 12 41 45 46 40 613
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 24 40 44 50 26 566
从表5-11中可得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的得分最低,其次是创新性与创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得分都较低,人文综合素养和道德修养得分最多,其次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本次研究中所定义的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对这些能力不太满意。
(二)用人单位认为中职生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的能力项
图5-1 中职生在哪些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当提问中职生那些方面能力同社会需求间存在较大差异时,从用人单位所的的结果如上图5-1所示,分析图5-1发现,在用人单位看来,中职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与社会需求间的差异最大,其次是创新能力,而学习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则尚可。
二、访谈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的访谈部分,根据编订的访谈大纲进行访谈(详见附录),主要目的是分析问卷调查后所得的结果,对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就业能力的综合判断、需求,以及对不同背景学生的顾虑等利用访谈跟进一步的进行调查。对公司的访谈主要利用中职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进行,对参与招聘会的公司进行问卷调查,且对其中的十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人员进行访谈,进行访谈的公司涉及领域涵盖制造业、资讯类、电子信息类等行业,公司的属性有国有、私营、合资等,公司规模有超大型、大型以及中小型。
访谈将从下列内容展开:
(一)对中职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和建议
1.对中职生就业能力的评价
(1)总体评价
对中职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方面,机械机电、电器热力制造业等领域的用人单位被访者均表示,有关专业的中职生有着较强的整体能力,评价等级为“比较满意”,可以适应公司的需要,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符合岗位需要。然而综合不同种类用人单位对全部专业中职生就业能力的整体评价看来,结果并不理想。受访单位认为中职学校相较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本科院校而言,在人际交流、沟通等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不足,依旧值的继续完善。在自我管理以及问题解决这两个能力方面,受访者认为这是如今的中职生均需要进步的能力,同时认为如今中职生在责任方面的意识较差,毁约与跳槽现象层出不穷,不少受访者认为“现在不少90后中职生毁约的理由千奇百怪,太过随意,由于离家太远、环境差、吃的不适等等缘故就要毁约”。受访者表示中职生对自身缺乏精确的定位,眼高手低,无法吃苦耐劳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关键因素。
(2)对各项能力的具体评价
自我管理能力。受访者认为当前中职生缺乏对自身的定位,并且在管理能力上较为薄弱。不少中职生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为与自身未来的发展于目标模糊不清。找工作时就有不少人怀着“别人投什么,我就投身”的想法盲目的寻找,无法确定自己所适合的职业。不少在用人单位的受访者表示,在面试是甚至有不少人不了解自身的有利之处,当被提及为何选择这份工作时,部分学生或许只是因为该企业比较知名,或是薪水较高,从未考虑过自己是否符合该岗位的需求。部分受访者表示,在学生正式上岗后,部分学生无法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均无法尽快从学生转换为工作人,工作时的效率不足。用人单位希望中职生可以尽可能多的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实习,可以较好的锻炼一下自身的就业能力。
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在受访的用人单位中均认为需要关注的一项能力,认为在面试的时候会将参与面试的人有无任干经历纳入考虑环节之一,由于担任过干部的学生通常会有协调人际关系方面的经验,因此工作后在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时,比较顺利。
沟通理解能力。访谈中一些受访者认为中职生在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方面不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是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存在些许差异,不过因为就职的岗位不同,所以这一差异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由于工科学生通常会担任技术方面的工作,在人际交流方面的标准不需要与人力资源或文秘等职业一样高,而类似于外语或商科类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较高。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表明“我们在招聘不同岗位时,对应聘者能力的考查标准不同。例如质量主管或者机电维修工这一类的岗位,要求专业能力高,其他方面的要求一般,而客户经理这一类的岗位,则要求学生有着较强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受访单位认为大多数学生在沟通理解方面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虽然一些用人单位在让学生写一些行政性质的总结或文案时,表现的差强人意。然而笔者认为这一能力是需要在现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锻炼的,只有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后,结合岗位独有的特征以及公司文化持续锻炼自己的认知与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中职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受访者对此的看法并不满意。其认为许多学生一旦遭遇困难就惊慌失措,布置如何解决。
组织能力。用人单位在这一项对学生的评价较低,不少中职生缺乏提前策划、事前规划的思维。
2.对高校和中职生的建议
受访者表示学校在制定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时,可以更多的考虑到市场的需求,由于部分专业已不再与市场发展相适应,但是学校还有开设,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时也是充满压力,找不到适合的专业。用人单位希望学校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开设专业,教育处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一些受访者表明,学校应当与公司加强合作,利用校企合作的手段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让学生可以更快地融入到工作的氛围中。一些受访者提出了其对于中职生的要求,表示中职生需要增加实践的次数,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实习,丰富经验。“要通过参与活动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认清自己的长处和劣势,及时作出调整。”
(二)在招聘时对不同背景中职生的选择情况
1.是否会考虑中职生的性别
多数受访者表示男性和女性之间在就业能力方面有着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认为这在能力方面不存在高低之分,由于“毕业后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只是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即男性与女性由于性别不同造成其在性格、能力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男性在逻辑性方面表现的更为优秀,有着较强的忍耐性与承受能力;女性在沟通能力方面优于男性,认真、细心,有责任感,有耐心,在与人相处方面表现的更为优秀。这种不同是一定会存在的,在各项能力上的不同表现同时也会造成用人单位在招人时综合各方面因素来考虑男性女性各自适合担任的岗位,做出合适的整改。
2.是否会考虑中职生的政治面貌
对于学生的政治面貌,在对公司的访谈中用人单位同样表示会对学生的政治面貌进行一定的考虑,党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名学生的素质高低,然而这同样并不是关键的思考要素,不会受到太多关注,仅作为一项参考指标。同时还要对中职生的就业能力综合考虑之后再进行抉择。并且对于属性不同的公司,其对于党员与否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外企就不太关注应聘者是否为党员,而相反的,国企以及事业单位就会比较关注应聘者是否为党员,也存在将其作为敲门砖的可能性。外企与民营企业表示其并不关注或者不会注意这一点,但是国企与事业单位却很重视,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将其作为应聘的基本标准之一。这是由于企业性质不同所造成的,亦存在一些原因是部分受访者表示“能在大学期间入党代表他(她)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因此会加以参考。但总体而言,政治面貌是否为党员这一要素额参考性并没有其他要素的参考性大。
3.是否会考虑中职生的任干经历
近乎全部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学生有无任干经历。由于“一般都是表现比较好、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才能做(班或学生会)干部”,存在有关经验的学生在不少方面,例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方面较一般学生强。然而也存在部分受访者表示其并不会特别重视应聘者有无任干经历,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部分担任过干部的学生会有优越感的产生,造成对自身认知及定位的偏差,在寻找工作时好高骛远,在工作时感到落差,于工作不利。
4.是否会考虑中职生的实习(兼职)经历
对该问题,全部的受访者均表示会考虑这一方面的因素,且大多数会优先选择有这一经历的应聘者。他们然认为存在实习(兼职)经历的学生在不少方面会优于其他没有这种经历的学生,比如对于工作的熟练程度以及适应程度,存在实习(兼职)经历的学生会显著强于没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在沟通力、执行力、发现问题的意识、思考能力、主动性等各方面均会有较强的表现。“前面的实习经历中受过挫折之后就会比较合理地给自己定位”,同时一些受访者提出“我觉得中职生一定要多参加社会实践,不管是跟将来想从事的工作相关的还是不想管的都可以……每一次经历都会对个人的成长有所帮助”。然而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有工作经历的存在并不一定全是优势,从零开始学习的应聘者或许反而会有更高的可塑性与忠诚度,存在实习经历的学生或许会被之前实习(兼职)的公司所影响,会出现与本公司文化或环境不相容的情况。
5.是否会考虑中职生所学专业是否对口
如今不少中职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兴趣却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或者选择了对专业性要求较低、相对能力要求较低的岗位。比如笔者发现在招聘会上,选择咨询类企业的应聘者人数众多,文员类与人力资源类的岗位虽然数量很多单仍然供不应求,投简历的学生数量相较其他岗位要多出许多。用人单位受访者表明有不少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会选择这一类的岗位,由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在沟通方面有着比较强的能力,在口头表达方面也会强于理科类专业的学生,并且因为受专业所限,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只能够来“抢占”这一类的岗位。除了类似于钳工、焊工这一类工科性质非常强的岗位,其他岗位的招聘人员均表示不会特别注意应聘者是专业信息,而是会综合考虑其能力,获得与岗位要求最为贴近的学生。
5.5中职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分析比较
5.5.1中职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差异
5.5.1.1对就业能力的评价存在差异
依照中职生对其自身就业能力的自我认知调查,发现有不少中职生对其自身的评价高于中等水平,详细内容如下图5-2所示。
图5-2 中职生就业能力自我认知
从图5-2能够直接得到,中职生对于其自身的协作能力最为满意,得分在所有就业能力中排行第一,而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最不满意,得分最低。
将中职生对其就业能力的自评在结构和用人单位的判断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绝大多数中职生存在自我认知偏高的情况,用人单位表示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并不能很好的与岗位需要相符,表明当前中职生的就业能力整体和各项就业能力无法使用人单位满意。
在具体能力这一方面,中职生普遍认为自己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是最薄弱的,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评价亦如是。而中职生在自评中得分最高的“协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评价并不相符,从图5-2能够得知,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相关能力的评分在全部的十二项能力中排行第七。
这表明中职生对其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同,而这个差异将导致在具体能力上的不同。
5.5.1.2具体能力方面不匹配
图5-3 用人单位招聘时有限考虑的能力
在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中,于29题提问的“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什么?”结果如上图5-3所示,专业背景以及实践、实习为最优先考虑的两项能力,其次是动手能力,对毕业院校以及任干经历两项能力的关注度最低。表明虽然学习成绩以及以专业能力依旧受用人单位所重视,但是在重视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用人单位更加关注实践、实习经历以及动手能力,这说明用人单位缺少的是不但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实践动手能力也不错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中职生对这两方面的重要性已经有的充分的体会,在中职生看来,其所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同样也是只是知识水平能力与实践能力。
分析访谈结果可知,近些年来用人单位对中职生“软素质”的关注程度逐年增加,“软素质”即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数次提到过的“责任意识”等,从图5-3可以看出,最不受中职生关注的便是“人际交往能力”,表明不少中职生仍未能体会到这些通用能力对其就业的重要性。
5.5.2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5.5.2.1中职生自身存在问题
造成中职生缺乏就业能力的关键性原因之一是其个人自身准备不足。
第一是心理准备不足,中职生对其自身的认识不足,无法通过兴趣、能力等方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仅是毫无目的的随波漂流。同样,其在角色转换方面亦有障碍存在,不能很好的从学校成功转变为社会,无法尽快完成对求职就业的准备。
第二是能力准备不足,不少中职生对其自身专业没有足够的兴趣与动力,就读期间仅仅为了考试不挂科,成功过的毕业证书而学习,不会深入研究学习的知识,亦不会根据自己对职业的规划而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造成了不少中职生缺乏对必要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不会去进一步开发自己的能力。另外,对于职业的认识与准备也不够充分。学生时期对于职业以及就业市场缺乏足够的掌握,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适合工作的行业与岗位,缺少必备的求职技巧。
5.5.2.2学校教学存在不足
学校是中职生培养其就业能力的最关键的地方,所以中职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不足所导致的。仅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综合进行分析发现,学校方面的原因能够概括为下列几点:
(一)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部分学校在选择专业时,因为受办学条件所限,同时由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倾向于选择容易开展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经济利益的专业,而不是市场所缺乏的专业,所以造成了学校没有专业特色,学生也没有特色,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与市场需求相符。并且,为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以及对各课程的设置相对其他学校落后,教材无法与时俱进,无法实时反映当前行业发展的情况,知识较为落后。中职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表明其认为课堂教学内容落后是在学校教学中最为严重的缺点之一。
忽视时间教学将会导致学生能力发展的不足。设置课程时偏重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部分,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以及理论深度,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利,不利于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且专业划分过于细致,将导致其口径过小,使得学生仅能够习得本专业的有关知识,知识构造不够丰富,知识面狭窄,与当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违背,同时也会对学生的适应性造成影响。并且如今学校开设的专业实习环节所获得的成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表3-2-18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校设置的各类实践活动是对自己将来就业最有帮助的一项,对于专业实习则并不重视。不少实习环节成了“走过场”形式的环节,仅仅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进行其他对于专业学习以及未来就业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对于专业学习以及未来就业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实习的质量较低,所以无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滞后亦是对学生能力的发展造成重要影响的要素。客养教学依旧将教师传授知识作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将能否顺利通过考试作为检验学生专业能力的一项最关键关节。虽然这是因为受同一培养人才模式所限,然而让这种教学手段以及判断模式将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
教师同样也是极其关键的影响要素之一。本研究进行的对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说明,中职院校学生对其本校专业教师有着较高的评价,普遍表示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能力感到满意。然而从用人单位的反映和其他研究人员的有关研究分析看来,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有着不足之处,比如教学能力的不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无法实时地将获得的专业内最新知识并教授于人,自身道德素质不足等,此外,于中职教育而言,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也极为重要,但同时这一点也是不少教师缺乏的。教师的能力水平将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造成影响,所以应当改善并提高教师的能力。
(二)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
不少学校会设置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亦设置了结业指导中心来专门应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但是依旧有许多不足存在。其中最为换件的一项便是在内容上的缺乏。首先,在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及其不足,不少中职生面对求职时,会选择自己在网上寻找撰写简历的技巧、面试时需要注意的礼仪等内容,这充分表明了学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很不完善,没有相关方面的指导。另外非常中的一部分内容的不足便是对就业观的教育。从用人单位的反映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中职生好高骛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重视福利等问题非常不满,而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有学校的就业指导中缺少正确的对于就业观的指导,造成中职生的择业观念出现偏离,对工作的态度也出现偏差,错误的就业观念将会限制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发展。
6沈阳经济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6.1国内外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
6.1.1国外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韩国专门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共生互动
教育事业成为韩国建国以来一直重点关注的方面,教育热潮在韩国一直经久不息。在韩国具备有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大学有,产业大学,广播通讯大学和专门大学。专门大学的创办目标就是为产业培养具有实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自创办至今30年来一直为此目标不断努力。专门大学办学宗旨是实现务实型教育,培养产业人才,其已成为韩国培养产业人才的支柱教育机构。
韩国的高等教育法中中明确规定:专门大学办学目标是传授和研究社会行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理论,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专业型人才。韩国的《百科词典》中对于专门大学的职责说明更为详细:培养具备高技术和雇佣构造改善的核心人才,培养具备良好从业素质和技能的社会型人才;培养信息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构建产学合作的体系;通过实地实习产业实习等方式培养中坚人才;通过技术培训使从业人员获得资格扩大就业;依靠政府的扶持,培养支柱型技术人才 。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机关中,专门大学的定位是培养中层次的技术从业者,此办学目标从1964年学校创办至今,从未改变。韩国的职业高中培养的是技术工人,大学以及研究生院以上的高等教育机关是培养科研型技术人才。正是因为专门大学的明确市场定位,其课程设置同产学结合机制体现了专门大学的特色。
专门大学和区域经济的相辅相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专门大学的内在建设
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韩国的教育蓬勃发展,韩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大学开始大量涌现,从无到有再到质的飞跃,专门大学的发展进程离不开区域经济对其的促进作用。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专门大学的大量涌现提供了经济基础。从韩国1962年实行第一个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以来,韩国从一个战后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家。1962年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96.1美元,1971年增至248.9美元,1980年达至1489美元,1996年突破万元大关,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0165美元,韩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韩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获得了高速发展。韩国专门大学在1979年成立,随后几年韩国专门大学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急速发展,在最近15年韩国的经济和专门大学都进入了平稳发展期。
韩国专门大学一直保持有较高的就业率,而就业率同社会经济、制度、就业人员的素质以及个人选择密切相关,经济因素是就业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韩国经济的发展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从而专门大学的就业率从创办之初的50%提升到如今的90%左右,相对于同期的本科大学还具备一定优势。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专门大学的办学质量。区域经济不仅仅是提升专门大学的数量,更是提升专门大学的内在质量。教师队伍是专门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韩国的教师属于公务员,因此对于教师的招聘有着严格要求,专门大学吸引到更为优秀的教师人才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
从教师的编制人数上看,韩国专门大学的教师人数一直不断增加,从创校之出的5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几万名。专门大学的教师由专任教师和非专任教师组成,非专任教师一般是由企业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于当地企业的发展,因此地区企业和专门大学的产学合作能够使专门大学直接获得企业发展的成果。当地企业人员担任专门大学教师是企业对于教育教学的的支持。
专门大学的专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定调整。专门大学的专业数量逐年增加;在工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之外历年来扩宽了社会领域的专业课程;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或者已经落后的专业进行了淘汰,改造,新设立新兴的专业;对同类专业进行合并,专业划分更加精细;开设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课程,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专门大学在社会专业领域开设了一系列的新专业,如新能源专业,高层建筑设备,汽车音响、混合动力汽车、食品咨询、饮食文化、健身、幼儿专业、女性公务员培养、卖场管理、私人管理、创业经营、葬礼指导、风水、老年保健、赌博博彩、台球、电视购物、机场免税、时装陪购等新型专业。
护士专业和特殊装备专业是地方和专门大学合作的重点两个方面。这种合作也是出于产学合作来考虑,专门大学同产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委培来实现专业和实际的无缝接轨。“郡协约专业”中提到的特殊装备专业,从2003年开始已经同大德大学等六所大学签订委培协议,截至2008年签订此协议有8所大学14个专业。“郡协约专业”被认为是专门大学同地方企业密切合作的事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此协议中涉及到的特殊装备专业有:国防物资、激光、枪械、特殊通讯、国防电子科技等。
(2)专门大学的进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专门大学在韩国的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韩国专门大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发展。韩国专门大学的专业性和鲜明地域特性为区域行业提供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专门大学不也受经济发展影响,学校进行不断的技术改革以及技术推广成为了科技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
专门大学在人才和促进区域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专门大学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韩国统计厅的数据显示,2015年韩国青年中的适龄工作人口中,中学以下学历人员20万名,高中学历人员162.1万人,专门大学学历人员151.7万名,大学学历以上的人员160.5万名。494万的劳动青年人口中,专门大学人数的比例达到了22.5%,大学学历以上比例为23.8%,两者比例大致相当。专门大学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均优于本科毕业生。从2006年到2015年间,专门大学平均每年向社会输出20万名人才,这些人主要从事技术和管理岗位,主要是在第二第三产业工作,而第二产业的人最多。
制造业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制造业目前对于劳动工作者的要求从低学历转向高学历。数据显示,从事制造业的从业者中专门大学学历的人数占20%,而本科学历的工作者人数也超过了17%;在就业工作中,专门大学和本科毕业者从事的工作基本一样,都是集中在管理和技术岗位。当地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仪器操作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专业性,这些特点同专业大学培养的人才目标十分匹配。
专门大学同样也可以提供就职后的培训,因此专门大学除了具有培养在校人员外同时还可以承担就职者从业以后的培训工作;为地方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的技术课程,为地方居民提供成人教育。专门大学不仅为社会输送大量从业者,还具有地区教育服务的作用,为地区发展提供助力。
职业教育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再教育的机会,也是专门大学为地区居民服务的途径之一。专门大学的终身教育学院为职后教育提供了培训课程,此课程从1991年“大田实业专门大学”设置开始,至今已经发展到100余家的专门大学,课程数目也达到了4000,培训的老师数目也有10万多名。教育学院的课程类别分为4种;第一类,提升受培训者的自身素质;第二类,企业委托专门大学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第三类;学士课程;第四类,培养幼师和营养师等而开设资格课程 。专门大学通过多样性的职后培训,为企业员工提供自我提升的途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推动力,同时也为社会人员提供教育机会。
第二,专门大学的发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驱动力,加速当地企业的产业转型改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提出在国家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的企业改革创新。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当地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相互合作,从而获得长足发展。因此韩国一直在倡导各城市之间进行错位竞争,构造地区的产业中心。如釜山市是国际物流中心,大邱市是纤维服装中心,蔚山市是汽车行业中心,泉州市是电影行业中心。为了促进各个地区中心行业的形成需要配套的专业人才来支撑,而此目的需要专门大学的教育有着良好发展。专门大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的比例越高,其作用也就更大。专门大学的高就业率体现了专门大学的培养模式满足当地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
专门大学的良好发展同专门大学中的特色专业密不可分,专门大学的特色专业得到韩国教育部的认可,从而专门大学也因此成为了特色化的大学。韩国亚洲汽车大学是韩国科技部认可的汽车特色化大学,此大学的专业全部和汽车挂钩;济州的观光大学被认为是观光特色化学校,学校60%的专业设置和观光旅游相挂钩。大学的特色化专业设置和当地的经济特色,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特色专业的形成也是国家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延伸 。国家对于大学特色化专业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国家提供经费为大学去发展特色专业,而这些特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该地区的特色产业岗位。此方法实现了国家支持大学发展特色专业,特色专业促进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国家此类政策既可以扶持发展专门大学,又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为大学和当地企业的合作搭建桥梁,实现了多赢局面。
1999年韩国教育部提出了专门大学同地区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培养项目,当时共计有88所大学入选,每个大学需要选出至少一个和当地企业密切相关的特色产业,由教育部给予经费支持,重点发展此行业。入选的大学纷纷建设新型的专业或者整改老的专业,从而更好的符合国家的要求。
二、英格兰九区域三方发展机制
英国的经济和人口总量远超于威尔士,但是英格兰直接由中央政府管理立法权利,并没有单独的立法机构。为了加强英格兰地区的经济管理和规划的有效性,英国将英格兰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成立地区发展署以及高等教育协会。因此英格兰形成了地区发展署,高等教育机构和区域高等教育协会三足鼎立的作用机制。
(1)区域发展协调机构
地区发展署是英国的区域发展的协调机构,是英国的半自治机构,地区发展署承担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部分职能,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1998年英国颁布了《地区发展署法案》(Regional Development Agencies Act),次年英格兰就设立了8个地区发展署,2007年紧接着成立了大伦敦管理局和伦敦地区发展署,英国就此成立了9个地区发展署。地区发展署建立在地区之上,同中央政府的行政体系相互独立,其经济来源为公共资金。九个发展署中仅有伦敦的区域发展署署长是由市长任命外其余发展署署长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因此有担心因为英国政府的大选和政党交替会影响到发展署的发展。
地区发展署担负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竞争力提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职责,是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机构。《地区发展署法案》中明确规定了地区发展署的五个目标:推动经济发展和增长,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效率,提高就业率,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域重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招商引资推动区域内行业的相互合作是发展署的主要任务。发展署需要保证为当地劳动市场制定的战略规划能够有效推行下去。地区发展署确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整合区域内主要资源。高等教育是地区发展署非常重视的方面,地区发展署和学校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地区发展署投资建立大学科技园区,通过政策的有效引导,为高等学校提供教育资金,提升区域经济的创新推动力,推动产业改革升级,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繁荣。
(2)地区联系纽带
高等教育协会是各方联系的纽带,英格兰9个区域都成立了各自的高等教育协会。区域高等教育协会成立目标是推动各个高等学校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发展,构建各部门同区域高等教育机构沟通桥梁。高等教育协会和当地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当地行业建立了广泛联系,对于当地的高等教育现状十分了解。因此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对区域高等教育项目进行测评时,或者筹备一个高等教育项目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时都会优先咨询当地的高等教育协会。因此区域的高等教育协会是一个联系政府、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地区发展署、高等教育机构的桥梁。高等教育协会为当地行业,区域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合作平台,实现区域大学优势和其他资源共享,从而提升了高等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影响了区域发展的进程。高等教育协会也受到了其他部门的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区发展署为协会提供经费支持,区域内的各个高校也都加入了高等教育协会。我国曾专门去伦敦高等教育协会进行了考察,重点调查了协会运行机制和协会职责。
伦敦地区的40多个大学和学院是伦敦高等教育协会的负责范畴,其是英国最大的高等教育地区协会。伦敦高等教育协会是伦敦高等教育的推动和支持者,其目标为促进伦敦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和各方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如同大伦敦管理局、市长办公室就有多方面的联系,其中主要包括向伦敦文化策略小组(London Cultural Strategy Group)、伦敦技能和就业董事会(London Skills and Employment Board)、伦敦健康委员会(London Health Commission)提名代表以及向市长报告伦敦高等教育的相关事宜。伦敦伦敦高等教育协会的主席兼任伦敦发展署的董事,伦敦发展署也派人员去担任高等教育协会的董事。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为伦敦高等教育协会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而协会为拨款委员会提供相关的工作提供意见。高等教育协会和公司企业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高等教育协会同时也为公司提供咨询顾问等服务,帮助高等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
伦敦高等教育协会收入来源。2008年到2009年伦敦得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拨款279230英镑,伦敦发展署295000英镑,共计574230英镑。会费426000英镑,其他类型拨款568712英镑,上一年度的结转243002英镑。从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协会的主要资金主要来自伦敦发展署和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学校,这个从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协会对区域发展署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性。
从高等教育协会的职责和收入情况可以看出,区域高等教育协会、高等学校、地区发展署、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几者间形成了一个战略同盟。区域高等教育协会会主动维护高等学校的利益,也影响政府部门对于高等教育部署的战略规划,为推动地区的知识繁荣和产业创新,发挥了重大作用。
(3)高等教育机构是推进区域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载体
地区发展署十分关注高等学校在推动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的积极效应,所以搭建起越来越深入的合作交流。地区发展署可以藉由资助高等教育,吸收大学校长来作为董事会成员之一,藉由区域教育协会拨款等方式来建立起更为密切更为深入的联系合作。政府积极引导地区发展署通过资助以及商业等措施来惠及高等院校的发展,结合不同学校在不同方面所长加大力度进行开发,拉升区域整体的发展实力,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的飞升。地区发展署加强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开设知识转化项目来为社会带动积极效应,关系到区域内高等教育项目的投资规模,也保障了区域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得以完成。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也发挥其机构职能,在培养劳动者素质、拉升地区开发创新实力、推动地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等多个点上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变成了地区发展目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为关键载体所在。
①升级区域教育水平以及劳动者素质
建立新校区或者大学中心给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区域提供所需的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教育水平。例如,在英国东南部的哈斯丁(Hastings)区域本来是不存在高等院校的,致使该片区域的教育水平以及劳动者素质水平都较为低下,进而发展成高失业率社会。而在东南地区署的教育投资之后,布莱顿大学就在哈斯丁区域设立了英国首个大学中心,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五个大学一同来为大学中心提供教育资源。大学中心的设立也使得成年学生、求职者、在职职工也包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有一个更低的门槛来参与到高等教育中。从2003年开始,大学中心的学生数量就呈现上涨势头,到2009年就读学生数量为五百,而该中心所设定的教育目标是成为收纳学生数量为两千的机构。大学中心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区域的教育资源匮缺情况,也拉升了区域内人民教育文化水平。而2009年东南地区发展署联合西萨塞克斯郡政府一起筹资开设了奇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Chichester)西萨塞克斯郡分校区。东南地区发展署还拨款投入“唤醒事业”项目在地区内高等院校里进行推广,旨在培养学校学生更佳的就业能力以及相应的技能能力。残酷竞争的国际环境要求劳动力向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方向发展,而大学毕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素质方面要肩负一定的责任意识。而东南地区发展署也藉由“唤醒事业”项目来促进高等院校将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核心技能以及相应素质能力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当中 。
②围绕大学建设科技园区或创新基地
基于大学所设立的科技园区、孵化基地或者创新机构等是工业行业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共建产物,高等院校把知识技能进行相应转化,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商业贸易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2006年西南地区发展署拨资三千万英镑,与布里斯托、巴斯以及西英格兰大学联合设立布里斯托跟巴斯科创新园区(The Bristol & Bath Science Park)。该园区吸收地区内先进的科研教育资源,使得英格兰西南区域的企业的知识附加值显著提升。“SET squared”孵化基地是东南地区发展署跟西南地区发展署所连同合作的高新技术研发与发展项目,而且得到了巴斯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等联合支持,该基地的开设也缓解了英格兰南部区域科技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发展瓶颈。而以索尔福德大学为契机的科技中心则是由西北地区发展署以及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携手共建的联合发展项目,投入资金高达450万英镑,该园区基于索尔福德大学的建筑方面优势而向建筑行业发展。园区的设立也促进了区域内建筑企业的高效设计以及采购效率,也提高了建筑过程中废弃物的可回收利用率,降低了建设施工时所产生的碳排放等污染的排放量,总体上使得建筑施工过程更为绿色环保。
三、澳大利亚TAFE产业化发展
1973年4月联邦共和国教育部部长第一次阐述了关于“技术与继续教育”的概念,并且把它定义成TAFE,也就是TAFE概念,即“所有教授职业导向知识以及发展个体的理解力与技能所组织以及举办的活动总称”。其包括了以职业教育为目标,不管是个体为实现起初雇佣的目的,亦或是得到特殊知识和技能来提升个人素质以及获取工作技术的目的。传统的成人教育归属到TAFE概念中,不过无直接教育目的的活动以及无序的策划活动则不包括在其中 。”
TAFE属于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成分。这些职业学院分管于各州、各地区的教育部门,款项支持则交由联邦政府负责。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澳洲政府一年所拨款的教育经费是69亿澳元。澳大利亚学院也吸引了整个澳洲地区七成的中学毕业生报读,而一年也有接近127万位学生在澳洲地区共250所学院就读,学生数量远超普通高等院校。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会根据学生各自的需求、喜好、条件来进行定制,这也是为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及能力挖掘,能够更好地掌握适于自身的技能,也可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有更好的适应性 。虽然澳大利亚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走在国际前列,这也得益于其在职业教育工作上的坚定性。
澳大利亚的发展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其发展特点十分显著。总的来说,其特点主要从几个方面体现:
其一是联邦政府的宏观统筹与管理。
澳大利亚管理模式融入了集权的思想,所以其办学主导权属于联邦政府,澳大利亚组织机构也几乎都是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等来进行管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澳大利亚也陆续提出了职业教育以及培训的几个战略发展方案,即《1994-1997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战略迈向技能型的澳大利亚》、《1998-2003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战略通向未来的桥梁》、《2004-2010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战略塑造我们的未来》。不过,澳大利亚的集权制度又与其他集权制国家有着显著区别,即其联邦政府与下属的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工十分清楚,各自所拥有的权利也相对明确 。比如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总局的职能是给职业教育以及培训制定国家政策以及整体管理规划,而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则就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来对职业教育育培训进行相应地落实管理。两级政府在行政上各自独立、互相配合。
其二是一致的认证体系。
澳大利亚的中等教育跟高等教育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在高中教育内容里也引入了职业教育的一部分,而一级与二级证书的开具单位,即职业教育跟大学教育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而职业教育所开具的一般文凭以及高级文凭也是进入大学教育的凭证之一。就当下来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也逐渐与高等教育相靠拢了,在认证体系里,获得职业教育的“付学位”、“高级文凭”后也能够在职业教育体系里进行深造,获取学士学位以及职业研究生证书、文凭以及硕士学位证书。
其三是多途径保障经费供应以及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有关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州政府对TAFE的投资经费是所有投资项目里数额最高的,且接连几年都超过了55%;而联邦政府的投入比例也占到了两成;学生报读所缴交的费用加上其他经费来源也占到了25%,而中学生所缴交的数额则所占比重最小,仅是5%。
澳大利亚既有多途径来保障经费的支持,更有着完善的职业教育保障法律体系,比如《拨款学校资助法》、《拨款技术与继续教育资助法》、《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助法》、《培训保障法》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的《培训保障法》也要求年收入超过一万澳元的企业雇主要将员工的工资预算里加入职业培训的所需费用款项,如果培训费用没有达到法律所要求的最低限度,企业雇主就要依法给国家培训保障机构补交所欠的金额 。所以,多个途径保障了资金来源的支持以及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也使得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进展顺利。
其四是TAFE的产业化发展。
由于市场经济的持续影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支持将TAFE院校打入市场,高校能够凭借其自身的办学优势以及能力来获取企业的资助以及社会多方的投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同意将教育进行产业化的措施,支持将教育打入市场进行交易。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产业化所带来的利润也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来源。另外,联邦政府也把留学生的教育作为产业来进行运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5年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数量同比增加了15%,教育输出所带来的外汇也同比增加了70亿澳元。凭借招收海外留学生所带来的收益也占到了职业教育院校经费的12%。
6.1.2国外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一、国家的力量
在国外,地区职业教育跟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其背后是国家力量在进行主导。例如,韩国专门大学的设立是基于第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而实现的;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跟韩国中小型企业厅发布了督促专门大学发展的许多措施,来为学校的科研开发等提供相应的资金款项,而这些举措的顺利实现也正是国家力量的支持。英格兰所推行的基于均衡发展的错位竞争,藉由资金来创造更多的教育院校与地区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学校设立区域特色的专业;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跟企业合作之间也得到了国家相关法律的支持,使得职业教育跟企业之间的合作更为深入、也更有保障。
国家的力量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总的可以概括成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推动产业与教育相合作、推出相关法律保障。
推动韩国产业与教学相合作的第一部基本法是于1963年所推出的《产业教育振兴法》,这部法律随后也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致力于拉近职业跟职业院校之间合作的联系程度。这部法律也重点强调了“四个”义务问题,即国家有义务督促企业跟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进行以及规划的制定;企业有义务招收学生参与到实行岗位中并且提供相应的再教育计划;职业教育院校有义务年度性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学生有义务参与到实习当中。也就是说阐明了国家、企业、职业院校跟学生各自所需要履行的义务来共同推进产学合作的开展。另外,韩国又推出了《技术开发促进法》等多部法律来保障企业跟职业院校之间的产学合作项目,更好地促进产业、学业以及科研的共同发展,而参与到其中的对象也增加到企业、学校、研究所以及政府。
在澳大利亚,其具有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保障法律体系,比如《拨款学校资助法》、《拨款技术与继续教育资助法》、《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助法》、《培训保障法》等。
在英国,教育事业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始终保持对教育有一个稳定的投入。1960年,英格兰颁布了《慈善犯规》,其中明确规定,学校所从事的一切教育活动属于非盈利性活动,属于免税范围。1988年颁布的《公司与所得税法令》则再次明确学校属于慈善机构,享有免税权。
其二是推行发展项目并且提供相应的款项保障。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工作交管于科学技术部门,在该部门里,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都交管于终身职业教育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的《培训保障法》也要求年收入超过一万澳元的企业雇主要将员工的工资预算里加入职业培训的所需费用款项,如果培训费用没有达到法律所要求的最低限度,企业雇主就要依法给国家培训保障机构补交所欠的金额。
在英格兰,则是通过立法的手段,制定灵活的职业教育经费政策,确保职业教育经费总额的持续增长,推展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英格兰设有职业教育基金会,为职业教育提供专项经费。职业教育基金会专门负责英格兰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与经费拨付,这也是英格兰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韩国推进专门大学所开展的许多项目都是教育人力资源部策划,不过因为专门大学跟中小型企业之间的联系,韩国中小企业厅也推行了相应促进专门大学发展的措施,并且辅助以相应的资金保障。在教育科学技术部实行的项目里,致力于专门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项目所获得的专项资金数额最高,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这个项目的持续发展不仅提高了专门大学跟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也是促进专门大学对自身特色专业的研究开发工作。特色大学的评选不仅为当选院校带来资金鼓励,更会获得相应的称号肯定,这可以为学校的招生获取更大的吸引力。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地区发展署以及区域高等教育协会都算是中间机构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分配效应的提高,维持了各方利益的长期稳定,也营造出了客观公平的发展环境,更是发挥市场手段的优势。例如,地区发展署是拥有公司性质的独立法人,能够自由地活用市场手段,为企业间合作引来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建设互利共赢的格局。
二、企业的支持
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至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中区域内企业的支持十分重要。就韩国来说,企业一开始是由于法律的缘故要招收学生来企业实习、分派技术工人到专门大学进行教学,不过长期来看,专门大学也相应地为企业提供自身的资源力量,设立研究项目为企业解决问题,革新技术,而学校里有高素质的学生也有意愿到企业内进行工作,这整个过程里各方合作十分融洽,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自身所需的资源力量,多方合作的情况也十分可观。企业方面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下述两点:
其一是给予实践场地、参与建设产学研究基地。
企业能够为职业院校给予实习、实训的场地资源,并且分派企业内技术工人来辅助指导,也会输送部分员工作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课程教育。不仅学生要参与到实训实习,老师也要固定组织到企业内进行学习。在韩国专门大学里,有逾半数的老师拥有超过三年企业合作经验。而且专门大学一般会跟几所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合同,企业也可以同时向多门专门大学进行合作项目。总体也形成了区域内校企合作的集群,该群体集聚产业、学术以及研发的职能,突破了大学与企业一对一的固定模式,更为灵活、也更为高效。
在澳大利亚,TAFF体制属于行业主导教育的一种新型体制,即职业教育与行业密切联系。各地的TAFF学院设立行业咨询组织。其代表以行业从业人员为主,或由实践经验丰富,或由理论功底强的企业专家组成,主要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其协调沟通作用,知道TAFF学院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选择要学习的专业。
关于英格兰的产学研教育模式,最为著名且对英格兰影响最深的当属“三明治教育模式”。“三明治”教育之所以成为“三明治”,是对其半工半读、学工交替式课程设置模型的形象比喻。
其二是吸收高素质人才、深化合作机制。
企业在吸收员工时重视的是员工的潜能跟能力,所以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最为对口,这也致使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超过本科毕业生。企业关注职工工作技能的提高,所以通常都会需要职业教育学校来对职业技能方面进行相应的辅导与教学,将员工的培训工作交付给职业教育院校进行。在国外,部分职业教育学校起初就是大型企业筹资建设的,也有部分企业是职业教育学校掌股掌权的,所以企业对职业教育院校的支持可以说是多方进行而且是孜孜不倦的。
三、大学的努力
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一般也与自身的付出相关联。职业教育学校明确其自身的定位,不会迷失方向,致力于培育“高实用性、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改变自身发展方向以及进行科学研发工作。
一方面是调整自身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专业体系。可以细分为下述三点:
其一是专门大学向中小型城市进行转移。近些年来,韩国专门大学出现了从大型城市往中小型城市转移的情况,这一方面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到专门大学进行进一步学习,加深专门大学的影响力以及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也是适应韩国大型企业向中小型城市转移的情况,专门大学的这个行动正是体现其与企业间紧密合作。韩国专门大学的实习以及企业产学结合项目对人才的需求较高,工科类的专门大学在毕业前规定要完成32学时以上的实习,而教师也要每年组织去工厂进行实习学校来辅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而这也促使了专门大学相中小型城市转移成为必然现象,在另一方面也变成了专门大学以及四年制本科大学错位竞争的一个项目。专门大学向中小型城市转移通常有两种:其一是在中小型城市设立新的专门大学,其二是大城市的专门大学跟中小型城市的专门大学进行合并,再在中小型城市进行发展。
在英格兰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下,专业的布局和体系完全根据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设定,并且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各产业部门会根据自身要求设定相应的基准,从而为三明治教育模式的课程学位认证提供方案。
其二是专业分化跟整体相适应,将落后专业部分淘汰掉,设立新的专业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院校也坚持落后专业舍弃转移向新设立专业的教育。2010年韩国专门大学的工科专业有建设、土木、建筑、国防、机械、机械设计、生产自动化、产业经营、新材料、多媒体、医疗器械、互联网、汽车、电气、电子、信息通讯、园艺、造船、计算机游戏、计算机信息应用、环境等二十几个。在进行专业分化之后,逐渐出现了专业整合的情况,例如把建筑、土木以及环境工程整合起来的建筑土木环境专业,将造船、机械、电子和通信整合起来的新造船专业等。
其三是开设地方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
国外推行的基于发展基础的各区域错位竞争策略,即让各个区域都发展出自身的特色,职业教育学校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也积极适应,设立符合区域特色发展所需的专业类目,所培养的人才可以满足生产前线的需要,也可以辅助区域企业的技术革新以及进一步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技术变革创新提供人才力量。
职业教育院校一般会根据地区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情况来适当地培养多方面的优秀技能型人才,给地区内技术创新提供人才力量。职业教育学校更为企业人员技术更新设立了相应的教育课程、再就业课程以及专业深造学习课程等,为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以及学习条件,使得学生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及技术能力水平。职业教育院校所提供的技术技能培养服务以及岗位培训课程也体现了其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
6.1.3国内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经济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经济也关系着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推动进程。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给职业教育所创造的经济环境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专业划分、就业环境以及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
(一)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跟职业教育的成长过程以及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基于发展规律,职业教育通常都是从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开始出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珠三角区域的职业教育也逐渐萌生起来,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也呈现出了稳步推进的和谐格局。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科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标准体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理工科专业,逐步提高理工科专业比例,面向“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重点打造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能力。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及专业评估,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打造一流职业院校、一流专业,创建全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提升院校管理水平,基本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参与的职业院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大力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探索国际化专业认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职业教育输出优质资源 。
(二)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而且引导着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顾名思义就是从多个角度考量国民经济的构成,可以体现国家或者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城乡结构、投资消费结构以及技术结构等等多个方面。经济结构的变化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进行,对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区域以及多种经济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情况来逐步调整,通过提高各个物质生产部门间的沟通联系以及结合关系,辅以技术发展的促进效应,来推动国民经济结构更为合理,也促进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劳动力供需比例的变化。站在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的职能来思考,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会对自身带来有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无形地影响着自身。有形的影响也就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对劳动力供需比例以及种类,这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无形的影响也就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刺激着经济的发展步伐、发展质量以及可持续性也改变着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以及前进的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打击实体经济的条件下,珠三角区域所处的阶段正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转变发展思路的重要时间点。在这些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种类以及职能性应该随之进行提高、提升,尤其应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制定并实施《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完善校企合作制度,落实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发展。推动职业院校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产对接,形成学校为主、政府推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与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职业院校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先进装备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鼓励职业院校将实训基地建在合作企业,企业将技术研发与应用、员工继续教育和培训基地建在职业院校。支持各地统筹行业产业和教育资源,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创建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鼓励高等职业院校、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实体性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和决策机制。建立完善职业教育集团激励机制,开展职业教育集团绩效评价,促进职业教育集团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广东模式”。
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国内和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之一,并由于城市体量、经济规模、GDP总值及社会辐射影响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被公认为是继伦敦、巴黎之后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已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高,催生了长江三角洲地域支柱产业对技术工人、应用型人才的持续需求。但是,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划不一带来的制度障碍,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合作机制,资源不能共享,以及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的矛盾,影响了长江三角洲职业教育一体化。基于这一背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既可以形成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人力资源供应的保障体系,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从低碳经济和教育生态环境的视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最大限度和最大可能地发挥长江三角洲职业技术的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
经过数年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积累,16个中心城市的教育联动机制已经启动,并形成一系列具有一体化元素的机制与体制。
1.以教育合作协议为载体实施教育联动
2010年3月,江、浙、沪三方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享框架协议》《长江三角洲基础教研联动发展协议》《长江三角洲数字教育资源合作建设协议》三个协议。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享框架协议》,明确三地遴选一批设备先进、管理一流的实训基地,增挂“长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共享实训基地”标牌,面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有职业学校开放,接纳异地学生实习实训。《长江三角洲基础教研联动发展协议》明确,组建“长江三角洲教研发展共同体”,合作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和课程建设,并建立教研员交流学习制度。《长江三角洲数字教育资源合作建设协议》明确,合作编制优秀教学课程、合作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通过长江三角洲优质教育资源网免费给三地中小学教师使用。两省一市还决定从2010年起,三方联合组织实施《长江三角洲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联合培训计划》,并确定21家单位和学校为“长江三角洲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训基地”,共同组织实施培训工作。这一措施,加快了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2.相关部门与社会机构建立了稳定的沟通机制
两省一市不同部门、教育机构定期合作举办各类教育一体化研究的学术论坛,形成了长江三角洲教育一体化的沟通平台。如2004年起两省一市民盟、政协、教育协会等机构开始举办“长江三角洲基础教育论坛”,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方式与路径;自2006年起,两省一市的教育类传媒联合举办“长江三角洲基础教育校长高峰论坛”,相关社区教育部门签署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关于社区教育合作协议”,从2003年起每年联合举办“长江三角洲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论坛”,此外,“中国长江三角洲校长高峰论坛”“西湖博览会名师名校长论坛”“中国教育政策论坛”等也都逐年举办。这一稳定的沟通机制,进一步搭建了三省市职业教育沟通、交流、提高的平台,促进了省市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友谊,推动了实训基地资源、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办学经验等的共享,为开展更深化的合作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3.教育研究机构和办学实体开展了多方合作
以两省一市教科院2004签署“长江三角洲教育科学研究协议”为契机,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联合实施了“长江三角洲高等教育合作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开始尝试互派交流生和校际学分通认,近20项校本研究和教改经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这种联动方式得以推广应用。
在高职高专层面,上海、杭州、绍兴、苏州、无锡、常州6市的6所交通学校还共同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在专业设置、教学和实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各大教育机构与办学实体之间的多方互动,更一步的深化了各自之间的交流,扬长补短,相互学习,从而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不断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实现长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品牌办学。
三、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北京、天津、河北的职业院校跨区域合作培养人才,共享教学科研成果,并在天津市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下设“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北京)”、“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天津)”、“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河北)”三个分中心,属非营利性组织。
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京津冀地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各项建设任务正式启动。同时,该中心也将成为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高地。据了解,“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将依据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定位,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三地职业教育为导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创新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京津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同时,“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还致力于推动京津冀职业院校集中学术力量建立教科研合作机制,特别是在重大理论问题、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问题上,开展具有主动性、前瞻性、系统性的决策与政策研究;在三地职业院校共同面对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打通中高本硕上升通道、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开展合作攻关,使科研和教研真正成为三地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先导。
与此同时,该中心还建立了协调统一的师资培训体系,引导教师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提高三地之间“双师型”教师比例。此外,该中心还根据行业用人需求,建立课程合作研发制度,重塑职教理念,重构科学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技术技能,并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6.1.4国内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国内受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方向的驱动,以及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问题的制约,加上电力短缺、环保要求提高、营商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出现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关闭或外迁。
金融危机与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接踵而至,在国内各个地区产业转型关键时期,如何使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如何加强国内各个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接轨,使得区域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宏观政策的引导是重点,企业、学校等微观主体的积极实践是关键。
(一)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到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相关政策应依托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学校正确定位,统筹整合资源,调整职教结构,以适应各地区政府提出的战略性工作。助推各地区战略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要合理规划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使高职与中职在院校数量和生源数量方面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在设置专业时,既要努力建设一批适应社会经济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量大的长线专业,又要设置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动态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推动本地产业、企业的发展,助推“双转移”战略的实施。
(二)校企加强深度合作,培养“订单式”员工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政府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整合校企资源, 创办“车间进校”、“企业校区”等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和明确的职业定向,不仅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和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也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无论省级产业转移园区还是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都要在区域布局和产业调整方面进行了详细科学的规划。职业院校应围绕工业园区建设、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组建区域职业教育
联盟,探求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途径,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促进企业变“招工”为“招生”,为园区企业提供对口的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订单式”员工。
(三)学校要提升师资力量,探索教改方案
师资质量是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职业学校要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升师资力量,探索教改方案,通过各种途径修炼内功。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存在教师专业不对口、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在职在编教师不足等问
题,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因此,职业院校相应的配套改革必须适时推行,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发展战略。一方面,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分期分批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安排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工作,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运作模式,掌握生产技术,熟练操作设备,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从企业引进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聘为专、兼职教师,这种教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 在讲授专业课、实践课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岗位角色。以上方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6.2沈阳经济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6.2.1沈阳经济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依据
区域职业教育的战略依据是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在产业集群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多地是倾向于满足产业集群对于人才以及发展创新的需求。
(1)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高技能人才。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职业院校制定十三五规划,根据《决定》精神,“十三五”期间,国家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政策,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一,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对接,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从职业教育的效果来看,更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联合育人,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第二,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快继续教育的发展,加强各类岗位证书的考核和持续培训,培养技术工和农民工。第三,重普及更重质量,在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第四,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加强创业创新技能教育。第五,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鼓励社会办学和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第六,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
(2)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首先,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集群培养了全新理念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明确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用人以能力为中心。因此,作为专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按照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能力为中心设计人才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确立培养模式等,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其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集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职业教育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等,其目的在于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职业学校不应把精力放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争夺生源上,不在学历教育上转圈圈,而是努力提高职业培训职能,迅速进入终身教育体系轨道。在就业培训方面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人才资源。
(3)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创新人才。首先,培养创新人才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决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职能上,不仅要传授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使之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更要使之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着眼产业集群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它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重要体现。
6.2.2沈阳经济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重点
一、对接产业集群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概括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鲜明特征: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即外部适应性,要求这个体系应该是开放的,需要统筹、需要合作、需要对接;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即内部适应性,要求这个体系应该强调育人功能,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三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即内在系统自身的协调性。
二、对接产业集群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
职业教育本应密切联系地方,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进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但当前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具体有:如何解决不同院校间专业设置重复、资源分散而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如何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解决社会对复合型、综合素质型人才的需求,或满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把握工作轮换机遇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职业教育“小专业”与经济社会“大产业”的矛盾。因此,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需要突破固有专业概念的局限,借鉴集群发展的思想,寻求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自身的逻辑。
三、对接产业集群的区域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区域经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逐渐崛起,沈阳经济区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产业集聚区,其所对应的职业院校无疑成为向其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沈阳经济区的职业教育园区更是与区域经济有着紧密的关联。尤其是职业教育园区在集约发展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特点,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沈阳经济区的崛起和发展,促使该地区的职业教育需要进行改革性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沈阳经济区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园区作为沈阳经济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发挥其资源共享优势,实现校企合作的全面开展。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秉持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是校内实训基地还不能完全与真实工作情境、真实工作任务达到高度一致,毕业生仍然难以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二是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校内教学任务较重,只能利用假期赴企业实践,培训学习的时间受到一定限制。而且,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校内指导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也与一线岗位的要求有一定的脱节。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了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还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制约作用。在对建行辽宁省分行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辽宁省分行的营业网点众多,业务量较大,由于支行网点人手有限,大堂经理这一职位通常由营业厅柜员主管甚至保安等其他工作人员兼任。遇到业务量大、客户多的时候,经常无暇兼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经过初步接触和洽谈,双方达成共识,认为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厂中校”既可以满足提升学校实习和实训质量的需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行营业网点大堂经理岗位人手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四、对接产业集群的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无论是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是沈阳经济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其所实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所在区域的企业的需求,还是具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面,其适应性仍然较弱。随着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其对职业院校所输送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而合作办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集团作为一种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创新形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并基于其所搭建的产教合作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技能潜力,从而满足企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沈阳经济区已经建立了多个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如辽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辽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辽宁铁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辽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辽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更是开启“专业人才实践工程”,实施建设类院校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活动。
6.2.3沈阳经济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含量高、技术密集和高薪技术突出的产业发展。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需求都在快速的提高之中。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必须尽快地建立起真正能与区域发展联动的办学机制,以适应与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办学重点应及时转移到强化内功这一层面上来,以适应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需求,强调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为此,必须从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来加强高职教育工作。
一、基于政策层面的战略
目前,对于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大都认为应该是“导向"作用。笔者认为这只是从对职业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的,如要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行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图高等教育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遗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中华入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重点办好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政府应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从以上国家法律法规中,我们可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任何一个部门、行业等都不能替代的。
因此,在进一步加快地方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重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逶过政府的统筹和协调,让地方的职业教育向稳定、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1)优化社会环境,做好做强职业教育。教育发展与地方的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本文认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自已的教育职能,对高职教育从舆论支持、政策扶持、经费倾斜、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关注,才有可能促进地方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舆论支持主要是转变教育观念,高等教育包括高等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块,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政策扶持主要是指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高职教育的发展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在职业教育院校的征地、科研、人才引进、校办企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经费支持主要是积极做好捐瓷、弓|资、融资、筹资的工作,利用财政、国债、银行贷款、政府贴患贷款等手段,增强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的实力。业务指导主要是在教学质量和基本建设方面给予宏观控制,推动职业教育院校办学实力的整体加强。
(2)尽快制定服务沈阳经济区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政策,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和行业性优惠政策,在户籍、档案、工资、职称评定以及创业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优惠。
(3)通过实施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集团化发展道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区域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等加强合作,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鼓励职教院校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赢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鼓励职教集团采取连锁和加盟等企业组织形式,统筹办学资源,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有利予开展深层次的产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双赢;有利于职业教育院校实施订单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
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按需办学,不能离开就业谈职业教育改革。一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鼓励由职业院校牵头,以专业为载体,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走校企合作、规模优、集团化的办学路子;
二要继续办好现有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要开展职业培训,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
三要大力推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四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和合作办学。
(4) 多梁道筹措资金,依法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较大的投入,但由于教育收益是一个长期的见效过程,很难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试图完全由市场决定其投入,势必导致投入的不足。同时,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超前性特点,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对教育战略的要求,不但要有市场调节,还有赖于教育计划的干预,防止人才资源的短缺。所以,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应当是既来源于社会需求的拉动,又要政府的推动。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果离开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无法取得整体和长远的社会效益。而且由于职业学校的自身及外部环境等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明显,职业教育市场调节机制较弱,离不开政府有计划的投入。同时,从经济学角度讲,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性质。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个人和接受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外,社会则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就业和合理流动,减少社会失业。而这些,正是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履行的职责。在受益者中,社会、国家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经济学原则,政府也理所当然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
从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来看,虽然教师工资已得到保证,但学校建设欠债偿还难,设施、设备购置难,资金缺口大。沈阳经济区应将职业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提高职业教育的支出比例,设置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教学设备设施建设补助,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依法督办职教经费的落实情况,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的投资规定监督执行。同时采取措施,向省里争取职教专项经费、特别是项目经费,彻底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职业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当然,职业教育不能期望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还必须激活自身的产业属性,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我们不应将教育仅看作是一种提高人民素质,使其掌握技能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把教育当成产业来做,这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筹措资金。把教育当作产业,就要追求经济效益,当然,前提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如与企业联合办学,一方面可以保证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出资金,学校出设备、师资,帮助企业培养人才,这就缓解了资金不足问题。其次,可以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增加热门专业以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的学费也是学校资金的一大来源,当然,这同时就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可以通过社会募捐的方式筹措资金。社会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强大群体,许多企业家、教育家都热衷于投资教育,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吸引投资是职业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
总之,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沈阳经济区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保证政策规定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及时到位,同时给予政策性照顾。职业学校也应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通过共同努力,解决职业教育经费困难问题,尽快改善办学条件。
二、基于院校层面的战略
(1)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占到50%左右,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实训,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追求实效:打破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与社会接轨,与企业结成亲密联合体,重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挣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共享企业的资源,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优越的条件,实现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反馈,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略。
(2)通过不断创新来形成特色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创新的需要更迫切,创新的空间也更大。包括办学思想和观念、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都要不断改革与创新。要克服狭隘的职教观,树立大职教、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要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建立各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以及与其各类型教育相沟通的机制;要建立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坚持产教结合等等。同时,职业教育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都应当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办出不同的特色。即使是相同的专业,也要针对当地的实际需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突出人才培养上的特色。每个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千篇一律,千校一面。作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少一点干预,少一点束缚,不要提过多的苛刻的要求,要更多地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换言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还要办出特色,在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和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应显著区别于普通高中教育。职业院校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品牌,加强教材、师资队伍和专业现代化的建设,加快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验室及教学设施,创设科学合理的专业和高水平的学科,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教育、提高人的个性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培育名专业、名教师、名学生。同时要拓宽就业渠道,广泛推荐学生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学校声誉,树立职业学校的形象品牌。
(3)职业院校还要积极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做好就业推荐工作
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为离职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并就就业政策和择业方法等对职教毕业生加强指导和咨询,发挥市场服务功能,为用人单位和职教毕业生提供各种类型与各种层次的实用的信息沟通平台,切实提高职教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要采取“引进来势的办法,积极开展校园招聘活动,以学校为基础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学校有关人员向社会广泛推荐毕业生,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而且也有利于沟通供需倍息,不断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4)推进产学研办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践人才,“产学研"结合的根本意义在于面向市场、面高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
同时,沈阳经济区的职业院校还应该扩大实验基地。实验基地既是学生实习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地方,又可以当作学校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源,因此应重视实验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入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校发展规划目标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5)创新办学机制,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创新职业院校办学机制体制既是培养适应辽宁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改革可以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体制。
①校企共建“二级产业学院”
在办学模式方面,职业院校可以依据“主体办学性质不变,国有资产保值升值,教职员工身份不变,校企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创建二级产业学院。二级产业学院可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教学中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文化、产品及工艺。学生在校内接受理论课程教育,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训,接受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熏陶,实现成长成才。
②“订单式”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要依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过程中,要将培养的针对性与学生今后全方面发展结合起来,切忌将“订单班”变为“岗前培训班”。
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是一种以骨干院校为核心,联合同区域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组织。“职教集团”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为纽带,通过校际联合、区校联盟、校企合作,实现区域优质职教资源共享。“职教集团”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校企双方共建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共同探索人才培养,能够使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功能更加放大,效益更加凸显。
(6)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校办学的成败,教师一定要有带动学生致富的真本领。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作为职业教育院校,首先,要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 “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重大战略意义,从而树立乐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思想,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新技术和信息,充实和完善自己,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优化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应该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从而顺应职业教育发展对职教师资的要求。
再次,学校要注重对专业教师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并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缩小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差距,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沈阳经济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和考核制度。根据 《教师法》的规定,国家对教师实行聘任制,这是我国教师任用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大改革。在职业学校实施教师聘任制,既给教师以选择职业的机会,也给学生以选择优秀教师的权利,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一个公平竞争、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职业师资的 动态平衡和职业教师队伍的自身优化。为了保证教师工作高质量,沈阳经济区还必须完善职业教师考核制度。沈阳经济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切实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全经济区职业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进行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的考核,全面了解和评价其师德师风和工作业绩。把考核结果作为职业教师受聘任教、晋升职称和工资、获取奖励的依据,推进考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使广大职业教师人尽其才,充分调动他们热爱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基于社会层面的战略
(1)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制和政策有待改革完善
当前针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政策性规定过于僵化,国家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但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派遣时会遇到一些地区封锁或者行业限制,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制定与监督实施方面有些脱节,导致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一些行业及地区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部分大中城市对职教毕业生就业有限制,人力资源得不到最合理的市场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教毕业生的就业。
(2)用人单位抬高门槛,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相对过剩
随着我省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面对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他们已经意识到人才素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已不再盲日被动地接受毕业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挑选,而且无节制地提高进入规格。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等等,而把职业教育毕业生混同于一般的打工仔,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与专科生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这与六、七十年代发生在发达固家的“文凭疾病"十分相似。在教育资源还十分短缺的情况下,这种人才使用上的浪费,应该引起地方政府与用人单位的足够重视。
(3)社会上还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误区与偏见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学科型"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唯一模式,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一直视其为正宗,而对其他教育模式持怀疑态度。就培养目标而言,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更推崇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加上职业教育又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起步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职教生人才观和成才观。而且有相当一都分院校是在中专基础上升格而成,人们普遍怀疑其办学实力。因而人们对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生缺乏了解,缺乏认识,常常片面地认为职业院校是最末流的高校,职业教育学生是素质最差的大学生,使职业教育教育没有相应的“名分"。这样,学生及其家长就不情愿选择这类学校,生源数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低看这类学校的毕业生。
四、基于学生层面的战略
(1)转变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
当前,许多职业教育毕业生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样在就业观念上很不科学,择业时总喜欢盯着“大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等部门去工作。而且往往对第一次就业考虑太多,对自己缺乏理性的分析,盲目追求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岗位,并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从而导致就业难。
(2)改变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认为上职业教育院校是不得已的选择,有无能与失败感,潜意识中自卑和压抑,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但青年人争强好胜,不轻易接受挫折和失败的现实,在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自己不甘心的矛盾心理下为了维护自尊而往往在就业时通过反向心理表现出来,也就是想通过找到让同学们羡慕的理想职业,体现自已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尊和心理平衡。敏感、脆弱、多疑、困惑的心理极大地伤害着职业教育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生把自己定位在大学专科生层次上,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在就业时必然以“大学生’’自居,认为岗位必须与自己身份相符,待遇要与自己名声相配,工作环境要优越怡人等,这些概念为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和择业提高了心理门槛。
(3)树立务实的人生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毕业生就业多以薪资水平和工作环境条件作为考虑的第一标准,而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这个问题考虑很少。找工作与自己的理想、兴趣结合在一起。很多毕业生在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后,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只要按部就班工作就行,自己不去努力实现原先的理想。有的频繁的换工作,不知自己究竟该干什么。因此职业教育院校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加强指导,让毕业生求职不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要和现实相结合,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技能、经历等进行客观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实际能力和社会需求制定有效的计划,实现阶段性就业。不要通过一次就业就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是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理想工作岗位迈进。初级阶段的就业是职业教育学生择业的第一步,是步入社会生存、生活的起点,是向理想的工作岗位就业积蓄能量的阶段;高级阶段的就业是职教生知识能力扩展,自身发展阶段。要抱着高能低就的心态,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不是职教生走出校门时的能力定位,而是多年后理论与实践经验积淀的升华,这样职教生就能够更踏实、更自信地实现就业。
7.总结
7.1本文主要结论
本文以产业集群和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同时以沈阳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此经济区中的产业集群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以产业集群作为研究背景,探讨了沈阳经济特区职业教育在以后的发展规划,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在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理论研究发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程度,会制约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会对区域经济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
(2)创新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各领域发展的核心,无论是其创新机制的构建,还是创新平台的融合,都离不开产业化的发展,而产业化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给予足够的支撑。换言之,创新发展作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其实离不开职业院校为其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3)对产业集群和区域职业教育相互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影响;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升级会对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生影响;就业结构变化会对人才培养规格与层次结构产生影响。
(4)沈阳经济区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崛起中的重要角色,其产业集群程度在近几年不断加强,这就意味着其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而对沈阳经济区的技能型人才以及提供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进行分析后发现,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要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职业教育几乎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即三大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也代表着职业教育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沈阳经济区专业结构分布基本全面、覆盖范围较大,但是仍有部分职业院校社会情况调研工作做得不全面,在专业设置上出现不够合理的情况,使得专业发展不均衡,致使专业趋同的情况。对沈阳经济区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进行分析后认为,沈阳经济区职业学校的分布布局相对不合理,职业教育跟经济产业结构的对接上也出现一定的缺口,无法较好地适应彼此的发展。
(5)对产业集群背景下沈阳经济区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进行研究后认为,其发展重点在于对接产业集群的区域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建设、区域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基于此,本文从政策层面、院校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学生层面提出相应的策略。从政策层面而言,本文认为应该优化社会环境,做好做强职业教育;尽快制定服务沈阳经济区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政策,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和行业性优惠政策,在户籍、档案、工资、职称评定以及创业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优惠;通过实施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集团化发展道路。从院校层面而言,本文认为,学校要提升高职教育质量;通过不断创新来形成特色;还要积极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做好就业推荐工作;推进产学研办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发展需要。从社会层面而言,应该完善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制和政策;合理调整用人单位的就业门槛;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误区和偏见。从学生层面而言,要转变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改变不健康的就业心里;树立务实的人生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7.2研究展望
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的深化,而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为其提供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本文基于产业集群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对沈阳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沈阳经济区的范围内,同时还未能对该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历史原因以及其所提供人才的保留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后期的研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对该地区乃至于全国地区的职业教育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Allison, J., S. Gorringe, and J. Lacey, Build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Partnerships, social capital and VET performance: A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program report. 2006: 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NCVER).
[2].Annalee Saxenian, J.E., Networks of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In The Silicon Valley edge: A habita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J]. 2011.
[3].Benson, C., The Plan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2014: 323.
[4].Chin, K.T. and J. Ting, An Analysi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form in Malaysia [J]. Communic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3, 31: 008.
[5].Chun, M., Elementary Analyse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 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2014, 1: 018.
[6].Coase, 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1960: Springer.
[7].Dennison, S.R., Choice in education : an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tate and private education. 1984: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8].Garlick, S., M. Taylor, and P. Plummer, An Enterprising Approach to Regional Growth: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the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Program Report. 2007: ERIC.
[9].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on and Social Structure [J]. 2008.
[10].Keeble, D., et al.,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in the Cambridge Region [J]. Regional Studies, 1999, 33(4): 319-332.
[11].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1990,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2].Krugman, P.R., Geography and trade. 1991: MIT press.
[13].Krugman, P.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8/E. 2008: Pearson Education India.
[14].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unabridged eighth edition. 2009: Cosimo, Inc.
[15].McGrath, 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development: A policy in need of a theo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2, 32(5): 623-631.
[16].Moodie, 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ole in national innovation [J]. Research in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2006, 11(2): 131-140.
[17].Morosini, P., Industrial Clusters,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 [J]. World Development, 2004, 32(2): 305-326.
[18].Rauner, 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 European perspective, in Identities at work. 2007, Springer. p. 115-144.
[19].Smith, A., et al., 国富论. 2010: Wuhan da xue chu ban she.
[20].Tiehy, G., 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lAj [J]. M. Stein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hsation, 207.
[21].Tran, L.T., Teach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pedagogical approaches. 2013: ACER Press.
[22].Weber, A. and C.J. Friedrich, Alfred Weber's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J]. 1929.
[23].Wolf, A., Re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Wolf report [J]. 2011.
[24].Yifeng, P., Optimization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tructure Based on Industry Cluster Talent Demand [J] [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2007, 1: 028.
[25].埃德加, M• 胡佛, 1990,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6].常雪梅, 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J]. 高教与经济, 2010, (1): 47-50.
[27].常雪梅 and 任燕飞, 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研究 [J]. 消费导刊, 2009, (1): 170-170.
[28].常雪梅 and 郑爱素, 浙江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J]. 人才资源开发, 2007, (12): 53-54.
[29].丹尼森 and 富尔顿爱德华, 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我们面临的选择, 1962, 经济发展委员会.
[30].邓宏宝, 谈英国高等教育职业指导的问题与思考 [J]. 教育与职业, 2006, (3): 28-30.
[31].邓琳,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128-129.
[32].董仁忠, 论黄炎培 “大职业教育主义” 思想及其启示 [J]. 教育与职业, 2007, (23): 5-7.
[33].盖文启, 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 2002: 北京大学出版社.
[34].郭苏华, 论职教集团发展的核心问题 [J]. 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13-15.
[35].侯宁,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J]. 教育与职业, 2013, (5): 5-7.
[36].黄家明 and 方卫东, 交易费用理论: 从科斯到威廉姆森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3.
[37].李海东, 杜怡萍, and 刘慧慧,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6): 58-61.
[38].利奥纳德, et al.,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 199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9].林克松 and 朱德全,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 [J]. 教育研究, 2012, (11): 102-107.
[40].刘志国, 人力资源开发与高等职业教育 [J]. 经济师, 2002, (5): 104-104.
[41].刘志国 and 刘志峰,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 (7): 99-102.
[42].刘志民, 张松, and 倪浩, 韩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探析 [J]. 中国农史, 2005, 24(3): 36-42.
[43].马成荣, 职业教育 “三以一化”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J]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4.
[44].马建东, 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思考 [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1(3): 122-125.
[45].马树超,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11-12.
[46].马歇尔, 张桂玲, and 黄道平, 经济学原理 [J]. 2009.
[47].马永霞, 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拓展——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制度经济学 [J]. 教育与经济, 2004, (2): 25-28.
[48].迈克尔 and 波特, 竞争战略. 2005.
[49].摩斯 and 王光豪, 新古典经济学 [J]. 经济译文, 1990, (2): 54-56.
[50].慕继丰, 商业创造力的培育及管理 [J]. 现代企业, 2000, (8): 13-14.
[51].施泰, 斯特鲁米林 [J]. 统计与预测, 2001, (2): 54-55.
[52].舒尔茨, 教育的感情世界 [J]. 甘肃教育, 2015, (007): 128-128.
[53].谈向群, 澳大利亚 TAFE 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的启示 [J]. 教育探索, 2013, (1): 157-159.
[54].王辑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20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55].王敏丽 and 唐衍硕, 澳大利亚 TAFE 教育的政策环境给我们的思考 [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6(2): 11-13.
[56].王琴 and 马树超, 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7): 16r19.
[57].王学雷,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解读 [J]. 安徽科技, 2015, (5): 5-9.
[58].王正春, 区域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有效对接的研究 [J]. 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4): 3-5.
[59].韦伯, et al., 工业区位论. 2009: 商务印书馆.
[60].魏江,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 2003: 科学出版社.
[61].吴全全, 韩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0): 58-59.
[62].冼雪琳, 澳大利亚 TAFE 教育模式现状及其启示 [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1(4): 39-42.
[63].邢晖 and 佛朝晖, 新的期盼《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修订, 2009. p. 12-05.
[64].徐华, 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动因与策略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23(2): 44-45.
[65].徐辉, 韩国大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特点与启示 [J]. 价值工程, 2013, 32(24): 214-216.
[66].杨朝辉, 创新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渊源分析 [J]. 青海社会科学, 2014, (4): 67-70.
[67].杨格 and 贾根良, 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6, (2): 52-57.
[68].依凡 and 眭, 教育发展理论研究. 2001: 高等教育出版社.
[69].于志晶, 十八 伟大的里程碑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成果评价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5): 76-77.
[70].余晓洁, 崔静, and 杨维汉,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见十大看点 [J]. 创新时代, 2015, (4): 7-13.
[71].翟博, 教育均衡发展: 理论, 指标及测算方法 [J]. 教育研究, 2006, 3: 16-28.
[72].张祖林, 基于波特集群理论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路径探析 [J]. 上海管理科学, 2008, (1): 69-74.
[73].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Vol. 5. 2009: 清华大学出版社.
[74].赵宗淑, 论个体教育需求阶段的划分 [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2004, (4): 5-7.
[75].甄珍 and 池卫东,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模式构建 [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6(2): 83-85.
[76].郑晓梅, 论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8): 49-52.
[77].周劲松,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 [J]. 中国电力教育: 下, 2009, (8): 107-109.
[78].周晓慧, 澳大利亚 TAFE 课程设置的特色, 经验及启示——以会计专业为例 [J]. 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4, (4): 47-51.
附录1 中职生问卷
您好!
为了解中职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以作为学术研究之参考,特开展此项调查。您的回答对我非常重要,因此请您务必认真如实填写。本研究是否成功仰赖您的支持,敬请给予协助,非常感谢!
一、基本资料
以下资料仅供统计用途,绝不外漏。请按照实际情况填写,谢谢配合!
1. 性别:□男 □女
2. 政治面貌: □党员 □非党员
3. 中职教育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 □否
4. 是否有实习或兼职经历:□是 □否
5. 专业类别:□文科类 □理工科类
二、就业能力调查
以下是一些有关您的描述,请在最合乎您情况的空格中打“√”。
序号 题目 非常不同意 比较不同意 一般 比较同意 非常同意
1 2 3 4 5
1 进入新环境时(新学校、新公司等),我能很快适应
2 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压力或困难,我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尽快调整状态
3 我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取得发展
4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会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
5 我能独立承担一定的工作,也乐于接受团队合作的方式
6 我很少抱怨学业负担重或工作压力大
7 我一直坚持学习
8 无论对人对事,我都诚实正直,值得信靠,人际关系非常融洽
9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会经常向团队成员征询反馈意见,同时也会给予反馈
10 在于他人合作时,我能看到他人的优势并积极学习
11 在解决问题时,我倾向于与他人合作
12 在和同学相处时,我很少固执已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13 我愿意与他人分享我的知识和经验
14 我能捕捉到别人谈话中的主题和重要信息
15 我善于组织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清晰而有条理的准确表达
16 日常生活中我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
17 我不会停留在问题的表象,会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18 就同一问题,我会创造性地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
19 我能将我的想法贯彻到实践中,并能有效的促进问题的解决
20 学习、工作和生活出现冲突时,我可以轻松的平衡矛盾
21 即使同时发生很多事情,我也能按照轻重缓急一件件处理
22 我会经常制定目标
23 我会合理地分配人力、财力及其他各种资源去达成目标
24 做一件事时,我会提前做计划,制定时间表和经费预算等
附录2 用人单位问卷
尊敬的用人单位: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的目的是要了解贵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毕业生的工作状况。
对于所收集的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对于您的配合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第一部分 综合评价
针对中职毕业生各方面情况的满意度调查。请您在下方表格相应的部分打“√”。
序号 调查项目 很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很满意
1 基础理论知识
2 专业知识与技能
3 人文综合素养
4 终身学习能力
5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6 团队合作能力
7 创造性与创新能力
8 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9 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
10 人际沟通表达能力
11 道德修养(诚实守信、使命感、爱心奉献等)
12 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
13 身心健康
14 动手实践能力
15 工作效率和质量
16 职业操守和工作态度
17 劳动纪律概念
18 英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
19 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
第二部分 开放题
20. 您认为,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中职毕业生的优势是(最多选3项)
□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 □独立工作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 □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
□表达沟通能力 □适应、应变能力 □学习领悟能力
□英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 □国际化视野
□其他(请注明: )
21. 您认为,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中职毕业生的劣势是(最多选3项)
□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 □独立工作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 □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
□表达沟通能力 □适应、应变能力 □学习领悟能力
□英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 □国际化视野
□其他(请注明: )
22. 您认为,中职毕业生在以下哪一方面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可多选)
□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 □独立工作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 □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
□表达沟通能力 □适应、应变能力 □学习领悟能力
□英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 □国际化视野
□其他(请注明: )
23. 贵单位招收中职毕业生时首先会考虑(限选三项)
□毕业院校 □专业背景 □学习成绩 □动手能力
□担任干部经历 □实践、实习经历 □外在形象 □性格特质
□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其他(请注明: )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附录3 用人单位访谈提纲
1. 您觉得中职毕业生在贵单位表现如何?能否基本满足企业和岗位需求?
2. 您认为当前中职生比较擅长的能力有哪些?比较欠缺的有哪些?
3. 您觉得中职毕业生的专业性如何?
4. 您觉得中职毕业生在贵单位的发展前景如何,是否能迅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5. 您看来,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是否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合理定位,谋求个人发展?
6. 您认为中职生团队合作能力如何?是否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通过团队协助处理复杂问题?
7. 中职生的表达能力是否能够满足贵单位的需求?
8. 在工作过程中,中职生能否提前制定目标与计划,并合理调度资源解决问题?
9. 贵单位在招聘时,是否会考虑政治面貌?
10. 贵单位在招聘时,是否会有限考虑学生干部?
11. 是否会优先考虑有实习经验的学生?
12. 若会优先考虑以上几类学生,为什么?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哪些能力是您比较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