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教育收益率作为衡量个人教育投资的经济指标,自人力资本理论诞生开创了研究教育回报问题的先河后,一直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统一的竞争性市场,劳动力市场总是出清的,工资差异取决于劳动力生产率的不同。也就是说,同质的劳动力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必然能获取同等的教育回报。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e)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赋予了教育“伟大的平等者”的称号,教育被视为能够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资本。
在过去近 20 年间,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显著增加,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翻倍,青年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就业者的文化程度更是普遍提升,导致了就业竞争加剧。特别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批青年涌入狭窄的劳动力市场,许多人是首次进入正规教育部门学习,但是他们没能享受到学历带来的预期效应:就业和关于美好未来的许诺①。某些社会阶层和某些国家普遍感到幻灭,不再相信教育是跻身社会上层的有效途径,年轻人开使质疑传统“高端”教育路线的投资回报②,一些岗位的弱势就业者获得稳定社会保障或稳定收入的可能性很渺茫,或者根本的不到任何保障。可见,新古典主义关于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过于严苛,不能彻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差距和失业现象。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劳动力市场被划分相互隔绝的不同部分,收入取决于不同市场领域的工作条件等方面的不平等,即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因此,应该从市场的结构性出发,挖掘导致收入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是立足于美国的劳动力市场特点提出的,而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有着特殊的背景。纵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现状,各种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平衡,户籍制度、地理区域等市场分割因素严重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影响了教育投资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态究竟是怎样的?如果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教育回报率在不同的劳动市场下会是一致的吗?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检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是基于美国国情提出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有许多中国特色,通过实证分析考究并验证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点,探究其内在逻辑,不仅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对于转轨时期的经济研究也将是有益的补充。
(2)有助于更好地解释个人收入差距
工资性收入是劳动者全部收入的主要部分,中国的收入差距在 40 年间迅速增长,已跨入收入较不平等的国家之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 2000 年首超 0.4 后,大都在这个数值上下波动,近几年更是连年超过 0.4。在收入扩大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研究教育收益率的市场差异,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经济社会背后的作用规律,有助于解释收入差距问题。
1.2.2 现实意义
(1)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导
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教育收益率,有利于促进各界关注市场分割对教育回报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关倾向性政策提供依据,以便有效地配置劳动力资源,
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出教育投资得以充分实现其价值的制度环境和组织结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2)为个体的教育投资提供参考
近年来,有两种声音一直相持不下:“知识改变命运”和“读书无用论”。本文通过研究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交互作用,完善我国教育收益率的估计,提高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的力度,对个体未来教育投资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第 2 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2.1.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认为,雇主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根据边际收益产出对有可能雇佣的劳动力定价,供应方则依据效用偏好决定不同价格下的供给数量,劳动供需的均衡决定工资水平,此时实现市场出清。这种完全市场化所得到的结论和现实生活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结果有一定差异,一些学者对此表示质疑并反思。市场分割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8)提出的“非竞争集团”的概念:在一个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劳动力的竞争力都会受到限制,任何一个劳动力所在的职业工资率上升并不必然导致其个人收入的增加。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后,由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一批美国学者利用古典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的某些相关思想,强调制度、组织和民俗等方面对工资差异造成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象,由此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体系逐步建立。
科尔(Clark Kerr,1954)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他认为由于制度规则差异的存在使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许多更小的市场部分,由此产生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但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一般认为多灵戈和派奥(Peter B. Doernger and Michael J. Piore)是最早全面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进行阐述的学者。他们 1971 年发表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与人力政策》指出,劳动力市场可以依据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晋升机制等不同特点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这标志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正式诞生。托宾(James Tobin)、博斯克(Nicholas Bosanquet)和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等许多学者对此观点表示支持。思罗(Lester C. Thurow,1972)提出了职位竞争理论(Job Competi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工资水平依赖于工作的性质而不是能力,每个人的工资收入取决于他们在劳动力阶梯和序列中所处的位置和就业机会的分配状况,雇主利用筛选装置来衡量工人的培训成本。赖克等(Michael Reich et al, 1973)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一种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利用了“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利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方式来稳定企业所需的核心员工,同时利用种族、性别、文凭等其他因素来“分化和征服”同类化工人阶级,防止工人阶级力量的膨胀。这被看作是激进主义理论(Radical Theory)形成的代表性文献。虽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做出了诠释,
但由于缺乏实证的支持,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遭到主流经济家的批评与摒弃。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实证工具的发展完善,涌现出大批新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理论框架,提高了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自此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迎来了复兴的春天。
................................
2.2 国内文献研究
2.2.1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与结构划分
1978 年以前计划经济盛行,劳动者的工作单位和工资都采取国家统一安排的形式,市场对劳动力的资源配置起不到任何作用。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复苏和改革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契机。1986 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不少公有制企业开始大量招聘农民合同工,加之农村经济改革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共同促使大量农民流向城市市场。但由于户籍制度并未从根本上有所松动,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劳动力在薪金、福利待遇等方面差异较大,城乡分割进而演化成城市完全竞争市场、城市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农村完全竞争市场(程贯平和马斌,2003;晋利珍,2008)。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分割引发学者的讨论(赖德胜,1996;蔡昉等,2001;李建民,2002)。赖德胜(1996)认为 1949 年后实施的统包统配劳动制度使全国形成一个明显被分割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即劳动力市场通过户籍制度为主的一系列制度因素分割为城市和农村两大板块。蔡昉等(2001)还详尽的分析了户籍制度在改革前后的变化以及户籍制度得以维持的制度因素。1993 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可以看作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式形成的标志。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起飞以及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城乡劳动力开始加速流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概括为城市竞争劳动力市场和农村竞争劳动力市场(程贯平和马斌,2003;晋利珍,2008)。
根据呈现特征,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资源配置的方式,可以划分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按照户籍制度可以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板块;按照所有制结构,可以分为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按照空间范围差异,可以分为区域劳动力市场。可见,随着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深入,劳动市场出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
.............................
第 3 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计量问题讨论 ........................ 15
3.2 明瑟收入方程法 ........................ 18
3.3 教育收益率计量方法问题及纠正 ....................... 20
第 4 章 研究设计 .............................. 24
4.1 研究假设 .............................. 24
4.2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24
4.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27
第 5 章 实证研究 ................................... 30
5.1 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态分析 .......................... 30
5.2 教育回报率的市场差异 ......................... 34
5.3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验证 ........................... 39
第 5 章 实证研究
5.1 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态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形态进行验证,以便后文估计教育收益率。首先,根据行业的相似性把行业划分为五类①,将数据库中的职业代码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管理的职业分类目录合并为八大类②。行业和职业配对代表工作后,为提高分析的可靠性,本文只分析工人数大于 10 的 23种工作类型;然后,选取能够代表工作特征的指标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考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最后,对聚类分析进行计量检验。
5.1.1 变量设计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相关文献研究,本文结合样本数据选取了代表工作特征的三类 11 个变量,第一类变量为代表直接经济报酬的年收入;第二类为间接经济报酬变量,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伙食补贴、住房福利;第三类变量代表了工作安全性,包括合同签订、平均任职期。
...........................
第 6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
第一,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制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工资性收入高、福利好、安全性高,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呈现出与之相反的特性。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既存在明瑟收益率的总体性市场差异,又存在结构性市场差异,但结构性市场差异并不会消解总体性市场差异,总体性市场差异下又隐匿着结构性市场差异。
第二,从总体性差异来看,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教育收益率要显著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证实了人力资本投资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要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经典的二元制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与收入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对个体的经济效益,不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而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依据。本文关于劳动力就业机会分布的 Logistic 回归结果支持这一观点。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所持的另一教育与收入的观点:受教育水平与工资性收入的正相关关系只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成立,而在次要市场上则不存在的观点,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能完全支持。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教育与工资性收入无论在主次哪个子市场都具有正相关关系,但主要市场人力资本回报要高于次要市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回报的增加可以吸引大众对更高的教育层次投资的积极性,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限制了低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进入主要市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