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个性意识心理理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意识心理包括个性的倾向性,个性心理的具体特征,还有自我意识这三个部分。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趋向,这个行为的完成主要是包括活动的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组成;而个性意识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人的气质,还有人的性格特征。典型的表现为人的行为特点和心理活动的不同;人的个性结构中自我调节的系统就是自我意识,它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生活经历的体验,还有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个部分。这三项活动正好和人的心理过程的共性相反。个性心理意识却恰恰体现了人类的个别性,正好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人的一般心理表现为人的共性,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有这相同的部分。个性意识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个性,强调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心理个性意识的发展是一般心理过程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个体意识心理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性格取向和人格特征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构成。
个人的需要是指个体在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下,它展示了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一些客观条件的依赖来源是生物活动的热情。当人们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将会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但是相反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紧张的心理状态会转化为一种力量,又可以成为动力。这种动机推动人从事某些活动,直到达到目标。如果目标最终实现了,紧张的心理状态也就可以消除了,创造新的需求在这一时刻又成了新的任务,这导致了个体的新举措,人的心理又开始指向新目标,这是一个循环、持续的过程。
需要经常表现为意图、欲望、兴趣、信仰等,因此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个人利益也有区别。个人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例如金钱、地位等。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或者相同方面的需求都有很大差别,也有一些人拥有着特别的理想信念和特殊环境,也不喜欢金钱和地位。这一切在一起形成社会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采取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
..............................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概括成几大梯度: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对于运算阶段分为前、具体以及形式三步。皮亚杰觉得无一例外的每个人在小时候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一步一步按照这个梯度来提高,对于每两个梯度之间的界线就是会出现更进一步的成熟度,当一个人的成熟度达到一个阶段后就能够以该阶段的心智来理解并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事物;即使说每个人在经历这些阶段时所花的时间长短不同,也没有人能够越过某一阶段达到下一阶段。如果发现一个人在经历某一个阶段时有表现出了下一个阶段的特性,那只能说他正在经历着两个阶段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个性意识的发展都是有明显的时间梯度和发展秩序,只有在经历了相应的发展阶段的人才有能力处理该阶段相适应的活动。一个小学生对于认知层面的发展一般是相对比较安全平稳的连续的过程,无论如何下一梯度的状态都是承接上一梯度,一般情况下某一阶段在特性各异的儿童上体现出来的时间段不同,程度也不一样,有的接受能力强的会早一些,程度强一些,但是发展的顺序一定是固定的。
对小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上一个梯度的完成程度直接关系到下一梯度的发展是否顺利。所以说,给他们设定法制教育课程时也需要考虑到前后循序渐进的规律,将法律知识按照其认知发展的过程,根据每个阶段的需要,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个学生接受的状态,积极调整教学力度和内容,既可以控制在他们的理解和承受法制教育范围之内,又可以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
..................................
第二章 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是为了探究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了解导致小学生法制教育问题产生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找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对策,为日后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具体如下:
1.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情况,对其法律知识的认知。
2.小学生法制教育观念情况,深入了解小学生的法制素养。
3.小学生法制教育实施效果,探究影响小学生法制教育实施效果的因素。
4 综合调查结果,为解决小学生法制教育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
........................
二、调查对象
选取北京市 5 个区的 5 所小学进行调查,分别是西城区的 B 小学、海淀区的 Y小学、朝阳区的 H 小学、大兴区的 D 小学和平谷区的 M 小学,每个学校各抽取 2个班(共 10 个班),共计 550 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对学校教师以及家长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了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情况。
本问卷名称为《小学生法制教育问卷调查》,共 27 个题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主要用于调查被访学生的性别、学校所在地区和年级等情况;第二部分为法律知识方面,主要用于调查被访学生对法律作用、保护权利等法律理论知识上的情况;第三部分为法制观念方面,主要用于调查被访学生是否能够利用法律处理某些事件等法律观念上的情况;第四部分为法制教育实施情况,主要用于调查被访学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是否有专门教材、课程效果等法制教育情况。其中,单选题共 24 个,多选题共 3 个。
共发放问卷 550 份,回收 532 份,回收率为 96.73%。其中,有效问卷(通过会对每一份问卷进行甄选,若出现选项全部一致或前后题项明显矛盾,则被判为无效问卷)共 515 份,有效率达 96.80%。考虑到北京市各小学的法制教育集中在小学高年级,所以调查范围限定在 4-6 年级。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分布如表3-1 所示。可以看出,被访学生分布广泛且均匀,可以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明确其如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及学生法律知识的掌握的程度,确认相关教育下得到的成果。在访谈家长的时候,侧重点则是对学生法律意识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明确家长是否支持学校的相关教育方式和活动,从不同角度开展辅助调查。
...........................
一、小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 27
(一)法律知识掌握不全面 ........................ 27
(二)法制观念较为淡薄 ......................... 27
(三)法制教育实施效果欠佳 ....................... 28
第四章 解决小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对策 .................. 32
一、学校要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 32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32
(二)丰富法制教育内容 ........................... 32
(三)创新法制教育形式 ........................... 33
第四章 解决小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要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法律素质高低,也影响着小学法制教育的效果。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教师、班主任还是校长都要重视法制教育培训课程,培养自身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
1.聘用专业法制教育人才
小学生法制教育,可以聘用法律专业毕业的教师,或外聘兼职法律方面专业人才担任法律课程的教学工作。聘请受过法律知识专业培训的教师,他们的理论功底较为深厚,可以为小学生深刻的诠释法律,他们可以游刃有余地将法律知识讲解给学生,加强小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由于法律知识课和语文、数学这样专业课工作量不同,法律课程教师相对来说也不需要过多,因此小学法律老师的数量可以根据学校师生的规模来确定。
2.提高教师的法律知识水平
为了增强小学教师整体的法律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可以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个基础法典,纳入相关的法律知识考核,在学校专门培育一些可以胜任法律知识教学的老师,加强小学生们的法律知识教学工作。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