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发展至今有二十余年的历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法的引入是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科体系全面建设的发端。通过对西方教学法的研究,我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西方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全貌,直接引发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界的学科自觉意识。“从音乐学科教育发展历史的动态看,从音乐(唱歌)教授法发展到音乐(唱歌)教学法,进而发展成为音乐教材教法,再发展形成音乐学科教育学,是音乐这一学科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①”因此,可以说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密不可分。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音乐教育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类音乐教育体系相继进入我国,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至今仍是在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其中必然有其优势所在。作为一个教育体系,它的传播离不开站在教育一线的奥尔夫教师们,哈特曼(Wolfgang Hartmann)教授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1981年初,廖乃雄教授从德国进修回国后,开始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大力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1988年7月,哈特曼教授同其他两位外籍教授一起,受邀在北京开设了为期两周的暑期班。从此之后,哈特曼教授就频繁地代表奥尔夫基金会来我国讲课,1998年至2005年,他更是保持了一年至少一次来华开课的记录,足以称得上是来华讲课最频繁的奥尔夫教师之一,这也为他在业内积累了超高的知名度。如今,虽然他己卸任奥尔夫基金会主席,但作为奥尔夫教学法的“代言人”,他依然活跃在中国音乐教育的大舞台上。
哈特曼教授来华讲课的这二十年,正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他见证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发展的这二十年,如何从陌生到了解,如何从启蒙抵触到吸收创新,作为站在教育一线的奥尔夫教师,哈特曼教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同时,也是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寻找哈特曼这个独立个体的活动轨迹,来勾勒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学法引进与发展的线索,并由此审视中国音乐教育学学科构建的认识过程。
从历史角度来看,奥尔夫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单就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而言,在国内外都已然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课题。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传入我国的这二十年来,有关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书籍相继出版。如,李姐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谢嘉幸、郁文武编著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曹理的《音乐学科教育学》等。还有一些译著,如,许洪帅翻译的《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等书中,都有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详细介绍。任何人想要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都不再是难事。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成立了“奥尔夫学会”,每年在各国开展的与奥尔夫有关的学术活动也不计其数。在我国,1989年经中国音乐协会批准成立奥尔夫学会,自此开始了学会成立的筹备工作。1991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学会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成员有李姐娜、曹理、赵佳梓等人,并发展首批会员410人。此后,学会领导小组以及广大会员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介绍宣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到全国各地举办各类师资培训班以介绍奥尔夫教学法,并编写出许多适合我国音乐教学的奥尔夫课例。在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奥尔夫基金会专业奥尔夫教师所给予的帮助可谓举足轻重。
因此,本文写作的中心是以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奥尔夫教师哈特曼教授为研究对象。作为来华讲课最为频繁的奥尔夫教师,他在我国业界几乎就是奥尔夫大使,以他出发观察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继而扩展至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过程。这样的选择角度在国内尚属空白,直接的相关研究成果尚未发现。
本文写作过程中搜寻、掌握的资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相关的历史类论著
目前,我国最直接的相关论著有以下几本:廖乃雄的《论音乐教育》,此书2009年再版,包含了廖乃雄教授1979年至今的多篇重要论文,对我国音乐教育改革问题,以及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为笔者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马达的《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等师范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三方面对我国从清末明初时期开始,整个学校音乐教育的体制、观念、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改革开放之后的学校音乐教育这一部分的阐述为笔者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管建华的 《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对比了中国音乐教育与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背景,对如何立足自身音乐文化传统,面对外来音乐文化、音乐文化的融合、文化间的相互作用、音乐教育—社会文化变迁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做出了深切地思考;王安国的《从实践到决策一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书,回顾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总结了经验教训,剖析了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在国际化大环境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未来发展应注意的事项。
除此之外,1980年至今,刊登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教育》、《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重要期刊上的与我国音乐教育有关的论文,如赵宋光的“改革国民音乐教育的九点建议”(《人民音乐》.1987.4 );谢嘉幸的“绿化的事业—论音乐教育的目标”(《人民音乐》.1991.3 );郭声健的“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特征”(《人民音乐》.2003.1) ;冯亚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推广阻力与对策分析”(《人民音乐》.2003.8 )等多篇论文,为笔者在分析不同时期哈特曼教授来华讲课时,所处的历史背景的不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2)有关奥尔夫教学法的论著
李姐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作为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基础的一本论著,自始至终都为笔者在研究奥尔夫教学法的单元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中,有关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问题的阐述,更是给笔者带来了很多启发;由卡尔·奥尔夫、古尼尔特·凯特曼编写,廖乃雄编译的《为儿童的音乐》,原名《学校音乐教材》,书中大量的奥尔夫教学法课例,为笔者进一步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分析哈特曼教授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性所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相关的网络资源
在信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当代音乐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运用了网络技术这种新的教育载体。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网站作为一个实现资源共享、多元文化的全新载体在促进音乐教育发展方面的巨大优势。
(4)采访资源
本文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对哈特曼教授及相关人员等的采访,以及他本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自2009年开始,对哈特曼教授本人共进行了数十次采访,对其个人的奥尔夫经历,以及在中国推广奥尔夫的经历有了全面的了解。此外,对与哈特曼教授有过接触的教师、培训班学生的采访,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将对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音乐教育的概况进行分析。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原本无章可循的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与国外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发生碰撞,改革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现阶段在我国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我国发展二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本文的研究工作建立在文献法分析法的基础之上。此外,访谈法是本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与工具,无论是对哈特曼教授本人的采访,还是对与哈特曼教授有关的其他专家的采访,其内容贯穿本文始终。在辨证观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了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背景:我国音乐教..........................9-16
第一节 沃尔夫冈·哈特曼——结缘.........................9-11
第二节 80年代我国音乐教.....................11-14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11-12
二、国外音乐教育体系..............................................12-14
第三节 哈特曼教授首次访华——奥尔夫基金...........................14-16
第二章 1995—2005年,哈特曼在中国:奥尔............................16-32
第一节 亲历历史:哈特曼与中国的......................16-25
一、初步合作期.......................16-19
二、深入合作期..............................19-21
三、困惑、质疑与理解..........................21-25
第二节 实用性与社会需求:哈特.........................25-32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推...............................25-29
二、哈特曼带动下与奥尔夫有................................29-32
第三章 趋于理性的教学法学.........................32-39
第一节 开放的中国音.................32-33
一、理性地回归......................32
二、灵活地运用...............................32-33
第二节 “奥尔夫大使”哈特曼...............................33-36
第三节 观点与建议——音乐教师的............................36-39
........................................................................
结语
本论文从选题而言,面临着一个艰巨挑战:纵览有关研究人物的论文,选择的写作对象或是己故名人,或是自成体系、成就斐然的大师,而哈特曼教授自始至终都是站在奥尔夫教育一线的实践操作者,没有耀眼的专业学历证明,亦没有撰写世界性影响的著作,而如今却依然活跃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舞台上,兢兢业业地担当起实践型教师的角色,并成为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不二代言人。就其对近二十多年来中国音乐教育界的影响力而言,本文选择哈特曼教授为研究对象,是有相当重要意义的。一方面,中国80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在中国的名望与地位;另一方面,哈特曼教授的出现开启了中国音乐教育界思考的大门,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因此,本论文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从哈特曼出发,探寻到中国推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线索,并可看到我国以西方教学法引入为契机,开始了学科意识的自我觉醒,并引发对音乐教育学学科的整体思考与构建。因而,作为历史转折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哈特曼,必定会在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中留下深刻印迹。
本文首先对哈特曼的个人成长历程进行分析:作为一名职业教学法教师,他绝对不是表演艺术家,他不具备高超的音乐技巧与系统化的音乐理论,甚至没有进入过专业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技能。但由于德国的文化背景、音乐氛围与学习条件,他对音乐的理解深入而全面,对教学法精髓的把握精准到位,使得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砺成了一名极具驾驭能力的优秀教师。他的经历,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目标与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音乐教育到底在哪些方面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到底需要哪些最重要素质的培养?这个问题的深入挖掘将对我国几十年来的师范教育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其次,哈特曼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教学法的“拓荒者”来到了长期与外界沟通欠缺的中国,他以自己坚韧的方式与持续不断的鼓励,经历了中国音乐教育从业者们从惊讶、不知所措、接受、追捧、崇拜、反对、排斥、坦然面对等过程的过度,最终奥尔夫教学法成为一个普及化概念。回顾历史,80年代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哈特曼教授就是奥尔夫的代名词,而奥尔夫作为西方教学法的代表,让当时我国的音乐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将奥尔夫等同于西方教育学理论。虽然这是一个历史阶段的误会,但却是中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随着开放的大门持续打开,我们逐渐了解西方音乐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研究领域等,逐步认识到西方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全貌,并引发了我们的学科建设理念,有效推进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浪潮。如今,哈特曼教授所代表的奥尔夫教育理念,最终归于音乐教育学科大树上的一个分枝而存在。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中,海纳百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哈特曼教授深刻地感受到并且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变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传播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而作为奥尔夫教学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哈特曼教授为奥尔夫在中国的推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他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理解,关系到我们对西方教育理念的认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历史地位将更加显著。
同时,他也是中国几十年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深感震撼并为之欣喜。如今,哈特曼教授年过花甲,却依然接受我国音乐教育界的邀请,频繁来我国讲学。仅在2012年春季,他就先后来到四川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讲学授课。他说:“我喜欢中国人的友好热情,喜欢吃中国的美食,喜欢喝中国的绿茶,我永远会期待下一次来中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余小波.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2] 詹燕君. 浅议爱德温·戈登博士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思想——略记“2007年国际音乐智能教育研讨会”[J]. 人民音乐. 2008(04)
[3] 杨镇. 从中日近现代音乐教育之变革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音乐研究. 2007(04)
[4] 袁静芳. 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近期发展状况的回顾与思考[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7(03)
[5] 宫宏宇. 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下)[J]. 音乐研究. 2007(02)
[6] Doug Goodkin."A Rhyme in Time". . 1997
[7] Diane M Lange."Together in harmony:combining Orff Schulwerk and music learning theory". . 2005
[8] Elizabeth Nichols."Orff Instrument Source Book, N0.1". . 2003
[9] Konnie Saliba."It’’s Orff Showtime!". .
[10] Lawrence wheeler,Lois Raebeck,Carl Orff,Zol tan Kodaly."Orff and Kodaly adapted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 1972
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亲历历史—哈特曼在中国20年的音乐教育活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沃尔夫冈·哈特曼,奥尔夫教学法,音乐教育,上海音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