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子学远程教育系统的建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37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

本章对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进行阐述,对虚拟校园环境进行定义,概述虚拟校园环境的组成。介绍远程教学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现状。

1.1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虚拟校园环境是数字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系统,是现代教育媒体的特征。因此,虚拟校园环境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之上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对学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和发展,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教学时空的延括性
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虚拟校园环境的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学生上课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也不再受到教室、学校、地域甚至国家的限制。教学活动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异步进行,可以实时进行也以非实时进行,打破了传统讲课的单一模式。
2.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信息交流手段落后,优秀教师资源只能被少数人占有和利用。依靠Internet就可以将人类最优秀最丰富的教育资源设置在网上,处在网络教学中的每个学习者,都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 Internet终端机,任意调用它。采用现代远程教学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突破单一学校的限制,实现跨部门、跨学校乃至跨地区、跨国界资源共享。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手段的交互性
虚拟校园环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模式,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对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时间的安排更自主、灵活,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4.教学对象的广泛性
虚拟校园环境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把教室搬到网上,搬到屏幕,一个教师能同时教成千上万的学生,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使高等教育从校园走上社会成为可能,所有未能进入正规教育的人,都有可能获得教育机会,使他们与国内名校的学生一样,分享到优秀的授课内容、重要的教育资料与信息,甚至通过网络大学获得国内名校本科、研究生的学位。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和构建终生教育体制。

1.2虚拟校园的定义和组成

1.2. 1虚拟校园的概念
在以信息为中心的知识经济的社会,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掌握信息、消化信息以及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正确和高效地运用它们的能力。这种能力己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这种学习通常没有教师的参与,也不属于传统的学历教育与培训。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通过学习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每个人都在向其他人学习,换句话说,向那些为信息网络提供内容的人学习。因此,我们能够向其他人学习应归功于向网络提供信息的人。信息技术正在扩展这个学习过程,并使信息社会发展为教育社会。
教育或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大学、公司等),不但不能被由教育社会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需要所忽略,而且为了终生教育的需要这些机构应该继续发展。它们必须提出全新的策略与措施,以便为它们在教育社会中作出贡献做好准备。他们应当发展能够支持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学习模式,并在应用过程中逐步完善与优化。我们把这种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建构过程、充分支持协作学习、并利用远程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来实现上述学习模式的统一的体系结构称之为虚拟校园。
虚拟校园环境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建构过程,完全支持协作学习,同时还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把“虚拟校园环境”定义为这样一种实体:它由技术环境和我们安排的多个交流场所构成,在这个虚拟校园中,技术潜力被用来支持远程交互,交流场所用来实现知识建构和协作学习。

1.2. 2虚拟校园环境的组成
一、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集成了以下三种技术:知识系统、多媒体系统和远程通信系统。它们支持的学习活动为:
1.非线性—允许用户自由选择;
2.协作—支持学习者之间的协作;
3.交互性一一允许学习者之间通信,以便把知识和社会价值、人类价值联系起来。
二、协作学习环境
在虚拟校园环境中,WWW为交流场所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这类交流场所可以支持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小组协作学习。它也允许参与者以多种方式通信:同步模式或异步模式。信息也有多种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和视频等。
交流场所必须足够灵活,以便自由陈述意见、观点,维护相互之间的平等关系。参与者将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获益,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有利于初始意见和内容的交流以及经验的共享,因而能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1.3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概述
 由于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其进一步发展则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在实现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其它技术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不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这一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我们国家也把教育改革做为跨世纪的工程。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第2章 电子学远程教学支撑系统..........................14-33
2.1 电子学远程教学支撑系统............................14-18
2.1.1 电子学远程教学支撑系统..........................14-15
2.1.2 电子学远程教学支撑系.......................15-17
2.1.3 电子学远程教学支撑......................17-18
2.2 WWW环境下应用........................18-25
2.2.1 HTML及...................................18-21
2.2.2 通用网关接(CGI)及..................21-25
2.3 用ActiveX建立在线..............................25-28
2.4 用ASP实现在线讨论及..............................28-33
第3章 电子学远程教学支撑系统........................33-53
3.1 多媒体数据管...................33-38
3.1.1 多媒体系统................................33-34
3.1.2 多媒体数据管.......................34-35
3.1.3 多媒体数..............35-38
3.1.4 超媒体技术......................38
3.2 Web数据库................................38-45
3.2.1 建立Web/..............................38-41
3.2.2 用ADO连接Web..........................41-43
3.2.3 在ASP中使用ADO...............................43-45
3.3 知识库维护系统数据库方案..................................45-53
3.3.1 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其.........................45-48
3.3.2 树形结构的数........................48-49
3.3.3 后台维护子系.........................49-53
第4章 服务器站点的.........................53-61
.........................................................................  

结束语
经过认真地测试,证明本系统设计的方案达到了预期的各项功能要求,使教师可以用计算机对课程内容以头识点为基木单位的}n织和管理,为电子备课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同时也为远程教学提供了个包括自学园地、在线讨沦、fi.线考试、远程答疑等多种协作式学习环境。为以Web方式实现远程教学提供了-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给虚拟校园环境建设提供了一套比较新颖的思路。然而,该系统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在线讨论模块的公式与图形的客户端录入问题,同步课堂的实时视频广播问题,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 Director, Flash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与本系统的接口问题都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