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37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不断普及,网络对大学生认知、情感、人格、人际交往,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12年1月16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 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8. 3%,其中学生占整体网民的30. 6%,依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可以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在我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成为网络的主力军。

目前,大学生口渐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央中共、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站围绕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原因、现状及对策等10个方面的问题,对近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引起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人际交往的压力(67%)、就业压力(66%),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等。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和自身素质的有待提高。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现实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网络中得以蔓延。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特别是心理健康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如认知冲突,人格异常,意志薄弱,人际观念淡薄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借助网络之一崭新的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积极地使用网络,已成为势在必行的研究课题。

1.1.2研究的意义

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所作为,首先要确立适应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依次我们可尝试建构包括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在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中网络心理教育主要是指运用互联网提高网民心理素质的教育,它的具体内容包括:网络认知教育、网络情感教育、网络意志教育、网络人格教育、网络人际交往教育。

(1)理论意义

首先,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正是研究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规律,以便遵循这些规律建构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更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其次,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本文突出利用网络固有的特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网络环境下教育方式方法进行研究。这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最后,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的相互渗透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相互协调的合理结构,不仅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也必将推动二者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2)实际意义

首先,有助于引起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人际交往和人格等方面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将研究视角拓展到网络心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网络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贯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理念和方法,消除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心理素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内在基础。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原动力来自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需要产生行为动机,最终动机引发行为。研究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掌握其心理需求,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实际意义。

最后,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形成,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方法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是实现网络心理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引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自我心理调适,可以克服网络教育方式、教育途径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不足,使其适应网络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形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也是构建大学生终身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客观上存在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没有使用网络心理教育这一名称或概念。他们通过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等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质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研究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教育,推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发展。

1.2. 2国内研究现状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各领域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广泛关注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学者正式开始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相关概念的研究

崔景贵在《网络心理教育当议》(《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5期)一文提出“网络心理教育”的概念,认为“网络心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在网络心理教育中“网络是心理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并指出可以从二个层次上去认识和把握网络心理教育。“首先,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网络教育思想,就是在网络教育的观念上要有明确的心理教育意识,可视为一种大网络心理教育观;其次,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网络教育原则,就整体网络教育而言,心理教育应做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贯彻于网络各育之中,由此实现网络心理教育向网络各育的渗透;再次,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大致包括准备性网络心理教育、过程性网络心理教育和补救性网络心理教育二个方面,这二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这是国内较早、较直接的提出“网络心理教育”并阐述其概念。

张为红在《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S1期)一文中提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主持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校园网的各种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它至少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第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意味着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环境,网络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超越时空的‘大教室’;第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第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第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于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快捷便利条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即利用网络来矫正网络问题行为。”

(2)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主要内容的研究

李高海在其专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一书中提出: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重视,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拓展教育视域,进行大学生网上心理教育。在实践中,我们应重点抓好这样几项工作:第一,对大学生网上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网民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第二,高校应尽快制定出大学生网上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从内容、方法、载体入手,建构大学生网上心理教育体系;第四,对虚拟和现实中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

土仕勇在其编著的《网络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一书中提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网络心理教育,重视大学生个性心理倾向的纠正、情绪情感的稳定、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兴趣爱好的正确方向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受挫能力和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徐建军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一书中提出,“网络心理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互联网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的统称。”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提出网络心理指导的内容应包括:意识发展指导、情感教育、行为训练、人格优化指导等。

1.2.3研究现状分析

综上所述,以往学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概念界定、主要内容、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理论上探讨多,具体实践少;提出问题的多,拿出切实可行办法的少。具体主要表现在:

(1)本学科视角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员多是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本学科领域进行网络心理问题研究的比较少,较多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网络心理问题理论性研究不够深入。

(2)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大多研究成果多是以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角度分析和系统梳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很少。虽然有学者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网络心理教育,但是至今没有归纳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网络心理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得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系统理论的指导。

(3)对策研究缺乏可操作性。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和研究者,对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但他们所研究的成果多是集中在理论探讨层面,对教育者如何运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等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最终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开展。

目前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的不足,从不同程度上制约、影响着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教育环境的变换对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尝试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现状,借鉴相关学科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学科理论知识提出相应对策,最终达到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


1.3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 1研究基本思路

(1)基础理论研究

明确界定网络心理、网络心理教育、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等核心概念,阐述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特点;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这些基础理论研究为下文的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实证分析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网络对大学生心理过程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产生存在的主要网络心理问题,并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网络自身固有的特性等方面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而为进一步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对策提供客观依据。

(3)对策研究

该部分是本选题的难点,也是落脚点。旨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借鉴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建构;建立与优化网络心理教育系统;培养培训网络心理教育主体,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1.3.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在获取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借鉴重要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充实的文献基础。

(2)问卷调查法。选择具有代表性,又利于实际操作的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重庆有关高校分别选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学生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实际数据,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查询有关资料,为论述提供支撑。

1.3. 3创新点

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实证分析和可操作性对策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本课题针对上述薄弱点进行相应研究:

首先,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与心理过程为研究新视角,揭示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知、情、信、意、行的心理活动规律。突破以往文献只是简单罗列大学生网络心理现状及网络行为,转而从网络认知、网络情感、网络意志、网络人格、网络人际交往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相互联系。

其次,尝试性建构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基本内容。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理论系统性研究的不足,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内容体系建构进行深入探索。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借鉴跨学科的成果,建构包括网络认知教育、网络情感教育、网络意志教育、网络人格教育、网络人际交往教育的内容结构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指出大学生网络心理的自我调适为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丰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新路径。以往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多是在教育者的层面上,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研究较少,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的有效方法是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大学生网络心................................. 15-21

2.1 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 15-17

2.1.1 网络心理.......................... 15

2.1.2 网络心理教育...................... 15-16

2.1.3 大学生网络............................16-17

2.2 大学生网络心理教.........................17-18

2.2.1 教育主客体的...................... 17-18

2.2.3 教育环境的开...................... 18

2.2.4 教育过程的虚拟..........................................18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 18-21

2.3.1 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在网..................................... 18-19

2.3.2 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进行..........................................19

2.3.3 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19-20

2.3.4 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网络................................ 20-21

第3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21-34

3.1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21-28

3.1.1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导............................... 21-23

3.1.2 网络交互的人机模式.................................. 23-24

3.1.3 网络社会的无序性..................................... 24-25

3.1.4 网络行为的数字化..............................25-27

3.1.5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导................................ 27-28

3.2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 28-34

3.2.1 高校网络心理教育的不完..............................................28-31

3.2.2 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 31-32

3.2.3 网络的固有特性符合大学生............................................... 32-34

第4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 34-43

...................................................................................

  

结语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口趋上升,是世界网络化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本研究就大学生网络心理现状进行总结,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内容进行框架构建,为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在原有的理论方法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创新,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成效。本文是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这一课题进行探索研究的初期成果。网络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群体也是一个流动性很强、思维很活跃的群体,这就要求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与思考,需要各方面专家从技术、心理、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不断加以探讨,需要在今后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