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
(―)5 - 12大地震以及日本海啸的震撼
我国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己确认有69227人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而在2011年刚发生过的日本海嘯导致的巨大灾害中,据法新社的消息显示,日本的死亡人数达八千余人、失踪两万多人。在地震和海啸中,各国的志愿者和救援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秉承对人的生命负责的原则,是灾难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对生命的敬仰和尊敬。在传媒的作用下,我们对一次次救援的成功、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被救助都有着心灵的震撼和关于生命的触动。
国内外一次次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命的逝去让我们心痛、惋惜,但是,我们不应仅仅看到灾难带给我们的痛苦,更应该从中得到启示。这些灾难让每一个关注的人都切身的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抗拒,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死"命题,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面对畏惧死亡的焦虑,我们又该如何具有尊严而又从容的生活尤为值得深思。在灾难中我们感受到了灾难的无情与生命的宝贵,也体会到了关于生命的本真与仁爱。灾难之后,我们更应该觉醒起来,通过在其中激发出来的生命内在原动力,有意识的去感悟自我的生命、感受他人的生命,激发对生命的感动,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尤其促进青年一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发展,让他们知道生命的不可逆性,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社会经济发展下人的生存质量的反思
在科技革命一次次巨大的推动之下,人类社会的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和水平,生物科技、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在进入2000年以来更是发展迅速。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的巨大转型己然发生,每一场社会转型的背后,都会悄无声息的给人们的生存和生活信念、基本信仰、生命本身的认识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作为新一代青少年,正经历着一个物欲膨胀、文化多元的时代,人们经常用"速食的一代"来形容他们,每天面对着虚拟的网络,青年一代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价值评价的界限标准越来越模糊、消解,在追逐的事物急剧变化的同时,他们对自然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对人生奉行感觉至上的准则、对生命的意义及应当实现的生命价值越加漠然。给予人生意义以支撑的生命价值观、信仰价值体系被重新建构的过程中,生命的本真意义己更多的被物质认知和个人私欲而取代。.................
..................
第二章生命教育概述
第一节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
对于生命的关注,宗教和哲学在现代科学和心理学关注生命以前很早就开始了,不同的宗教、哲学生命观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生命哲学体系。对生命的关注,在西方国家和思想界中己经有着很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思想资源积淀。古典哲学中,哲学家们用水、火、气,或者形式、原子等或具体、或抽象、或主观客观的事物来描述生命和世界。在自我经验中,人们在关注周围事物的同时,也加深着对自我的认识。
文艺复兴让西方人从信仰上帝的梦中恍然醒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西方近代思想家在培根、笛卡尔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将科学、理性推向了高峰,科学的权威随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出现得以最终确立。针对这一时期的特点,罗素指出:"在那个时候,占统治地位的是一种科学的乐观主义。它使人相信,天国可能会出现在地球上,科学和技术所达到的巨大进步似乎使所有问题的即将解决成为可能。然而,理性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近代科学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注重抽象分析、认为理性是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唯一使用方法等成为其遭到反对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加之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日益尖锐,在经济、思想、政治、精祌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危机,一股非理性主义思潮幵始逐渐形成,其中包含了关注和肯定人的价值、意义的生命哲学思潮。
生命哲学将自我同生命联系在一起,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同浪漫主义很接近的产生于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交替之际的生命哲学。在这个时期中,1781年,卡尔.菲力普.莫里兹的《生命哲学论文》正式出版,将实际哲学扩展到可以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并将心理学与教育学有效的联系起来;另外,1827年思想家施莱格尔发表了《生命哲学讲座》一书,强烈的反对理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得以体现。另一个吋期是为21世纪精神发展奠定基础的"真正"生命哲学时期即1900年左右,尼采、柏格森等是这个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第二个时期是新的开始,理性主义的新想法在这个阶段被进行了新的调整,将科学经验与自然经验联系在一起成为了新的要求。
在生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叔本华、尼采、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叔本华模仿康德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世界,将生命意志作为真正的实体即自在之物,并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他用"使具体化"来描述意志和世界的关系,即指的是作为人的行为的目标和障碍是可以体验到的。意志在生命实践中,作为"要求生命的意志"便有了自己的地位,"生命"同"世界"在这样的语境之下便有了同一的意义。
在叔本华看来,应当放在首位的便是实际的世界关系,生命意志里可以体验到的全部的局限就由其解释为"瓦解"的双元论中的主体一客体构成,这为生命哲学的经验概念提供了模型。....................
.....................
第一章绪论..............................1
一、研究缘起...............................1
二、概念界定...........................3
三、研究意义..........................4
四、研究思路............................4
五、研究方法...........................5
第二章生命教育概述...............................................6
第一节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6
第二节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8
第三章北京松堂医院大学生志愿者生命教育的案例.....................17
第一节北京松堂医院概况........................................17
第二节北京松堂医院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教育访谈...................18
第三节北京松堂医院大学生志愿者及其周围同学的问卷调查分析.......34
第四章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与建议.............................,...................33
第一节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33
第二节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的建议.............................3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己经越来越受到学者、学校、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政策的提出和措施的实施,也更有效的促进了生命教育的发展。在本研究中,我们不仅对生命教育发展的社会现实背景进行了分析,同时,更对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生命教育自身的脉络有了较为清楚的呈现。而松堂医院大学生志愿者生命教育案例及问卷数据分析研究,让我们更直观的认识到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继而针对当下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提出了有效的、符合大学生期望和要求的生命教育实施方式,以期更好地促进生命教育在教育中合理、有效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该切实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思想中“知”与“行”的思想是我国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且不同于西方哲学从属于认识论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主要体现为一种践行观。而以“未知生,焉知死”为主题的中国传统生死观也缺乏了对生命彼岸追根究底的探寻,中国的传统生命哲学一直主张对生命的珍惜和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从而获得终极的超越死亡的人生关怀,在激励我们为当下努力奋斗的同时,死亡意识在其中呈现出缺失的状态,这种社会传统让人们不自觉的形成了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的态度,从而得不到合理的缓解。于是,缺乏对生命存亡的深切关怀、关于死亡的诸多问题被简化甚至被忽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往往被压抑在生活、生命意识的最底层而得不到应有的彰显,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不能不说与这一点有一定的联系。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究一一以北京松堂医院大学生志愿者为案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哲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