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确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的时代特征决定了传统思想品德课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类社会普世价值为基础,以培养符合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一一公民课。公民课的目的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合格公民,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有必要尝试引入公民课并逐步将现有的思想品德课向公民课转变。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意义:一方面可以发展和完善公民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与广大一线教师、学生合作,帮助他们认识到实施公民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和关注,并通过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创造良好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环境。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当前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推动学校德育的发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 2研究目的
探索学校教育如何将思想品德课向公民课转变;梳理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化的路径;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为学校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1. 3研究综述
1.3.1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公民思想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在中世纪受到宗教神学的压制。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对“人”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欧洲和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各国普遍建立了代议制民主政府,现代公民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西方公民教育起步早、理论完善、实践经验丰富。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使得这些国家的学校公民教育的弊端在不断显现,为此西方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而这些反思对我国的公民教育研究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特伦斯·R·卡森(Terrence R Carson)在《孤独的公民:民主、课程与归属危机》一文中指出当前加拿大公民教育的问题在于: “正规的公民教育责任主要分配给一门课一一社会研究一一而这门课讲的大多是历史和政府的结构和功能,极少涉及到能引发辩论、要求做出参与性民主决策的具体公共问题。”他认为这种公民课程是工具式的课程,只能“制造出孤独、与外界隔绝的公民”。他引用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观点,认为教育不是为民主而施教,而是去创造讲民主的公众。在他看来现在的学校课程将民主权利和义务作为抽象概念来看待,这种虚无的教育导致学生在对未来的发展作出选择时显得盲目和无所是从。因此,应该“重新占领长久以来被抛弃给了个人利益的公共空间,帮助学生在公共空间里找到自我。”①
詹妮弗·塔拍认为学校公民教育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她在《教育与公民身份的(不)可能性》一文中提出:“学校进行公民教育在于为学生和教师创造出‘善,与‘责任,的图景,但并未对这些概念本身加以质疑。”在她看来公民身份表面上的平等性掩盖了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来自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性。她引用维斯特海默和卡恩的观点,把现在的学校公民教育称之为个人责任,即“个体通过个体行为,如回收利用废物、投票、慈善捐助和守法,来尽到责任”。而这种做法事实上并未触及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实质。她提出:“缺乏自省和对权力及特权的批判性认识的个人责任和参与性公民身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会维持而不是改变现有的不平等。”②
在东方,日本是第一个成功摆脱封建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二战后,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教育家小原国芳就是其中之一。小原国芳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育的世界性,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学校教育应培养世界公民。如他在国家教育总方针中提出了国际训练的观点。他认为以往日本教育方针受到狭隘的国家主义的束缚,加之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得公民思想中存在封闭的因素,“不能超越国家和人种的区别与外国人从容不迫地进行接触”,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树立把所有问题同整个世界协调解决的精神。”①关于课程设计和教育内容选择,小原国芳没有明确提出设立公民课,但是在对地理课和历史课的论述中反映出有关公民课程方面的一些思想。例如,他认为在地理课中应加入条约、人种问题、劳动问题等有关国际关系的内容,使得学生在将来能够对国际事务产生足够重视的态度。此外地理课还应该具有改变国民精神的作用,应帮助学生正视本国的世界地位,了解国体和政体,形成“知己知彼的进步的开放国家的思想”。②再比如,他在对历史课程的论述中提出历史课应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精神批判”,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应防止出现“狭隘的岛国劣根性”和排外思想。关于民族精神问题,他认为:“民族精神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是具有人道的、国际主义的良知涵养”。③
国外的公民教育理论是立足于本国的教育实际而提出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对国外的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而只能是有选择性的吸收。只有更好地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少走弯路,才能使我国的公民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3.2国内研究综述
由于我国公民教育起步较晚,研究多集中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伦理学层面,而在教育学领域中,特别是关于公民课程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从笔者掌握的材料分析,在20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了关于公民课程的研究论文,当时的研究虽然提出不少真知灼见,但是在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并不完善。2000年第一届粤港公民教育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公民教育的课程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此次会议中,研究者们从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入手,提出了学校公民课程发展的思路。
2 公民课的理.........................15-26
2.1 公民的定义...................15-16
2.2 公民教育的..............................16-19
2.3 思想品德课.................................19-21
2.4 世界主要国家...................................21-26
3 实施公民课是社会发展.....................................26-32
3.1 实施公民课是适应社.....................................26-29
3.2 实施公民课是适应国家............................29-32
4 我国初中生公民意识现......................32-44
4.1 调查对象选择.......................32
4.2 调查数据分析............................32-43
4.3 调查结论..............................43-44
5 初中阶段学校公民课......................44-60
............................................................
结语
公民社会需要合格的公民,而合格的公民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来培养。将儿童培养成具有强烈公共意识、积极的参与精神、统一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尊重正义与自由的现代公民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因此,如何在教育中贯彻公民教育理念,进而实现传统学校教育向现代公民教育的整体转型是当前教育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思想品德课一直是初中德育课程的主要形式,担负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虽然经历了几次改革,但是如今的思想品德课仍然没有能完全摆脱传统德育的弊端。通过笔者调查和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思想品德课事实上仍然以培养“好人”为教育目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是个人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缺乏公共意识、权利意识,生态意识等现代意识的培养。在教育手段上仍然以书本为主,远离社会生活。因此,在公民教育的大背景下,实现思想品德课向公民课的转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公民课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对当前思想品德课进行改革。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入手,用公民教育的理念改造当前思想品德课,最终实现其向公民课的转型。
在文章撰写过程中,笔者深入学校教学一线搜集资料,并翻阅大量书籍,力图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然而,由于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公民课的实践也多来自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加之本人学术能力有限。因此,在对公民教育课程化这样一个宏大的课题进行探讨时不免偏颇和疏漏。
论文的完稿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通过对公民教育课程化问题的研究,使我深感其理论的博大和实践的艰辛。唯有在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思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探析初中公民教育的建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公民,公民教育,思想品德课,公民课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