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过度社会化的原因分析和解决策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44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引言

1. 1研究缘起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化,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给社会规范体系强烈的冲击,而这种冲击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甚至重塑少年儿童的生活、发育和成长。小学生的“过度社会化”,就是这一过程的一个典型。
2011年5月,年仅13岁的武汉市小学生黄艺博突然“爆红”网络和电视媒体,被人冠以“五道杠少年”的称号。黄艺博当时是武汉市滑坡路小学六年级学生,任中国少年先锋队武汉市总队副总队长,肩挂五道杠臂章,因此得名。据其父母介绍,黄艺博两三岁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已开始每天阅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在全国重要报纸期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平时卖废品积攒的零钱都用来资助孤老。黄艺博现已读完《资治通鉴(白话版))),上网只看新闻不玩游戏,在政治、历史方面的许多见解,甚至已超过其父母理解的范畴。黄艺博的父母还介绍说,黄艺博是“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和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获得者,并且这类荣誉称号还有很多。
“五道杠少年”是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现象的一个极端例子。而另一个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现象与使用手机有关。2011年重庆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30名学生中72. 5%的小学生拥有手机,并且低龄化趋势明显。而根据本文2011年对287名小学生的调查,有41. 8%的小学生使用手机。当然,小学生使用手机本身并不一定是过度社会化的表现,大部分家长给孩子买手机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但是如果买的手机价格过于昂贵,就可能无意中助长了孩子奢侈消费的观念,提供了儿童相互攀比的条件。重庆的调查中就有这样的事例,一位家长给买的是二手手机,孩子就表现的很不高兴,告诉家长其他同学都用的是某某品牌的手机。
某市的一所学校里,一个班40多名学生中一多半的学生穿的都是耐克牌运动鞋,这个班被形象地称为“耐克班”。一名刚转到这个班的同学,为了取得其他同学的认同,也央求父母给他买了一双600多元的耐克鞋。一些手头并不宽裕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让他安心学习,也咬咬牙满足了孩子的要求(高维迎,2006)。

1. 2研究现状
本节对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现象的相关研究现状简要地进行述评。述评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每一部分则先对社会化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后对(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采取这种述评的顺序,是因为社会化的研究是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研究的必要基础。

1.2.1国内研究现状
按照关注重点的不同,国内对社会化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三类。
第一,以“社会化”内的界定为重点的研究。马和民(2002, P382)认为,“社会化”是“自然人学习社会行为模式、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社会道德知识,从而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发展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郑杭生(2002, P. 120-122 )认为社会化的内涵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培养成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转变成社会学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文化的自我内化和角色扮演的学习,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风笑天(2005 )则将“社会化”视为一个具有双向性和终生性的过程。人在该过程中,既展现出“正向”社会化一一比如说父母对孩子的教化和影响一一的特征,也展现出逆向社会化一一比如子女对父母的影响一一的特征,并且该过程贯穿了人的一生。
第二,以“社会化”的社会环境的作用为重点的研究。金胜华(2005)认为, “社会化”的研究应聚焦在影响少年社会化的社会培养机制上,而少年社会化是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和亚社会认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录生(2005)则强调了中国当代社会变革对人的社会化的可能影响。他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社会变革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化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过度社会化有关的文献研究资料丰富,主要反应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化研究。最早系统的探讨社会化问题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的思想对社会化理论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他认为社会性质不会受到个别因素的影响,它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系统,即社会大于群体和个人总和,社会影响制约群体和个体的行为(赵孟营,2006 )。在他看来,“所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事实对人的行为的强制性作用在人的行为上表现”,也就是说“只有接受了社会事实,在行动上又表现了社会事实的过程才是社会化”(辛立洲,1988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化的关键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他说: “所谓的社会并不是个人与个人的并列,而个人也不是各自带了固有的一种道德走进社会里来的,个人之所以成为有道德的,正是因为他在社会里生活,原来个人的道德乃在乎与团体发生连带关系而且它是跟着这连带性变化。他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社会以强迫的方式在上面画上各种痕迹,使儿童的行为与社会预期要求相一致。他把一切社会现象几乎都归结为道德现象。社会化也就是以社会现象特有的强迫性,给年轻人打上社会规范的烙印,使社会规范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分。把教育视为最有效的社会化的手段是迪尔凯姆社会化理论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社会的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手段,把儿童从具有非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能过集体生活的人,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第二,米尔斯和库利的社会化研究。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重要他人”概念。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个体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重要他人的类型与特征。库利(Cooley)的“镜中我”(looking一glass)理论认为,个体是以他人为“参照系”的,每个人都从他人的言论、表情以及对自己的态度中去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由此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并得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动。个人的社会化就是脱离自我中心的状态,以他人的地位和客观态度来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是与他的初级群体理论分不开的,他格外提到了父母或家族这样的“初级群体”在未成年人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认为初级群体是每个儿童自我发展的摇篮。
第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侧重于生物学,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构成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完美的道德理想部分,遵循的原则是道德的原则(贾春增,1994 )。他的“超我”分析理论以及重视人的早期经验等观点对社会化理论有很大的贡献。弗洛伊德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力量的作用,是关注个人内部世界的社会化理论。他认为,自我和超我体现人的社会性,它们开始于对父母的认同,继而扩大到将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内化,使人得到社会化,而且达到不需要社会外力束缚、自行调节的行为,达到与社会保持一致的境界。弗洛伊德强调服从社会规范的社会化,但同时又认为,经常的抑制往往会使社会化不能正常进行,过分的犯罪感,可能造成痛苦的精神病或畸形行为。这一点不同于迪尔凯姆片面强调服从社会规范的观点。

1.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现实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观察,结合已有理论文献,本文归纳、抽象出了“小学生过度社会化”这一核心概念,并围绕它进行分析。而在经验研究方面,本文采集、整理了一个包括287名小学生相关数据的样本,对其进行了基本的统计描述和分析,以度量“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现象在现实中的严重程度。本文还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于“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相对重要性。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是对小学生的许多行为特征的归纳和概括,是一个“总”特征。而这些单个的行为特征都可视为这个“总”特征的“成分”,例如小学生的“装扮成人化”、“高消费”、“过分注重人际关系”等等。这些成分之间可能是高度相关的,从而很难分清“总”特征有多少归于一个“成分”,有多少归于另一个“成分”。例如,高消费的小学生很可能也是装扮成人化的,因此很难分清其过度社会化有多少是因为“高消费”,有多少是因为“装扮成人化”。但是,我们能将小学生的过度社会化归结为这两个“成分”或因素的某种结合,这称为一个“主成分”。
当“总”特征的“成分”有很多时,情况变得极其复杂,几乎不可能分清这些成分各自对于“总”特征的重要性如何。但仍然可以类似地将“总”特征归结为某个“主成分”。由于多个成分的结合形式有很多,所以这样的“主成分”也有很多个。“主成分分析”就是将众多的主成分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对最重要的几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确定“总”特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哪个方面。

1. 4研究框架
本文第一章从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出发,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本文第二章从定义“社会化”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过度社会化”的概念,最后提出什么是“小学生过度社会化”。在“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界定上,本文借鉴了现有国内外研究的一些内容,同时也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小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做法。由此,本文中“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定义为:小学生未来的继续社会化甚至再社会化阶段的任务提前到其早期社会化阶段来完成。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所掌握的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现状,得出了“现实里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程度介于一般严重和比较严重之间”的基本判断;其次深入分析了这种现状的原因,得出了“影响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各方面因素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次之,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最小”的结论。
 第四章则从改善家庭教育观念、扭转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思独生子女政策五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应对和解决策略。

2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18-22
2.1 社会化的定义......................18-19
2.1.1 社会化定义..................................18
2.1.2 社会化特征..............................18-19
2.2 “过度社会化”的定义.........................19-20
2.2.1 “过度社会化”的定.....................19
2.2.2 “过度社会化”的特.......................19-20
2.3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20-22
2.3.1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定........................20
2.3.2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特........................20-22
3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现状调查........................22-51
3.1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22-24
3.1.1 调查目的............................22
3.1.2 调查对象........................22
3.1.3 调查内容............................22-23
3.1.4 调查方法..............................23-24
3.2 调查结果..................................24-42
3.2.1 与家庭教育有............................24-31
3.2.2 与社会教育有关.........................31-38
3.2.3 与学校教育有关的..........................38-41
3.2.4 调查结果..............................41-42
3.3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42-51
3.3.1 “主成分分析”的..............................42-45
3.3.2 “主成分分析”的有................................45-51
4 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解.........................51-62
..............................................................................

结语
目前我国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认为要把儿童的教育放在首位也是这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儿童的过度社会化,不仅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将是社会不稳定的隐患,所以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解决“小学生过度社会化”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