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投资活动对企业的成长不可或缺。企业投资效率不仅影响了企业盈利发展,更关乎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它是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的标尺,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有效的投资活动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充裕的现金流,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对外竞争能力,可以保障在市场竞争中稳住脚跟。站在社会的角度分析,高效的投资管理能力可以让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与最大利用,促使优质项目能够获得更多的企业资源,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社会价值,更有助于带动国家各个部门、各个机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从理论来讲企业都应该具备高效的投资行为,但在现实企业中往往会与理论大相径庭,非效率投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企业之中。大部分企业管理层为实现短期利益,不惜采用各种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损害的方式和方法,使大量的企业资金被投入到对企业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项目之中。不少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全球各个国家的企业在投资方面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问题。一些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企业要想切实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就必须首先解决非效率投资问题。而要想实现非效率投资问题的有效解决,就必须首先提高企业的治理能力,从根源上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代理矛盾与冲突。
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发现:企业在投资方面的效率高低与会计稳健性程度存在相关性,较高的会计稳健性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但是在现实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会计稳健性却存在很多争议,直到Basu(1997)在文章中定义了会计稳健性,才推动了后来的发展。他指出大多数会计从业者对有利消息确认的保证程度会高于不利消息的保证程度。有利消息的确认需要满足基本确定,而不利消息的确认只需在损失发生前。而我国对会计稳健性这一方面关注较晚,21世纪初国内才逐渐有一部分学者关注这一方面,并从两方面阐述了观点:一方面,由于及时确认费用和损失是会计稳健性最根本的特征,有助于防范管理者做出不正确的投资决策。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具备健全的市场体制,债权人对于会计稳健性不能很好的识别分析,对其需求并不大,因此采用的健全和完善的会计政策也有可能造成企业所报告的净资产和盈余在一定程度上偏低,对企业融资未必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增加企业融资不足发生的概率。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非效率投资产生的原因
有效投资是指企业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资金,可以投资于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当企业存在多个投资项目时,并且每个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均大于零,企业倾向于净现值最大的项目。然而目前企业并非对净现值加以准确衡量,导致非效率投资现象比比皆是。
大部分学者通过探讨认为,两权分离引发的代理矛盾与冲突、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导致企业投资过度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会使投资者对企业产生信任危机,致使投资者选择增加限制性条款来维护自身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融资效率,继而引发企业投资不足,同时,管理者为了避免承担风险、过于保守放弃投资也是企业投资不足的原因。
(1)委托代理冲突导致的非效率投资
在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导向的研究中,国外学者GuayandVerrcchia(2006)发现现代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了委托代理模式,但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较为突出,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归不同主体所有时,企业管理层会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1]。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上看,管理层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不惜采用各种损害企业未来利益的手段和方法,盲目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延长企业商业链条,甚至以损害股东利益为台阶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进而形成了严重的企业投资过度现象。Jensen(1986)研究中论证了企业管理人员与企业股东之间关系,研究发现二者存在利益冲突,管理者凭借管理能力与经验获得收入,而股东希望获得最大的企业价值,就会降低管理者的福利、薪酬水准等,因此二者利益并不是在一个方向上。同时管理层存在机会主义,往往更容易将企业自有资金用于投资在扩大规模的经营项目上,较少的关注这些项目是否能够盈利,由此造成了冲突[2]。
..............................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会计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截止到今天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具有对损失和费用及时确认的特点,可以帮助企业规避信息不对称风险、并缓解代理冲突引发的危机。基于各方学者探究,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Bliss(1924)最早指出会计稳健性的含义,就是“不预先确认任何具有不确定性的收益,然而可以预先确认未来所发生的任何费用、损失”,这就有可能引发企业出现低估资产、高估费用的风险。Watts(1983)指出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在时间处理上它是通过较快的确认损失,较慢的确认收益。在确认标准上,它以更宽松的标准确认损失,更严格的标准确认收益,从而有助于降低公司的盈余报告。Basu(1997)指出通常情况下企业更及时确认损失和费用,而对收益的确认标准往往更加严格。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收益的确认以及损失的确认在时间上具有不对等性,换言之就是对好消息的确认滞后,但是对坏消息的确认非常及时。有关会计稳健性,Basu 最早提出了它的测量模型,他在模型中指出:企业确认费用、损失的及时程度能够评估出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稳健性,且稳健性的强弱与计算出的数值大小成正比。
关于如何定义会计稳健性,随着学者们的研究与探讨,对稳健性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其稳健性在概念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与此同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了定义“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事项的确认要保持谨慎性,全面考虑到企业的潜在风险、不确定事项,如果企业的应收款项与预计支付的款项发生的概率相同,那么应该选择不乐观的数据进行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稳健性的定义为“当对不确定事项进行评估时需要保持谨慎与理性,不能过高评估了收益,也不能够过低评估了损失与风险”。
表4.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研究领域中常用的经典理论,是国外学者 Berle 和Means 提出的,该理论表述了企业所有者具有索取权,管理者具有经营权,这两种权利是完全分离的。由于企业目前的经济形势对所有者要求很高,需要所有者有专业的能力应对企业庞杂的事务,但是随着经营规模拓展,所有者很难应付这些繁冗的问题。这种形式难以立足于市场,企业所有者会因为时间不够、专业能力不足等原因,无法亲自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因此从外部聘请专业的管理者是大势所趋,由此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在时间推移下,企业治理水平逐渐提高,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趋势加大,企业所有者越来越依靠管理者,对于企业诸多信息的获取均来自于管理者,企业所有者希望企业能在管理者的引领下持续走向繁盛,而管理者通常不会永久性服务于一个企业。因此管理者就会追求企业短期利益,不顾长期发展,借职务的便利攫取财富为己所用,不追求实际成果。虽然管理者进入企业时都会签署约束契约,但契约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管理者与企业所有者逆向选择的事经常发生,且由于所有者获取信息的滞后性,管理者的逆向行为难以被发现,所以在现实经营过程中,管理者会禁不住利益的诱惑,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做出偏离企业目标的决策,使其与所有者的初衷背道而驰,二者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表 3.1 相关变量汇总表
第3 章 实证研究设计................................. 20
3.1 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的关系............................20
3.2 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的研究假设..........................21
第4 章 实证结果分析.............................. 29
4.1 描述性统计.......................................29
4.2 相关性分析............................30
第5 章 政策建议............................................36
5.1 适度运用会计稳健性.............................36
5.2 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37
第 5 章 政策建议
5.1 适度运用会计稳健性
通过前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会计稳健性能够有效缓解企业投资过度的问题,但是对于企业投资不足的情况并不适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针对投资过度的情况,稳健的会计政策可以减缓企业投资过度的行为与风险,能够均衡企业的损失与收益,让投资决策更加理性科学。针对投资不足的情况,稳健的会计政策会增加融资难度、约束力度,使其投资不足现象更加显而易见。故此不难看出,对于不同的投资情况,企业应该在运用会计稳健性时把握一个合理的尺度,以确保会计稳健性发挥积极作用。如果企业希望通过会计稳健性提升投资效率,则需要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遵循会计稳健性这一基本原则。
因此,企业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时应该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全面考虑各项因素,适度运用会计稳健性。如果企业投资过度,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增强会计稳健性,加强对管理者的投资约束,避免管理者将资金投向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管理者投资过度行为的发生,使其能够充分分配企业资源,不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反之若是企业投资严重不足,增强会计稳健性不仅不能起到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反而会使企业的融资条件更加苛刻,投资不足现象更加明显。针对这类企业应该适度运用会计稳健性,促使管理者与股东可以获取更多正面的企业信息,增强管理者与股东的投资信心,以及时掌握最佳的投资机会,推进企业持续性发展。此外,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要全面考虑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企业信誉,针对易于发生投资过度行为的企业应该提高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而对于危机意识较强的企业,可以适当地降低企业会计稳健性的要求。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从某种层面来讲,企业营运的重点在于投资活动的高效进行,持续强化企业的投资效率是保证顺利营运的必要条件。为了进一步明确高效的具体方法,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立足于多个视角来展开深入探讨。就企业当下的投资状况来看,不难发现,大部分企业的投资行为都缺乏效率,甚至存在非理智投资加剧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自由现金流、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及信号传递等理论对导致企业低效投资的原因加以探讨。并发现良好的稳健性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投资双方规避信息不对称风险,甚至能缓解代理冲突引发的风险危机,如此一来,便保证了企业投资的理性化和高效化。从这里便能够发现,会计稳健性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除此以外,本文引入了产权性质这一变量,综合对比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深入剖析会计稳健性对企业的投资效率具体有何影响。同时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将目标对象锁定为A 股上市公司,通过收集并整理其在2014至2019年的相关数据来展开具体分析,通过实证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分析。在实证阶段,本文利用C-Score模型来对会计稳健性进行衡量,然后利用Richardson 模型对投资效率进行衡量,利用误差项ε检验投资效率,当投资不足时,ε的值小于零;而当投资过度时,ε的值大于零。研究发现:
(1)企业的投资过度现象能够通过会计稳健性来缓解,此结论正好证实了本文的设想。一般而言,会计稳健性要求在出现损失的第一时间确认,若是企业在损失发生时未及时处理,那么投资信息就会泄露。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会顾及声誉,优选那些能够促使自身价值得到大幅提升的项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过度问题。在详细剖析了治理机制之后,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能够弥补代理冲突所带来的不足,缓解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危机,这意味着会计稳健性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管成效,引导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强化投资的理性程度,有效地抑制投资过度行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