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自利与过度自信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会计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5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研究,本文在充分结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选取 2013—2016年沪深 A 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的样本数据,通过研究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最终执行有效性的根本性动因,将高管的行为方式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别从心理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将高管的行为方式划分为理性的自利行为以及非理性的过度自信行为。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别探讨了两种行为方式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终影响作用关系,并通过进一步分组研究探寻可能影响高管行为作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内生性动因以及外在制衡因素。最后通过将高管理性与非理性的行为因素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分析论证,探究二者间作用关系以及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作用机理。基于对以上研究结论的探讨,本文从高管的行为方式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角度分别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济局势复杂多变,国际经济市场复苏乏力、贸易政策不明晰以及未来走势不明确等问题越发凸显。纵观我国市场经济中整体经济秩序虽趋于稳中向上的态势,但其间也不乏给贸易政策与市场环境带来困扰的事件频繁发生。安然、世通等企业在资本市场中所爆发出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我国中航油管理层的重大决策失误、中原证券及广发银行的经营决策失调等企业内部控制所暴露出的缺陷与不足,种种迹象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失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与价值链条的波及,将对当前局势下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内部控制作为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与稳步经济发展需求的内生性公司治理工具。为此如何贯彻实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使企业能够有效规避经营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成为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议题。我国在充分借鉴国际市场中成熟的法律体系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市场经济特色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当前我国已形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相关配套指引等法律规范体系,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内生性管理活动,其有效实施同行为决策主体人的动机与需求密切相关,而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核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与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高管的行为特征、心理偏好等主观意向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以现实的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已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与规范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以 2013 年至 2016年的沪深 A 股为样本数据,分析高管理性的自利行为、非理性的过度自信行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作用关系,以及三者间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由以下六个章节组成,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首先概述了本文所要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从高管过度自信与自利行为、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以及自利与内部控制间的关系研究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基础;系统的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并构建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首先对本文所要研究的高管过度自信、自利行为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并对现有变量的衡量方法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本文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切实的可行性对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根据所研究变量、主题归纳总结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通过分析本文研究变量间的机理分析,探析本文研究的总体框架。并形成本文高管过度自信及自利行为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并通过进一步分组研究,分析高管权力以及机构投资者外部监督作用对变量之间的影响研究;最后,以高管的过度自信行为方式作为中介变量,对高管自利、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三者间形成本文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研究方案设计。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本章首先阐明了研究变量样本的选取与筛选,其次,对主要变量过度自信、自利、内部控制有效性以及控制变量的界定与衡量进行了概述,并基于此形成本文研究的实证检验模型。
第五章:实证检验的结果分析。本部分通过对研究样本的分行业、年份的统计,以及对变量按全样本与分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并在对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变量的实证回归结果;最后为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通过稳健性检验得到进一步解释。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根据研究的实证结果并结合当前研究的背景下,分别从高管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两个层面形成对本文研究的相关政策意见。最后,分析本文研究中所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方向。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与衡量方法
管理决策是外显的行为表现,而认知偏差是人类非理性决策过程的内隐认知机制。对管理决策行为的研究,本文主要围绕管理决策的主体以及其自我认知的差别,分别从现有研究中有关认知心理学、行为金融学等领域中梳理与本文观点相契合的论点论据,总结概括与本文密切相关的名词界定与主要理论基础,为后文实证模型建立与分析研究提供切实的基础支持。
2.1.1 企业高管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高管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现有研究的侧重点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形成了对高管名词界定的不同范式及内容。其中,在法律层面上最常被学者引用及认可的高管界定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2016 年最新修订的《公司法》中将高管定义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包含公司的总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以及董事会秘书在内的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相关人员。2)《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对高管人员的界定范畴同《公司法》中的具体规定相近,并将董事同监事纳入界定范畴之中。3)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将核心管理人员定义为对企业活动进行计划、控制与领导的权力负责人。具体人员包含董事长、董事、总经理、财务总监以及各级主管副总在内的高级行政人员但不包含监事会成员。而本文的研究旨在探析高管的行为方式的作用机理,在结合《公司法》的有关基础之上,因此本文对高管的界定为在公司内部掌握主要的权力、附有相对应的责任以及具有运筹帷幄能力的核心人物,具体包含:总经理、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团队组成。
.....................

2.2 理论基础
2.2.1 过度自信理论
传统财务理论的研究往往基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在有效市场的前提下认为管理者所进行的决策是理性的驱使。但随着相关研究领域的逐渐融合,使得学者们对人们尤其是管理者的研究不再拘泥于“理性”的视角,而是通过运用现有心理学中有关理论的研究基础,对经济学中所存在的主观现象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论证。Burrell(1951)首次将心理学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并推动了行为金融学对研究管理者决策行为主观能动性的进展。而作为行为金融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过度自信理论,其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虽然未在传统经济学中得到统计意义上的肯定,但是心理学同行为科学均证实了这种非理性偏差的存在。大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偏好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并且这种心理特征偏好受个人属性特征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对于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最早由 Alpert 和 Raiffa 提出,并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控制幻觉、乐观主义、和决策谬误等不同侧面。而对能够产生上述行为方式的影响机理研究中,Heaton(2003)[3]指出管理者往往受到其自身能力的局限、内外部激励机制的不同以及受套利机制的影响作用,而产生不同偏好的过度自信行为倾向。这种过度自信的行为所展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过往研究中从不同的出发点探讨了可能影响其主管偏好的理论探讨,围绕现有对过度自信理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认知、功能以及演进方式等视角进行展开研究,并且不同的研究虽受到时代与现有理论基础的制约,但是其研究均从不同的认知水平反映出了过度自信理论发展过程中对不同时代理论与观念的吸收融合,形成当前背景下经济学问题研究中能够被更为浅显的接受和使用。

学者们对过度自信相关领域的涉及最早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在此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基于自我提升理论的提出,从认知的视角具有针对性的阐述了过度自信现象。Taylor和 Brown 通过透视人们心理与自身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领域,比对研究对象在主观感受与主观判断上的认知差异,从人们认知的微观视角解释了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过度自信的概念至此提出并与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息息相关。对过度自信理论的研究通过对行为主体处理信息的微观机制研究,使人们注意到其主观感受在过度自信中的作用,却忽视了对执行过程中的比较关注,但作为早期的研究为后来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相较于研究初期对主观感受的关注,在此基础上以功能视角为出发,更加重视比较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从过度自信在行为过程中所展现的认知方式上的偏差对相关研究进行展开。对过度自信从功能视角的研究本身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对其产生原因与结果的分析,但是过度的关注评价本身的主观性,往往会忽视客观环境与信息对过度自信的影响作用,为此,进入 21 世纪初,对过度自信的研究在对以往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出更多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研究方式,其中以数学模型为依托的贝叶斯模型、计算机的仿生模拟技术以及进化的研究视角,都为过度自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视角。
.........................


3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27
3.1 机理分析 ................................. 27
3.2 研究假设 ................................ 29
4 研究方案设计 ........................................... 42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4.2 变量定义 .............................. 42
5 实证检验的结果分析 ........................... 52
5.1 描述性统计 ............................... 52
5.1.1 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及年份分布情况 ........................... 52
5.1.2 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53


5 实证检验的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1.1 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及年份分布情况
通过比对研究样本在 2013 年—2016 年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相对总体样本而言,各年份的分布大致占总样本比重的 25%左右,表明研究样本受年份虽有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作用保有在一定的可控范围之内,因此确保了样本间分析的可行性。另外本文对上市公司行业门类的划分标准是依据证监会 2012 年所颁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并根据研究所需在对金融保险业进行剔除后得到共计 17 个行业门类,根据对行业的分布情况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制造业占总样本的比重为 70.25%,样本的占比情况符合我国上市公司中实体经济的分布状况,对于其余行业的分布虽然较少且基本保持在 1%的水平上,但样本上市公司所包含的门类除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外其他行业均已覆盖且分布较为均匀。因此总体样本的分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市公司各行业企业的分布特点与属性特征,本文所选样本对于整体上市公司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为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数据分布情况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基础,因此不同行业间的比对分析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反映不同行业的企业在整体市场环境中的特点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具体数据见表 5-1、5-2 所示。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在充分结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选取 2013—2016年沪深 A 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的样本数据,通过研究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最终执行有效性的根本性动因,将高管的行为方式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别从心理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将高管的行为方式划分为理性的自利行为以及非理性的过度自信行为。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别探讨了两种行为方式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终影响作用关系,并通过进一步分组研究探寻可能影响高管行为作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内生性动因以及外在制衡因素。最后通过将高管理性与非理性的行为因素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分析论证,探究二者间作用关系以及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作用机理。基于对以上研究结论的探讨,本文从高管的行为方式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角度分别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具体概括如下:
(1)研究发现高管非理性的过度自信行为会抑制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总体有效性,表明企业高管对风险的过度研判会增大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EO 与董事长两权分离下,对高管的权力制衡作用,会促使权力在整个管理层中相对分散,以实现对高管过度自信行为的有效监督与适度调节作用,并相较于权力的过度集中而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外部的机构投资者股权监督与制衡作用,能够有效的改善高管过度自信行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抑制作用。

(2)本文基于“效率观”的研究视角下,发现高管所获得的高额薪酬回报,使得高管受到来自企业的显性激励作用,进而减少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强高管经营决策同企业战略与内部控制目标的趋同效应,提升公司治理效果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一步分组假设中,发现权力的适度制衡能够在保障高管激励效果的同时,对高管行为方式体现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上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当外部机构通过持股对企业施加的监督作用,使得在外部环境制衡与经理人市场的信息反馈机制下能够更加规范高管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高管行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