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写起,一直讲至从资本积累到资本市场的形成过程,通过描述了解到投资者是如何产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资本家创造了大量的资本财富,也迅速拉动了投资者需求。在资本市场中,出现财富和投资需求的迅速增加的趋势,但是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性推动着证券分析师的产生和发展。证券分析师从马路股评家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提供金融方面的专业服务者,提供证券价值咨询、分析预测、发布投资价值报告等。其中,由于现实生活中企业活动日益复杂,即使存在现代证券交易的信息公开化制度,但是有价证券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日益严重。证券分析师成为一个高准入门槛和高要求的职业,分析师需要通过自身的财务方面专业知识和信息、数据分析能力,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传递真实全面的企业信息,扭转企业暗藏的各种信息不对称情况,如财务舞弊、信息披露不完全、企业自身操纵股市等情况,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提供能够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有效信息。
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国的分析师行业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在 2019 的政府报告中,我国首次将股市作为考核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我国正在为建设一个繁荣、高质量的资本市场而努力。乘上我国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大船,我国证券分析师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相辅相成,证券分析师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长远和规范发展。近年来,不只是实践界对资本市场和证券分析师的发展多加关注,还有学术界对于研究证券分析师的职能发展、经济后果、监管约束等非常关注。
.......................
1.2 研究内容
文章从研究背景开始,总结前人关于证券分析师引起的市场反应的相关研究,提出问题。再接着从分析师选择性的发布现金流预测的影响因素、税收规避的影响因素、分析师预测和税收规避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提供理论支持。接着从理论框架出发提出假设,利用倾向匹配得分法和双重差分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师现金流预测、预测关注度和预测准确性对企业税收规避的影响,总结结论并提出建议。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 1 章为绪论。该章围绕近十年关于分析师预测报告和企业税收规避之间的研究现状背景引出研究问题,然后从文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总结研究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的价值性,再通过概括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的部分梳理文章结构和框架,最后指出文章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第 2 章为文献综述。该章对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和前沿进行总结。通过学者们对证券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的相关研究和影响因素、税收规避的相关概念和影响因素以及分析师预测和税收规避关系争议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得到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持。
第 3 章为理论分析、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该章根据上一章的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做出假设推导,以此提出文章的假设。然后在前文文献综述和假设推导的基础上,详细说明选择样本及依据、定义的变量、模型的构建、研究的方法等内容。
第 4 章为实证分析。该章首先对样本选择数据做出说明,再详细介绍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以及匹配的结果,从共同支撑检验和平衡性检验两方面说明匹配方法选择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验证假设。
第 5 章为研究结论和建议。该章首先对上一章验证的结论进行总结,然后根据研究的结论和目前问题存在发展的现状提出建议,最后反思文章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提出改进方向和内容。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分析师跟踪的相关研究
分析师跟踪是指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调查预测并发布研究报告的行为,公布的研究报告通常包含盈余预测报告和现金流预测报告等。回顾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分析师跟踪通常只是作为衡量分析师对企业进行预测跟踪的人数或者券商数量,并不区分证券分析师提供盈余预测跟踪的数量和现金流量预测跟踪的数量。由于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需要的时间成本和信息搜集成本会比发布盈余预测时更高,分析师不会对每个公司都进行现金流跟踪预测,而是有选择性地对公司进行现金流预测跟踪。
Call et al.(2013)认为大约在 1993 年,美国的证券分析师开始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且只有 5%左右的证券分析师会在公布盈余报告后额外公布关于现金流量的预测报告[6]。而王菊仙(2016)研究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大约从 2002 年分析师对企业的现金流量预测产生兴趣,并逐步公布现金流预测报告,当年证券分析师会在公布盈余报告后额外公布关于现金流量的预测报告的比例为 1. 3%,而经过近 10 年的时间发展该比例增加至 47%左右[7],数据对比体现了分析师对于现金流预测的更多关注的态度。虽然在以前年度很多学者是在研究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于现金流预测的研究较少,但是近年来研究趋势上升,无论是实务人士还是学者都更加重视对现金流的管理。
学者们普遍承认分析师跟踪会引起市场的变化,但是证券分析师对企业所带来的市场反应是有所不同的。Moyer et al(1989)认为证券分析师逐渐扮演起信息中介的角色发挥“监督”作用,最先用分析师跟踪人数和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增长率关系的实证方式证明,当公司存在代理问题时,股东为了制衡管理层会对分析师寻求帮助,分析师提供给股东、投资者的分析报告作为信息中介能够发挥监督作用[8]。之后,众多学者从公司价值、投资者保护、企业融资、信用评级等各个角度实证分析师发挥外部治理角色的假设。他们认为分析师通过自身的财务方面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科学解读企业公布的财务信息等,提供企业更真实、全面的财务信息,减缓了企业和预测报告利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缓解代理问题,对企业有监管作用,促进企业发布更真实有效的信息。Miller(2006)研究发现媒体主要通过分析师对企业发布的报告来对企业的财务舞弊行为进行监督,这体现了分析师发布分析报告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和价值性[9]。
..............................
2.2 分析师选择性发布现金流预测的影响因素综述
国内外的学者们首先研究关注点放在影响分析师跟踪的关注度的因素分析上,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可以从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和信息环境两个角度进行总结。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中,Bhushan(1989) 认为分析师预测跟踪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经济资源,并且设定假设框架即所有的分析师公布的预测报告时没有差别的,都是同质的,研究结果发现证券分析师对企业的预测跟踪程度与企业资产规模、收益波动程度、外部机构投资者的所持股票比例表现为正向关系,与企业所在的行业范围和企业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表现负向关系[17]。普遍认为分析师的预测基础来源于公司披露的信息,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好、信息披露环境和程度好,那么分析师搜集信息的成本会较低,而且证券分析师公布的预测报告的准确度也较高。Lang(1996)的研究结果发现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完善的企业更容易吸引证券分析师为其提供预测服务,而且分析师为这类企业提供预测报告的盈余信息可信度更高[18],此观点被广泛认同。Lang,Lins and Miller(2004)发现证券分析师避免去跟踪预测由大股东控制经营范围和成果的公司,认为有这些特征的企业拥有较大的盈余动机和机会,同时说明跟踪关注度与公司价值有正向相关的关系[19]。在此后的研究中,关于上市公司基本特征的影响方式被广大研究者认同并广泛应用。国内学者对于分析师跟踪关注度的因素分析研究中。林小驰(2007)发现经营风险小、内部控制结构设置合理、经营成果较好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分析师的关注[20]。对于企业内外部的信息环境治理对分析师跟踪的影响分析,白晓宇(2009)研究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完善程度的企业更容易吸引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跟踪[21]。王宇超(2012)发现公司资本规模较大、经营交易额度较大、外部机构持股大、没有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可能的公司容易受分析师的跟进,而分析师不喜欢跟进一些有经营风险大、资本结构不合理、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等特征的公司[22]。
表 4-1 过共同支撑检验和非共同支撑检验的样本
第 3 章 理论分析、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15
3.1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15
3.2 研究假设....................................17
3.3 模型的构建..............................21
第 4 章 实证分析..............................................28
4.1 样本选取与 PSM 匹配.......................................28
4.2 描述性分析...............................31
4.3 相关性分析..................................32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43
5.1 研究结论..........................................43
5.2 建议......................................44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45
第 4 章 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与 PSM 匹配
4.1.1 样本选取及特征分析
大概从 2002 年起始我国的证券分析师有对企业公布现金流的预测报告,但这一行为是证券分析师有选择的挑选企业进行公布,2002 年的选择性公布现金流预测报告的比例有 1. 33%,而经过近 10 年的时间发展,到 2012 年该比例增长至 47. 25%[7]。观察文章未处理前的原始实验数据,至 2018 年我国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中有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的企业已经达到 70%左右,说明更多的证券分析师和公司重视现金流的预测,学者们也会更多关注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的经济后果研究。
文章选用沪深 A 股 2008-2018 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数据取自于万得和国泰安数据库。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1)为保证实证研究结果的可测性,将删去 ST 公司和金融保险类公司。因为 ST 公司是指一些在财务上出现了特殊的异常情形的企业,从而只能接受特殊处理对待的上市公司。而金融保险类公司的会计计量方式和盈利模式与其他行业的公司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其资本结构也与其他公司有所不同,没有办法和其他行业的公司的数据进行横向的分析比较,所以必须剔除。(2)剔除样本数据不全的公司。(3)删除在预测后期没有连续现金流预测的公司样本。(4)为了避免有一些不正常的数值对模型分析出的结果产生作用和抑制离群值的不良影响,文章将对应用到模型中的数据进行 1%-99%的缩尾处理。
表 4-2 各变量特征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国外分析师大约从 1993 年开始对现金流进行预测,而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发展较晚且缓慢,我国大约从 2002 年开始对现金流发布预测,当年分析师在发布盈余预测的时候额外再发布现金流预测的比例为 1. 33%[7],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观察文章未处理前的原始实验数据,到 2018 年该比例达到 70%左右,现金流预测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研究就基于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角度下,研究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下分析师现金流预测对税收规避的影响机制。
就目前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对于分析师跟踪和企业避税关系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不同于国外的资本市场的规模和规范程度,由于存在我国分析师现金流预测引起的重视程度低、发展相对缓慢等特点,文章研究基于中国市场经济制度分析师预测的大环境下两者的关系。当前,学者们主要是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师跟踪和企业避税的影响研究,文章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做出创新。首先,文章基于分析师现金流预测、企业税收规避、现金流管理关系更为密切的角度出发,从细化分析师预测的角度区分分析师盈余预测和分析师现金流预测,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其次,文章在方法上争取做到创新,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双重差分方法结合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 OLS 线性回归方法,能够弥补由于缺失解释变量和样本选择的误差这两个因素所带来的一些内生性相关问题。另外,文章在被解释变量的选择上考虑分析师现金流预测是基于每股的概念预测,故此选用 Benjamin(2018)的每股现金纳税衡量税收规避程度的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5],将学者们通用的避税衡量的几种方式作为稳健性检验中的替代变量,结果显示每股缴纳现金税的变量选择更适用于 PSM-DID 的研究方法,回归模型的效果更好。基于此,文章选用 2008 年至 2018 年我国沪深 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经过 Excel、stata16 等软件的初步处理后得到初始数据,尝试利用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中的最邻近一对一匹配方法挑选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在首次现金流预测之后三年和之前三年的样本,结果显示模型通过平衡性检验和共同趋势检验,再利用双重差分法来研究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分析师额外发布现金流预测报告对税收规避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