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38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体育教学论证性体育论文对于体育教学实践或理论中的某一问题,运用新的价值观或新的方法重新审视,进行逻辑性的整理与构建,做出必要的论证,从而建立新的结论。(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体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1 问题的提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 网络的硬件环境在近十几年间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在教育领域,网络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所谓网络教学, 是指以互联网为教学传输系统, 为远距离和面对面的学习者进行教学内容传播, 利用网络的特征和资源创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 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1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 学生参与性不强;重视既定知识的灌输而轻视获得知识, 对问题分析不够, 影响了教学效果,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发展,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 大多数中学已经开展了普及网络辅助教学的尝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体育与健康课却是这个普及中的例外,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众多升学考试课程中属于非主课,要想占用学校本身就匮乏的网络教学资源,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并且普遍存在着绝大多数的室内体育与健康课被其他主课所代替的现象;此外体育教师计算机水平及制作课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极个别对体育比较重视的学校, 也仅仅停留在多媒体辅助教学阶段,只是把原来复杂难讲解求示范的动作,简而明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过多的注重在如何去教学生;而对于如何运用网络辅助技术把海量的教学资源运用到体育与健康课,形成课间和课后师生及生生的交互方面的信息还处在初探的过程,对于具体内容-身体健康知识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更是少之又少。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2.1 研究目的

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之身体健康网站的构建以及网络辅助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网络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功能和作用;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有效载体,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整合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在真实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去解决仅靠“四肢说话”的呆板教学方式,把学生是主角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还可以解决教师语言上的障碍,能把说不清道不明,欲言欲止,枯燥无味的身体健康知识,通过网络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易懂易用;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资源,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是利用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的,因此在研究之前需要对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借鉴经济学中公司的生存法则,笔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网站形成了一个自己的认识前提。

………..

2 相关研究

2.1 相关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硬件环境在近十几年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软件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在教育领域,网络已经成为一个不个替代的教学工具,教师对网络的依赖已经影响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所谓网络教学,是指以互联网为教学传输系统,为远距离和面对面的学习者进行教学内容传播, 利用网络的特征和资源创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笔者利用近 1 年的时间,通过查阅与本课题相类似国内外的文献和 Internet 资料,发现这些研究在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果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开拓的领域。下面是整理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课题及其成果:主要课题包括“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实验研究》及各个子课题,上海市洛川学校开展的《运用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提高学生体育素养》项目,四川师范大学完成的基于Moodle 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河北省沧州医学专科学校进行的《Moodle 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利用》,浙江衢州高级中学开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体育新课程整合研究》,岳阳市第四中学主持的《网络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研究》。这些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借助于 Moodle 网络互动平台的搭建,拓展学校体育的育人空间;充分运用 Moodle 创造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开展学生的学习跟踪管理和引导评价;在应用网络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海量资源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

……….

2.2 存在问题

以上课题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借助于网络辅助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教学是需要建立在有一定教学情境的前提下, 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来实现协作式、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当下由于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网络教学的技能培训, 在实际的网络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无法熟练运用网络对课程进行统筹与组织,导致体育教师在掌控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均与网络教学的教育思想存在一定偏差。简单地认为引入网络教学,就是只要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转变成多媒体的语言来演示,把师生间的口耳相传改换成网络上的信息交互,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自主学习是网络教学的一大特色,目前国内网络教学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尚处于处探阶段,并没有真正为学习者提供种种有利于开展自主学习的资源。网络用户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信息发布者很难预测网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水平,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学习者来说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去理解既定知识,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些学习者就非常需要有相关知识的有深度的电子资源库来帮助他们消化基础知识。此外对于所有的学习者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这就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使他们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建构,而目前国内网上自主学习的资源远远达不到学习者实际的需求,正直接影响着网络教学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最终会影响整个网络教学的有效度。

……….

3 基于Moodle 平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辅助教学......14

3.1 Moodle 网络教学平台概述...... 14

3.1.1 Moodle 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和系统构架..... 14

3.1.2 Moodle 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活动模板......... 14

3.2 基于 Moodle 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之身体健康教........ 15

3.3 泰达国际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之身体健康网站......... 22

3.4 体育与健康课程之身体健康教学网站的功能模块..... 25

4 基于Moodle 平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之身体健康....28

4.1 体育与健康课程之身体健康教学平台的搭建......28

4.2 开发基于 Moodle 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之身体健康教学....28

5 相关工具在课程辅助教学网站中的整合与应用........30

5.1 整合的缘起..............30

5.2 整合的原则..............30

5.3 整合的对象..............31

6 网络辅助教学的应用研究

6.1 实践应用概况

泰达国际学校对所有 9 到 12 年级的学生提供选修课模式,体育与健康教学属于选修课范围。对于选修课,学校提供一星期 5 次课的教学时间。笔者在这些选修体育课的学生中,开展了两轮网络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2013 年春季为一轮,2013 年秋季学期为第二轮)2013 年春季学期,有 6 名学生选修《体育与健康》,2 女 4 男,笔者利用辅助教学网站开展了为期 3 个月的教学实践。2013 年秋季学期,有 8 名学生选修《体育与健康》,2 女 6 男,笔者利用辅助教学网站开展了为期 1 个月的教学实践。根据创新目标矩阵原理,笔者把身体健康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板块:中心课程内容--需要以面面相授的课堂形式教给学生,课程衍生内容--以网络辅助教学的形式激励学生去学习,创新课程内容--以学生自我创新学习的方式去完成。此策略的实施前提是确保课堂面对面教学为主,以网络教学为辅,把网络辅助教学主要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笔者在 2013 春季学期,利用辅助课程网站开展了急救知识部分 “心肺复苏术”的教学,主要采用了支架式教学策略。首先,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内容”模块为学生提供“心肺复苏术”的文本资料以及视频示范,让学生在课外提前预习;然后在面对面的课堂中,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训练和应用情境,接着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

结论

运用网络技术辅助《体育与健康》课程之身体健康的教学,在泰达国际学校以前是没有的,笔者通过自己学科教学的网站搭建,总结得出网络辅助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教师在网站上发布学习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来了解课堂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应的软件工具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再回到网站上去总结交流。对于普通学科而言,只是把这个教学的地点从操场或者体育馆转移到教师而已,所以由此可以得出普通学科教师依托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课程辅助教学网站是可行的。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拓展到课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内容丰富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45 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必须包括要换衣服、热身、讲解、基础动作、课堂内容、结束拉伸、总结等过程,这对于普通学科来说已经很紧,何况是体育课,如果不能在有效的时间解决好上课内容上的分配,这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辅助教学网站可以有效的把讲解和总结等过程在主体教学之前或之后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师对教学时间的应用。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2012 年 11 月,清华大学某博士生导师的一封公开信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件中,该博导因一名出色的博士生放弃科研而痛心;博士生则认为自己并不喜欢科研,所以放弃。社会舆论虽对博士生放弃科研有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但更多地表现出宽容的一面,如新华网刊发《尊重清华博士“厌恶科研”的权利》②支持这位对本专业认同很低的博士生放弃本专业科研,转而另谋职业。综合社会舆论对上述事件的观点,通过比照农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引起了我对农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题研究的兴趣。首先,作为农业院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我在思考教育事件和现象时,更易于关注农学类的学生。农学门类各专业是我校优势学科,针对该门类各专业学生的研究符合典型性调查的基本要求,研究结果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其次,上述事件体现出社会舆论对专业认同较低同学的宽容。该现象说明,社会公众已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且多数人认为教育应培养真正的“人”,教育应发展人的个性、尊重人的选择。这种舆论导向,既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理论,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最终促使我选择该选题的原因有如下两点。原因之一,研究生群体的“公开的秘密”。所谓“公开的秘密”,是在学生群体的亚校园文化中,对所学专业种种心照不宣的评价。在本次研究的访谈阶段,受访同学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学习生活,发表了对本专业的真实感受、评价了影响其专业认同的诸多因素。与此相对应,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均要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本研究旨在运用实证的方法,深入揭示农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调查对象的选择方面,候选对象有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和农学类专业研究生。选择研究生群体,是因为该群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生群体是我国高学历人才的代表及科研的力量,承担着“人才强国”的重任,研究该群体的专业认同程度更具有紧迫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博士放弃科研”事件所反应出的专业认同不高的问题,值得各科研单位切己体察,深入寻求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由此,本次农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旨在通过揭示该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现状和影响因素,更好地培养爱岗敬业的农学类科研人才。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专业认同”研究领域,现有成果的研究对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按照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划分,可分为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群体、大学本科生群体、研究生群体;按照调查对象的二级学科划分,已有高等护理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学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体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英语专业等等;有研究职业认同的,如心理咨询师;也有针对一级学科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的期刊文章,如法学类硕士研究生。但是,目前尚未有以农学门类或其各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的专业认同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丰富了现有调查对象总体,使其更具多样性。同时,根据影响本学科专业认同的因素所提出的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

2 相关研究综述及主要概念界定

2.1 概念界定

由于涉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以及“教育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概念和方法,故先厘清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首先辨析一组概念。“认同”(identification)有两种含义:“(1)个体有意或无意地将其他人或群体的特征(如行为、观点)归属于自己的过程。(2)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种防御机制,把自己模仿、比拟为某个成功的或厉害的人以减少因挫折带来的焦虑或获得满足”。①显而易见,“认同”的第一层释义更为适合本研究。第二层释义源于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现有的“专业认同”方面的研究,有一些对该学派“认同”概念做过解读并引用其为研究依据。但是,“专业认同”和“认同”的第一层释义一脉相承,故本研究选取了第一层释义。“同一性”(identity)第二层释义“人格成熟的一种状态,是一个人的根本而连续性的自我,是关于个体内部的主观的概念。”②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强调在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中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他还指出,在人的一生中有 8 个阶段,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个危机”。第五个阶段就是“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青少年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此时父母不再作为参照标准,取而代之的则是同伴。青少年需要了解自己与同伴间的异同。

………

2.2 理论基础

埃里克森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在《童年与社会》(1950 年、1963 年)一书中提出了八阶段的人格发展理论,之后又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 年)中阐述了“同一性”提出的过程。他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着重强调了青少年人格发展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埃里克森曾多次对“自我同一性”下过定义,如“自我整合的一种形式( the formof ego-identity)”,进而形成“自我同一感(the sense of ego-identity )”③。在其传记中,他又进一步将“自我同一感”描绘为“安宁之感”、“自在之感”、获得别人承认的“内在保证”④。直到《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他对“自我同一性”做了系统总结概括,“有一个时期它表明了个人独特性的意识感;另一个时期则意味着个人性格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再一个时期是作为自我综合的一种标准;另外,它还作为一种与群体的理想和同一性的内在一致性的保持”⑤。国内《教育心理学》教材对“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做了较为通俗的阐述,即“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①。

……..

3 问卷设计与实施........18

3.1 问卷设计....18

3.1.1 调查目标.....18

3.1.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18

3.1.3 问卷设计和访谈设计.........18

3.1.4 指标赋值和信度效度检验.......19

3.2 问卷实施....20

3.3 研究结果....21

3.3.1 专业认同总体现状......21

3.3.2 专业认同现状的差异分析......23

3.3.3 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27

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37

4.1 农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和影响因素.....37

4.1.1 农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现状........37

4.1.2 农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37

4.2 提高农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对策建议.........39

3 问卷设计与实施

3.1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半结构访谈为辅。本次调查期望达到的目标有三项,其一,形成较有参考价值的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其二,通过分析问卷所呈现的数据,反应出农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其三,形成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学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农业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设有农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及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等 17 个学院①。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江西农业大学一级学科代号 0901—0907 及 0909 范围内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调查单位为符合条件的研究生个体。研究所涉及的八个一级学科被安排在四所学院进行培养,分别是:农学院,包括 0901 作物学、0902 园艺学、0904 植物保护、0909 草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包括 0907 林学;动物科技学院,0905畜牧学、0906 兽医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包括 0903 农业资源与环境;共涉及26 个二级学科专业②,2011 级 115 人③,2012 级 114 人④,2013 级 127 人⑤。

……….

结论

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同学属于消极的专业行为。由于学科门类的理科特性,农学类研究生要为毕业论文获取大量实验数据。外部表现上,该群体研究生具有较多的专业行为。但是,专业行为上可细化为,积极主动的和消极被动的。前者是主动性的学习,后者是被动性地完成任务。增加积极的专业的行为应从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开始。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培养工作的开端,而保证方案的实施则尤为关键。在访谈中了解到,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为实验增添了难度,影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的并不是个案。受访研究生表示,有同学在校内、校外各有一名导师。甚至,因为实验需要,有位同学不得不在三年的研究生求学过程中,奔波于三地,师从三位导师。虽然学校和导师最大程度地为研究生协调到了科研条件,但由于折返于两地,有时不得不中断实验。类似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连续性。问卷结果也显示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仍有待提高。对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的评价,可具体表现为“对学校学科地位的认知”、“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认知”、“对师资配备的认知”、“对科研硬件条件的满意程度”。对于“学校学科地位的认知”方面上,多数同学给予了中等偏上的回答。在“学校课程设置”、“对师资配备的认知”方面,呈现出两种不同观点,一部分同学认可水平为中等偏上,另一部分同学为中等水平以下。多数同学认为硬件条件不甚理想,有同学表示“实验仪器和设备短缺是常事,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同学,都有为了做实验要去别的学院借用实验室的事例”,“这样很不方便。不是自己学院的实验室。不是什么时候想做就做的,要联系别的学院的老师,时间上也有很大限制”。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1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一步步深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编辑和出版工作的改革也在逐渐展开,从以前的单一化发展到现如今的多样化;我国的教材编写也逐步从“一纲一本迈向一纲多本”。"2001年秋,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有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在全国38个课改实验区试用”。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推动了体育教材管理的变革,随着我国多个版本体育教材的出版发行,对体育教材的研究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之一的体育课程,其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也不例外。目前多个版本的体育课程教科书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但仅仅教材的多本化是远远不够的,就如李建平(2003)所说:“新课程要求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而不是雷同重复的‘多本化’,这就要求每一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比如,有特定的适用对象,不同的学习素材,在框架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知识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以及活动形式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活动案例”。

通过对有关体育教科书、体育教材方面的研究发现,现今我国体育教材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各个版本的体育课程教科书、教材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传统教材的影响。众所周知,美国学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其竞技体育贡献良多,而且促使更多的美国人参与到大众健身相关的领域里来,他们取得的这样成就一定与其体育教材建设密不可分。因为美国将其体育与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看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并将它作为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始终贯串于整个体育教育的过程之中。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美国在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体育课程教科书、教材进行一步一步的系统规范,使得美国的中学生在毕业时在体育健康意识,体育健康知识,还是在体育健康技能和行为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因此,在比较的基础上与美国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与交流,毫无疑问的将使我们领会到美国体育教育理念方面的本质,体会美国体育教材方面的先进性,与此同时学习美国在体育教材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沟通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国的体育教材建设。

2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不少专家学者从比较体育学的角度对我国体育课程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但关于中美中学体育课程教科书比较的专题研究文献却很少,在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主题词“比较体育学”共查到4篇相关的论文,输入主题词“教材比较”共查到250篇相关德论文,输入主题词“中美教材”共查到3篇相关德论文;在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主题词“教材比较”共查到相关德论文84篇。

2. 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教材

教材是“依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所编成的,有利于师生教学活动的展幵,而有计划地编制的材料,教材包括作为主要材料的教科书以及除教科书以外的其它图书等资料”。教材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的需要,依据教育规律而编写的,为提高人才素质而供教学人员使用的材料。教材的形式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辅导材料、参考书等”。教材是“教育工作者为了方便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最终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而组织起来的一种自身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载体”。本研究的观点:教材可以泛指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写的,在此基础上编写的能够满足课堂内外教师、学生实际使用需求的教学材料。教材是教育的最核心部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的最必备工具,它尤其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狭义的教材就是课本(即教科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2. 1.2教科书

教科书是指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而编写的能够反映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戈温(Gowinl981)认为“教科书是作为教育工具的书,教科书的特性是:作为好的思维或情感的媒介;作为具有潜能可促使新事件的发生的过去事件的记录;作为思想或过程的权威记录;作为概念或知识(信息)实体的编制者;作为增加意义和丰富经验的刺激物”。本研究的观点:教科书即课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根据教育机构的要求、按照教学大纲而编写,是在学校师生教学中正式使用的主要教学用书。

2. 2相关研究文献

目前,与中美初中体育课程教科书比较研究相关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研究方法............................. 9

3.1文本选取............................. 9

3.1.1文本选取标准............................. 9

3.1.2文本选取结果............................. 10

3.2内容分析法............................. 11

4结果与分析............................. 11

4.1中美两国教科书制度比较分析 .............................11

4.1.1中国教科书制度 .............................11

4.1.2美国教科书制度............................. 12

4.1.3共性与差异 .............................13

4.2中美两版体育课程教科书的比较............................. 15

4 .2.1两版体育教科书指导思想............................. 15

4.2.2两版体育课程教科书编写............................. 16

4.2.3两版体育课程教科书框架............................. 18

4. 2.4两版体育课程教科书设计............................. 20

4.2.5两版体育课程教科书内容............................. 23

4 .2.6两版体育课程教科书编写风格.............................27

4. 3中美两版体育课程教科书编写特点.............................29

结论

(1)两版教科书在教科书指导思想和编写依据方面相似。中美两版体育课程教科书都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长为主要目的。

(2)两版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都体现了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3)两版教科书在框架结构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同。人教版的框架结构简单明了,主线突出;HK版在框架结构方面相对较复杂。

(4)两版教科书在教科书设计方面都注重图文并茂,通过运用大量图表插图和插入语来强调所学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但HK版设计的整体艺术感较强,突出了休闲、健身的体育主题。

(5)两版教科书在内容编排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在内容选取上在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内容的编排方面,HK版不受固定模式的限制,对运动项目所用到的技能进行分级,将相关技能的运动项目归类讲解,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技能联系下的相关运动项目。

(6)两版教科书的风格不同。尽管两版教科书的风格不同但都突出了本国体育课程标准的内容。人教版体育教科书学术性较强;内容全面、层次分明,各章节内容有效衔接和递进,有利于学生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整体把握;HK版体育教科书是以身体锻炼和身体健康为主线,以相关健身知识、原理和课外体育活动为支架来构建的,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7)两版教科书教科书的特点不同,人教体育教科书主要是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的,重视课程内容的展示形式;HK版体育教科书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组织的,涉及的面比较广,非常重视潜课程和课外活动内容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整本教材的学科逻辑性较差。

(8)美国体育教科书为我国体育教科书编写提供的经验和启示包括:在教科书制度方面应当加强立法、强化监督,有效协调规范化与市场化的矛盾;应当突出运动主线,有效整合各知识点和系列目标,重视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加强内容对标准的落实程度、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

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1引言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都有着深厚和广泛的理论基础。也正是由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论基础的多元性和深刻性,才使得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成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和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的是自主学习,不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是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笔者所在的地区近些年掀起了向"杜郎口中学"学习的热潮。该校正是倡导了自主学习和分组教学,才使得教学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笔者参加工作以来,深受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感觉与自己所受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可同日而语,对于90后和00后的青少年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时代潮流。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同,它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往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水平的教育教学改革,而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也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与实验的水平。

本文在梳理已有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理论及相关的体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本校两位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案例,剖析一线体育教师在真实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如何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探讨一线体育教师将如何解读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学习理念,以及怎样将自主-合作学习引入到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揭示一线体育教师的自主-合作学习观念以及其实施自主-合作的情境性,仅仅是简单的肤浅的"你投篮、我捡球,你投中、我鼓掌"式的热烈学习能给学生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以求充实己有的体育教学研究,同时为目前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1.1问题的提出

体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目标上,则强调从单一的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发展目标向以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多元目标转变,由传统的"身体运动"向"体脑运动"转变,更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整合。所以必须"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2理论解读:自主-合作学习与体育中的自主-合作学习

2.1合作学习的研究

合作学习的教育实践,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两千年前,《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合作;西方在公元一世纪时,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习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从英国传入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学生以及教师等的互动,促进学生自身的学习。合作学习认为"在课堂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有力,事实上,与同伴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此合作学习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报告,存在很多流派和不同的观点。美国的斯莱文(Slvain)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但从合作学习的文献来看,各国合作学习的实践差别很大,代表人物很多,所提出的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很多,观点也有很大区别。

我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入小组活动开始于本世纪90年代初期,从此引发了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与讨论,涌现出众多实验点,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对于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只是针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研究,以及对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再次就是对比试验研究。通过对教育教学案例进行研究的不是很多,也仅仅停留在合作学习的研究范畴,而没有将自主性放在首要位置。

2.1.2合作学习研究的两大路径

2.1. 2.1以理论探讨为本的合作学习研究

自合作学习理论提出以后,研究合作学习领域的代表人物众多,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有卡甘(Kagan, 5.)博士领导的合作学习中心,美国约翰逊兄弟(DaviW fohnsonandRogerT. Johnson)领导的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美国斯莱(Robertslavin)教授领导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小组,美国斯坦福大学伊丽莎白?科恩(ElizallethCohe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以色列沙伦领导的研究小组,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施策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我国的学者也幵始关注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代表性的有:王坦的一篇《试论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对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群体动力学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和认知精制理论是构建合作教学论的主要理论基础。王坦的《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一书,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类型和基本理念、以及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3 案例研究........................ 21-32

3.1 案例研究概述 ........................21-22

3.1.1 教学研究中的案例........................ 21-22

3.1.2 本文的体育课自主........................22

3.2 案例分析的作用及意义........................ 22-23

3.2.1 “案例研究”强调相互学习 ........................22-23

3.2.2 “案例研究”强调“专业引领”........................ 23

3.2.3 “案例研究”融入日常的教学........................ 23

3.3 案例一........................ 23-28

3.3.1 背景 ........................23

3.3.2 设计与实施........................ 23-26

3.3.3 调查问卷数据整理 ........................26

3.3.4 总结与认识........................ 26-28

3.4 案例二........................ 28-32

3.4.1 教学目标 ........................28

3.4.2 教学过程........................ 28-29

3.4.3 主要教学策略与方法 ........................29

3.4.4 课堂观察 ........................29-30

3.4.5 教学评价 ........................30-32

4 结论与建议 ........................32-34

4.1 结论........................ 32-33

4.2 建议........................ 33-34

结论

(1)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点,发挥主观能动性,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教师对活动成绩的评价要切实从对个体的差异入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对小组的评价要将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都列入评价,对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的一员,自己的努力与小组集体的成绩和荣誉密切相关,这是开展自主-合作的内在激励机制。

(2) 开展自主-合作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长此以往,就会实现对学生自主性的强化,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思路,使其与新模式相协调。

(3) 自主-合作学习的合作模式可以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学生可以自愿组合小组,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分组,也可以根据完成教学目标的不同分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利益最大化。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并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监督和评价的作用。

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笔者通过对湖北省巴东县内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等进行调查和研究,意图找出以下有关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的答案:

(1)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情况如何?

(2)巴东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情况如何?

(3)巴东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4)如何能更好地在巴东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研究的意义

人在成长中随着所经历的事物逐渐增多,思维却被逐渐禁锢,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学校教育是承载教育人的重要部分,加上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教学应该也必须要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培养主要就体现在各学科教学中。体育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其带给学生的有理论知识,有情感体验,有广阔的视野空间,有身体活动,还有大量的实践机会,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湖北省是全国的教育大省,农村中小学数量极多,巴东县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县内农村中小学大部分条件恶劣,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发展滞后,体育教学模式单调,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能让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对巴东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尤为迫切。因此,笔者在本研究中将在体育教学论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巴东县的农村中小学关于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作出有效的分析,从而希望通过研究结果能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来帮助该地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体育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笔者查阅了近70篇有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研究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最早是经济学家提出用于技术的改进方面。对于创新能力的定义,目前国内普遍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这种观点概况比较全面,不单强调了思维,还强调了实践操作的能力。王振民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本文摘自无忧论文网,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org专业提供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留学生论文格式参考,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发奋学习和社会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能力,是在创新过程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此观点强调了环境和教育对培养创新能力的影响。朱大为等人认为创新能力是要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开动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气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包括了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质疑思维和横向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创新特质的思维,它包括五种特质:一是流畅性,二是敏锐性,三是变通性,四是独创性,五是精密性。创新思维的五个特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交融发展,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气林顺治提出创新思锥是有创见性的思维,通过创造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姜辉军、叶丹提出创新思维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新境界的意识活动。它不模仿既有方法、重复已有结论,而是在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做出了新开拓、解决了新问题,其结果是实现了知识和信息的增值。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6-19

3.1 研究对象........................... 16

3.2 研究方法........................... 16-18

3.2.1 文献研究法........................... 16-17

3.2.2 观察法........................... 17

3.2.3 问卷调查法........................... 17

3.2.4 访谈法 ...........................17

3.2.5 数理统计法 ...........................17-18

3.3 研究内容 ...........................18-19

4.研究结果与分析........................... 19-25

4.1 教师和学生对体育教学........................... 19-21

4.2 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21-23

4.3 培养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学环境 ...........................23

4.4 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评价........................... 23-24

4.5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 24-25

5.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5-28

5.1 学生与教师对创新能力的认识不足........................... 25

5.2 教学思想观念与实际教学脱节........................... 25

5.3 体育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5-26

5.4 体育学科不受学校重视........................... 26

5.5 体育教学资源的匮乏........................... 26

5.6 没有完善的关于创新能力培养 ...........................26

5.7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 26-28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巴东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陪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该县实际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对该县农村中小学今后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所参考和指导:

教育部门应多组织学生和教师学习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让学生和教师充分认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认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了解和掌握创新的有关方法和技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插上翅膀。

制定教学计划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育思想的执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模式的搭配等等都需要体育教师来完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起到了关键作用。思想决定着行为,体育教师对当前的体育教育和教学思想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而要能更好的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依托于教师教学思想的执行。

当前,许多著作、研究报告、指导文件、计划方案、教材资料开篇强调都是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可见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立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确保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等等,这些观念都须要体育教师在思想上有深刻地认识。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时设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选取适合完成这个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切实将体育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与实际教学集合起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去引起学生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新。

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休闲的形式,将会是未来体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大学校园也已经开始兴起。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使他们成为领导未来社会体育文化潮流的先进群体。由于缺乏正确的休闲体育价值观念,于是就出现了迷信、赌博、酗酒等恶性习惯,这种休闲行为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中国的休闲历史短暂,对于什么是休闲体育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人们的休闲质量,也将影响人们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的、全面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正确的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如何正确的开展休闲体育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休闲教育在许多发达的国家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如,美国对休闲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的休闲学术论文可以追溯到1811年。在西方,休闲教育是始自入幼儿园之前到退休之后的终生教育,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而在我国具备休闲特色的教学目标体系尚未完善,休闲体育教育还处于实施和探索阶段。休闲体育的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弥补传统体育教育缺陷的需要,我国高校应该加强休闲体育教育的实施。

1.1.2 研究目的

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时间和机会大大的减少,加之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给人所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开始越来越寻求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缓解压力、增进身心健康、度过休闲时间。研究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高技能的特殊群体,在高校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自己支配的余暇时间多,学习环境宽松,学习时间有弹性,体育需求个性化等,理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休闲体育响应当前体育文化发展改革的要求,丰富体育文化生活,加强人际交往的关系,对增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们的个性化、社会化的发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休闲教育更应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教育发展过程,它能促进人们在休闲中形成自我决断的意识和能力,使人们更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来丰富生活,因此本论文对研究生的休闲体育状况进行调查,以便积极地引导高校研究生文明、健康、科学的参与休闲体育的活动,提升研究生群体的休闲品质和休闲素质,帮助确定休闲生活中自己的位置,并在其中体验感悟生活的乐趣,全面健康地发展。

1.1.3 研究意义

休闲体育将在今后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体育的一种形式,能使研究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但是我国对硕士研究生休闲体育整体状况的关注还比较贫乏,甚至研究生群体自身都忽视了休闲体育这个问题,自觉而有意识的休闲体育的教育几乎为零,因此本论文通过调查山东省高校研究生目前的休闲体育现状,并分析和整理对研究生休闲体育的各个影响因素,提出适合研究生休闲体育发展的教育对策,提高研究生的个人生活状态,对我省研究生今后的休闲体育发展有较大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总库平台,以休闲体育为篇名,以 1989 年-2011 年为年限共搜到 1145 篇文章,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1069 篇,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1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 篇。在搜索结果中,以教育为篇名进行二次检索,共搜索到 56 篇,占总数的 4.9%。现将有关文献资料归纳如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六所普通高校的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Internet 网查阅大量关于休闲体育,休闲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 1000 余篇,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为本篇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对本研究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 问卷调查法

在搜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整合、修改和审核。对山东省二十几所普通高校按地域划分,抽取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六所高校的普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 600 份,回收调查问卷 564 份,回收率为 94%,其中有效调查问卷 531 份,有效率为 94.1%能满足本篇论文研究的需要。具体数据见表 2-1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4-34

3.1 高校研究生休闲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14-24

3.1.1 休闲体育的余暇时间和活动频率分析 ............................14-16

3.1.2 休闲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分析............................ 16-19

3.1.3 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19

3.1.4 休闲体育的组织形式 ............................19-20

3.1.5 休闲体育活动的场地............................ 20-22

3.1.6 参与休闲体育的心理体验............................22-23

3.1.7 休闲体育消费情况的分析............................ 23-24

3.2 影响高校研究生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因素分析............................ 24-26

3.3 发展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26-34

3.3.1 开设适合研究生休闲体育教育的课程............................ 27-30

3.3.2 加强和完善休闲体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30-31

3.3.3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休闲水平............................ 31

3.3.4 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利用 ............................31-32

3.3.5 营造良好的高校休闲体育文化氛围............................ 32

3.3.6 培养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 32-33

3.3.7 拓展休闲体育的时间和空间............................ 33-34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34-35

4.1 结论............................ 34

4.2 建议 ............................34-35

结论

1.绝大多数研究生拥有充沛的余暇时间,但是用于体育锻炼、放松身心的休闲体育时间较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呈现频次较低。

2.研究生在休闲体育项目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男女各有不同。男生倾向于强度较大、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女生倾向于强度较小、对抗性较弱的体育运动项目。

3.组织参与形式上,大多学生喜欢和同学、朋友参与集体运动,参与社团、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等的人数较少。

4.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还不能满足研究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需要,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群体休闲体育的开展。

5.研究生普遍认为参加休闲体育活动能够愉悦身心,增强身体健康,保持身体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6.研究生的休闲体育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结构中以购买实物消费为主,而参与型、观赏型体育消费相对较少。

7.影响高校研究生参与休闲体育影响的主要是个人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没有养成运动习惯、家人、同学和朋友以及媒体等因素、体育场地的设施不足、缺乏休闲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缺乏专门人员指导、休闲体育的组织形式

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1. 前言

近几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青少年的体质监测结果呈“负增长”局面,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何让青少年拥有更强健的体质,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在未来是最具备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全社会课题。最值得关注和需要加以改善应对的,是青少年体质的变化,体育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1.1 研究背景

在中国,教育一直都被视作是强国之本,国家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目前在我国对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体制一直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即指对适龄的儿童、少年实行一共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指六年小学加上三年初中或是五年小学加上四年初中的学制。在近些年,国家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模式,也陆续尝试了一系列的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改革,涵盖了“德、智、体”等诸多方面的新试点,逐步推行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旨在对青少年的学习教育的改革中寻求一个相对合理、平衡的发展方向。然而,我们国家在近几十年发布的几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结果显示出,针对各年龄层青少年的体质检测结果却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并且下降的势头是阶段性的,许多问题相继浮出水面。

从整体看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和体质健康的状况均不容乐观。有数量越来越庞大的中、小学生群体出现了过度肥胖导致的体重超标、营养过剩,裸眼视力下降严重、近视率高发,抵抗力下降、经常生病,以及包括肺活量、速度、耐力、爆发力在内的一些重要的基本身体素质指标都亮起了红灯,更为严重的是部分青少年还呈现出性格孤僻、自闭,性情焦躁、情绪极端化等心理问题,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org有专门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板块,提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师论文发表。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现象都给我们狠狠敲了一记警钟。对于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处于黄金发展时期,在身体素质的培养及性格的养成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对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体质状况进行监测,对他们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已经存在和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1.2 中外相关研究综述

时至今日,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方面积累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知识,更让这些国家的中、小学生群体的体质状况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的顾拜旦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不够健康,这个国家就不会有前途”。许多西方国家早就启动了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监测和体育锻炼成效的研究工作,延伸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和深度了,并取得了长足的成效。西方国家已经逐渐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及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都在教育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尤其在体育与体制的相互融合方面更是取得了质的飞跃,跃上了新的台阶。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加以鼓励促进中、小学生群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使中、小学生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体质和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国,这项工作启动得比较晚。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手段

2.1 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调查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对武汉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学校内外开展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的剖析现状,找出其中多方面多范畴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揭示与这部分中、小学生校内外体育锻炼行为息息相关的主要因素,并围绕这些不利因素探讨已经存在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言。本文立足于以上分析和探究,广泛借鉴和对比国内外相关资料的研究成果,为摸清武汉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体育锻炼现状和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提供理论参考和客观依据。在武汉市选取了青山(工业圈):武汉市钢城第九小学和武汉市钢城第十一中学,武昌(文化圈):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卓刀泉中学,汉口(商业圈):武汉市育才小学和武汉市第二中学,这三个区域共 3 所小学和 3 所初中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与手段

2.2.1 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大量查阅 50 多项中外有关中、小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方面的书籍、论文、报纸,并进行分析检索和系统的梳理,广泛收集和了解与本文研究主体相同的理论依据和经验。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原理,遵循社会学问卷指定的原理和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客观有科学依据的调查问卷,在武汉市选取了青山(工业圈):武汉市钢城第九小学和武汉市钢城第十一中学,武昌(文化圈):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卓刀泉中学,汉口(商业圈):武汉市育才小学和武汉市第二中学,共 3 所小学和 3 所初中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在每一所学校里均选取 100 名学生填写不记名调查问卷,六所中小学校共计选取男女中、小学生共计 600 人,采取当场发放和当场回收的方式,然后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有效检验,以收回的有效问卷作为统计依据来进行分析。

3. 武汉市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22-40

3.1校内外体育锻炼调研情况说明........................... 22-23

3.2校内外体育锻炼的热衷程度........................... 23-27

3.3校内外体育锻炼的花费时间........................... 27-32

3.4校内外体育锻炼的组织方式........................... 32-34

3.5校内外体育锻炼行为的运动强度........................... 34-35

4.校内外体育锻炼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0-48

4.1余暇时间支配方式调查........................... 40-42

4.2饮食习惯及营养结构调查........................... 42-44

4.3 武汉市小学生及初中生睡眠情况调查 ...........................44-45

4.4体育锻炼场地及器材使用情况 ...........................45-48

5. 结论与建议........................... 48-52

5.1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48-49

5.2 升学考试竞争压力大”........................... 49

5.3 余暇时间“被培优、被学习”........................... 49-50

5.4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数...........................50

5.5 体育锻炼场地和器材不能满足需要........................... 50-51

5.6 不足之处 ...........................51-52

结论

武汉市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增强中学学生体质的要求,在各个小学和初中都大力宣传和落实增加体育课教学的学时,但在相应的体育教师的配备方面却较为忽视。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里,体育教师的人数配备是最少的,也是最不被重视的,学校对文化课程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些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师的引进和需求是最为庞大的,常常因此挤占了原本基本的体育课教师人数和专业性要求。

据了解,在有的中小学校里,学校把更多的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投入到了主干文化课程中去了,原本应该由专业的体育教师来完成的体育课教学,甚至是由一些其他科目教师兼任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来代替的。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可取,非体育教育专业的兼任教师缺乏专业的体育学科知识,不仅不能很好地教授给中小学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指导专业的体育锻炼,而且也为日常体育锻炼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是中小学生在这种上课环境下有受伤的可能性,更是违背了当初中小学开设体育课,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改善和提升体质健康状况的初衷。另外,还有的中小学里,由于办学经费的限制或是正式编制方面的原因没有办法聘任正式的体育教师任职,而是改由外聘、临聘教师来承担中小学生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但这些代课的教师通常都在学校待不长,随意决定去留流动性太大,无法系统的掌握和了解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特点和现状。

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

田径运动被誉为运动之母,是由走、跑、跳、投等运动技能组成的实用性很强的身体锻炼手段,同时也是其他各个运动项目的基础。经过长期的田径训练能全面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等各种基本运动素质;田径运动构成了各个运动项目运动技术的基础,同时以田径训练为主进行的身体素质训练还能够有效的防止和减少运动伤病,因此,田径运动被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重要的训练手段,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锻炼效果。田径课程是体育院系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1997 年,原国家教委在制定《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时,曾对全国各地体育界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必要性”及其“地位”。调查结果表明,田径课程在这两项指标上都排列榜首。这充分说明了田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

1.1.2 田径运动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不断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长期坚持系统的田径运动训练或参加田径运动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体的代谢水平、增强各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促进身体的发育、使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在基础教育阶段,田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是构成了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结构,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能的重要手段。田径运动包括的项目众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练习方式,并且田径运动使用的场地器械较为简单,在长期的坚持下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田径内容也是作为中考和高考体育加试的重要内容,全国各省市的中考、高考体育加试的内容都包括实心球、铅球、百米、八百米、一千米等田径项目的测试内容,所以各个中小学也都非常重视田径内容的学习。在学校体育当中,通过在田径课上的学习与练习,能够有效的发展学生速度、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田径运动的兴趣。通过田径运动的练习能够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各种心理挫折和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果敢、坚强、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意志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意识和行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1.3 教育方针的转变要求不断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2003 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在新的《课程方案》当中,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不仅仅局限在培养体育教师或运动教练的范围内,同时也将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能力和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之一,从而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范围得到拓展。我们要明确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不但是培养体育运动技术的教育者,更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规律和社会体育指导规律,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全面发展上有所专长。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使用文献数据法查阅大量文献数据,精读有关专业、专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等方面专著、文献等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本文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检索中国知网、图书馆的相关资源进行全面搜索,获得了最新的全面的数据,对所研究领域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目的,通过初步调查了解当前河南省各个高等院校田径专选学生的培养现状,在对田径专选学生培养目标和田径专选课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调查问卷、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教师调查问卷。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其专业素养的现状,对田径教师的问卷了解当前田径专选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19-39

3.1专业田径专修课现状分析........................... 19-30

3.1.1专业田径课程设置现状........................... 19

3.1.2专业田径专修教师的基本状况 ...........................19-21

3.1.3专业田径专修课教学大纲的现状........................... 21-22

3.1.4专业田径专修课课程目标........................... 22-24

3.1.5专业田径专修课教学内容现状........................... 24-26

3.1.6专业田径专修课教学形式与方法........................... 26-27

3.1.7专业田径专修课评价体系的现状........................... 27-29

3.1.8田径专修课教材使用情况的现状........................... 29-30

3.2 对策研究........................... 30-39

3.2.1 调整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30

3.2.2 田径专修课教学内容的发展对策........................... 30-32

3.2.3 建立综合性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2-33

3.2.4 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 33-36

3.2.5 完善田径专修课教材的建设........................... 36

3.2.6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36-39

4 结论与建议........................... 39-41

4.1 结论 ...........................39-40

4.2 建议........................... 40-41

结论

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田径专门人才,尤其需要能够胜任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田径专门人才。田径专门人才的专业素养是将来接受社会挑选的重要竞争力,为了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对新型体育人才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课以培养复合型的体育人才为指针。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情意素养。在专业知识素养中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的各专业知识的短板是客观存在的,田径专选的学生要努力的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田径专选学生的各专业技能的发展各有不同,各专业技能的发展不突出。田径专选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田径专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突出教学能力的培养,专选学生要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贯穿在整个专选的学习过程中。田径专选学生专业运动技能、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都有待提高。所以田径专选的学生要注重各专业技能的提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田径专选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态度端正。大多数学生对待田径专选的学习是充满热情的,有了强有力的动力系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学习的效率也会相应提高。且对于今后的工作抱有极高的热情,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

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以实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的首要任务,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质地飞跃,体育教师教育业有很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新兴学科,与体育学科相关的课程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比如现代商业体育、运动生理学、体育经济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康复、运动竞赛学等课程;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体育高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推动体育这个学科更加全面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使得基础教育方面的关注不可避免的减少了。同时由于培养的大批高端体育人才暂时不能完全被社会需求所吸收,也造成体育人才的断层现象,以及体育教师资源的浪费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基础教育教学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但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主要单位:在课程结构、模式上却经久不变,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对体育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基础教育教学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依旧显得十分匮乏。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的分离和整合已成为目前体育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实现两者的衔接,成了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是人生的第二道港湾",学校体育如今存有不少的问题:在体育教师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中,对高等教育的体育学课程"只做表面功夫"、"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等问题一直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培养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何种途径来解决?对教师来说,他们目前所能参考的只能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即为施教的依据;对学生来说,体育课程目标能够引导其进行计划性学习,进行教学评估。"可是这个课程目标谁来设定,该怎样设定也是一个问题。加之,就体育学科相关问题该如何进行改革依旧没有有效地指导方针。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分离问题的暴露。关于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需求之间如何实现较好的整合被推上日程,需要被有关部门重视,并给予正确的政策指引和资金投入。

做好体育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的整合,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水平满足基础教育对体育教师的基本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的顺利发展,为中国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1. 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及基础教育院校的体育教师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到三年的体育教师最为理想。为了便于研究,访谈对象是湖北、四川两省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借助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相关的人际优势以及自己已经毕业并参加工作的本科同学、他们年龄相仿的同事以及他们的"师傅"们进行访谈。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学校体育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随着产生了。其中体育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体育需求之间无法整合的矛盾,愈演愈烈。要想实现体育强国目标,使得学校体育良性发展,必须改变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和基础教育相互分离的现状。

1.3. 2研究意义

作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质量需要进行改进和提高。论文将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基本途径。论文将着重研究体育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体育需求之间的整合问题。

2.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需求的分离

2. 1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学需求的现状

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是高师院校体育教师培养的首要任务之首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有了质地飞跃,体育专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新兴学科,与体育学科相关的课程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比如现代商业体育、运动竞赛学等课程;一方面推动体育这个学科更加全面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使得基础教育方面的关注不可避免的减少了。同时,由于培养的大批高端体育人才暂时不能完全被社会需求所吸收,也造成体育人才的断层现象,以及体育教师资源的浪费问题。但是教育院校一直被称作为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机构。

在对体育学生课程结构安排上依旧沿用以往经久不变模式,对基础教育学校体育需求缺乏深入了解,无法对体育教师培训中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于是这两种之间出现了分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基础教育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也更多样化,分离的趋势也显得越发严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的分离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阻碍了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和基础教育需求的整合已成为地方高师院校和基础教育工作中重要问题。

3. 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需求分离.............................17-22

3.1 产生了两个领域,两批专家.............................17

3.2 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隔离加剧............................. 17

3.3对中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要求............................. 17-20

3.3.1 构建新的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18

3.3.2 强化体育人才的专业认知............................. 18

3.3.3 强化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18-19

3.3.4 体育教师培养中要把握好课余体育............................. 19-20

3.3.5 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方式............................. 20

3.3.6 发挥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优势............................. 20

3.4 加剧了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的发生............................. 20-22

4. 促进高等学校体育专业培养.............................22-29

4.1 应对基础教育学校体育需求.............................22

4.2 制定继续教育目标.............................22-24

4.3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24-25

4.4 体育教师入职以后较快的进行其角色转换............................. 25-27

4.4.1 增强主动性,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5

4.5 参考教育部安排适当的体育教学计划............................. 27-28

4.6 基础教育学校应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28-29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29-30

结论

论文分析高等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和基础教育学校体育需求相背离的问题所在:第一、制度课程是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学需求分离的主要根源;第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历史原因形成的"二元结构";第三、社会的迅猛发展不断地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体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异变;第五、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进而提出了针对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分离问题的六点策略,分别是:第一、根据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的需求实际情况,重构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第二、制定继续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师的再教育;第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了解程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第四、体育教师入职以后快速的进行其角色转换;第五、参考教育部的《〈评估方案(试行)〉》有关规定,安排适当的体育教学计划。第六、基础教育学校应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做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体育的整合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师教育,加速未来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而且可以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更能为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2018年体育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1前言

功能训练方法是一种新兴的运动训练方法,美国研发了一系列与身体功能训练相关的书籍、器材、训练方法与手段,培养了大批专业教练。本论文围绕运动功能训练“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4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功能训练对应国外的英文是“ Functiona 1 training ”,本研究在功能训练前加上“运动” 一词来限定是为了与康复功能训练相区分。

1.1探索功能训练的定义与发展

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与演变。20世纪60—70年代,前苏联matveev的周期训练理论、Jakowley的超量恢复学说、马拉松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方法、等动力量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等,这些训练方法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训练理论,也促进了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高。20世纪70—80年代,各种科学的应用引发了训练方法的重大变化。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体育界的应用,使教练员们可以更好的利用科学手段来监控训练,训练方法与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更新和改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抗阻训练、超等长训练、核心柱训练、体能训练、平衡训练、悬吊训练、能量再生训练、功能训练等,这些具体的训练方法为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随着国内外赛事的激增,教练员及科研人-员发现,某些耐力训练、周期训练、高原训练方法等己经不能充分适应比赛的需要,运动员在全年或一段时间内需要达到多次最佳竞技状态,超量恢复并没有出现成绩的提高阶段或效果不显著。同时,体坛大龄化冠军、人独揽多枚奖牌等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最经济科学的训练方法来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呢。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需要我们在其定义、形成和发展上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充实和发展我国运动训练理论。而在国际上,外国教练员与冠军们都在提倡并运用功能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这引起我们的兴趣,有必要探索国外功能训练理念和原理。

1.2理清功能训练的原理研究

功能训练首先应该明确其运动原理。拉马克提出:生物改变旧的器官或产生新的痕迹器官以适应生长环境,继续使用这些器官,这些器官越用越发达,不用的器官退化或消失。就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的关系而言,人体功能“用进废退”与运动损伤康复都需要我们研究功能训练方法的原理与原则。体育锻炼中的“用进废退”,“进”是指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身体肌肉骨豁等器官的形态和机能得到改善,“退”是指当人们停止体育锻炼或根本不锻炼时,其原来发达部分会逐渐消退或器官的某些功能没有被有效幵发的现象。

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其同一器官要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消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这时将有新的物质和能量补充到机体中,这些新的物质和能量就是熵流(des)。当人体器官的总熵ds=dis+des>0时,人体器官的耗散结构就会向有序的方向转化,如出现肌肉体积增大,骨密质增厚,心肌的每搏输出量增加等;当ds<0时,人体器官就会向无序方向转化,原来发达的器官会出现退化、损伤甚至病变等。

2文献综述

2. 1国外关于运动功能训练方法的研究

功能训练主要发源于美国,国外的学者、教练或机构都有非常独到的研究。M.L.Palmer 和 J.E.Toms (1992 年)在《Manual For Functional Training》中为伤病残患者提供功能训练的日常康复活动方式,他认为这些功能训练活动对患者或健康人都是有帮助的,主张将功能训练用于日常活动。这是较早提出将功能训练与生相活结合的理念。Steven R. Tippett 和 Michael L. Voight (1995 年)在《FunctionalProgressionsFor Sport Rehabilitation》中为运动员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计划,以帮助运动员回到健康的运动环境,作者主张将功能训练应用于体育康复中去。以上这些资料并没有在体育方面对功能训练做实质性的定义,只谈到了功能训练思路和具体训练方法的组合,因此这个阶段可以算做功能训练的早期探索。

Cook (1997)在《Functional Training For The Torso》中提出运用功能训练方法来锻炼上下肢的观点,并且他还具体示范了相关功能训练动作。Dale F.Blair (1999)在美国的高校中将功能训练、力量训练和传统的体育训练活动做了实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功能训练模式中的药球训练在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训练均无显著性差异。Dale认为功能训练是一系列练习形式的功能活动,这些功能活动包括多平面、矢状面和额状面的活动。JC Santana (2000)认为功能训练是一系列使身体与使用的动作模式相一致的训练活动8。2009年他在第三届体能训练专家论坛上结合相关器材介绍了功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他提出训练就是评估,评估也是一种训练,训练是反复的测试,功能性评估是训练的组成部分。功能性评估包括:单腿进阶、深縛进阶、箭步蹲进阶、俯卧撑进阶、仰卧上拉进阶、旋转进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8-20

3.1 研究对象............................ 18

3.2 研究方法............................ 18-20

3.2.1 文献资料法............................ 18

3.2.2 访谈法............................ 18-19

3.2.3 实验法............................ 19

3.2.4 数理统计............................19

3.2.5 逻辑分析法............................ 19-20

4 分析与讨论............................ 20-54

4.1 功能训练理论概述............................ 20-31

4.1.1 功能训练释义............................ 20-22

4.1.2 功能训练的科学意义............................ 22-23

4.1.3 功能训练的形成与发展............................ 23-25

4.1.4 对功能训练原理的认识............................ 25-27

4.1.5 功能训练与非功能训练的对比............................ 27-29

4.1.6 功能训练的初步分类............................ 29-31

4.2 不同身体部位的功能训练方法............................ 31-43

4.2.1 核心区功能训练............................ 31-36

4.2.2 肩关节及上肢功能训练............................ 36-39

4.2.3 髋关节及下肢功能训练............................ 39-43

4.3 专项功能训练方法设计............................ 43-54

5 结论与建议............................ 54-56

5.1 结论............................ 54-55

5.2 建议............................ 55-56

结论

运动功能训练是以人体结构为基础,主要运用三个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神经学)指导三个系统(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在三个平面(额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上结合专项特点进行运动的活动,它强调全身动力链的传递活动。

功能训练的科学意义有:充实原有训练方法,促进竞技成绩的增长,降低损伤,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功能训练起源于康复领域、发展于体育领域、结合于生活领域。其应用范围随着人类的认识与活动而扩大,而训练方法随着体育项目的差异而“细化”,开始出现了专项的功能训练方法。

运动功能训练遵循多平面、多关节、多本体感觉的训练原理。功能'训练注重结合专项特点要求训练的连续性、规律性和不可分割性。

人体功能训练方法主要以功能训练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核心区功能训练方法、肩关节及上肢功能训练方法、髋关节及下肢功能训练方法等,并设计出专项功能训练方法。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