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体育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以研究体育一般规律为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体育的产生和发展、特点和作用、目的与任务、制度与手段,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锻炼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体育组织管理、学校体育、幼儿园体育、厂矿企业农村体育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体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体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发展跟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要跟德育、智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实现综合的发展。学校教育体系应该跟社会紧密的配合,为社会输送人才,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在体育发展中,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发挥着动力源泉的效果,也是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我国的体育事业提出了通体的要求,并将青少年体育教育作为了体育教育的根本,要充分发挥后备人才的作用,不断的拓宽人才的发展方向,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上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以遵循,保障我国有更多的体育储备力量。在 2001 年 4 月我国进行了体育发展战略相关的讨论会,在会上将后备人才的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认为这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重中之重。在我国排球发展的过程中,排球训练中的经费已经成了最大的问题,很多地方因为经费缺失导致队伍在建设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地方并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所以说我国的排球人才培养中还是存在众多的问题,要特别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不断的提升我国排球竞技水平。前国家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徐利主任指出:当前全国排球一线专业运动员男女加在一起也只有 300 多名,还缺少大量的后备人才。在 2013年全运会排球项目小年龄组的比赛队伍中,已经有 4 支中学队伍参加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在专业排球俱乐部、国青队以及国家队中都可以见到从中学选拔的运动员,中学生运动员已成为我国排球后备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排球运动队的发展非常重要,学校要不断满足教学和体育教学的要求,注重对排球人才的挖掘,促进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
1.2 研究意义
鄂尔多斯市中学生排球队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在自治区和全国比赛中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还没有关于鄂尔多斯市中学生排球队现状的研究,本文对参加 2014 鄂尔多斯市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的队伍进行调查研究,力图通过对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情况以及训练、比赛等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建议,为促进鄂尔多斯市中学排球运动队的建设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青少年排球体育训练中很多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庄严、张肠在《希望的田野一一记广西中学生排球发展状况》中对广西省排球的发展做出了分析,并针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对当地排球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既看到了广西省排球发展出现的问题,也对发展中突出的优点进行了肯定,当地普遍采用的校企联姻的方法对排球训练的发展有很好的效果,并很好的解决了经费问题。队员在训练中能够不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成绩的发挥。谢霞在自己的论述中对相关的体育培训模式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对运动员学习、生活、训练进行统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统筹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并能够促进其全方位的发展,课余时间训练制度的普及成为统筹学生发展的根本手段,它能够促进我国体教结合体质的发展,在后备人才的输送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并且也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机制的完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鄂尔多斯市中学生排球队现状。选取鄂尔多斯市 19 支运动队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运动队的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阅读有关的专业书籍,收集到了有关中学生排球队的论文资料 100 多篇,并通过 internet 网和各种新闻媒体搜集了我国关于中学生排球运动队建设的相关政策及文件。以此为基础,对当下的理论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对本文的写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中通过对鄂尔多斯市14所中学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如(表2.1)。依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70%以上为非常好,本问卷的回收率全部超过了标准,并且此次的问卷为随机发放,问卷可以满足研究需要。问卷信度检验: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对问卷采用了重测法进行了信度检验。在发放问卷3星期后,又对调查对象中一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发放了问卷,对两次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系数,其中教练员问卷R=0.87,运动员问卷R=0.89。证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的效度检验:为了确定问卷内容和结构的有效性,在发放问卷前特请了十名专家对问卷进行内容和结构的效度审核。结果如(表2.3,表2.4)认为教练员问卷内容效度合理以上的有10人,占100%。认为问卷结构效度合理以上的有9人,占90%。认为运动员问卷内容效度合理以上有9人,占90%。认为结构效度合理有10人,占100%。说明问卷的内容与结构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设计合理。
……….
3 结果与分析....11
3.1 鄂尔多斯市中学排球运动队基本情况.....11
3.2 教练员的基本情况.....15
3.3 运动员的基本情况.....22
3.3.1 运动员身高情况......22
3.3.2 运动员参加排球训练动机......22
3.3.3 家长对排球训练的态度..........23
3.3.4 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情况..........24
3.3.5 运动员输送情况......24
3.4 训练和比赛情况.........25
3.4.1 中学排球运动队年训练计划制定情况.........25
3.4.3 参加比赛情况..........27
3.4.4 比赛成绩..........28
4 结论........29
5 建议........30
3 结果与分析
3.1 鄂尔多斯市中学排球运动队基本情况
排球队伍建设对于排球训练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意义,但是起基础作用的还是球馆建设,是保障正常训练的前提。显示调查的 19 支鄂尔多斯市中学排球运动队,来自 14 所不同的学校,在这当中 10 学校建有一座室内训练场馆,4 所学校没有室内场馆,场馆的建设已经完成 71.43%,每所学校都有力量房。这对于训练场地的问题解决意义重大。在场馆建设方面,大多数人对于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不过因为场馆建设受到资金影响,设备落后和老化问题是评价度不高的主要因素,在后期的建设中应该积极推进场馆建设,对排球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物质支撑。例如鄂尔多斯市第三中学每年对于场地设施的投入大约有 17 万,其他学校在场地设施上只能保证基本的训练用球,没有其他的投入。从以上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到,鄂尔多斯市中学运动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拨款是其发展的基础,如果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将导致学校的教学和训练成为空话,机制的形成也不会得到良好的支持,所以说学校拨款支撑下的机制建设还是单一的形式,并不能形成系统的资金来源机制。由此看来,要不断加大对社会资金的吸取,尤其是商家的赞助和个人的自筹,这些都是社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只有在这些渠道的帮助下,才能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回报。鄂尔多斯市部分地区的经济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在社会的资金利用方面也存在困难,这是当下本地区面临资金问题的主要因素。
……….
结论
4.1 鄂尔多斯市各中学排球运动队有较好的体育场馆设施,在经费上有 14 支队伍是凭借学校给予的拨款,5 支队伍是自筹经费,经费不足且来源单一;在运动队的管理上形成由校领导和体育管理科领导进行监管,由教练员全面负责运动队的管理模式。已有良好的各级、各类奖励制度,但执行不够。梯队建设不够完善。
4.2 教练员以青年教师为主,年龄构成比较合理;教练员大部分为本科学历,但职称偏低初级职称教练员占到总数的半数以上,中、高级职称人数较少,同时科研能力不足也是造成职称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执教年限上 5 年以下有 19 名教练员,兼职教练员20 名,均占教练员总数的 60%,执教经验不足和工作精力不能完全投入到训练中。各队教练员带队动机非常清楚,但是缺乏培训,多数教练员对自己的待遇满意,工作热情高涨。教练员在运动员选材上主要采用的是“凭经验”、 “排球基本技术测试”、“低年级学校输送”这 3 项来进行选材。
4.3 身高情况上男子身高 180cm 以上的占 66.38%,女子身高 170cm 以上的占 74.47%运动员的身高情况不错。运动员具有正确的训练动机,多数家长支持子女进行排球训练,学习和训练的平衡发展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矛盾。运动员出路单一,输送目标全部是高校高水平队伍。
4.4 有 8 支中学排球队制定了年度训练计划可以做到全年训练,超过半数的运动队是采用阶段训练计划,在训练计划的制定上能够制定较为系统和合理的训练计划;多数运动队每周能够有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部分运动队的训练较为松散。各队训练队的内容主要以技战术训练为主,缺乏心理素质训练,运动队参赛情况较差。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有研究资料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连年下滑,肥胖率、近视率连年上涨,而在“速度、柔韧度、耐力、爆发力以及心肺功能等直接反应人体体质和健康的多项关键指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长期关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毛振明教授就曾用三个字予以概括,即“软、硬、笨”,主要是指手臂、腿部、腰腹部肌肉力量差,关节僵硬易伤,身体协调能力差。因此尽快着力改善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也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未来和希望。羽毛球运动集娱乐性、观赏性和对抗性于一身,实施简易、方便,在我国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担负着全民健身、改善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的重任。但当前由于教学条件(特别是师资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初中学生的羽毛球教学仍然学校集中教授、统一教授为主,往往忽视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体质的初中学生对于羽毛球教学的差异化需求,忽略了党和国家对体育教学工作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八字要求。其弊端就是不但没有发挥出集体教学的优势,反而磨掉了初中学生对于羽毛球运动的注意和兴趣[1],导致初中学生对于羽毛球运动,甚至是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次数和参与时间都严重减少。这与我国羽毛球教学总目标,即“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实现终身体育的技术手段”[2]的宗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
1.2 文献综述
笔者于 2014 年 9 月 11 日至 20 日期间,查阅吉林大学图书馆相关资料,以及在中国知网、中国万方和维普、龙源等目前国内几个主要文献数据库检索目标设置理论方面的有关文献,并经整理和统计后共发现有价值的文献 417篇,且在数量分别上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其具体的组成情况如下:如表 1-1 所示,自 2000 年以后与目标设置理论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如核心期刊收录文献和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总共仅为 146 篇,占比为35.01%;而与体育教学,包括中小学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有关的文献资料总共有 226 篇,占到所有检索到的文献资料总量的 54.20%,其中与排球教学和网球教学有关的文献数量最多。但与羽毛球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仅有 5 篇,占比仅为 1.20%,且 4 篇均与高校羽毛球教学有关,并未涉及到少儿羽毛球教学。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是美国马里兰大学 E.A.Locke 在1967 年最先提出的,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不过 Locke 教授所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是在工业管理领域内提出的。此后,Locke 教授的目标设置理论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了发展,一是对“目标”的自身特征,包括目标的明确度、难易程度以及个人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的研究;二是 Latham 和 Nicholls等以社会认知理论模式为基础的成就目标定向研究。其中 Latham 认为目标是一种激励因素,并构建了目标设置综合模型。即通过对预期目标和现实绩效进行比较,如果现实与目标仍有差距而人们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达成目标的,则会付诸实践。在国内,毛志雄等研究认为“正确、有效的目标可以集中人们的潜能,引导和激励人们的活动,是行为的推动力量和指导力量”[2]。张美兰等研究认为“目标能够将需要转化为动机,并将自己的行为与目标进行对照,及时调整和修正,从而最终实现目标”[3]。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长春市第八中学三个羽毛球教学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同时对长春市第八中学学生、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询或检索吉林大学图书馆、长春市体育和统计官方网站以及中国知网、北大法宝、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获取了自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关于目标设置理论及少儿羽毛球教学的大量数据和研究成果。在仔细阅读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和整理后,对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和论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本文相关技术指标的确定以及研究方法的选取和运用,支撑性理论依据的引用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料和支持,对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夯实的理论依据和帮助。
2.2.2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在长春市第八中学三个年级选取不少 100 名学生,以及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在 2014 年 7 月份的实地调查过程中,笔者累计发放问卷 437 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 344 份,其中部分低年级学生有效率达到 78.72%。最后,笔者还采用了再测法对问卷的可信度进行复查,即 10 天后又随机在原调查地点发放相同问题但不同顺序的问卷 20 份,回收有效问卷份,有效率为 80%,信度系数为 R=0.81,P<0.01,证明了问卷调查的可靠性。
……….
3.实验设计……..10
3.1 实验教学内容......10
3.2 实验教学的基本步骤......10
3.2.1 实验教学的准备控制........10
3.2.2 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12
3.2.3 实验以后的测评控制........14
3.3 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量化标准........14
4.结果与分析.........16
4.1 实验教学的测试结果分析....16
4.2 实验后的各阶段实验结果比较分析......23
4.2.1 实验后的各阶段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分析......23
4.2.2 实验后的各阶段教学效果的量化得分情况比较分析 ....25
5.结论和建议.........30
5.1 结论....30
5.2 建议....30
4.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教学的测试结果分析
如表 4-1 所示,在自我定向班和任务定向班的羽毛球基础理论教学中,自我定向班的教学目标达成率为 89.19%,比任务定向班的教学目标达成率高出3.90%。而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质量而言,在提高目标达成上,任务定向班和自我定向班的达成人数均为 25 人,但达成率上任务定向班为 73.53%,这比自我定向班的达成率高出 5.96%;在挑战目标上,任务定向班和自我定向班的达成人数分别为 3 人和 2 人,前者比后者的达成率高出 3.41%。如表 4-2 所示,在教学效果的量化得分上,自我定向班和任务定向班的得分为 93.82 和 92.29,分别比参照班得分超出 5.05、3.52,其中自我定向班的得分又高于任务定向班。具体到各分项得分,参照班的学习态度、技术表现和教师评价的得分均低于两个实验班。就学习态度而言,自我定向班的量化得分为 39.19,分别比任务定向班和参照班高出 3.48、2.08;就技术表现而言,任务定向班的量化得分最高为 36.29,分别比自我定向班和参照班高出 0.07、0.46,但三个教学班的得分差异并不明显;就教师评价而言,自我定向班的量化得分最高为 93.82,分别比任务定向班和参照班高出 1.53、5.05。
………..
结论
5.1.1 自我定向的目标设置和任务定向的目标设置在初中羽毛球教学实验中的应用效果各有利弊,其中:自我定向的目标设置教学法在应用的初期,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短期效应,但是由于目标缺乏变化,故其在应用后期这种作用效应会逐步减弱。而任务定向的目标设置教学法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方面发挥作用较为缓慢,但是由于目标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变化而充满新颖性,所以这种积极效应在应用后期逐步显著且更为稳定。
5.1.2 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相对而言设置中等偏上的教学目标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成绩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
5.1.3 让学生自身参与到具体教学目标的选择中来,对于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以及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能动学习有较大的帮助。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1 前 言
1.1 选题依据
跳远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项目,其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做到技术、力量和速度的完美结合,才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对于跳远运动员来说,比赛成绩的取得与其专项体能水平呈密切关系的,尤其是专项力量素质的提高,是比赛中能够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前提。相关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选择,必须要结合项目的特征及跳远运动的技术特点,在用力大小、方向及节奏等方面体现出专项的特征。同时,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也要注意全面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防止青少年运动员出现过早地“专项化”特点。关于下肢爆发力与速度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增强式训练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式。早在 1968 年,苏联的教练就将冲击性的练习方式应用到训练中,以提高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其原理就是肌肉在冲击性动作作用下,离心工作产生弹性势能并得以储存,随后的向心收缩阶段得以释放,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随后,冲击性练习方式逐渐演化为现代的增强式训练方式,并被应用到力量训练中来。增强式训练作为一种神经肌肉训练模式,其主要的目的是强调在短时间内快速激发运动单位,并加快神经传导的收缩频率,进而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其训练的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各种跳跃练习与跳深练习来实现,因此,增强式训练在一些需要爆发力的运动项目中,已经成为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非常重要的辅助训练手段之一。我国近年来在跳远项目上,成绩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无论是男子选手还是女子选手,在国际大赛前八名中,几乎很难见到中国选手的身影。这也反映了我国在跳远项目上无论是选材还是训练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着问题。在青少年训练方法手段上,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在基础训练阶段,身体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地发展,专项运动能力不突出,导致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始终无法突破。这就需要我们在传统的一些训练方法上不断地加以改进,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增强式训练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其能够较好的提高运动神经支配和调节肌肉收缩力量的能力,以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量。
……….
1.2 文献综述
增强式训练一词,来源于美国田径教练 fred wilt,其愿意是指相关肌肉在快速、动力性负荷作用下被动拉长后的一种爆发性收缩运动,其目的是让体育运动者在肌肉收缩前先做一次快速的被动拉长,以此获得肌肉牵张-缩短-循环周期(ssc)①。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增强式训练被引入到我国国内,并一度被翻译成为超等长训练,后来人们发现,超等长训练的名称命名并不科学,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又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演化成如今的增强式训练。增强式训练的核心是利用了肌肉拉长-缩短周期(stretch-shorteningcycle, SSC)来发展肌肉爆发力。这种使肌肉先离心工作而后快速转换为向心工作的收缩方式,会使得储存的弹性势能得以快速释放,以增大向心收缩的效果②。增强式训练的生理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为肌肉弹性势能的储存与释放,另一方面为牵张反射③。根据肌肉的解剖学模型可以发现,在肌肉中串联的弹性元(肌腱、韧带等),在冲击性动作的作用下,能够被动拉长,这个过程中会储存一定的弹性势能,在随后的向心收缩时候,弹性势能则会进行快速释放,进而转换为动能,因而增加肌肉工作的力量。如果在肌肉离心收缩向向心收缩过度的过程中,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的话,其向心收缩的效果也会不同。Komi 的研究就发现,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的衔接时间相对较短的话,收缩的力量较强,而如果这一衔接时间超过了 0.9 秒之后,收缩的力量就会显著性地降低。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探讨增强式训练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影响,实验对象选择 16 名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运动员均为国家二级水平的运动员,来自长春市某体育运动学校,训练年限在 3-5 年,年龄为 14-16 岁之间。实验中,将 16 名跳远运动员平均分配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所有的受试者身体健康,无运动性伤病,身体条件能够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在实验之前,统一讲解告知受试者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受试者在了解实验目的及自身身体状况后,实验前填写了《参与实验同意书》。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通过吉林大学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包括运动训练专著以全面了解增强式训练以及它对跳远成绩的影响,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等电子检索获得本研究相关的硕士论文、期刊文献等并加以分类和整理,了解增强式训练当前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本文的成文寻找理论依据。
2.2.2 实验法
2.2.2.1 实验设计
增强式训练计划,首先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由于本研究对象中一些青少年并没有在日常训练中较多地采用过增强式训练方法,因此,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训练原则,强度由低到高的制定整体的实验方案。对于实验组采用增强式训练方案,而对于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爆发力训练手段,为了减少两组之间负荷不同而导致的实验误差,先让参与者进行一周时间的试训,定期抽测心率,并请专家给予把关,尽量做到两组的运动强度接近。在训练过程中,实时监控受试者心率,负荷强度为 HRmax 60%~90%,两组训练负荷趋于一致。实验前进行实验前测,测试结果见表 3,从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整个实验持续时间为 8周,训练频率为每周 3 次,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 1 小时以内,实验过程中,及时督促运动员严格按照训练时间、训练地点、训练方案来进行训练,保证训练的强度维持在恒定的水平上,尽量避免运动量不足或由于运动量过大给实验带来的干扰。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2
3.1 增强式训练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下肢肌力的影响..........12
3.2 增强式训练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移动速度的影响...........15
3.3 增强式训练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柔韧素质的影响...........16
3.4 增强式训练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17
3.4.1 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17
3.4.2 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18
3.5 增强式训练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18
4 结 论 ............. 20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增强式训练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下肢肌力的影响
跳远运动作为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相结合的项目,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娴熟的动作技术,其中在身体素质中,爆发力是跳远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本研究中,为了研究增强式训练对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通过测试下肢肌群的等速肌力与下蹲跳测试指标来说明,其中下肢肌群在300°/s条件下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时,可以反映肌肉的快速力量。而下蹲跳测试(CMJ)也被学者们认为是间接评价下肢爆发力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表4为在300°/s条件下所测得的跳远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值力矩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后运动员下肢的髋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这说明两种训练方式对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都是有效果的。但是,观察数据可以发现,实验组训练后髋关节伸肌力量从 346.6±51.2 增加到 399.8±47.3,增加了 15.3%,屈肌肌群的力量从 137.8±22.8 增加到 162.9±23.7,增长了 18.2%,两者值与实验前相比均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P<0.01)。而对照组经过传统的力量训练,髋关节的伸肌与屈肌肌群也相应地提高了 4.2%和 6.7%,但这种提高幅度并不明显。
………
结 论
4.1 8 周的增强式训练后,在 300°/s 条件下等速测试结果表明,运动员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肌群峰值力矩有显著性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增长呈显著性差异;下蹲跳成绩增加幅度为 12.1%,增加幅度显著,提示增强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水平。
4.2 8 周的增强式训练后,运动员 60m 成绩提高显著,并且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都有了显著性改善,表明增强式训练对提高专项速度和平衡能力有效。
4.3 8 周的增强式训练后,在 60°/s 条件下等速测试结果表明髋关节、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增加缓慢,表明,采用增强式力量训练,在运动员最大力量上,并不比其他训练方式占优;运动员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并且都增加不明显;表明对柔韧素质提高无效。
4.4 8 周的增强式训练可以显著性提高青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跳远成绩。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国民经济大幅度增长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肥胖率与近视率一路飙升,运动能力也出现了持续性下降,严重威胁到了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更是威胁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出路就是让青少年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到运动中去,而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的,参与校园运动的可能是最大的,这正好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精神是吻合的。另外,青少年阶段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系统的体能锻炼,能够帮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2]作为现代体能训练手段之一的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能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锻炼运动机能,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3]目前,国外无论是在体育教育领域还是在大众健身方面,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手段都得到认可和推广,特别是在发展和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上,但是在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则十分稀少。随着全球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4]利用信息网络获取各种资源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5]近年来国内体育领域内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开发与研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部分网络课件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涉及到青少年体能锻炼方面的课件则更是少之又少。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是功能性体能训练新的方法手段之一,也是改善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方法。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作为近年新兴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涵盖了常规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而且通过训练方法的设计和改编,还编制了有关核心柱稳定性、灵活性、柔韧性的训练方法。国内外关于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的研究仅停留在单面上,尚未系统地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为出发点,以增进青少年体能为目的,以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为主要形式,以体育专业学科为理论支撑,设计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功能性组合训练,以期达到改善青少年体质的最终目的。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改善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 21 世纪,青少年体能锻炼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为主要形式,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为理论依据,以各种多媒体开发软件为工具,开发与制作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趣味性、观赏性、可操作性的青少年体能锻炼网络课件,并能够加以推广和应用。旨在为我国广大青少年和体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实用性的运动健身资源,充实学校体育活动内容,进一步促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和 “课课练”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体能锻炼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本研究作为由李建臣教授负责的国家级田径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的拓展资源,尝试针对研究领域青少年体能锻炼多媒体网络课件进行设计与制作,使得体育方法手段新资源实现共享与创新,为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青少年体能锻炼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在中国知网、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查阅有关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核心柱稳性训练及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网络教学、网站制作等相关文献 80 余篇,并查阅田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爱课网),对所获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初步了解了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课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重点学习了网络课件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证据。
2.2.2 专家访谈法
研究需要访谈首都体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有关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较好和对于功能性体能训练较有研究的有关专家和教授,对课件的制作和功能性体能训练等有关内容的技术、知识、要点进行确认和学习,获取其相关知识,对课件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确认,并且邀请这些专家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2.2.3 系统设计法
运用系统设计和策划的理论研究方法,对本课件的前期工作、设计策划、内容制作进行系统的设计,本研究依据体育学理论、网站制作理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论等基本原理,在教学内容、研究目标的指引下,按照哲学规律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组织、设计,彼此相互关联,最终制作成关联性非常高的教学网络课件的整体。
2.2.4 课件编织法
硬件: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话筒、音响设备等;软件:word、Photoshop7.0、Java Server Page、MYSQL、CMS 等,用 word 对文本进行整理,用 Photoshop7.0 对拍摄收集的照片进行编辑处理,Java Server Page 是结合 markup(HTML 或 XML)和 Java 代码来处理的一种动态页面,MYSQL 进行网站开发,CMS 开发课件框架,最后 Dreamweaver8 课件的整体集成。
………
3.体能锻炼方法多媒体课件研究结果与分析...........12
3.1体能锻炼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前期工作........12
3.1.1 课件的需求分析........12
3.1.2 课件制作原则............15
3.1.3 课件素材收集与整理.........16
3.1.4 课件制作常用的工具.........21
3.1.5 课件色彩的应用........21
3.1.6 课件基本元素............22
3.1.7 脚本制作...........23
3.2 青少年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体能锻炼方法多媒体课件........24
3.2.1 课件的设计策划要求.........24
3.2.2 设计策划流程............24
3.3 课件主体内容的制作............28
3.4 青少年体能锻炼方法多媒体课件的环境配置........33
3.5 青少年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体能锻炼方法...35
4.结论与建议 ...........35
4.1 结论 ...........35
4.2 建议 ...........36
3.青少年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体能锻炼方法多媒体课件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体能锻炼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前期工作
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是运动性功能体能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突出了神经系统对肌肉骨骼系统的控制,也加强了神经系统对其他系统的支配,通过伸展紧张的肌肉、增强无力的肌力和改善全身心的健康状况来重新训练身体,建立一种新的身体运动模式,使身体更好的适应各种运动,从而对神经系统控制下的动作的完成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备受广大青少年、运动爱好者、体育教师、学者的欢迎。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适用于各类人群,并且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方法,使得运动效果可以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与悬吊、实习球、哑铃、橡皮带等器械结合,并且能与游戏结合,[3]使得训练更具有趣味性,激发锻炼者的参与兴趣,降低参与者在训练中的枯燥感,是青少年体能锻炼的有效手段。但是,通过网络了解到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所呈现的关于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大多是简短的健美者锻炼腹肌的视频,对于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增强青少年体能的方法手段鲜有介绍,对于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的内容、训练作用更是寥寥无几。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首都体育学院图书库,了解到关于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的研究极少,针对青少年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体能锻炼方法多媒体课件近乎空白,人们对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的认识和粗浅的了解是制约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发展的瓶颈。[3]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笔者借助网络多媒体,结合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的特点,设计与制作出简单操作、内容丰富、趣味多彩的青少年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体能锻炼方法多媒体课件,旨在通过青少年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体能锻炼方法多媒体课件丰富训练的教学资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的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提高青少年的体能水平,拓展青少年体能锻炼的资源,并开辟新的体能锻炼渠道。
……….
结论
4.1.1 通过对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策划和制作,已经成功的完成了以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为例的青少年体能锻炼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4.1.2 本课件在设计策划和制作中应用的软件均是网络上提供的免费的软件,获取途径简便,兼容性能高,设计制作过程简易,适合于青少年、教师、科研人员策划设计研制多媒体课件。
4.1.3 青少年垫上功能性组合训练体能锻炼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实践内容丰富,包含了理论篇、热身篇、实践篇和整理篇等,符合课堂认知常规,并且其内容在其管理系统内可以进行更新,可以根据教学方法的发展和变革而进行更新替换,遵循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满足学习者的要求。
4.1.4 本课件的发布可以在本机上也可以在网络上,且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教学过程直观,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共享,作为田径国家级资源共享课项目的拓展资源具有创新性。
4.1.5 网络计算机媒体的引入,带动了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在此课件的策划设计过程中,对于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编程软件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体育爱好者、体育教师和科研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将计算机的应用带入了体育教学中,为体育锻炼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为此后同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 1 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中国女排对中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情感,女排精神自诞生起更是激励着一代又的中华儿女,它是顽强不屈的代名词。中国女排在 2004 年雅典奥运会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分别获得了金牌和铜牌。2012 年俞觉敏担任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参加了女排世界杯,虽在比赛中获得季军,但未能挺进北京奥运会四强。2013 年是中国女排重整旗鼓的一年,4 月 25 日,郎平成为新一届中国女排主帅的消息搅动了因伦敦奥运会成绩不尽人意而气氛低沉的中国女子排坛。中国女排从此也有了亲切的称号“郎家军”。新的奥运周期中国女排战绩起伏依然很大,虽在女排大奖赛中不负重望,时隔六年再次夺得亚军,但亚锦赛中中女排却未能展现出自己的实力,遭遇最差成绩不敌日、韩、泰三国,最终无缘四强抱憾而归。2014 年的中国女排正处于成长和磨练的阶段,在郎平教练的指导下中国女排无论在技术和战术上女排队员都在稳步提高,面对 2016 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已做好了准备。2014 年 5 月 27 日,朗平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参加了本年度首项国际赛事-瑞士女排精英赛,随后又参加了第二场赛事-中国国际精英赛-北仑站和郴州站。这是中国女排自亚运会惨败以来,经过封闭训练首次亮相国际赛场。因此,本次赛事周期能较清楚的反映当今中国女排训练效果以及技战术打法特点,对本赛事周期的比赛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女排目前的竞技能力和技战术运用的优劣势。在瑞士女排精英赛中,中国女排总体的战绩为两胜三负。在这次赛场上,大家看到各个国家队中都增加了许多年轻的面孔,中国女排此役以锻炼队伍为目的主要以年轻选手为主打。但中国女排以新人为主力的球队整体表现有所起伏,在小组赛阶段的小组中,力抗巴西女排与俄国女排两强时拼劲十足全力以赴。之后完胜又主场瑞士女排顺利晋级半决赛,而在半决赛中却遭遇实力强悍的德国女排,在技术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以 0 比 3 输给德国女排,随后再遇俄国女排却以 2 比 3 的成绩不敌俄国,最终获得第四名成绩。
………..
1.2 研究目的和任务
中国女排对中国来说具有特殊情感,女排精神自诞生起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是顽强不屈的代名词。2013 年新一届中国女排成立,虽在亚运会中遭遇有史以来最差成绩,但经过封闭式训练,中国女排整装待发,参加了 2014 年首个国际赛事,虽然成绩仍有起伏但整体状态是进步和提升的。面对新奥运周期,论文想通过对新一届中国女排所参加的重大比赛中不同轮次区域进攻战术效果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出比较实用的不同轮次区域进攻战术打法。力求准确把握排球运动规律,努力提高我国女排集体战术水平适应世界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找出中国女排与主要对手以及未来对手之间进攻战术效果的差异、存在问题以及动态变化状况,以不同轮次区域进攻的新思维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为新一届中国女排比赛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女排技战术研究现状
随着排球运动的迅速发展,竞技排球逐步走向成熟,其运动形式、竞赛方法、规则变化使比赛更加激烈,对抗性越来越强,比赛扣人心弦。各个国家队伍的技战术水平越来越高,对运动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尤其是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综合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重视[5]。中国女排一直备受国人以及专家们的关注,也一直牵着国民的心,近几年中国女排正处于新老交替,锻炼队伍的时期,所以各项大赛的成绩难免会有所波动,但可以从中国女排参赛情况中分析出现当今中国女排的优势和不足。因为竞技能力决定了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承受能力和在比赛中的表现能力。2012 年伦敦奥运会后,中国女排的阵容有了很大的变动,经历了多次调整,在 2013 年由郎平为主教练的新一届中国女排诞生,中国女排着眼于未来,为实现第 31 届里约奥运战略,对阵容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整,新鲜血液的注入必然会对中国女排自身的进攻战术结构、战术运用、战术效果成功率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关于技战术现状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李远,杨国良认为竞技能力状态应包括体能因素、技能因素、心智因素等三个方面。从这三方面入手对中国的女排竞技现状的研究发现,中国女排的平均身高与其他世界强度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扣球高度与拦网高度也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整体年龄偏小,不能形成老队员带领新队员的合理结构,基本功仍是软肋,一传拦网技术急需加强。中国女排的进攻形式仍以强攻为主,但扣球效果差强人意,快攻形式的运用依然是中国女排的制胜法宝[6]。郝海婷,徐晓敏对 2013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基本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中国女排进攻技术的实力较强,快攻技术的应用以及临场表现良好,但拦发、一传、防守等问题还是未能解决,二传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7]。
……..
2.2 中国女排进攻打法的相关研究
战术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军事学术语。通俗的说军事上的战术基本就是面对面打起来的时候采用的一些用兵、用阵、斗智、斗勇的办法。而体育运动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最初却因战争需要而得以迅猛发展[14]。因此体育比赛实质上是融合了军事作战思想的“文明的战争”竞技战术自然而然的被引入其中。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排球》教材小组对排球战术的定义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排球运动的比赛规律根据双方队伍的具体情况和临场变化有效地运用技术及所采用的有预见、有目的有组织的行动[15]。在排球运动中,进攻打法变化多样,有强攻、快攻、立体进攻等多种进攻打法[16]。李毅钧、孔祥平指出强攻仍是世界女排比赛最重要的得分手段,而中国女排在强攻得分率方面与外国女排相比不占优势。虽然快攻形式的使用率高于其他女排,但后排的进攻与其他强队尤其是冠军队的差距较大。其中,快攻得分最多的是背飞、背快、双快以及 2、3 号位的交叉跑动进攻。中国女排应努力提高强攻技战术水平和增加新秀大型比赛经验,在保持 2 号位快速多变打法优势的同时加强3 号位的快攻和拦网,需进一步加强全队配合默契的程度[17]。郭希涛,任伟通过对 28 届奥运会中外女排的扣球进攻技战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指出中国女排是以快变战术为主结合高度的扣球进攻为打法特点。扣球总体进攻实力优于其他参赛队伍,强攻扣球实力有所提升,快攻依然占优势,但后排进攻次数较少质量相对其他队伍也较低。并提出中国女排进攻更加快速多变均衡全面;发展高度的同时提升个人突破能力[18]。
………
第 3 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3.1 研究对象 ......... 13
3.2 研究方法 ......... 13
第 4 章 研究内容与结果......... 16
4.1 一轮次的区域进攻比例结构统计及效果分析.... 16
4.2 二轮次的区域进攻比例结构统计及效果分析.... 19
4.3 三轮次区域进攻比例结构统计及效果分析...... 23
4.4 四轮次区域进攻比例结构统计及效果分析...... 26
4.5 五轮次区域进攻比例结构统计及效果分析...... 29
4.6 六轮次区域进攻比例结构统计及效果分析...... 32
4.7 轮次总体进攻比例结构统计及效果分析........ 35
4.8 各大区域总体进攻比例结构统计及效果分析.... 36
4.9 不同轮次的区域进攻结构统计及比较分析...... 37
4.10 在 11 场比赛中主要进攻队员的扣球效果统计........ 38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 .... 40
5.1 结论 ..... 40
5.2 建议 ..... 41
第 4 章 研究内容与结果
4.1 一轮次的区域进攻比例结构统计及效果分析
经过录像视频统计,在这三次赛事中国队参加的 11 场比赛中,轮次站位以二传在一号位为第一轮次,主攻跟二传的战术结构是中国队常用战术,即一号位二传,二号位前排主攻,三号位副攻,四号位接应,五号位后排主攻,六号位由自由人替换后排副攻。这种一轮次的战术打法使前排拥有三点进攻,是中国队进攻效果最好的一轮次。二传由后排插上可以组织前排的短平快、平拉开以及 2 号和4 号的强攻,后排也是很好的进攻点,这样解放了接应,又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进攻点。由此经统计可以得到以下数据:一轮次中横向前区区域进攻是由前排的 2 号位、3 号位、4号位的进攻构成,在这11场比赛中一轮次的横向前区区域总进攻次数为148次。扣球成功次数为 64 次,成功率为 43.2%,扣球一般次数为 70 次,一般率为 47.3%,失误次数为 14 次,失误率为 9.5%。在一轮次的进攻战术系统中,三个位置进攻次数由高到低依次是 4 号位、2 号位、3 号位,占横向前区总进攻次数的比率是,4 号位为 48.6%, 2 号位为 33.2%,3 号位为 18.2%,可以看出 4 号位在一轮次横向区域进攻中是主要的进攻形式。其中 3 号位的扣死率为 55.6%要高于 2 号位和 4号位。
……..
结论
中国女排在 11 场比赛中每个轮次进攻效果对比没有很大差距,这说明中国女排的进攻体系趋向稳定,在四轮次中二传处于四号位,这时也是轮次较弱的一轮,由于新规则里允许“柔性”换人,即两点进攻换成三点进攻,这样很好地弥补了前排仅有两点进攻的缺陷,并在薄弱轮次中很好地规避了本身的劣势,但在较强轮次未能发挥最好的效果。中国女排在各个轮次中,主要进攻形式均是以强攻为主,快攻为辅。进攻效果最好的是强攻形式,效果最差的是后排进攻形式。在二、三、四轮次中,组织快攻与后排进攻的次数相差不大,尤其在四轮次时后排进攻形式要高于快攻形式,体现出在这三个轮次中,中国女排运用的战术打法比较多变,后排进攻战术体系有了一定的进步。各轮次进攻形式的效果,强攻形式二轮次的效果最好,六轮次效果最差;快攻形式六轮次效果最好,一轮次效果最差;后排进攻形式五轮次效果最好,二轮次效果最差。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在 2008 年北京举行的奥运会上,我国获得了金牌榜的首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田径项目上却没有能够斩获金牌,只是获得了两枚铜牌而已。从中能够看到,我国的田径项目明显的落后于其他优势项目。中国田径队派出去参加奥运会的阵容是很强大的,男 32 人,女 45 人,但是却没有拿到更多的金牌和奖牌。虽然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进步还不是很明显。铅球运动是现代田径的重要内容,是田径项目中的优势项目,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在铅球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锻炼手段以及练习方法,但并不是每一种练习手段都是有效的,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在推铅球的完整技术中,最后用力的技术动作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对于最后用力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有很多,但是这些训练方法与专项结合的紧密度以及练习方法的有效性都是有待于研究和讨论的。目前关于推铅球技术研究主要涉及到滑步阶段与最后用力阶段的衔接和左侧支撑等动作的分析,对于最后用力技术动作和专门性练习结合的紧密度以及肌电特征的比较研究几乎是空白。为了提高铅球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用表面肌电技术对最后用力技术动作和专门性练习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为训练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铅球运动员训练的有效性及针对性,从而提高铅球运动成绩。表面肌电技术在很多体育运动项目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表面肌电技术由基础研究逐渐转向为体育科研实践服务。国内学者们运用表面肌电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研究,主要包括表面肌电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训练动作的检测,疲劳程度的具体分析,不同训练手段对专项训练作用大小及效果好坏的分析等一些方面。随着专家和学者对运动项目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表面肌电技术凭借其先进的评价手段,准确的评价结果及操作安全无创等优势,一定会成为监控运动项目技术动作训练的重要手段,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国外的专家,还是国内的学者,在表面肌电技术方面,都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当今,在运动医学等很多领域,表面肌电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取代的研究手段,同时在体育项目中也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在国内有铅球最后用力的相关研究,但是比较研究却没有。在运用表面肌电技术对铅球最后用力与专门练习的分析和比较这一方面,基本上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就在于通过铅球投掷者做最后用力技术动作时表现出的肌电图模式与专门性练习的肌电图模式,比较分析肌电特征,为铅球项目训练理论奠定夯实的基础。以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阐释训练中更加科学、合理的练习手段,更加有效的练习手段,为以后的日常训练提供理论支撑依据。
1.2.2 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采用表面肌电技术,运用 Megawin 软件分析,可以看到受试者主要用力肌群各肌肉产生肌电活动的直观图,可以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与专门练习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铅球最后用力动作与 5 个专门练习在运动技术上的相关度,能够确定针对有效的练习对铅球最后用力动作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当然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依据科学手段,利用表面肌电技术,使训练效果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指导训练。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铅球最后用力动作与专门练习肌电特征的比较为研究对象。由于测试的特殊需要,本论文的研究选择男性作为实验的测试对象。选取学院的 5 名男学生。情况见表 1: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知网上查阅,输入表面肌电技术、肌电图在体育中的应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铅球最后用力练习手段等关键词,查到了与肌电、铅球有关的文献资料。观看资料,对铅球技术的发展、肌电技术的发展以及测试原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翻阅了肌电方面的书籍,参考肌电软件的使用说明,很好的掌握了肌电仪器的操作步骤。通过对 Megawin 光盘中的肌电软件进行学习,对肌电软件中的原始数据进行研究,学会了如何截取需要的肌电波形图,学会了将肌电波形图转换成相关数据。查看了表面肌电实验所能表现出来的一些优势,对肌电测试存在的不足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这些相关的具体资料,初步确立了研究的主要方向,确定了运用表面肌电技术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与专门练习肌电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行性。
2.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相关运动基础理论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进行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主要用力肌群的确认,进行测试肌肉选取相关原则的确认,以及肌电测试技术在实验中应用的可行性。专家们都是长期从事训练和科研工作的,有着科学的严谨态度,有着丰富的带队经验。
2.2.3 实验法
首先从本校选取 2 名铅球专项的男学生,进行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主要用力肌群确认的预实验,预实验的肌肉选取是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选取的。完成预实验之后,能够根据分析出来的数据,确认对最后用力技术动作贡献率相对最大的8 块肌肉。最后从本校选取 5 名铅球专项的男学生进行正式的实验。(本文中铅球最后用力动作不是某一个瞬间用力,而是一个快速短暂的用力过程,是从左脚落地到铅球离手或者从双脚支撑到铅球离手为止这一动作过程)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13
3.1 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13
3.1.1 最后用力技术动作肌肉肌电活动分析............13
3.2 原地向上推铅球练习......17
3.3 原地面向投掷方向推铅球练习........21
3.3.1 原地面向投掷方向推铅球练习肌肉肌电活动分析..........21
3.3.2 小结性的比较分析........24
3.4 原地侧向投掷方向推铅球练习........25
3.5 原地侧向转体推铅球练习.......29
3.6 原地背向推铅球练习......33
4 结论与建议......37
4.1 结论.......37
4.2 建议.......37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完整背向滑步推铅球动作最后用力阶段的截取)
从表 2 中的相关数据和图 5 中的分布状况可以明显的看出,每位学生做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各肌肉肌电活动的均方根振幅平均值的情况。均方根振幅:是用来表示肌电信号振幅的集中趋势。平均值一般是用来描述数据的静态特征的,所表现出来的是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放电在一个时间段里的平均水平。肌电振幅平均值所表现的是各个肌肉在最后用力技术动作阶段所产生肌电量的平均水平,然后根据这五位学生每块肌肉放电活动的均方根振幅的平均值,可以求得每块肌肉做放电活动时均方根振幅的总体平均值和标准差。由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出,在做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时,每位学生肌肉放电产生的均方根振幅平均值的总体概况。图 5 已经直观的展示出,做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三角肌以 678.60uV 的均方根振幅值占据最高点,而背阔肌则以 182.68uV的均方根振幅值成为最低点。从数据的整体形势上来看,三角肌的数值相对最大,股二头肌、肱二头肌、前胫骨肌、股直肌和桡肌的数值相对较大,而胸大肌和背阔肌的数值就相对较小。在做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每块肌肉肌电活动的均方根振幅值的大小顺序是:三角肌→股二头肌→肱二头肌→前胫骨肌→股直肌→桡肌→胸大肌→背阔肌。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中,胸大肌和背阔肌的肌肉发力明显低于其他几块肌肉,若要发展胸大肌,就必须要结合更多有效的、针对性的练习方法,来发展胸大肌和背阔肌的瞬间爆发力。胸大肌和背阔肌的瞬间爆发力对于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
结论
4.1.1 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与原地向上推铅球练习进行比较分析,在均方根振幅值和贡献率方面,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对肌肉发展而言,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对三角肌和股二头肌、肱二头肌以及前胫骨肌发展有效。原地向上推铅球练习对股直肌的发展有效。
4.1.2 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与原地面向投掷方向推铅球练习进行比较分析,在均方根振幅平均值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贡献率方面,前者主要用力肌群是三角肌和股二头肌,后者主要用力肌群是三角肌和股直肌,主要用力肌群的参与程度及参与顺序有明显区别。
4.1.3 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与原地侧向投掷方向推铅球练习进行比较分析,在均方根振幅平均值方面有 90%以上的相关度,关联度很高。
4.1.4 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与原地侧向转体推铅球练习进行比较分析,在均方根振幅值和贡献率方面有显著差异。在原地侧向转体推铅球练习中,应该对股二头肌、肱二头肌、股直肌、桡肌和前胫骨肌的发展进行针对训练,提高同步化水平。
4.1.5 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动作与原地背向推铅球练习进行比较分析,在均方根振幅方面和贡献率方面有明显差异。原地背向推铅球练习对背阔肌的发展明显要优于其他几个练习动作。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2014 年第一届男篮世界杯结束了,本届世界杯比赛非常精彩激烈。纵观世界各国的竞技篮球,欧美强队中不仅拥有优秀的强力内线队员和外线投手,而且还拥有具备强有力突破能力的优秀后卫队员,如美国队的哈登和欧文、塞尔维亚的特奥多西奇和博格达诺维奇、西班牙的纳瓦罗、巴西的巴博萨、斯洛文尼亚的德拉季奇,虽然他们的身材往往不够高大,但是他们可以利用优秀的突破技术突入内线直接得分,也可以通过突破分球来吸引防守为全队创造机会。纵观本届男篮世界杯比赛,后卫队员的突破技术是衔接内、外线,灵活进攻的重要得分方式。美国队依靠欧文、哈登的强大进攻能力和个人能力获得冠军,塞尔维亚队在特奥多西奇和博格达诺维奇的带领下获得亚军;获得第四名的立陶宛队有突破能力很强的塞巴蒂斯,前 8 名的巴西队拥有在美职篮打球多年并且以速度和突破见长的巴博萨;美职篮全明星后卫德拉季奇带领斯洛文尼亚队进入前八。后卫作为一场比赛一只球队的大脑和后场指挥官,其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对后卫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运球技术来掌控全场比赛的局面和控制比赛的大局;第二、后卫是衔接内线和外线的桥梁,要与同伴配合默契,熟悉各种战术的打法和具体的战术变换。第三、后卫队员相对于场上其他队员较为矮小、身体较为灵活、启动发动进攻较快,因此后卫需要利用速度快重心低的优势利用突破来撕破对方的防线直接得分或者分球给内线球员得分或者造成对方的犯规,从而给对方的防守造成混乱的局面。所以,后卫的突破技术是衔接内线、外线,盘活进攻的重要手段。2012 年伦敦奥运会中国男篮以零胜五负的战绩小组垫底耻辱出局,创下了近三届男篮奥运会的最差战绩。2013 年的男篮亚锦赛中国队以第五名的战绩兵败马尼拉创下了男篮一队参加亚锦赛的最差战绩;2014 年的仁川亚运会,中国男篮竟然没有进入前四,创下了亚运会男篮的最差战绩。中国男篮屡屡在大赛中创下参赛以来的最差战绩,给我们敲响快乐警钟;中国男篮后卫太过于黏球,无法在合适的时间将球传出、突破能力弱、突破的威胁度不大等问题不断地暴漏在我们面前,使我国优秀的后卫队员与欧美强国优秀后卫队员差距越来越大从而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篮球发展水平和篮球群众对篮球热爱的积极性。
…….
1.2 研究目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 2014 年第一届男篮世界杯优秀后卫队员突破技术运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世界优秀后卫队员在突破过程中的技术动作、突破方式、突破时机、突破效果、突破区域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世界优秀后卫队员突破技术的特征,为我国后卫队员突破技术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我国后卫队员的进攻能力以及全对整体实力,并为体育院校专项课突破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14 年男篮世界杯优秀后卫队员突破技术的运用以 2014 年男篮世界杯前八名球队中综合效率前九名的后卫队员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在国家图书馆、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查阅,搜集与“突破技术”、“后卫队员得分能力”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对文献资料中所涉及到与本论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为本论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咨询首都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篮球方向的专家教授,针对选题中有关后卫队员突破技术和后卫队员得分能力的有关指标设计专家问卷,以此来确定调查对象和统计指标。
2.2.2.2 问卷信度检验
在资料收集的初期阶段,设计了后卫队员突破技术的相关统计指标,在根据对录像资料做出简单的初步统计之后,对统计指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发放专家问卷 10 份,回收了 10 份,回收率是 100%,其中 10 份问卷中有效问卷 10 份,有效率是 100%。
2.2.2.3 问卷效度检验
问卷初稿设计完毕后,将问卷呈送 10 位职称在副教授及以上的从事篮球教学教师,回收有效问卷 10 份。并请从事篮球教学专家教授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然后以他们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可行性较高。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8
3.1 优秀后卫队员突破技术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8
3.1.1 其它技术统计指标概念的界定....... 8
3.2 后卫队员运用突破技术的相关分析....9
3.2.1 优秀后卫队员在本届男篮世界杯的基本情况.......9
3.2.2 突破区域..........10
3.2.3 突破方式..........12
3.2.4 突破时有无配合......16
3.2.5 突破时机的选择......19
3.2.6 一次性突破、二次突破..........21
3.2.7 突破效果..........23
3.2.8 突破后得分方式......27
3.3 小结......30
4 结论与建议....32
4.1 结论......32
4.2 建议......32
3.3 小结
通过观察录像和数据统计,哈登是一名个人能力非常突出的后卫队员,在 9 名队员中,哈登的场均得分和效率贡献值都排名第一,突破区域较为广泛在中区以及远区的突破次数都比较多,中区突破和远区的突破的比率都比较高;在突破方式中较喜欢利用运球突破,持球突破时常用交叉步持球突破;在突破过程采用的各种运球方式中突然加速的突破和体前变向的突破较多,胯下、背后、转身都突破次数占有率在 9名队员中也是前两名;在突破时利用配合的突破比率较其余后卫队员相比较小,在突破时机的把握上,利用假动作的突破比率较高,而且强行突破和场上队员犯规情况的次数和比率在 9 名队员中也比较靠前;哈登在一次性突破的比率很高而且一次性突破的超越率排第一,足以证明哈登的突破能力之强;在突破后的得分主要集中在跳投和上篮,突破上篮的命中率较高,跳投和抛投的命中率均高于 9 名队员的平均水平,在突破造犯规的罚球次数上排名第一,足以看出哈登在突破时给防守队员带来的防守压力,哈登在本届比赛发挥非常出色,在有限的时间的贡献率上排在 9 名队员第一。特奥多西奇作为塞尔维亚的主力后卫本届比赛场均得分 13.6 分,贡献值在 9 名后卫队员中仅次于哈登,在得分、助攻、命中率等几项重要数据上都排名比较靠前,特奥多西奇突破时主要集中在远区的区域, 不像哈登突破区域那样广泛,突破时常常运用运球突破,运球突破方式主要集中在突然加速的运球突破,在胯下、背后、转身等几项运球突破的次数较少;作为一名典型的欧洲后卫,特奥多西奇在利用配合的突破比率较高,突破时利用配合的意识较强;在 9 名队在排名仅次于你纳瓦罗;特奥多西奇一次性突破的超越率也比较高,特奥多西奇场均 4.4 次助攻,说明特奥多西奇在突破后分球的次数较多而且突破后的分球很大一部分可以转化成为助攻;在突破后的得分方式中跳投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并且跳投命中率为53.4%远远高于其余 8名后卫队员,三分命中率为 49%,说明特奥多西奇突破后的投射能力非常出色。
……..
结论
4.1.1 优秀后卫队员突破的区域集中在中区和远区,尤其以远区为主,同时近区没有突破。优秀后卫队员在突破时运用运球突破频率较高,运球突破更能发挥后卫队员的优势,在持球突破时交叉步持球突破的利用率更高,威胁性更大。在突破时运用的各项运球技术中,突然加速和体前换手变向利用率较高,尤其是运球突然加速,而胯下、背后、转身等运球突破利用率较低。
4.1.2 优秀后卫队员无配合的个人突破较少,利用配合的个人突破较多,往往是利用内线队员的上提掩护以及无球掩护为后卫队员突破创造空间。在突破时机选择上优秀后卫队员掌握的突破时机由高到低分别是:利用假动作、利用掩护、强行突破、防守队员站位不稳。
4.1.3 优秀后卫队员一次性突破百分比较高,一次性突破的超越率也较高,二次突破的超越率低于一次性突破,优秀后卫队员的突破朝着快速、准确、简洁的方向发展,优秀后卫队员总的突破超越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4.1.4 优秀后卫队员突破分球时分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分球方式多集中在单手体侧传球、跳传,传球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优秀后卫队员突破失误率较低,失误主要集中在突破分球以及运球失误;跳投是后卫队员突破后最主要的得分方式,上篮是突破后最稳定的得分方式,抛投逐渐成为后卫队员突破得分的重要方式。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该选题是在导师和我的共同努力下拟定的。
1.2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关于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在论述社会参与的某些情况时最先提出来的,杜尔凯姆认为,人们不具备为实现自我和获得幸福所必需的条件的前提下可能出现“失范”,它是一种“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我国社会学家较为一致地认同“失范行为”是对社会规范的违背或偏离,并且普遍认为“失范”是社会结构在转换过程中所引起的负面现象。该行为便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特别是教师教学的失范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持有重知识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课堂教学敷衍塞责等,都是对教学规律或教师职业道德的违背,它们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为教师教学行为的“失范”。1998 年北京市教科院对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57.5%的小学生“有时”看到体育教师体罚学生,有 20.1%的小学生“经常”看见体育老师体罚学生;初中生“有时”和 “经常”的百分比分别是 62%和 18.6%。2007 年 4 月,河南省教育学院的教育学专家王洪成教授对河南省 191 名中小学教师(包括郑州市 56 名教师)调查表明,其中被调查的教师中有 85.8%的体育教师回答曾体罚过学生。鉴于此,我国的教师队伍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范行为,应该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是进行教育事业的主阵地。以“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人文思想为指导,以和谐教育为途径,创建和谐、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和谐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教师们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体育教师是广大教师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示范性劳动,无论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行为品质都需要体育教师做出做出示范。所以对体育教师行为的研究不容忽视。
………
1.3 研究目的
所谓师德即指教学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体育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是实施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其教学行为直接决定着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体育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所以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一方面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妨碍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本次对阳曲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调查,寻找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为预防与矫正体育教师言行失范,为规范体育教师言行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
2 文献综述
2.1 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本论文对体育教师失范行为进行研究,在查阅的范围方面,首先,要对教师失范行为的概念要有充分的了解,其次对农村体育教师存在的失范行为进行调查。然后,结合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查阅手段方面,作者将充分利用所处环境具有的资源,比如在中北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对主要的数据库进行拉网式检索,如万方数据、中国知网、重庆维普等,作者主要利用这三大数据库对与论文相关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和查阅。以上的查阅手段主要是立足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查阅的,此外,作者还将利用中北大学图书馆查阅关于社会学及教育学的著作及相关的著作等文本资源进行阅读研究。同时,将投入使用的山西省图书馆也是作者进行相关文献查阅的目标之一,当然,为了能够查阅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和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可以到国家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
2.2 关于失范的界定
“失范”(anie Oranomy)一词,源于希腊文,在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是裘读神囚①。关于失范的两种主要见解,是由涂尔干和默顿提出的。涂尔干(E. Durkheim)将“失范”的概念首先引入现代社会学,用它来描述当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相互矛盾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其精神实质是“无规范”,是“失常”。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 K. Merton) 修正了涂尔干的心理学假设, 将失范的含义由无规范改为规范冲突,他认为失范状态的出现是由于在被社会认可的目标与人们通过社会认可的手段来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之间存在不一致②。现行社会学著作普遍将其定义为:“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破坏性越轨行为③”。通过阅读专家的结论,本研究认为“失范”是一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是我们应该避免的行为。
……….
2.3 国外相关研究
在西方,最早对教师行为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克雷茨(Kraitz),他于1896年制定出有关教师特征的量表,作为培养师资的参考和改进教师行为的依据,这标志着教师行为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专门性。直到1968年,菲利普•杰克逊才真正系统地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失范,他的《课堂生活》一书让西方学术界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美国费奥斯坦(Lynda Fielstein)和费尔普斯(Patricia Phelps)两位学者认为行为规范代表了任何一个职业的成员所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为了避免被指控犯有不道德行为,有远见的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熟悉行为规范。在与学生交往中,为避免不道德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教师应做到对学生和自己持有高期望、恰当地使用权利、保持健康距离、公平评价学生的表现、保护隐私、行为适当并始终如一、避免将个人价值强加于学生。《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与实践》一书中讲到了教师如何被控犯有不道德行为,如何处理道德两难问题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两难问题①。
……..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1 研究对象........ 8
3.2 研究方法....... 8
3.3 技术路线图与实施方案...... 11
3.4 可行性分析......... 11
4 研究结果与分析4.1 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4.1.1 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概念及具体表现.......... 13
4.1.2 教师在教学责任方面的失范.......... 13
4.2 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构成......... 14
4.2.1 师生关系.......... 14
4.2.2 家长关系.......... 15
4.2.3 依法执教.......... 17
4.3 体育教师失范行为基本特点分析..... 17
4.4 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影响......... 21
4.5 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原因审视......... 24
4.6 阳曲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控制对策......... 28
5 结论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相关概念的界定
失范行为指的是违背社会日常规范的非正常行为。体育教师失范行为指的是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违背教学规定、道德准则以及法律规定的教学行为。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为师不敬、执教失职、管理不当、情绪失控、言语恶俗、仪表失态、贪图权益、治学不严等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体育教师是学生求学的楷模。体育教师如果出现失范行为等问题,必然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不利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活观,还会影响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对体育教育的研究与教学改革会形成制约,预防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失范行为,可有效推动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促使体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完善。此外,体育教师的行为举止会起到示范作用,时刻影响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生活观、社会观的养成,影响学生对待事物的判断标准是否正确。其中,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还可能令学生产生抵触或厌学情绪,致使师生关系破裂,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必须通过教学责任、师生关系及学生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对阳曲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进行科学把控。
………
结束语
5.1 体育教师失范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或训练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那些不适应的或不良的言行。
5.2 采用《阳曲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研究》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对 200 名学生和 30 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5.2.1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失范行为存在不同,基于性格特点的分析可知,男性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发生概率远超过女性教师。男性教师的思维敏捷、做事效率高,行事果断、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和结论。但情绪容易冲动,进而男性教师出现失范行为的次数会偏多。
5.2.2 体育教师失范行为对教师职业发展、教学任务以及教育者的身心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5.2.3 通过师生开放性问卷的总结并综合文献研究,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特殊对待、利用工作之便开展第二职业、上课没有新意、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
5.2.4 阳曲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素质偏低、职业压力大、教育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教学师资弱。
5.2.5 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调控对策:加强师德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防止体育教师滥用权威;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体育教师法制观念;完善赏罚机制,保障体育教师的正当利益;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强化校园文化氛围。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竞技体育在不断地快速发展;运动员竞技运动成绩不断突破创新,竞技体育运动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才能更进一步地向自身生理极限和运动极限发出挑战。但是,在竞技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却又存在着机体疲劳和恢复的两大问题。能否尽快使运动员从训练的疲劳中恢复,激发人体的最大潜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运动员身体的恢复是一切训练过程的基本保证,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没有好的恢复就更没有好的训练,机体在疲劳的状态下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所以,好的训练和好的恢复相结合才能通向成功。很多成功的事例证明了这个事实。氧对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运动能够对人的身体机能产生一些影响, 最明显的就是机体需氧量的不断增加。长时间剧烈的运动可造成机体缺氧(氧亏),当机体缺氧时对有些只依靠有氧代谢维持正常活动的器官组织会产生不利。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机体会出现:能量物质在不断地消减,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在细胞内堆积,骨骼肌的细胞膜发生了变化其通透性变大,以致机体的生理生化指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为了能够使机体消除疲劳,迅速恢复,减少损伤,机体缺氧的问题需及时解决。本人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查阅显示HBO 疗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把高压氧疗法作为运动训练后恢复手段的并不多,出现这种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压氧设备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相关体育工作者对高压氧疗法不够了解,对其产生的效果缺乏研究,不敢把它作为运动员恢复的一种手段。为了说明软体高压氧舱不仅使用时操作简单、安全可行,而且能够明显的有助于训练恢复,使运动员能够迅速的消除运动疲劳,恢复机体的运动能力,因而需要对软体高压氧舱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用于研究的高压氧舱多数是医用的,高压氧舱设备有很多系统,占地面积极大,所需设备较多,操作复杂,危险性大等,这个原因阻碍了高压氧疗法运用在运动训练中。为了使高压氧疗法能够便携使用,相关技术人员通过研究研发出便携式软体高压氧舱,其系统基本配置:进气阀、安全阀、角座、拉链、硅胶板、躺垫、压力表、控制阀、舱体、氧气罩、空气压缩机、制氧机。此类高压氧舱成本低,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且安全可行。
……..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以陕西省赛艇队 6 名女子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对运动员运动后进行自然恢复和软体高压氧舱恢复,采集运动员运动前和恢复后清晨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通过对两种恢复方式测得的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来说明软体高压氧舱恢复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探寻软体高压氧舱对身体各机能影响的程度,使之能够很好的为运动员服务。
1.2.2 研究意义
通过软体高压氧舱恢复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使之对运动员训练恢复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而让更多的人知道软体高压氧舱的作用,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恢复手段,使运动员身体机能迅速恢复,提高运动水平,突破创新。
……….
2 文献综述
2.1 软体高压氧舱概述
软体高压氧舱(空气加压舱),基本结构有:进气阀、安全阀、角座、拉链、硅胶板、躺垫、压力表、控制阀、舱体、氧气罩、空气压缩机、制氧机。拉上拉链,关好阀门,通过空气压缩机对舱体进行加压,使舱体成为一个软体密闭圆筒,人在氧舱内相当于在一个高气压空间,氧舱里的压力能够达到 15-30 千帕,并且舱内的压力是可调控的[1]。软体高压氧舱的基本原理与医用高压氧舱是很相似的,它的基本原理有:1、可以改变血液对氧的运送,血液中溶解氧的含量能够增加,使血氧张力得到提升。2、能够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使缺血的器官和组织的血量能够增加以及促进椎基底动脉的供血量。3、提高血氧在机体内流动和弥散的速度,扩大弥散的范围,避免机体组织出现供氧不足的现象。软体高压氧舱来源于美国宇宙开发中心,最初应用于帮助美国特种兵恢复体能训练及消除运动疲劳.因为软体高压氧舱能够对缺氧相关的疾病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能够有美容养颜和健脑等效果。软体高压氧舱技术已经被应用了很多年,其技术在欧美国家、日本的急救中心、保健中心、体育机构、美容机构以及家庭等广泛的使用。然而,在国内软体高压氧舱的应用却不常见,人们对高压氧治疗的认识只局限于应用在医学领域,对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持质疑的观点,导致其不能被推广使用。
………
2.2 高压氧概述
相关资料把高压氧下定义的有:(1)人们把超过 1 个大气压的压力称之为高气压。 在高气压的环境中进行呼吸氧气把这个状态称之为高压氧[5]; (2) 把气体压力超过 1 个大气压的状态称之为高气压, 在高气压的环境中吸纯氧可称之为高压氧[6、7];(3)机体处在高气压的环境中呼吸到的与环境中相同压力的纯氧,也称之为高压氧[8、9]。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能够使机体中血液的溶氧量增加,促进机体对氧的利用率增大,血氧的含量也因此增加致使血氧分压变大,进而能够使氧在机体的弥散速度增快,机体组织能够从中摄取和利用更多氧气,还可以通过高压氧环境使得缺氧的现象得到解决[10]。田麦久[11]认为赛艇项目是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Hartmann 和 Mader[12]认为“赛艇项目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力量耐力型运动”,而且身体能力对赛艇运动员划船能力的影响分别是耐力、力量、速度和灵活性。Bompa[13]认为赛艇项目是属于周期性速度类项群。Steinacker[14]研究结果显示,在赛艇比赛的启航阶段,赛艇运动员利用桨发出的力在 1000-1500 N 之间,在途中划时,桨上发出的力最大值在 500-700 N 之间,并且运动员能够持续 210-230 桨,整个过程大概有 6.5 min。如果把启航阶段桨上的力量作为整个比赛中最大力量,那么运动员途中划的力量大约是最大量的 50%。2km 比赛运动员比赛用了 40- 50 % 的最大力量拉桨大约 210- 240 次,所以赛艇项目是属于典型的力量耐力型项目。1990 年,Pripstein 等人[15]对赛艇队女子运动员进行一项测试,让她们在测功仪上进行 2km 模拟比赛,测得的结果显示,有氧供能占 87.7%,无氧供能占 12.3%。2005 年,M estu 等人[16]对赛艇队男子公开级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机体供能比例进行了综述,得出的结果是:有氧能力占 67%-86%,无氧能力占 24%-33%。综上所述,赛艇项目是以有氧供能为主的体能主导类力量耐力型项目。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8
3.1 研究对象........8
3.2 研究方法........9
3.2.1 文献资料法.........9
3.2.2 实验法........9
3.2.3 数理统计法.......10
4 研究结果.........10
4.1 周训练负荷安排...10
4.1.1 训练量......10
4.1.2 训练强度..........11
4.2 身体机能指标监控结果........13
5 分析与讨论......23
5.1 训练负荷及疲劳的分析.........23
5.1.1 训练负荷分析...23
5.1.2 赛艇运动员机体疲劳程度的分析.......24
5.2 软体高压氧舱恢复方式对运动员运动后恢复效果的分析.......25
5 分析与讨论
5.1 训练负荷及疲劳的分析
运动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训练负荷,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负荷才能够有利于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不断地提高,进而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训练负荷包括了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训练量反映了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而训练强度则反映了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训练量作为训练的主要部分,它是达到较高的技术、战术以及较高的身体水平在数量上的前提。训练强度是最主要的训练部分,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的负荷量。纵观世界赛艇训练的发展,可以发现赛艇运动强国不仅能够在奥运会上屡创佳绩,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赛艇训练负荷安排系统。Algirdas Raslanas 等人[65]对立陶宛国家赛艇队女子公开级双人双桨的研究表明,在 49 周里,总训练时间为 786 h,周平均训练时间为 16h。德国女子公开级 2006-2007 赛季周平均训练时间 14.6 h ,每周水上训练量为 103.3 km ;在 2007- 2008 赛季则增加到 16.8 h 和 121.5 km。资薇[66]对我国优秀女子单人艇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记录,报道其 2005- 2006 年度(38 周)每周水上划 153.1km,每周训练总时间为16.0 h;在 2006- 2007 年度,每周水上划 160.4 km,总时间增加至 18.8 h。国外有关赛艇项目训练负荷强度的研究认为,低强度(Bla<2mmol/L)训练占绝大多数(>75%)。类似这样低强度的训练不仅仅只在赛艇项目上发现,在其他一些耐力性项目如中长跑、马拉松、越野滑雪、公路自行车和场地自行车等也表现了同样的特征。Seiler[67]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把这一现象称之为“80‐20 ”规则,即大部分的耐力性项目其约 80% 的训练负荷强度为低强度( Bla<2mmol/L),此外约 20%的训练负荷强度在这之上。具体是中强度还是高强度,由于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员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耐力性项目中存在该规则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猜测认为可能这种强度的分布能够使机体产生适应而有利于最佳耐力能力的出现,这是因为大量的低强度训练能有利于改善耐力能力的外周适应,即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高强度训练有利于改善耐力能力的中枢适应,即氧气的运输系统,和机体缓冲酸的能力。
………
结论
6.1 本研究结果显示软体高压氧舱对运动员训练后相关机能指标的加速恢复是有促进作用的。
6.2 本研究结果显示软体高压氧舱对不同的机能指标的恢复效果存在区别,对运动员机能指标的恢复效果按百分比来说分别为:心血管系统指标:心率下降了 2%,血压中收缩压下降了 1.6%,血氧饱和度上升了 0.6%;内分泌系统指标:血睾酮升高了7.8%,血清皮质醇下降了 11.1%,血睾酮/血清皮质醇升高了 8.8%;氧转运系统中血红蛋白升高了 5.1%;骨骼肌系统指标血清肌酸激酶下降了 5.3%;物质能量系统指标:血乳酸下降了 10.4%,血尿素下降了 14.1%。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竞技体操于20世纪50年代初传入中国,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1979 年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马艳红在国际体操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个高低杠世界冠军,我国女子体操的发展在世界竞技体操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到 2012 年伦敦奥运的再创佳绩,上个奥运周期我国女子体操所取得成绩是可喜的。体操后备人才是体操事业发展的基石,根据《2011-2020 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及其它相关政策的出台,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 年 4 月 23 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体操运动管理中心高度重视《体操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提出了“全力以赴、精心准备,全面调研、摸清家底,数据准确、深入分析,掌握现状、编好规划”的具体要求。随着世界体操竞争的日趋激烈,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我国女子体操后备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奥运争光计划”的实现,更决定着我国女子体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影响到体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金牌是最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体现。分析国际重大体操赛事金牌榜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男子体操自 1980 年参加第 5 届体操世界杯到 2014 年第 45 届世锦赛,中国男子体操团共获得金牌 102 枚,其中男子团体获得金牌 14 枚。中国女子体操自 1979 年参加第 20 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到 2014 年第 45 届世锦赛,共获得金牌 33 枚,女子团体金牌 2 枚。从获得金牌数量上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体操女队与男队实力相差较大。团体赛是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操整体实力的标志,含金量较高,历来为各国所重视。从团体赛的金牌量分析,中国男队在世界上是领军强队,较男队而言,女队团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体操项目在国际舞台上呈现出“男强女弱”的态势。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最近 6 年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了目前女子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及建议,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女子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本研究所掌握的是 2009—2014 年的最新资料,将为我国女子体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新的理论支撑。
1.2.2 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揭示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升我国女子体操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研究将有助于推进女子体操人才培养的绩效化。通过合理化对策的提出,为相关部门制定女子体操发展政策能够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提供借鉴。并在推动中国女子体操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奥运争光计划的实现等方面提供参考性意见。
……….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关于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对主题“竞技体操后备人才”进行检索,截止到 2014 年 12 月 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346 篇 ,其中关于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文献仅 4 篇。经整理并分析,结果如图 1 所示,其中学术期刊 93 篇、特色期刊 18 篇、博士论文 15 篇、硕士论文 190 篇、国内会议 15 篇、国际会议 6 篇、重要报纸 9 篇。从文献发表年份来看,以奥运周期为分界点,2004 奥运周期、2008 奥运周期、2012 奥运周期,关于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研究成果程递增的趋势,2013 年及 2014年仅两年的时间文献资料也达到了 73 篇,接近 2008 奥运周期的文献数量,说明关于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检索到的 346 篇研究成果当中,以“现状”为关键词,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54篇,以“问题”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 2 篇,以“对策”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 45篇,以“体制”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 3 篇,以“基地建设”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2 篇。通过对 346 篇文献的整理得出针对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文献仅 4 篇。通过对所有关于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经分析总结得出,近几年我国针对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针对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研究则更为缺少。
………
2.2 针对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郑烨、欧阳绣雄在《我国 2008 年奥运会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现状分析》一文中,对我国 2008 年奥运会后备人才的数量、运动员竞赛能力及特点等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2008 年北京奥运会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来源较充足,性别结构较合理;男子竞技体操后备运动员基本技能较扎实,竞技能力较强,而女子后备运动员基本技能相对薄弱,我国传统弱项的自由体操竞技实力没有实际性的突破。总体上看,各个项目顶尖选手欠缺,国际竞争力不强[13]。结合第十六届省运会体操比赛,通过对对南京市女子体操后备人才的数量、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周子静,江山在《南京市女子体操后备人才资源的现状研究》中表明: 南京市女子体操团体和全能优势明显,各单项水平均衡;招生困难与人才流失造成了后备人才数量紧缺[14]。综上所述,关于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现状的研究多数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女子体操后备人才数量紧缺,突破传统弱项自由体操必须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仅根据具体赛事及具体项目展开分析,针对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其它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王卫在《从第 42 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女子体操队实力评析》,侯云在《女子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针对我国女子竞技体操 2004、2008 年奥运会暴露出来的不足指出我国女子竞技体操队存在的主要问题:女队整体实力不够强,技术上存在“力度”不足,“难度”欠佳,“稳定性”较差,“新颖性”不突出,“绝招”少等问题;女子体操运动员腿部力量普遍不强,致使跳马和自由体操项目在比赛中难有竞争力[15]。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比赛心理素质差,缺乏心理专家系统指导,赛中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差,缺乏大赛磨练。另外从教练员等客观角度来阐述,我国女子体操教练组缺乏综合实力,特别缺乏心理、舞蹈等专家的系统指导等;体操科学训练缺乏科研成果支撑,科研意识淡薄,针对性差,科研理论脱离实际。我国女子竞技体操高水平竞技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全能选手和高精尖选手少。作者着重分析了原因,提出:我国女子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危机,后备力量弱,数量少且质量较差[16]。
………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及手段..........9
3.1 研究对象.........9
3.2 研究方法及手段.....9
4 研究结果与分析......13
4.1 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在国际赛场上的现状....13
4.1.1 我国竞技体操在国际赛场上呈现出的“男强女弱”现状....... 13
4.1.2 我国女子竞技体操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14
4.2 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队伍现状与分析....15
4.3 我国体操女队教练员队伍现状分析......25
4.4 体操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情况....29
4.5 我国女子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30
4.6 我国女子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对策........33
4.7 结论与建议....36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在国际赛场上的现状
体操是我国的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自 1979 年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马艳红第一次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高低杠金牌以来,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共获得 99 枚奖牌,其中金牌 33 枚、银牌 33 枚、铜牌 33 枚,为我国女子体操傲立于世界的东方发挥了积极作用。回顾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征战国际赛场的历史,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所创造的精湛、完美、高超的动作技巧,已经在到国际赛场上留下了印记。比如,“马艳红下”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体操动作,同时以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命名的体操动作还有“莫氏空翻”、“刘璇单臂大回环”、“奎媛媛平衡木炫目”等等,这是特别值得我们自豪的。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为大力推动世界体操运动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今,随着新规则的不断革新,国际竞技体操比赛也日趋激烈,目前形势下中国女子体操队如何成功备战下一届奥运会,如何保持强劲势头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我国体操界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
……
结论
4.7.1.1 我国体操呈现出“男强女弱”的现状,女子体操虽优势项目突出,但跳马和自由体操是弱项,目前从青奥会的成绩来看已有所提高;女子体操国际赛场竞争激烈,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是我国女子体操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4.7.1.2 现阶段我国女子体操后备人才数量少、规模小。具体表现在:女子体操参训总人数仅 1977 人,其中,业余训练人数 1610 人,省级训练人数 367 人;且各省市参训人数分布不均,部分省市后备力量基础极为薄弱;运动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8 岁之后呈明显递减趋势;青少年体操竞赛每年至多 4 次,竞赛次数较少,女子体操运动员参赛人数规模小;国际赛场上,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需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4.7.1.3 现阶段我国女子体操教练员人数共 349 人,人数规模小,部分省市女子体操教练员人数规模亟需扩充;年龄分布以中青年教练员为主,并且有向着年轻化发展的趋势,教练员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高学历人才较为匮乏;教练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需进一步提高。
4.7.1.4 保障措施方面:我国体操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但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体操传统校的基地建设力度尚需加强。
4.7.1.5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女子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众对体操的认识存在误区;后备人才培养基础薄弱、培养形式单一;体操训练与青少年个人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女子体操运动员参赛规模小、比赛机会少,且缺乏形式多样的体操活动;女队教练员带训经验相对欠缺,高学历教练员匮乏。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