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科幻文学小说先锋性书写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24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正是从启蒙先锋的精神传承与形式表达两个主要层面将韩松的科幻创作纳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之中,探寻先锋意识在科幻文学中的延续与发展,考察韩松科幻小说创作中所彰显的先锋性特征,探寻其先锋书写的渊源及价值。

第一章 启蒙先锋的精神延续

第一节 精英知识分子的先锋意识
一、西方现代性反思浪潮影响下的韩松
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包含多样纷呈的文艺思潮与人文科学知识“它们以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向当代中国提供异常丰沛的思维参照的同时,也为我们当代文学的探索和实验提供了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①随着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以及异域文化的不断传入,人们热切地将目光投射到西方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于是,各种全新的文学样式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当代作家的审美视野。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勃兴不得不说与这股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传入有关,现代主义逐渐渗透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践之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相对宽松,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为中国六十年出生的作家们在思想精神和文学的启蒙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外部坏境和精神参照,而高等院校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使得他们接受了更为充分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同时相对自由而宽松的文化氛围,也为他们提供了发现自我兴趣与不可多得的自由空间。新时期以来文艺体制日益呈现出开放民主的姿态,意识形态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约束逐渐解绑,作家们在以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意识与历史使命的基础之上,将创作重心逐渐向内转,开始将目光投射于对人的精神状态与自身存在的关注,文学开始回归人类的内心世界,追问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不断挖掘精神的广度和深度,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文学与人、文学与生命达到了和谐的状态。文学开始向艺术本体回归,彻底改变了以往现实主义一元化的创作状态,这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文学学习与创作的环境,也促进了文学作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大量西方理论和现代文学作品、理论观念的渗透,高等院校的文学教育逐渐走向了专业化与自律化,这使得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与前辈的作家相比更好的接受到专业的科学理论与良好的审美素养。出生于 1965 年的韩松,在八十年代初期就进入武汉大学学习,完成了文学学士学位与法学硕士学位的学习。八十年代的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文化传统深厚,充满着自由、宽松,学术活跃的文化氛围。韩松从初中开始就进行文学写作,尤其是科幻小说的创作,对于已经积累了一定写作经验的韩松来说,进入学术氛围浓厚而自由的武大,同时作为英文系的学生,他可以阅读到大量的英文原典,接触到最为先进的西方文学作品与理论著作,这些无疑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八十年代初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风行,现代主义注重作家内心世界的书写、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维度的风格特质,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方式与内涵,也影响了韩松的创作理念与方式。
............................

第二节 启蒙与批判
一、个体自我存在的寻找与发现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些永恒的关于人类存在的终极命题,人类始终没有得到答案。人们经常在某个时刻陷入对于自身存在的怀疑或者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之中,却总是陷入自己制造的莫比乌斯环中,循环往复,却始终得不到答案。纵观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新世纪以来崛起的新生代科幻作家们,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对于这类终极哲学命题的思考,尤其是对于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的体察与思考,韩松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改变着人们周遭的世界,同样也改变着人们认知世界与自身的角度。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也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到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之中。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动着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以经济与科技为主导的力量逐渐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学技术更是成为衡量国家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与核心竞争力,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科幻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样式,着力表现现代科学、理性对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产生的影响。“现代社会被认为是一个“祛魅”的世俗社会,科技是人类由“神魅化”社会走向“世俗化”社会所借助的最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性主体得以确立的基础,理性神话的来源。”②在社会不断理性化的过程中,人日益从巫魅中解放出来,获得自己理解世界、控制世界的主体性地位。可是在物质与文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价值的多元发展,使得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在某一种信仰价值体系的指导下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界限,整个世界是否存在着真正的确定,开始遭到质疑,与此同时,社会中“人”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那么,我们是谁?我们是真实的存在还是幻象?我们应该如何在充斥着不确定的世界里自处?
在韩松的《逃出忧山》中,韩愈与妻子为了挽救濒临破碎的婚姻,决定回到四年前两人相识的地方,进行一次忧山之旅。然而一觉醒来,忧山发生了巨大的变故,整个忧山成了一座空城,韩愈与妻子仿佛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之中。在“逃出忧山”的过程中,韩愈遇到了种种诡异的现象,他无法确认整个忧山的存在是否是真实的,这个世界是否存在自我拯救的出路,一次忧山之行使得他与妻子之间的问题从婚姻领域进入了生存领域。在封闭的空间之中,没有人能够确定韩愈的真实存在,甚至连他自己也开始怀疑究竟是他被世界遗弃了,还是他原本就只是“替身”般的存在,韩愈不断陷入自我怀疑的循环圈套之中。
.............................

第二章 隐喻思维下的现实折射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现实镜像”
一、技术背景下的“现代中国”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尽力通过技术手段来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现代科技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然而现代人行走在行色匆匆地由钢铁水泥构成地高楼丛林之中,将自己困在行走的钢铁长龙之中,人们生活的常态似乎就被困在一个个狭小的空间之中,每天的生活就是从一个“小盒子”转移到另一个“小盒子”之中。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了解自己所生活地世界,然而奇怪地是,人们自身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狭窄,信息爆炸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全面高速地姿态侵入人们的生活,这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人们获得了了解世界的手段,却逐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韩松曾在访谈中提及他平常喜欢坐地铁上下班,因为坐地铁最大地乐趣就在于可以在地铁中观察周遭的人群。地铁似乎是现代中国发展的缩影,是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飞速过渡地成果,现代中国以极快地速度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整个社会转型的时代大环境之下,确实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地事情。对于韩松来说,他不仅看到了欣欣向荣地中国发展速度,同样以超前地姿态,关注着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也深深地忧虑着科技的发展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韩松“轨道三部曲”之一的《地铁》,由《末班》、《惊变》、《符号》、《天堂》和《废墟》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韩松以“地铁”这个凝缩着当代中国人情感、欲望、价值和命运的焦点意象切入,作为现代都市文明的特征符号,地铁在最初出现之时就吸引了无数中国人的目光,地铁的狂欢,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当今中国除了互联网之外的另一场狂欢,一场迟到的狂欢。对于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而言,铁路的修建,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发展和崛起的标志,从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到后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再到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铁路被赋予了民族复兴的沉甸甸的政治意义,泱泱大国正在快速崛起,如同韩松笔下疾驰而过,永远奔驰向前的地铁一样,历史的洪流总是滚滚向前,整个人类历史在朝着更为现代化更为文明的阶段迈进,被裹挟在时代向前发展的巨轮之下的中国同样在以自身的发展来跟紧人类文明进程的步伐。作为工作在中国新闻信息前沿的韩松来说,他不仅看到了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地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以科幻作家超前的姿态,重新审视着我们周围的世界,他将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变化,诉诸笔端,充分体现着身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与历史意识。

...............................

第二节 科技现代性的反思
一、人类未来命运的“现实书写”
与刘慈欣将异世界背景定位在宏大的宇宙星空的硬派科幻不同,韩松的异世界书写更多的是以一种超现实的近未来角度,观察生活于其中的“小人物”甚至是被挤出正常生活轨道之外的“边缘人”的日常生活。在韩松的笔下对于被压抑的人性的纵深挖掘,对于被异化的人性的认真考察,对科技现代性的深刻反思,都体现出他作为一名时刻关注现实人生的先锋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与悲悯情怀。韩松在采访中曾坦言,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充满“目标”的年代,生活于钢筋丛林中的现代人每天行色匆匆,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地过着自己的生活,看似繁忙,却总带着某种被淹没、被支配的力不从心,迷失在精准而飞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之中,不能自拔,个人的价值与存在意义就在整个追求效率与目标的过程被消磨殆尽,随着技术时代的来临,个人成为了社会化大机器生产时代的附属品,在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中随波逐流。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地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已经初现后工业时代图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科技现代性的追求已经成为打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平衡的重要因素。现代人的“焦虑感”、“压抑感”、“威胁感”、“失衡感”都来源于技术理性的无限膨胀,人们有限的生活被挤压殆尽,自我的价值被湮没在追求“效率”与“目标的合理化”的现代社会价值行为取向之中,现代人成为了“理性的人”。传统的经验社会在现代科技的催生之下完全颠覆,人由社会的主宰变成了被动者,朝着现代化要求的方向异化,失去了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价值理性被压抑,工具理性完全占据上风并极致发展的最终结果就导致了技术时代背景之下新的悲剧英雄——异化的人的出现。
..............................

第三章 科幻的先锋形式实验: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余响................ 42
第一节 非线性的情节构架....................................42
一、《地铁》:人类文明崩塌的末日图景........................42
二、《红色海洋》:历史的真实与虚幻...........................44
第四章 “恶托邦”的构建:零度图景的呈现.....................................54
第一节 暴力美学................................54
一、暴力与历史文明......................................54
二、暴力与残酷人性...................................56

第四章 “恶托邦”的构建:零度图景的呈现

第一节 暴力美学
一、暴力与历史文明
中国的历史文化暴力传统似乎由来已久,而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作家在打着“反叛”的旗号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以独特的先锋文学形式实验开拓了中国文学书写形式的新局面,或许与这批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经历有关,他们似乎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到了关于暴力的书写层面,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早期极具先锋作家气质的余华。余华对暴力表现出了长时间的浓厚兴趣,他自己也曾经坦言:“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②在余华早期的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展示与暴力叙述,这些暴力血腥的场景以强劲的冲击力刺激着阅读者的感官体验,他以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带给读者震撼与刻骨铭心的强烈感受。在余华的小说之中暴力不再是坏人的专利,它成为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暴力构成了余华笔下日常生活的图景,它成为了人们的生存状态,解构了常识世界中遮蔽在脉脉温情之下的人性恶,并将之放大,将它上升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他所构建的冷漠畸形的世界。《河边的错误》中疯子接二连三的杀人,《一九八六》中疯子对于自身施加的酷刑,《古典爱情》中人们因为饥饿,争相而食,《死亡叙述》中在车祸中被碾压的孩子与被肢解的“我”,《世事如烟》中被强奸后绝望投河的 4,《难逃劫数》中欲望、宿命与暴力的纠结等等,余华以“无我”式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充斥着暴力、性欲与血腥的场景,淋漓尽致却又触目惊心。尤其在《现实一种》中对于传统家庭关系的解构,使我们再一次陷入噩梦般的阅读体验之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报复,自相残杀,在整个暴力死亡的循环之中,从“婴儿(堂弟)——皮皮——山峰——山岗”,他们之间既是血缘关系上的亲人,又是相互仇恨的仇人,人与人之间在仇恨与暴力的驱使之下无任何情感与理性可言,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处在身份的相互转化之中。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