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漂泊叙事的发生
(一)蒋韵的人生经历与漂泊
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存在着着很大的联系。蒋韵的作品较为恒定地流露出漂泊情结与蒋韵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蒋韵出生于山西太原,出生不久就被送到了祖籍河南,由祖母抚养,直到5 岁才和祖母一起回到太原的父母身边。回到太原的蒋韵并没有回家的感觉,在蒋韵的心里,她的童年是以闯入者的身份在“异乡人”的包围中度过的。集体宿舍院里,睡着和别人家不一样的棕床,连酸菜都不会腌的蒋韵一家和本土居民区分开,强化了蒋韵外乡人的孤独心理。而祖籍河南是陌生、破败的,在多数人对河南的鄙夷中,蒋韵因为河南人的身份受到排挤,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她就说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掩饰乡音,在孩童时代就完成了对家乡的“背叛”。“我这个逆子,先是背弃了血缘意义上的家乡,又背弃了生我养我的第二故乡。我加入到人家外来人的行列大骂这个客居之城时,我的背叛是双重的、彻底的。好了,这下我什么都没有了。我成了一个真正的‘外乡人’,这个世界没有一处是我的家乡。从此我每天的日子都是放逐的日子、漂泊的日子。”②蒋韵这样说。“童年的经验对文艺家的审美心理建构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尤其是童年时期的乡土影响、缺失体验和孤独体验,更是常常决定他一生的个性气质、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文艺家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对他的个性气质和作品的美学风格的影响尤其巨大。所谓心理创伤,‘是指一种强烈的、持久的、难于摆脱的痛苦;是一种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③蒋韵童年的经历把漂泊情结烙印在她的审美心理上,使她在作品中不自觉的流露出漂泊情结,她的作品常会给人一种无枝可依,天涯孤旅式的清冷、孤寂的审美体验。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精神上敏锐,而生活上却与周围格格不入,或许试图努力融入其中,在失败后转身走入漂泊的深处,不再期待精神的安稳落脚。
除了童年对于家乡无认同感,蒋韵的人生阅历也对其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对蒋韵影响最大的人生经历莫过于“文革”。“文革”时期,蒋韵的父亲作为一名医生被化为“右派”,蒋韵及家人在当时的社会处境艰难,家庭氛围也变得沉闷压抑,一家人小心翼翼的过活,连祖母最喜爱的“讲古”也被父亲禁止。蒋韵的中学生活过的很仓促,还来不及好好地感受这珍贵的学生时代便在一年后被学校安排匆匆毕业,仅领到了张“结业证”,随后蒋韵到郊区工厂劳动工后又转入市内当工人。直到“文革”结束,蒋韵考入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后留校。
.........................
(二)“代”记忆与漂泊
蒋韵漂泊书写的独特性在于她的漂泊离不开“一代人”印记。确切的说,蒋韵是通过和她经历相似的一群人,即“文革”时刚小学毕业,刚迈进中学校门不久就提早毕业的几届学生,通过撷取他们的特殊经历,发掘他们独特的精神特质,来投射出他们那一代人无奈的精神漂泊。正如评论家李国涛说的“不论蒋韵个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实际上她在做着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塑造她那一茬人的形象。”⑥漂泊情结是蒋韵命名“一代人”的方式,用这种方式蒋韵为“一代人”在文学史上留下精神面影。
1.“一代人”的独特经历
“文革”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历时最久、波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社会运动。动荡的社会形态造就了独特的人生经历,然而跨度十年的“文革”给当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层的人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蒋韵那一代人在“文革”中并非首当其冲,与那些批斗、被下放的饱受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的学者专家,因历史问题被抄家、被游街的“遗民”们相比,蒋韵他们是幸运的;和那些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下乡知青们相比,“文革”的影响对于刚上中学的孩子也要小得多。然而那却是一段真真切切的经历,不可磨灭的经历,是人生最美好不可重来的青春年少被迫面对现实的残酷,是任何人不能感同身受的遗憾。所以蒋韵耿耿于怀地不愿放下,她执着的在作品中留下他们那代人的影子,刚走过纯真的童年,带着懵懂的青春与浪漫情怀走入中学,却被迫离开校园这个象牙塔淹没的现实的洪流中的一代人。
《落日情节》中的郗童,因为放任哥哥去武斗导致哥哥死亡,从此失去了拥有幸福的可能,甚至是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权利。似乎她过得幸福就是对不起死去的哥哥,对不起肝肠寸断的母亲。她用拒绝幸福的方式在为哥哥的死赎罪。高中时期懵懂的情愫被母亲撞破后她就开始了对爱情、对幸福、对一切能让她欢愉的事情的拒绝。遇见老乔或许是命运对她伸出了援手要拉她走出不幸的泥潭。她随老乔一起努力复习参加高考,直到讨论报考学校时她才看清自己的内心,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逃离母亲,逃离压抑的生活。郗童本可以如愿和老乔在远离过去的他乡重新开始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然而母亲生病让她惊醒,她注定是逃不掉,也与她渴望的爱情、渴望的生活无缘,郗童放弃北京大学,也放弃了爱情,留在本省。错过老乔,与另一个合适的人组建一个让自己有归属感的家庭也因照顾母亲顾不上新组建的小家庭而失败了,郗童只能在对哥哥与母亲的负罪感中一生不得安稳。蒋韵描绘出了一个偶然的事件给人物的一生造成的巨大的影响,然而这个偶然事件造就的巨大影响离不开“文革”的特殊经历,离不开那“一代人”的独特人生经历。
............................
二 漂泊的情结化存在与个性化表现
(一)漂泊作为一种情结
世间的漂泊有千万种,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影,文学作品中的漂泊也是各异的。蒋韵作为一个热衷于漂泊书写的作家,她笔下的漂泊主要有三种:空间的迁移、心理的“固结”以及精神的孤独无依。
1.空间的迁移
空间的迁移是漂泊的最基本的内涵。空间迁移的过程是颠沛流离,是一种流动不定的状态,它与安逸舒适的过往相对立。离开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乡音、温暖的家总是让人感觉不适,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让人没有归属感。没有归属感则是对于最基本的漂泊的一种强化。
在蒋韵的作品中,空间的迁移常常表现为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这种迁移带来的是主人公对乡村割舍不掉的精神留恋,以及对城市的生活感到不适和难以融入。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迁移是蒋韵表现漂泊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了解了蒋韵的人生经历我们知道,蒋韵从没有在乡村生活过,更谈不上对乡村生活难以割舍,但是对城市的难以融入却是实实在在的。蒋韵一辈子生活在城市,北方产煤的城市留给她的印象永远是肮脏的河流,灰蒙蒙的天空,四处扬起的灰尘和集体宿舍里杂乱拥挤的生活。所以蒋韵向往乡村,她说:“我常常会羡慕我的某些同行们,羡慕他们拥有河山、拥有大地和田野、拥有贫穷却快乐的童年,拥有成为自然之子的一切。”16蒋韵羡慕那些生活在乡村的人,然而蒋韵却并不了解乡村生活,她的羡慕其实更多的是隔着距离远观时所欣赏到的美,而不是深入其中在乡村生活中感受到的美。朱光潜在其所著的《文艺心理学》中用心理距离来分析美感经验,认为距离太近,关系太密切就无法处之泰然的去欣赏,因为“它与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的固结在一块,成为你的工具或你的障碍”17而“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所以你能不为忧患休戚的念头所扰,一味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18蒋韵正是与城市距离太近,关系太密切,无法跳脱出来去欣赏城市,然而与乡村的距离使她不为乡村生活的实际细节、种种不便烦扰,因而在其小说中呈现出对城乡的两种态度。这也就是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道理。 除了《闪烁在你的枝头外》故事背景放在乡下,蒋韵笔下的故事多发生在她所熟悉的北方内陆城市 T 城。而蒋韵对于城乡的两种态度,使她的作品总是有意或是无意的体现一种城乡的对比,乡村的舒朗宁静令人留恋、城市的肮脏冰冷使人无法融入。正是这种对比的存在,使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迁移产生的漂泊之感更加深刻。
.......................
蒋韵作品中的漂泊主体基本上都是女性,这些女性以其独特的、细腻的、敏感的内心感受来展现漂泊的心路历程。蒋韵的作品中写了各式各样的女性,在不同的时代里有着不同的际遇女性承受着同样的漂泊苦楚。大体来看,这些女性漂泊主体可以分为三类:传统女性、新知识女性和迷惘少女。
1.传统女性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因为卑微的地位长期被禁锢被压抑,无论是婚恋方面还是家庭生活,传统女性总是处于劣势的位置,无论是底层的劳动女性还是上层的大家闺秀。在蒋韵的笔下,传统女性在旧社会里面对痛苦的遭遇却又无力挣脱只能走向漂泊。
蒋韵笔下的底层劳动妇女往往是充满了生命张力的自然之子,她们健康,
生命力旺盛,虽然生活是艰辛的,但她们总是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她们真心的热爱着生活,朴实能干,渴望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更加殷实。然而她们的努力在时代面前那么的不堪一击,她们所珍视的被一一拿走,努力没了方向,生活没了奔头,只能无奈又无依的漂泊。《栎树的囚徒》中像段金钗这样大胆泼辣的女人,不顾礼法的爱上刀客,嫁上阳山,却终究无法抗争传统女性的悲剧命运。这个充满了生命力的女人,打理山寨井井有条,大军压境镇定自若,在与丈夫共患难之后却无力阻止丈夫花心纳妾。对丈夫纳妾不满的段金钗曾一气之下回到娘家,然而连自己的母亲都认为丈夫纳妾理所应当。听到丈夫部队开拔的消息后她毫不犹豫的回去,因为她知道丈夫需要她。当一个一个的女人抬进她的家,带走丈夫的关爱,段金钗痛苦却只能默默忍受,直到儿子病逝带走了她的希望。在参加完阳山结拜兄弟的葬礼后她选择自杀,因为生已经变得毫无意义,阳山的日子回不去了,当年叫河镇与她一见钟情的男人再也回不到她身边,死成了唯一的出路。《在传说中》的“团圆媳”作为买来的童养媳更是底层妇女中的底层。她勤快的从早忙到晚还是要挨婆婆的打和骂,寒冬腊月在河里洗衣服手指头生了冻疮红肿着像是红萝卜。即使这样“团圆媳”也依然热爱着生活,在忙碌的家务中充实地快乐,渐渐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姑娘。她真心的爱着这家人,把他们都当作亲人,可是“团圆媳”这个尴尬的身份让她想爱的人不能爱,不爱的人却要嫁,待要抗争又怕伤了家人的心,最终酿成了悲剧,成为女香客,在青春繁华的年纪心如死灰,形如枯槁。
..........................
(一)独特的意象...................................26
(二)多声部叙事................................30
(三)诗化的语言............................32
三 漂泊叙事的美学营构
(一)独特的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之所以可以通过具体的客观物象来表达抽象的主观情意是因为这些客观的物象在千年的文艺发展中已经成为积淀在国人心理深处的一种普遍审美意识。共同的历史、文化及心理的背景锻造了人们对事物普遍相似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回响。所以,意象更容易带领读者穿越时代、地域到达作者的内心。在作品中使用意象去表达自己的抽象思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深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影响的蒋韵深谙其中道理。在作品中蒋韵调动大量的意象来表现漂泊的清冷、孤寂之感。在众多的意象中,部分意象是反复多次出现在作品中,这些意象大致可分为四类。
1.旧物意象
蒋韵说自己是个恋旧的人,她的作品中总是少不了回忆中的意象。在蒋韵的作品中回忆中的意象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旧”字上,在题目上有《旧街》《旧盟》,在内容中有旧画、旧相片、旧衣等等,这些有着年代感、沧桑感的物件总是不合时宜的出现。《旧街》中冯明伦第一次出场就穿着一件旧衣,她喜欢抄药方,那些古香古色的中药名会让她心里生出一些温柔的怀想,这些旧物的意象暗示了冯明伦是无法融入疾风骤雨的新社会。《旧盟》中陈叔叔送给隋小安一幅旧画,这幅旧画后来被隋小安弄丢了,旧画这一意象的丢失也意味着陈叔叔他们那代人的故事、经历的磨难最终会被隋小安这代人遗忘丢失。回忆中的旧时家园意象在蒋韵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对于那些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却又回不去的人而言,家乡是他们在无法融入新环境时唯一温柔的怀想,在现实的冰冷中,唯有对家乡的回忆会让他们感到一丝温暖。《完美旅行》中的刘刚在离开他生活多年的林区小城后来到 T 城,然而他注定是属于自然的孩子,城市的生活让他不知所措,感觉不到家的温暖安定。家乡的回忆长在了他的身体里,温暖了他却又让他再无可能融入城市。《栎树的囚徒》中,小红姑娘回忆里的家乡有着江南水乡的温柔与和谐安定,还有记忆最深处的精神信仰,正是这信仰陪伴她度过了人生最灰暗的时光。可是无论是不合时宜的“旧”的概念还是回忆里旧时的家乡,在给人温暖怀想的同时也带着饮鸩止渴的意味,那温暖是不可再得的,沉溺于其中终究只能在现实中漂泊。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