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梁实秋散文生活美学的审美表现
第一节 饮食之美:吃中有真意
在“民以食为天”和“羊大为美”的中国,饮食文化似乎一直肩负着“实用”和“审美”的功能。吃,不仅是人的生存需要和人生中的享乐之一,也是情感的表现和文化的反映。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文人像中国文人这样把“吃”当成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雅舍谈吃》中,梁实秋像一个美食家一样,对饮食的见解独特而深刻,他毫不厌烦饶有兴致的介绍了 50 多种美食,他并不以山珍海味为稀奇,他感兴趣的是:正阳楼的烤羊肉、厚德福的铁锅蛋、信远斋的酸梅糕、西车站的栗子粉……无论是全聚德烤鸭,还是扬州的狮子头,无论是一碗普通的骨萝卜汤,还是母亲做的家常菜,在梁实秋的笔下都有着特殊的意味。这不仅是因为梁实秋博学多才,在谈论吃的文章时常常引经据典,让我们感受到文章本身的美,还在于梁实秋笔下的“饮食”不是生活中简单的果腹与味觉的满足,他更多的时候指向一种审美性。
二、口感与触觉的享受
饮食中蕴含的除了听觉和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小吃的口感和触觉也让梁实秋的饮食文化充满了审美的意味。梁实秋特别喜欢致美斋的爆肚儿,他在清华读书放假回家放下行李,“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了三个爆肚儿,盐爆油爆汤薄,吃得我牙根清酸。然后一个淸油饼一碗烩鸡丝,酒足饭饱,大摇大摆还家。”这顿快意之餐,竟让他过了五十年都不能忘记,可见其口感令人难忘。南北方饮食差异较大,有些食物特殊的口味只有本地人能消受的了,比如说北平人特别喜欢喝豆汁儿,这种令南方人觉得异味无法人受到龇牙咧嘴的东西,梁实秋却觉得口感很妙,“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的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②梁实秋用了酸、辣、烫、麻四个词就把豆汁儿的口味惟妙惟肖的形容出来,给人以豆汁儿就在自己嘴里的真实感,梁实秋完全将自己的“馋”发展为艺术的趣味,说到玉华台的包子时,他说“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其实吃这种包子,其乐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别看只是一个普通的包子,不但要求厨子包包子的手感,也要求吃包子的人手脚麻利,这就赋予了包子触觉的审美意味。他认为美食的美不仅体现在口感和做法,还体现在享受食物的过程中用的餐具和吃的姿态。梁实秋提到饭后甜点八宝饭的做法,从准备食材到具体做法,再到美观装饰,一个步骤都不落下,他还提出美观的吃法“现在多是每人一份小碗小匙,体面得多。如果大盘八宝饭再备两个大羹匙,大家共用,就更好了。”梁实秋建议不要在吃之前像搅拌水泥一样搅合八宝饭,不会让味道更好反而会失去美感。如果用小匙直接去取八宝饭,然后放在口里舔,那吃相让人不敢恭维,从而会失去吃食物的美感。
.....................
第二节 仪容之美:细节显内涵
个体审美是生活审美的起点,“个体审美首先是指个体人类能成为同类的审美对象,能使别人欣赏悦目”④,而个体审美的第一要素是个体的形式之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仪容之美。梁实秋特别注重作为个体的存在能否给他人带来和谐的美感,这就要看个人穿着是否得体,言谈举止是否和周围的环境和谐,日常行为习惯是否能让同类觉得舒服。
一、得体的穿着打扮
衣裳就是一个人能否与环境相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中非常灿烂的一部分。“人的服装,于御寒之外,本来有求美观的因素在内。”⑤虽然衣装服饰都是自己的事,本可绝对自由,谁也用不着管谁,“但是我们至少总应希望,一个人穿上衣服戴了装饰品之后,远远望过去仍然还是像人。”⑥梁实秋在《太随便了》一文中指出,很多人穿着过于随便,因此令人发出一种很不好说出来的感想。他认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着装应该要不同,西装在中国很容易发生变异并且失去它原有的风度。而且,西装的颜色以及布料的选择也都要求极高,“做裤子的材料要厚,可是我看见过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穿夏布西装裤,光线透穿,真是骇人!”①他认为衣裳与个人性别、身材也应该搭配一致,搭配成功的人便是把身体的优点彰显出来,把缺点遮盖起来;搭配失败的就会把劣点显示出来,优点根本没有。一条领带不仅能看出你的身份,也能决定你是否能和周围的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美感。“领带的色彩图案,千奇百怪,总之是要和人的身份相称,也要顾到时地是否相宜”。②作为个体的美学宣言,头发依靠形式的曲直、长短、颜色等传情达意。对于发型的美与不美,梁实秋有自己的见解,“草坪经常修剪,纵然不能如茵似锦,也不能由它满目蒿莱。头发亦然。名士们不修边幅,怒发蓬松,其尤甚者可能被人指为当地八景之一,这都无可置评……如果留长了头发就能皈依自然,天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女孩子们后脑勺子一把清汤挂面是不大好看,不过一定要烫成一个鸟窝,或是梳成一个大柳罐,我也看不出其美在哪里。”③美学的基础在于差异性,不同的发型是张扬不同个性的手段,也是公开呈示性格的最好方式,梁实秋通过 “清汤挂面”、“鸟窝”、“柳罐”的比喻,引发了我们不同的心理反应,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效果。赶时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定要和自身的肤色、发质相结合。对于国内一些人国外流行什么就立刻盲目跟风的“潮流”梁实秋也给予了幽默的讽刺,“成年男子蓄长发,有时还到女子美容院去烫发,这是国外传布的一阵歪风,许是由英国的“披头士”或美国的“嘻痞”闹起来的,几乎风靡了全世界。
......................
第二章 梁实秋散文生活美学的审美意蕴
第一节 以“雅”为美
从梁实秋的人生历程和文学成就来看,“雅”是梁实秋一直以来追求的一种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作品中他都一直坚持以雅致为本,并表现出文人学者的的优雅气质。但他的优雅并不是对抗现实和远离世俗的生活,相反,他的人生追求、散文内容、文学观念都从不排斥日常的生活,他主张创作主体要体味人世情趣,从而对人生有浓厚的兴趣并胸怀博志,否定那种以求仙诗或者山水诗的方式脱离现实的社会。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和生活态度,他将自己的眼光投向了俗常的生活,并以高雅的情致化“俗”为不俗,最终实现自己的生活美学理想。
一、高雅的生活情趣
将最朴实简单的生活过成高雅有趣的人生,这从其《雅舍小品》的开篇之作可见一斑。在时局混乱、战火纷飞的环境下,梁实秋无欲无求,偏隅“雅舍”,虽然不能遮风避雨,有窗户没玻璃,风来洞若凉亭,雨来渗如滴漏,老鼠泛滥、聚蚊成雷,但梁实秋却能坦然安之,并发现“雅舍”的个性与可爱,“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①梁实秋对雅舍的眷恋之情完全超越了实用性的功利目的,遇到大雨滂沱,还得对自己的小屋抗洪抢险,经常满室狼藉、抢救无及,但正是在这种对生活的眷顾之中,逐渐建立起超越世俗的高雅生活情趣。梁实秋虽然给自己的小屋起名“雅舍”,但他并不强调自己在这个陋室里会见了多少高雅之士,并不像刘禹锡在《陋室铭》里强调陋室不陋是因为自己结交的都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化精英,也没有说自己每日在雅舍过得是一种弹弹琴、听听音乐、品品茶的脱尘去俗的生活,此中作者表露的是一种从朴实的生活里发现高雅的情趣追求。抗日战争期间,他为自己能在天府之国吃到酒和肉相当满足,并戏称喝酒为“吃花酒”,普通的红烧肉被他冠名以“东坡肉,”也表现了他在抗战年头苦中作乐的高雅情趣。晚年的他和韩菁清收养了几只流浪猫,他分别给几只猫起了雅名“白猫王子”、“黑猫公主”和“小花子”,勾勒出他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雅趣的心态。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情趣和诗意,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的心,高雅精致的生活并不是上层人的专利,有人曾说梁实秋是“贵族似的高雅”,但是梁实秋对物质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而是追求精神生活的丰盈与高雅。幸福和快乐也并不以物质的丰厚为前提,平常人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主动去感悟,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高雅而有韵味。在梁实秋的生活中,哪怕是早起都有早起的乐趣,早晨起来听见鸟儿啁啾,看见草上的露珠晶莹剔透还没有干,蚯蚓在砖缝间倒出一堆一堆的沙土,街道上的男女挑着新鲜肥美的蔬菜进城,马路上的清洁工在尽职尽业的清扫马路,无数的青年男女穿着整洁的衣服朝气蓬勃的骑着自行车去上班,“这时候我衷心充满了喜悦!这是一个活的世界,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这是生活!”
........................
第二节 以“度”为美
一、理性合度的生活方式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会使人永不知足,并把自己的不快乐归于物质的贫乏。生活美学指明了一个事实,物质财富的多少并不与人类的幸福满意度成正比,任何人都无法制定出一个幸福人生的标准。那么如何在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自我精神调节方面来增加人的幸福感呢?“作为高度自觉的生命、理性高度发达的人,他对人生真相的透彻理性之悟当能激发起自己的惜生、恋生、乐生之情,此之谓人生幸福感,此之谓生活审美。”人们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透彻理性的认识,那么就会自觉追求理性合度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主张一种乐生而不偏执的健康情感,主张人与外部世界的事物建立一种温馨的关系,但又拒绝人被外物所异化、控制;认同人类为了生存为了衣食住行为了生活的更好争取和奋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忘了自我的存在沉溺于物质而忽略了自我精神上的追求。梁实秋不赞成“困苦的生活所培养出来的一股“狂叛”的精神,过分拘泥于现实,也否定 “席丰履厚的生活,所音煦出来的那种对‘梦想的神圣境界’之追求”,认为二者都是极端。”梁实秋一生远离官场,是因为逢迎拍马、尔虞我诈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理性合度的处世方式,每天受命于他人、看着他人的嘴脸做事,如何能快乐的生活?在《握手》、《升官图》、《送礼》、《脸谱》等文中,他都对官场的负面现象进行了揭露,“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得立刻缩短,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当生存异化成为权势的奴隶,这样的生存就不存在自我关怀的意义,就不是理性合度的审美化的生存方式。理性合度的生活方式提倡在简朴的生活中发现生命更加实在和深刻地内容,教导人如何过好此生,如何与现有的生活和谐共存,“这种哲学的特征是:第一,一种以艺术眼光对人生的天赋才能;第二,一种于哲理上有意识的回到简单;第三,一种合理近情的生活理想。”这种至简的生活理想与道家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
第三章 梁实秋散文生活美学的思想来源.................... 31
第一节 “古典头脑,浪漫心肠”:中国传统儒释道精神的汲取....................31
第二节 理性的精神: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35
第四章 梁实秋散文生活美学的现代意义................................. 37
第一节 文学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37
第二节 美学意义: 中国生活美学研究的重镇........................39
第四章 梁实秋散文生活美学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文学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
由于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与抗战无关论”以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关于文学的阶级性论争中反对文艺的阶级性,梁实秋遭到了文坛革命进步人士的笔伐,并且背上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骂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人都对梁实秋存有偏见,他的作品和文艺主张也被国内的学者们所忽略,他的作品在大陆一度被封杀,直到改革开放后,他的作品和文艺思想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文学家、批评家和翻译家,他的文学实践、文艺观念、翻译成就本身就蕴含丰富的阐释空间,但“评价一个作家,政治思想和文学观念固然重要,“人生理想”的引入也不应小视。”①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梁实秋推崇文学应“以人为本”、关注社会与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主张“中庸和谐”的审美倾向,坚持高雅的文化品位,着实做到了文人的“现实性” 品格与“审美性”品格的完美融合。梁实秋一生的散文创作都奉行 “文学应贴近生活”、“文学应反映生活”的准则,也是他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尺度,他用雅致简洁的语言原汁原味的描绘着生活之美的人文图景,并将自己对传统道德的价值投射到生活之中,为日常生活注入了无限的温情并给人带来生命的思索与宽容的生活态度。他的“以人为本”、关注生活、崇尚道德的审美理念对当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启示和影响。
........................
结语
从生活的点滴出发,来寻找生命的乐趣是包括梁实秋在内的大多数散文家的共同创作特色,但是由于个人经历和审美追求的不同,梁实秋的散文更能见出平和委婉的色彩。鲁迅在散文中也同样注重观察人性,但他是冷嘲热讽、带着辛辣的语气横眉冷对千夫指,像是把国民的劣根性和缺点拿刀子来解剖,再在太阳下暴晒,给人以不寒而栗之感。周作人的人生和创作则是给人以“苦斋苦翁喝苦茶看苦雨”的感觉,他一直在追求一种“以苦为美”的审美理想,他想借助于自然的风景来超脱生死的恐怖,现实的烦琐,但他的趣味解放是不彻底的,无论他的生活看起来多么淡雅闲适,都给人以无奈、沉重、逃避之感。林语堂的美学理想多在人内心格局的超脱里徜徉,更强调超越现实、出世忘我和个人的洒脱情趣,因此给人以游离于世俗之外的轻松安逸之感,但也显得脱离了生活的根基而充满油滑空虚之气。梁实秋不同于周作人的清冷与枯寂,也不同于林语堂的随意与油滑,纵观梁实秋的所有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生活”是梁实秋创作的全部内容,对衣食住行的描摹刻画、对人伦友爱的叙写缅怀、对个体内外的评论期望……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他在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在观察着生活、体味着生活、眷恋着生活。他坐在人堆里闲谈生活里的饮食男女,亲情伦理,以饱含深情的眼光来观察人生的全体,以委婉中和的语气来讲述为人处世的伦理,肯定了符合理性道德的正常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态度,他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投诸与自己的文学世界,期望通过人人勤俭温厚、礼让贤达、律己宽人的道德自律来实现人们生活的幽静淡雅。他中庸平和、均衡节制的审美理想折射在文学创作中,从而使其散文呈现出生活气息浓厚、情理中和、温婉节制的格调。
参考文献(略)
梁实秋散文中的生活美学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