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魅精灵入梦来——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神秘主义”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88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写神说鬼的语境: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背景

(一)新时期文学政策的推动
1.文学的“解放”:意识形态的调整
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看似单纯的文学现象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合力的结果。文学界的变动大多和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历史文化语境有关联,每一种文学现象的发生与演进也都离不开特定的生存空间。新时期以来,国家经济的转型以及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文学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文学界出现了多样化的文学现象,使作家的创作思维得到放松,创作思路得以转变。
文学在新时期虽然获得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但是文学的解冻并没有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文革”结束初期,“四人帮”刚刚被粉碎,一些转变往往停留在社会的表层形态,并未深入到精神深处,很多创作依然保持固有的创作思维和语言习惯。后来出现的伤痕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种“惯性写作”的局面,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文学从惯性向自觉的过渡。事实证明,寻根文学和新潮小说使得新时期文学逐渐摆脱先前的思维惯性和言语风格走上“自觉写作”的道路。所谓自觉写作是指“作家在拥有了对于文学本体性和独立性的自觉认识,以及对于文学审美本性的建构冲动和主体能力之后的创造性写作活动。”文学领域创作思想的多元化和作家对“自觉写作”的执着追求丰富了八十年代以后的文学风格,神秘主义正是这多样化创作风格中的一种,也是“文学解禁”后文坛众声喧哗中的一股时代强音。
思想解放必然促动文学创作的多样化,这种促动体现为文坛上出现多种文学风格和流派,呈现“多线并进”的发展局面。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以及后来的寻根文学和新潮小说等都是思想解放在文学领域发挥作用的表现。有学者认为,寻根文学和新潮小说的出现使得新时期文学摆脱先前的创作惯性,大胆的走向“自觉写作”。以韩少功、王安忆和贾平凹为代表的作家开始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思路,试图重新发掘“五四”以来被遗忘已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之“根”。寻根文学中也有关于神秘文化的书写,但是这些寻根作家对待神秘文学的态度往往停留在暧昧的阶段。另一方面,很多当年被排斥在文学界之外的创作思路和写作手法又重新回归文坛,神秘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借着新时期宽容的环境,神秘主义悄然归来,只是最初神秘主义的创作苗头并不明显,甚至是打着“寻根文学”的旗号归来的。
.........................

(二)鬼神叙事的再现
1.传统与现代的和鸣:鬼魅精灵的文学化表述
文学是集社会背景、创作主题和表现主体等要素于一身的表现人精神空间复杂性的艺术。“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它与科学、宗教、文化、政治、经济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学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再现生活”的同时也“表现”作家内在的主观世界,所以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客观现实的产物,也是作家精神世界的表述载体。
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同样值得重视。作家的精神世界和主体思想会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新时期以来,思想界掀起的“文化热”浪潮使作家有意识地回归到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资源。一些被“五四”时期所忽略的文学主题重新被发掘,甚至被肯定到一定的高度,神秘主义借着这股“文化热”的思潮重归文坛,并占据了不可小视的文坛地位。作家逐渐向传统文化靠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全新的方式讲述鬼神精怪的故事,构思神秘的情节,塑造神秘的形象。从创作主题方面来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因子的神仙狐妖、鬼怪精灵以及一系列奇人异事等文学构成要素重新出现在新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从创作风格上来讲,传统的鬼神文化和巫术文化对新时期以来作家的创作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鬼神观念由来已久。“鬼”的观念产生于灵魂观念之后,在先人的思想观念中,人死后的灵魂会幻化成鬼;“神”的观念则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面对自然感到无力而创造出来的“幻想物”,也是人敬畏自然的一种表现。鬼神观念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一度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巩固政权和禁锢思想的利器。在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华夏大地的子民,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虔诚地祭祀祈福、烧香进贡。《汉书·郊祀志》记载:“粤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稀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嫚,故衰耗。”③此外还有“元帝好儒……后韦玄成为丞相,议罢郡国庙,自太上皇、孝惠帝诸园寝庙皆罢。后元帝寝疾,梦神灵遣罢诸庙祠,上遂复焉。”④等记载。
........................

二、鬼魅精灵入梦来:神秘主义的存在形态

(一)生命异象的多种诠释:神秘的形象
塑造生动鲜活的形象是小说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小说中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能为作品增色,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新时期以来的神秘作品对文学形象的塑造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小说中的形象既可以是现实存在的人,也可以是作家虚构想象的“鬼魅”,还可以是自然界中修炼成仙的生灵。这些文学形象行为举止神异,例如有些阴阳师精通风水学、占卜学、谶纬学,给百姓驱灾除病、招魂索魄。此外,这些形象还体现出超自然性,如唱师几天几夜不吃东西身体反而健壮,有的阴阳师能和鬼魂互相往来,自由地出入于冥间……此类文学想象不仅在文本中塑造了纷繁复杂的“鬼魅”幻影,还折射出了鬼魅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它们作为新时期以来文学作品中的神秘存在,活跃在作家建构的文学幻境中,也徘徊于人们的内心世界。
1.灵魂与肉身的媒介:通灵之人
通灵人的身份是伴随着灵魂观念产生的,最初被称为巫师。巫师在古代地位很高,他们通常作为鬼神和人沟通的媒介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鉴于巫术仪式的性质,巫师往往能歌善舞,能上传神旨下达民意,为人祛病消灾以及预测占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百姓对巫师的要求有所调整,传统巫师的职能也随之发生转变,有些职能甚至逐渐消失。部分上流巫师加入民间祭祀行列,后来转变成民间的算命先生和占卜师,成为封建迷信的代表。与此不同的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巫师依然承担着为人治病消灾、预测灾祸、护佑族人的职责并被尊崇为圣人。
对巫师的称呼会随地域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而有差异,通灵人可以被视作巫师的变体。出现在小说里的通灵巫师大体分以下两种:一种是擅长用巫术驱逐鬼魂和招魂的巫师形象,例如迟子建《西街魂儿》里的招魂女巫师,用三枚旧邮票为丢了魂儿的宝墩招魂,《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驱鬼的男巫师和女巫师,徐可的《桥》中为小妹招魂的四老太,叶弥的《香炉山》中会占卜的夏婆婆,默音的《犹在梦中》塑造的有预知能力的瑶婆和蒲苗……类似的神秘形象还有很多,它们承担的多是驱鬼招魂的职责,利用自己独特的感知能力为人祈福消灾,禳治灾祸。现实世界中的巫师承担着为民除害、解决困惑的职责始终游走于民间,文学领域的巫师也始终活跃在作家构思的神秘世界中。
.......................

(二)幽明互通的文学空间:神秘的情节
神秘主义创作以非写实文学的形态与写实文学呈对立消长的态势,鬼魅世界作为超现实的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存于人们心间。在作家笔下,传奇与现实、冥间与阳世没有明确的界限,两个空间通常被作家想象成是彼此贯通的世界。
文学起源于神话,先民在大胆的文学想象中构建出精神桃花源,抒发内心的情感。八九十年代,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精神心灵面临空虚,作家们也开始热衷于那个无法被世人掌控的异域世界,想在那里寻求灵魂的栖所。正如人们相信现实世界以外存在一个异域的空间一样,作家们也借助文学想象为读者营造了迷幻又神秘的鬼神世界。另外,在神秘主义作品中人间和鬼蜮没有明确的空间划分,鬼魂往往借助梦境、人类的幻觉和错觉、附体、通说等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与人们发生联系。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鬼怪能控制人类的行为。它们会借助人的躯体与阳世的亲人会面或者到人间报仇偿愿,现实世界中的人也会利用鬼神之事“耀武扬威”,有些人甚至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打卦算命。除上面提及的充满商业化色彩的鬼神交流情况外,本文要探讨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人鬼交流情节要简单得多。作家构思这种情节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鬼神之事,而是用虚构的艺术呈现出妙趣横生的鬼魂故事,塑造神秘的人物形象,同时增加小说的可读性,为读者的阅读带来新鲜感。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神秘主义的写法也是作家汲取古代志怪文学写法的一种表现。
人和鬼魂的交流方式不止一种,除了人在幻觉或错觉中发生精神游离的情况外,梦境也可以搭建起人间和鬼蜮的桥梁,将人鬼交流的过程加以呈现。默音的《犹在梦中》讲述了苗族女孩蒲苗原本在十五岁就会继承族中瑶婆的身份,经过接梦神的仪式,充当族中的预言者。但是一次偶然使蒲苗被摄影家霍征带出了大山。她没有因此丧失预知能力,在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小说中所有的预测和先知都是在梦境中通过梦神传递给蒲苗的,梦境的设置也让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
..........................

三、鬼魅叙写的个体表征...........................27
(一)陕南民间的传奇谜语:贾平凹的神秘商洛 ....................27
(二)东北荒原的鬼魅世界:迟子建的鄂温克部落 ...................32
四、人间鬼域 落地生根:神秘主义书写的意义.................46
(一)神秘主义的美学价值 ...........................46
1.创作与欣赏的陌生化......................... 46
2.文本深层的“陌生化” ....................... 47

四、人间鬼域 落地生根:神秘主义书写的意义

(一)神秘主义的美学价值
1.创作与欣赏的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最初是作为形式主义的原则之一被提出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创始人——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首次提出“陌生化”的概念。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传达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接感觉和经验,艺术的技巧是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的形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在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长。”如果说故事是小说家创作的基础材料,文本的一切都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上,那么情节就是一种技巧和手段,它能让故事更加具体化。正如“韵律在抒情诗里使语词的陌生化得以显影,情节是小说形式构成的决定因素,它关系到故事陌生化的实现”。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情节的曲折性,也会有意识地将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拉长,增加读者对文本的感知难度。
陌生化的初衷是打破传统的阅读习惯,让读者的感觉非惯例化,同时产生一种“逸出常态的新奇”之感。陌生化这种文学创作原则在什克洛夫斯基之前就有人运用过,但是什克洛夫斯基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使陌生化理论逐渐被人熟知并被很多作家应用到文学创作中。文学创作不是一味地复制现实,也不是始终重复同样的主题。文学之所以常提常新,正是因为作家用异于常人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世界,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心中的无意识用另类的形式表现出来,凸出新鲜性和陌生感。视角异常、话语移位变形以及情节的特殊组合是陌生化的三种表现形式。所谓视角异常是指将原本熟悉的事物用新的角度去审视,使作品产生新颖奇特之感,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觉。话语移位和变形是将常规的叙述话语加以变形。叙述者可以使用标新立异的语言和超出日常话语范围的新奇话语来叙述。情节的特殊组合是指小说可以打破固有的情节,将超验的情节或离奇的故事糅合在一起呈现出来。这些离奇的、超自然的情节使作品充满神秘感和朦胧性。
.......................

结语
八十年代以后神秘主义重归文学界,但是作家笔下的鬼魂与先前的鬼神书写既有延续性的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鬼神形象的塑造在古代文学中俯拾即是,而且那时的鬼魂类型划分细致非凡,数量远胜于今天。
如果说现代文学的发展是以脱离传统文化为代价的,那么这种背离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文学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时虽然一些作家也在写鬼神,但是写作方式和写作目的早已与古代文学中的书写发生了偏离。比较有代表性的徐訏的《鬼恋》也只不过是借着“人鬼之恋”的噱头打击封建主义,其情节和主题最终也将“人鬼恋”推向了“人和人相恋”。吴组缃的《菉竹山房》更是上演了一出假闹鬼的戏剧性情节,小说中的“假鬼”成为封建主义的象征备受冷落。除上述作品外,文坛上还出现了“驱鬼”的文章,胡适的《整理国故与打鬼》便是最有力的代表。至此鬼神书写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时代标签,也时刻面临着被驱逐出文学领域的悲惨境地。
这种以科学主义和现代性为核心的“驱鬼”行为,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当中。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对二诸葛和三仙姑的神机妙算展开了激烈的讽刺,也对封建迷信大肆抨击。在题为“神仙的忌讳”一节中,作者塑造了生活在刘家蛟的两位神仙——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当年做生意的时候便很迷信于阴阳八卦,他不教儿子小二黑学四书五经和常识国语,而是教他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之类的封建知识。三仙姑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顶着红布装扮天神……作者还用“不宜栽种”和“米烂了”这两件事来戏说两位神仙,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神鬼观念的否定态度,小说中对待两位神仙的态度极尽戏谑嘲讽。由于作品所处的特定时期,所以两位原本装神弄鬼的神仙最终都改过自新,小说体现的神鬼观念也以失败收场。这一时期的作家与鬼神观念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欧阳山在《高干大》中也极力地丑化巫师,把郝四儿塑造成了一位装神弄鬼的封建巫师,最后甚至让他背上了“误病杀人”的罪名。小说讲述了清风崖的村庄——马家的很多孩子或大人生病后会请巫神和神官来医治,结果多半是花钱不治病。家人为生病的白氏请来巫师郝四儿,可是他装神弄鬼,用尽各种离奇的办法,甚至用鞭子抽打白氏,受尽苦楚的白氏忍受不住皮肉之苦只能胡乱编排一番。最终白氏因为郝四儿的折磨和抽打丧命于归家的途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