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口头诗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8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绪论

(一)山东快书的研究现状
目前,从现在国内己有的研宄文献来看,对山东快书的研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研究论著
(1)剧本创作以及演唱技巧、方法。这一类的学者大多既是快书演唱者本人,又有相当水平的写作技巧,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们能利用自身的演唱经历和经验将平生所学记录成册,将山东快书的一些创作、表演技巧书面化、程式化,对于快书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有着巨大和长远意义的。
高元钧先生作为山东快书的一代宗师,在山东快书理论建设上,他功不可没。其文章大都收在已出版的《高元钧山东快书选》、《山东快书漫谈》及与人合作、编写的《快书、快板研宄》、《山东快书的演唱与表演》和《山东快书艺术浅论》中。刘洪滨的论著有《山东快书表演经验》、《中国当代山东快书大全》、《马本斋传奇》、《快书、快板研究》、《魂系鸯鸯板》。张军的《山东快书的创作与演唱》杨立德的《杨派山东快书武松转》;刘司昌的《刘司昌山东快书创作选》;陈增智《山东快书李三宝传》黄讽等《山东快书集》等等;张军的《山东快书的创作与演唱》则是综合了各家各派的创作风格、特色、技巧等,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将山东快书的演唱技巧方法整理下来。
这些论著一反先前快书传承中“不传外来人”的旧有模式,让广大初学者或者快书爱好者能有机会接触山东快书,对提高快书的影响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建国后,大量的快书艺人、爱好者也创作了大量以建国后生产生活为题材的快书小段。如部永学的《难逃法网》;山东省戏曲工作组《李逵夺鱼》;刘中改编《火焰山》张忱戈,剑琴编《两面红旗》;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荣誉勋章》;焦乃积《推到高山变平地》;程厚印《伐木能手马永顺》;国潘《智擒匪首“刘司令”》;西门汀著《乌鞘岭上夜行车》;希微《老罗去修养》;安徽人民出版社《对号锁》;赵连甲《爱八方》;方北虹《雪里送炭》等等一大批记录当时社会生活、反应社会现象的脍灸人口的小段。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口头诗学理论从文本角度对山东快书进行研究。山东快书作为民间文艺,在齐鲁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田野调査,采集相关剧本,录音,录像,对资料进行程式和套路分析,进而揭示山东快书独有的内在律。
目前国内对口头诗学的译介性著作主要有:
《故事的歌手》(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是口头诗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学术界誉为口头程式理论的“圣经”。其精髓是凭借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故事类型三个结构性单元概念和相关的分析模型,阐述了口头史诗的“创编”的环节和机制。正如美国当代口头诗学领军人物迈尔斯弗里所言:“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口头理论的方法,己经影响了散布于五大洲的、超过了种彼此独立的传统的研究。我们还可以毫不含糊地指出,这一学说已经决定性地改变了理解所有这些传统的方式。通过帮助那些沉浸在书写和文本中的学者们,使他们通过对民族和文化的宽阔谱系形成总体性认识,进而领会和欣赏其间诸多非书面样式的结构、原创力和艺术手法。口头理论己经为我们激活了去重新发现那些最纵深的也是最持久的人类表达之根。这一理论为开启口头传承中长期隐藏的秘密,提供了至为关键的一把钢匙。”该理论及其所建立的研究范式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二、山东快书之概述

山东快书是主要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等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现已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初专说武松故事,曾名“武老二”。一般只有一位表演者,手持竹板或铜板两块,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又名竹板快书。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山东快书。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个牌子,近似半说半唱的韵诵体,叫做“窜钢腔”,据说,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到山东快书的起源,有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但这三种说法因无相关资料记载,都无法进行考证,现仅就刘茂基说做简单介绍,刘茂基,相传是明万历年间人。祖籍山东临清,正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他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流落乡间,釆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没有服装和乐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里敲打着两块瓦片。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有些功夫底子,因此在进行快书表演的时候他也捎带着做出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来配合演出。最初的快书以《武松传》为主,这也跟刘茂基会些武术是有些许关系的。

(一)文化背景
自古以来,齐鲁大地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孔孟故里”、“礼仪之邦”这些称谓都是见证齐鲁文化繁盛的标志。鲁西南的曲阜诞生了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一孔子。这个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被文明滋润浸透过的土壤里,各种艺术形式在这里孕育并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这其中便有一一山东快书。山东快书这一曲艺形式也是在山东琴书、山东评书的借鉴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作为首批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之一,山东快书是一个具有极强群众基础,极广接受受众的近代著名曲艺。上世纪初开始形成,从建国后至今,其影响范围也扩展至全国甚至台湾地区,深受民众喜爱。山东快书形成历史短,地域性强,所以流传度广、艺人数量大,传承方式也逐渐从拜师学徒转为开班授艺。但是,山东快书的传统曲目的留存及自我理论系统化等方面都难以与京剧、秦腔、吕剧、豫剧全国性的大剧种相娘,可供研宄的资料少,使得在对山东快书整体理论进行系统研宄方面至今仍无人问津,正因为此,笔者将自己的研宄视野投放在这块鲜有人涉足的领域,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做一些真实详实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以齐鲁地域文化为视角切入,从曲艺文化发生发展的角度开展,研究山东快书得以繁荣发展,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得山东快书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但它毕竟曾在中国曲艺史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其创始人刘茂基对于山东快书的再造也为山东快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段历史是值得研究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在论及山东快书的发展历程和书目整理时参考了山东评书、天津快板以及陕西快板的相关研究,原因是山东快书与这三个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这些快书和快板的相关研究也是有很大的可取之处。

(二)创作源起
山东快书这一表演艺术最初是没有名字的,在街头巷尾或者赶集赶场的时候,因一开始便主要讲的武松的人物故事,武松在兄弟中拍行老二,故大家久而久之便起了个名字叫“唱武老二的”,又因为武松长得个子高大,人们又称其为“唱大个子的”。就这样大家一直这样半正式的称呼山东快书,直到解放后,政府在组织收集抢救民间文艺的时候,才给其正式命名为山东快书,同时由于高元钧、杨立德、于传宾等杰出演员的出现,特别是高元钩五十年代初参加了总政文工团,他所演唱的新书目《一车高粱米》、《三只鸡》等,以及传统书目《武松打虎》等,大受欢迎。中央及地方电台经常演播,并灌制唱片发行全国。加之他率刘洪滨、刘学智诸弟子,在军内多次举办山东快书练班,培养了大批能编能演的快书新人,遍布全国各地。一时间,部队、厂矿、农村到处都有山东快书演昌,似乎没有快书演出就称不上一个综合性文艺晚会。此时山东快书的传播达到高潮,成为一个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大曲种。说到山东快书的起源,有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但这三种说法都因缺乏有力的文字资料记载,无法进行考证,一说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名叫刘茂基的武举人,山东临清人,因不得志流落乡间,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没有服装和乐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里敲打着两块瓦片。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有些功夫底子。因此在进行快书表演的时候他也捎带着做出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来配合演出。最初的快书以《武松传》为主,这也跟刘茂基会些武术是有些许关系的。

三、山东快书中的程式.......12
(一)结构性程式......15
1.开场程式.......15
2.转场程式.......16
四、山东快书中的书套.......26
(一)人物形象类书套.......26

四、山东快书中的书套

朝戈金先生在翻译口头诗学的时候,提到了对于“主题或典型场景”的看法,他认为帕里的“主题或典型场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例如某种作品具有爱国主义主题等等意义,而是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动机”或者“母题”的概念有点接近,它应该被人们理解成为叙事单元,而且是规模比较大的单元。“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特性,就是它必须是被反复使用的片语。这些片语的作用,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为了构造诗行。换句话说,它是在传统中形成的、具有固定涵义(往往还具有特定的韵律格式)的现成表达式。这些表达式是代代相传的,一位合格的歌手需要学习和储备大量这种片语。

(一)人物形象类书套
山东快书对于人物外在形象的描写呈现出了典型化的特征,典型化是艺术工作者通过对某一人物形象进行抽象的概括,找出同类或同一地域人物身上所具备的某种本质特征。例如山东快书《武松传》所讲述的故事的主人公“武老二”便是一位身材魁梧、性格直爽、忠肝义胆、英勇无比的山东大汉形象。而这一形象则是自古以来山东人内外在形象的化身。选取这位人物并对其形象做艺术化的处理,使其符合山东本地听众的审美需求。

结语
山东快书在几千年齐鲁文化的环境下出现,发展,作为一种说唱艺术,能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生存发展是不易的,本文便从山东快书的文本角度切入,以帕里洛德的程式、书套理论为研究方法,结合齐鲁文化独特的地域特点,研究山东快书文本上的内在律。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城市理论在山东快书中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一定的程式和书套是成为一名合格说书人的基本要求。在采访时笔者针对程式和书套方面问题采访说书艺人,得到的答复是:“师傅怎么教的就怎么说。”“就是照着一些唱本背上几段,遇上那一块需要的时候直接抖楼出来。”但是后期对一些录音资料进行分析时发现,说书艺人每次对某一段子进行说唱的时候,具体的内容也会有变化,说书人会根据表演场合,主要观众,环境氛围等各种因素酝酸组织语言,进行说唱,也像极了现在的即兴说唱,但是在一些关键节点比如程式,书套上变化不大。然后,笔者请一位说唱艺人参照一段唱词进行说唱表演三次,结果发现,三次的唱词变化虽不大,但是说唱艺人相比平时不看唱词表演显得更为局促,表演效果较差。帕里洛德认为,当书面文学大量进入到说书艺人中的唱词中时,说唱者可能会因为唱本宣读,削弱即兴创作的比例,长此以往,真正的说书艺人会慢慢消亡,剩下的只是“念书艺人”:“那些接受了固定文本观念的歌手,己经脱离了口头传承的过程。这意味着口头传承的消亡,意味着一代复制者而非再创作者的年轻一代歌手的兴起。这些人就是那些出现于民间,演唱从歌本上背下来的史诗歌的人。你和我都能经过训练而成为这样的人。这些歌手的确是史诗歌手的假冒者。”笔者对洛德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近年的相关研究表明:书面和口头文学二者类似于谱系关系,在它们中间存在明显的交叉地带。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中谈到:“在知道在同一文化或社区中,书面的东西完全可以与口头传统并肩而立,而且地道的文化少、也可以从事口头的创作活动。”本论文第二、三章所举的例证,无不透露出大量的加工后的明显艺术化、书面化的痕迹,有些书套甚至源自文人创作,它们依然被说书人釆用,存活在口头传统中。除了本文主要分析的各位名家的《武松传》,进入新时期后,为了迎合新的接受群体,说书艺人们还创作了大量的新时期作品,作品内容反映了当下的热点话题、传播主流价值观,新时期说唱表演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形式,经过提炼和包装也频繁走上舞台,也因为表演时间限制,出现了大量的短篇作品,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因此我们说,只要历史还在演进,山东快书这一传统技艺仍然可以遵循着自己的传承、创作规律继续向前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