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炜《你在高原》中人物形象的夷齐文化意蕴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8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世界观:万物有灵与长生的追求

(一) 万物有灵
1. 植物方面
(1) 大李子树 “大李子树”这个形象,几乎贯穿了《你在高原》。大李子树,长在“我”们茅屋旁,在宁伽的脑海里,总是开满了银色的花朵,药香味儿笼罩了整个原野,也笼罩了他的整个童年——那个与深爱自己的外祖母有关的岁月。这是因为经常在大李子树下洗衣服的外祖母的满头白发就像李子花一样颜色,而且有时蜜蜂真的飞到了她的头上;有时,外祖母还会与我一起躺在大李子树下的凉席上,给我讲故事。他还会躲在大李子树上面,让家人寻找不得。儿时的宁伽长期与大李子树相伴,渐渐地成为他的脑海中一道挥之不去的、永恒的风景,就像一位永恒的老人一样,以至于在《你在高原·6·我的田园》中,宁伽把大李子树幻想成了一位老人——“老人的皮肤充满褶皱,胡子是银灰色的,还有他的眉毛和头发。老人盘坐在那儿,微微眯着眼睛。他在这个难得的春天里晒着太阳。阳光使他的银发放出了光亮,闪烁着芳香,引来了千里万里之外的蜂蝶。它们嗡嗡着,在他的耳边鸣叫。老人就在这种音乐里沉睡”。在《你在高原·6·我的田园·巨树》中的梦境中,“仰望着李子树,像朝拜一处圣迹那样注视着它。吕擎、阳子、梅子等人驾着马车赶路,当他们看到大李子树时,也就知道自己要寻找什么。在这里,“大李子树”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无论是与儿时宁伽相伴的“大李子树”,还是一直萦回在成年了的宁伽的脑海里的“大李子树”,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树”的存在形象,而是成为了一个人一生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或者是躯体,更或者是精神,体现了宁伽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并不是仅仅地把它看作是植物本身,而是上升到了生命、灵魂的存在,甚至是神的存在。

(二) 追求长生:对自我生命的珍视
夷齐文化中,不仅珍视动植物的生命,而且对人类自我的生命也格外珍视,他们追求一种长生的生命哲学。
1. 追求长生的“仙道文化”传统
这些传说便成为了方仙道的重要内容,同时齐威王、宣王时代稷下学宫中即有部分士子亦好黄老之道,从文化观念上也推动了方仙道的传播。方仙道的形成为中国文化注入了艺术想象力,也为中国文化开辟了有关生命“彼岸”的宗教图景,为特别重视理性与“此岸”世界的齐鲁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血液,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生命“彼岸”世界,拓展了生命意识的文化空间,由文化的层面构建了“生命自由”的多维存在系统。
更重要的是,胶东方仙道也为早期道教,特别是后来的全真教之形成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文化语境和思想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胶东半岛北部沿海一带之所以盛行三神山的传说,除了当时对海市这一自然现象还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外,胶东先民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的海上仙山、仙人及“不死之药”的神话,也是三神山传说得以广泛流传,并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以致于牵动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心,让他不惜千里、亲自三次东巡,寻求长生之药,痴迷终生,最后还死在了求仙而不得的返程路上,而且在百年之后,又有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也对胶东半岛神仙文化异常痴迷,比起秦始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威震天下的一代英君汉武帝。
而当张炜谈及“齐文化”时,亦是充满自豪,“与鲁文化相比,齐文化是生命的扩张”、“像神仙方术这些都是齐文化特有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造秦陵的设计师也深受齐文化熏陶,兵马俑几乎都是朝向东方、也就是齐地的方向”。
2. 因“长生”而永生、永存的徐福
在《你在高原》中“追求长生”的主题突显得最为明显得则是《你在高原·3·海客谈瀛洲》,而这一主题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体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为秦始皇访取仙药的徐福。让一个专心攻读、不闻窗外之事的读书人与平定了六国、赢得了天下的千古一帝扯上关系的居然是让人长生不老的仙药,而且为求得丹药,秦始皇还三次东巡,可见他对追求长生的重视。虽然秦始皇对追求长生如此地重视,然而他最终还是被那个来自“百花齐放之城”的思琳城的身兼书生与术士的徐福给骗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会不自觉地在脑海里产生一个这样的画面,一个热衷于追求长生的千古一帝却败给了一个“大骗子”,在这样的一个闹剧中,充分显示了胶东仙道文化特有的魅力。但是,徐福本人是真的相信海上有仙山、仙人,还是欺骗秦始皇,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徐福作为一个方士,又自幼生活在齐国时期胶东半岛沿海地区,至少非常熟悉半岛地区的神仙文化,而且利用自己掌握的神仙文化知识说服了秦始皇,让秦始皇信以为真,否则,秦始皇不会花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派徐福“入海求仙人”。

第二章 人生观:“不安分”与追求“自由”、“平等”

(一)放纵情感的多情人
张炜在《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中的“怀念齐国”这一小节中,提到“齐国的文化从来没有跻身于正统。它作为一种消灭了的亡国文化,后来只有在民间流传不息,特别是东部半岛地区,在古登州一带,仍然还算是这里的文化主体。这种文化既与冰冷的宗法专制主义格格不入,又与严整而温情的儒家文化难以融合。他是一种工商文明,与更热烈更浪漫的滨海文化融合一体,水气和神仙气扑面而来。这种文化在冷战和商战时期都不太能找到合适的土壤,只是存在着,暗暗呼唤着生命中的一部分能量,永远都不会消失”。张炜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浪漫诗性因素,体现了潜藏在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生命自由的珍视,而具体地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则是一些具有“多情”性质的人的塑造上。
1. 革命的情种
“革命的情种”这个名词,确切地说,最早出现在张炜的《外省书》这部作品。在“文革”时期,当女审查让师麟简单地概括一下自己的时候,师麟回想了一下自己的人生无非是一部爱与奋斗的历史,从而脸涨红着而且有些口吃地说“我是一个革命的……情种”。
师麟也曾自我反思过,他非常庆幸自己选择了无产者的道路,不然就会为自己一路的丢失痛悔不已。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拥有一种天生的、不可改变的秉性——在任何时候对于异性的美都不会无动于衷,为了那些可爱的、完美无缺的女性,他算得上勇敢无私,差不多舍弃了一切,因此而招致了一系列的磨难。然而,他不仅没有悔悟,却更加意志坚定、目标清晰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可以“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从而落实了他当初的决定——“这辈子要舍弃婚姻。那个狭小的空间容纳不了无边的爱情,他要做一个古道热肠的爱侠。侠客的浪漫和勇武他真的具备”。在那个刻板、拘谨的年代,师麟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实属“异类”,而又难得这份真性情。彼此之间,几乎是两厢情愿,没有压迫的成分,“两人之间往往刚熟悉不久,他就会自然而从容地提出一些要求。对方大致是坚决拒绝,最终又以身相许,并在一生的怀念中掺杂着小小的嫉恨”。
无独有偶,在《你在高原·1·家族》中,张炜也塑造了一位“革命的情种”——许予明,一个智勇双全的、坚强的革命战士,在宁伽看来,是怎么也想不通,像他这样的革命战士,怎么可以在心里同时装上两个以上的异性?这似乎有点游戏自己感情的意味。在他们很多人看来“这位战友出色的机智和勇敢,与恶劣的生活作风交织一起”[27,306],然而许予明之所以能够从麻脸三婶的地盘逃出来,也恰恰是因为他那令人痛惜的情感作派让他得以生还。然而,有些时候,宁伽甚至认为“简直不可能用任何口吻去谈论那样一种意思,他觉得对方有一种高不可攀的东西……”

(二)抗拒遗忘,用大爱来进行善的累积 1. 遗忘使人走向毁灭 从前面展现的这些形形色色的商人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性”与他们总有扯不清的关系,“性”与人类的欲望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作为欲望膨胀的产物,由物质简单堆砌成的欲望大厦,是否会屹立不倒呢?
张炜在《你在高原》中多次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理性的审视:
“我们不仅会创造,我们还更会毁灭。因为心灵的质地没有改变,心灵永远是脆弱的危险的——没有心灵的保证,其他的一切都将难以长久。它们——物质世界里的一切奇迹,最终仍然还是要走向衰落和荒凉,要归于消失。这真是残酷无情,但这是一个事实。
然而,人类即便是不断地重复,还是避免不了失掉记忆,轻易地失掉记忆,“贫困和灾变会在遗忘的间隙里乘虚而入”。
“一边是令人绝望的重复,一边是不祥的积累。人们拼命积累,投入了全部的野性和热情、全部的希望和绝望……”“人类发现自己如此地倒霉:总是劳而无功,总是从零开始,从废墟再到废墟”“至此,劳动者发现了一个永恒的哀伤:我们再也不能够积累。” “是遗忘毁掉了世界,毁掉了我们的现在,还要毁掉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毁掉将来。恰恰是因为人有遗忘的本能,我们才要不断地重复”。
如果我们选择了遗忘,那么我们也就不配拥有更好的命运,“遗忘是享乐主义和现世主义方程式上最重要的一个字符,我们都将变成没有昨天的人”,毕竟“记忆的版图需要更真实、更完整”。简而言之,面对遗忘,我们需要每个人自为地培养起一种抗拒遗忘的能力。
《你在高原》中那个“出去找找公道,为全家讨回清白”的宁伽,在《你在高原》的整部大书中,为我们集中展示了“关于自己、山地平原、家族渊源,关于命运的猜想和叩问,还有无边无际杂乱无章的一些回忆”,而这一切也占据了宁伽的心灵,耗损了他的热情和精力,却也让他欲罢不能。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人真正不能放弃的纠缠,成为一种宿命,成为人生中的最大功课;这需要一个人固执地坚持,需要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奇怪的韧忍;他所作的这一切确实是“茂长的思想,浩繁的记录,生猛的身心”的真实写照。

第三章 价值观:“力功不力义” ................................ 36
(一) 曾经辉煌的夷齐....................36
(二) 形形色色的商人形象........................37
1. 借“鬼魂”而“搬运”钱财的发家者...............37
2. 黑脸白脸同唱一台戏....................38
3. “以恶制恶”的实验者——李大睿......................39

第三章 价值观:“力功不力义”

(一) 曾经辉煌的夷齐
齐国的文学形象因张炜作品的而长存着。中国,作为泱泱大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而齐国能够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占有一席之地,管仲功不可没,还有伴随着管仲改革而走入历史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还有名垂学术史的稷下学宫的兴隆。而作为当今齐文化代言人的张炜,在汇集了他多年来形成的齐文化见解的共61个小节的《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著作中,有15个小节来论述管仲改革与齐国文化,还有两个小节论述了稷下学宫。张炜在《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中曾这样描述了曾经的齐国:
“一个西接中原,东抵大海的第一富强之国,一个最早融合了现代资本主义诸多管理模式的东方之国,一个尝试和实行了商业市场运作的消费之国,一个最早倡导百家争鸣的的学术之国,在兴旺发达了几百年之后,竟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了,连个像样的废墟都没留下”。
齐国的本质上是一种快速经济,一种实用经济。经济的繁荣滋养了稷下学宫,然而,与此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高温形成的狂妄、自大也灼伤了稷下学宫的学术自尊;紧接着,庞大的经济财富没有得到有效的积累。曾经为春秋五霸的齐国,坐拥了很多的物质财富,但是终究走向了衰落,甚至渐渐地在历史上几乎是消失匿迹。

结语
总之,通过站在夷齐文化的立场对张炜《你在高原》进行解读时,不难发现张炜的《你在高原》与历史深处的夷齐文化内涵有很多契合之处。
在《你在高原》中,透过张炜的笔触,我们近距离地饱尝了张炜对被历史遮蔽了的“夷齐文化”;张炜对“夷齐文化”的展现,既保持着一定的历史性,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而且介入历史并超越历史,进而与它们进行对话。在张炜的笔下,夷齐文化,既有迷人的展示,亦渗透着作者穿越古今历史长空、彻骨的深思。更为准确地说,张炜对夷齐文化的态度是辩证的。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张炜在对建立在万物平等基础上的万物有灵论与出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而追求长生的举动、不安分而又执着的人物形象与奔放、浪漫、多情、追求自由的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描写的过程中,是有些许的喜爱与自豪的,正因为其中透露出来的、具有“游牧特质”的“夷齐文化”中的讲“仁”而“非礼”的、“不安分”的、追求平等与自由等特质,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人类的天性中所向往的;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天性渐渐渐地被“异化”了,特别是这些东西掺杂上了“权力”、“利益”、“性”、“金钱”之后,就更加变了味道;因而,张炜在展现这些天性的过程中,亦有一些隐忧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另外,夷齐文化中“游牧”特质中的“不安分”催生了一批形形色色的商人形象,通过对他们只重视简单的物质财富的积累、力功不力义这种行径的深思与反思,张炜给当代人留下深深地忧思与期望。
作为“茂长的思想,浩繁的记录,生猛的身心”状态下的产物,《你在高原》不仅仅是逝去的岁月的备忘录,更是久远的钟声回荡起的警醒之音。不要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如果这样的记忆,没有自省和自我批判,我们就无法与这个世界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而真正的自省需要非同一般的勇气。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能缺少的。我们的身体里需要回荡着一股“既前行,又回顾”的求索精神之气,需要铺就一条勤于耕耘的人生之道,而真正要做到这样,除了以真正的自省精神为基础建立稳定的情感,一定要关怀巨大的事物,这样才能不以一己之私而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脚踏土地,仰望高原,既有人生所为,又有精神追求,力义不力公:这正是《你在高原》和张炜,给我们这个残缺不全的、力功不力义的社会开的一剂良药。刘小枫曾经说过“听故事和讲故事都是伦理的事情。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