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右扶风三大区域文人的散文创作研究——以平陵、茂麦、安陵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7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两汉右扶风三大区域文人的散文创作,两汉时期的右扶风地区是文人的荟萃之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区特色融入了大量的文章著述。他们的创作与其生活的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法国地理学家阿德芒戎说:“人文地理学家应当依靠地域的基础进行研究。凡是人类生活的地方,不论何处,他们的生活方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和地域基础之间一种必然的联系。”汉代右扶风的文人创作亦是如此,他们的思想和观点的形成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其所栖居的环境的影响。地域性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道景观。在这片热土上,作者有着自己的地脉和情感,这些浓浓的情感都体现在他们的文字作品中。美国地理学家瓦尔特艾萨德说:“地域文学就是把其研究对象——地域看作是一个能动的机体或地域系统;地域文学要对影响地域发展的各种要素——社会经济的、自然环境的、文化心理的——及其综合效应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文化现象或人文活动时、空变化规律。”两汉右扶风三大区域的作家作品正是这种特有的地域文学的体现,这些文人在这里栖居,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献和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情感、艺术形式等方面的体现,都与其所处的地域中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两汉时期的散文,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代瑰丽多姿的散文海洋里,右扶风文人的散文创作独树一峡。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这些文人的散文创作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丰富了汉代散文的艺术形式。区域文学的重心在人地关系,即人文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目前,学界关于右扶风作品的研究,倾向于史学领域的研究较多,而文学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立足于右扶风三大区域的散文创作来进行研究,希望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憾,并扩大汉代文学的观照视野。

1.2研究现状
目前,两汉右扶风三大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领域,对于其在文学领域的研究远不及史学方面的成就高。即使有文学领域的研究也多集中于三大区域的家族研究,或是对特定地域的单个突出人物进行论述,或是将某个地域的散文、诗歌和赋等文体进行罗列。两汉时期三大区域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繁荣的经济条件、有利的国家政策给两汉文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学创作环境,因此其文学创作层出不穷。但是在学术史上关于右扶风的散文创作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尽力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学界目前的研究现状如下:
第一,关于右扶风三大区域单个突出人物的研究文章较多,主要集中在班固、班彪、傅毅、马援、马融等人身上。关于班固,在其汉赋方面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如踪凡的《班固对汉赋的研究》。班固关于汉赋的作品在其《汉书》中为我们展示出汉代民族空前统一的历史背景、经济发达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景象。踪凡对汉赋进行了一系列的概括和分析,并对汉赋的价值给予全面的评价,真实地反映了汉赋对社会现实的观照,折射出汉代的精神面貌。汉赋作为两汉文坛的主要文学形式,其体制和战国时代的赋比较起来确实有很明显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而且领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因此达到了时代的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研究者关于班彪的研究较多的也是他的赋作,如富世平的《论班彪的赋》。班彪为我们留下了有名的三篇赋作《览海赋》、《冀州赋》、《悼离骚》,这几篇文章为后代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开启了疗情小赋之先河。富世平对班彪现存的三篇佚文进行系统的研究,高度赞扬了班彪对古代文学做出的贡献。此外,关于傅毅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其经学著述上,如潘斌的《试论马融的经学贡献》,东汉马融关于经学的研究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尤其擅长古文经学,并综合诸家之学,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编注古文经典。如注《易》、注《尚书》等。这就使得古文经学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为后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潘斌给予马融全方位的评价,称赞他为经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部分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大都集中在单个突出的人物身上,并且对赋的研究过多,而对诗歌和散文的研究较少。

第二章两汉右扶风三大区域与汉代关中文化的关系

两汉右扶风的行政区划在西汉、新莽和东汉不同时期皆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驳杂多变的形式。而右扶风平陵、茂陵、安陵皆以帝陵为中心,以皇权为依托建立起来,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地域文化。再加上汉代统治者良好的移民政策为三大区域的政权稳固、物质发达和文化繁荣带来便利的条件。右扶风三大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造就出众多的文人学士,沉积下丰厚的文化遗寂。右扶风平陵、茂陵、安陵皆形成自己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文学精神供我们后人研究。

2.1右扶风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右扶风的设置与郡是相同的。由于所管辖的范围为京畿之地,为了表明其尊崇的地位,长官名称别制美称,不称太守,所管辖的地区也以长官的官名为名,而不称郡。右扶风在汉初属雍国,雍国灭后就改为郡,后来又与渭南、河上二郡合并为内史。汉景帝时,与渭南郡同属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分右内史西部为右扶风,因为它位于京师长安之右(西),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正是由于右扶风名称的渊源,使得这样一个政治与文化齐名的地区,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政治上扶助京师,以行风化;文学上也与京师形成众星拱月的趋势,为两汉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右扶风所属共二十一县:“渭城、槐里、鄭、祈、签厓、郁夷、美阳、麓、雍、漆、枸邑、陈仓、杜阳、險麋、好畤、虢、安陵、茂陵、平陵、武功、郿。”新莽的行政区划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置牧,郡置大尹,县置宰。而扶风郡管辖个县,其长官改称为大夫,因此扶风郡又称扶风大夫府。王莽对右扶风的行政区划改变很多,但大多是形式上的改变,实质并无多少变化。东汉在行政区划上承袭西汉制度,也实行郡、县二级制。但东汉移右扶风于槐里(今兴平县东南),其境域与西汉大致相同,县级区划减少为个,其余个县皆被撤并。三国魏时,去“右”字改辖区为扶风郡,官名为扶风太守,统领个县。西晋时,迁扶风郡与池阳,后来屡次迁移,唐以后废。两汉时期对右扶风地域划分的演变,体现出驳杂多变的形式。

2.2平陵、茂陵、安陵的设置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去世,都会建造帝陵,或是帝王在自己生前建造,或是帝王去世后由自己的子嗣建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帝陵也发生着变化,而由帝陵产生的行政区域也由此诞生。帝陵的行政区域在汉代规模最大,以至为陵设县,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至元帝时陵县便废置。虽然行政上的陵县在西汉以后不再设置,但由陵县的地域因素形成的文化特色依然代代相传下去。在文学上,陵县地区的文人也有大量的创作,使陵县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
西汉共有11座帝王陵墓,集中分布在两个陵区:一个在今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一个在今汉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上。“咸阳原上的帝陵共有9座,自西而东依次为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帝长陵和景帝阳陵。白鹿原上有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当时白鹿原达到沪水之西)。”②汉初,长陵、安陵、阳陵等几个较早的帝陵分布在咸阳原的东北地区,其中长陵居中,安陵在右,阳陵在左。但是,武帝以后,对于陵墓的安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茂陵分布在咸阳原的西南地区,其他诸帝陵墓则围绕着茂陵而建制。这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加强,掉卫了皇权。而后代的许多王朝,大体上继承了这种陵墓建制的思想。这也是封建社会政治意识的一个集中体现,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形成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体系。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古代对宗族关系的重视程度。
两汉帝陵的建制,以地域为中心,显示了中央集权下王权地位的稳固,也随之带来了陵县的行政区划的建立和文化的繁荣。西汉移民迁徙的规模非常大,而安置关东移民,充实关中的主要办法就是设置陵县。这样中国古代著名的陵县区域文化由此衍生发展起来。在汉高祖十年(前

第三章两汉右扶风三大区域文人的散文创作.............17
3.1平陵文人散文创作..........20
3.1.1平陵文人散文创作的特色.........20
3.1.1.1引经据典,彰显儒家文化.............20
3.1.1.2阴阳五行学说和神学思想流行..........22

第三章两汉右扶风三大区域文人的散文创作

3.1平陵文人散文创作
平陵不仅有豪门富贵窦氏家族,也有像贾逵、韦彪这样的文人学士,因而这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活跃,其散文创作数量较大,而成为京畿附近的学术中心。窦氏家族虽然是以豪族建立起来的,最初以军功立世,依仗着皇权在政治舞台上独领风骚,但最后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体现出汉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3.1.1平陵文人散文创作的特色
平陵文人的散文创作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汉代经学为背景的文化氛围上,因此平陵地区所形成的文人创作群体在作品中高度重视“仁政”思想在治国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招揽贤才,以维护皇权的统治地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汉初道家思想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为了暂时稳定国家秩序和休养生息而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这在平陵文人的散文创作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儒家思想的兴盛使其被迫转为民间,而且对统治者影响较大的仍然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阴阳五行学说和神学思想,这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3.1.1.1引经据典,彰显儒家文化
汉初,儒家学说得到迅速的恢复,儒家的典籍也开始普遍地为世人所传授,儒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儒家文化成为汉代文化的主流。在平陵地区形成了儒家文化的学术群体,这不仅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是汉王朝大一统政治上的需求。班固认为,儒家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儒家以孔子为宗,主张“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品德修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结论
以上是我对右扶风三大区域文人散文创作情况所做的粗陋的研究。本文从右扶风三大区域形成入手,总结了右扶风平陵、茂陵、安陵文人的散文创作特色和风格。右扶风平陵不仅有富豪窦融高祖,也有许多像贾逵、韦彪这样的文人学士,因而这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活跃,文章的风格也比较古朴,逻辑和形式较为严谨,可以看做为京幾附近的学术中心;茂陵则多豪富大侠,如马援、原涉、郭解等,因而这里的人性情豪爽刚烈,做出来的文章也是气势豪迈,感情充沛;安陵因其居民多“倡优乐人”,因而这里的歌舞、音乐等文化娱乐活动异常活跃,他们深受这种艺术文化氛围的影响而使得文章风格比较自由,文笔细腻,也与这里的文人温文尔雅的性情相似。由于这三个陵邑均位于都城附近,加之陵邑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又多为达官显贵,因此对都城及其附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这三个区域文化氛围不同,所以形成的散文风貌也各有千秋。平陵地区文人散文具有儒雅大方和学术气息浓厚的地域特色,形成了文风古朴、严谨典雅的散文风格。茂陵地区的文化氛围以豪情奔放著称,这些文人的散文具有豪放不羁、感情奔放的地域特色,形成了文笔通脱、语言晓畅的散文风格。安陵地区班氏家族的散文创作具有浓郁的文学和艺术气息,形成了文风优雅、文采斐然的艺术风格。但是右扶风平陵、茂陵、安陵文化都是在汉代这个大环境下发展的,也呈现出共同的文化特色。汉代经学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这些文人的散文大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通过引经据典证明“仁政”在治国过程中重要性希望君主尊重并任用贤能之士,体现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这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中国古典散文的研究路漫漫任重而道远。对于散文研究的角度还有很多很多,不论采取哪种研究方法,都能为中国古典散文的研究做一些微博的贡献。本文就茫茫文海中的一点来展开研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是,文中对原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还不够,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得到弥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