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朝鲜使臣诗用事典分析
在朝鲜使臣诗歌中,援引前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来吟咏古人古事、感慨历史兴亡、抒发个人思想感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通常,我们把此类典故称之为事典。朝鲜使臣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事典,我们在这里将其分成两大类:历史人物类事典和神话传说类事典。这些历史故事与传说架起了古今之间、中朝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让我们看到了异域文人眼中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一) 历史人物类事典
作为中朝两国友好往来的使节,明代朝鲜使臣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与事件烂熟于心,所以他们诗歌中的历史人物类典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纵观这些人物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四类是朝鲜使臣浓墨重彩去描写的。他们或是形象各异的帝王;或是战功显赫的忠臣良将;或是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或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纵的隐士,放浪形骸、率真洒脱的名士。朝鲜使臣对这些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评判,他们凭借自己独特的视角与价值观念对他们进行了形态各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朝鲜文人笔下的中国形象。
1. 帝王类
(1) 秦始皇
秦始皇是朝鲜使臣笔下出现次数非常频繁的帝王之一。关于秦始皇的典故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秦始皇东巡求仙的故事,其二是修建万里长城的故事。 关于秦始皇东巡求仙这一典故,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既齐人许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从《史记》记载秦始皇东巡求仙的活动范围来看,三神山应该在今天的蓬莱沿海一带。《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秦始皇听信了徐福等方术之士的谣言之后,坚信渤海中的三神山上有诸仙人及不死药,于是从公元前219年开始,先后数次派遣徐福率众童男童女东渡入海访求仙药,直到最后死在寻找神山而未果的路途中。对于秦始皇这一荒唐可笑、劳民伤财的举动,朝鲜使臣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如朝鲜使者郑梦周所作的《蓬莱阁》诗:
采药未还沧海深,秦皇东望此登临。 徐生诈计非难悟,自是君王有欲心。
(二) 神话传说类事典
1. 道教神话传说
在朝鲜使臣使用的各类传说中,道教神话传说所占的比重最大,其中涉及的道教仙人、仙物包括:丁令威、麻姑、王子乔、东方朔、八仙、安期生、妈祖、西王母、羲和、黄帝、青鸟、嫦娥、广寒宫、桂窟、蟾影、三仙山、蓬莱、六鳌、瑶池等。朝鲜使臣借各式各样的道教故事与传说,表达了对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不同看法,同时抒发了内心独特的思想情感。
(1) 道教神仙类传说
根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道教最晚在7世纪传到朝鲜半岛。朝鲜使臣的燕行诗歌也明显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故事与传说比比皆是,流露出对得道成仙者的羡慕,对神仙法力无边的虔诚信仰与崇拜。道教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多神信仰,因此朝鲜使臣笔下的道教人物也多种多样,其中出现较为频繁的有丁令威、天妃、王子乔、麻姑、东方朔等。
丁令威
丁令威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千年学道成仙,化鹤归里的传说被中国古代文人反复吟唱。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最早记载了这一传说:“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丁令威的故事被置于全书的首篇,由此可见陶渊明对这一传说的重视之深。李白、杜甫、杜牧、欧阳修、苏轼等人皆有相应的诗篇流传。如李白的“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人去。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几归度”,杜甫的“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杜牧的“千年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等。
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朝鲜使臣对丁令威传说亦是情有独钟,并在诗歌中广泛地吟咏。对于丁令威千年学道成仙,化鹤归故乡的故事,朝鲜使臣的看法不尽相同。一部分使臣对丁令威及传说所持的态度与中国文人的主流看法相一致。虽然风物依旧、物是人非的结局不免令人伤感,但是这个悲凄的神话故事依然寄托着诗人内心美好的愿望与种种复杂的情感。崔有海《次吴晴川<辽海遗踪>》之《华表观》:
华表何年白鹤飞,今人谁识旧令威。 千秋城郭腥尘暗,时有玄裳月下归。
第二章 朝鲜使臣诗用语典分析
朝鲜使臣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与传说稔熟于心,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典语句的运用也是信手拈来,体现出深厚的汉文学素养。朝鲜使臣诗中语典的来源十分广泛,从先秦经典,到汉魏诗文、唐宋诗词等都是朝鲜使臣的取用之处。按照引用次数的多少,我们大致可分为三类,《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以及唐宋诗词。下文将按以上分类作分节探讨。
(一) 对《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的引用
儒家学说自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来,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两宋时期,儒家学说发展为一个新的学派:程朱理学。明朝建立初期,为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程朱理学一度成为国家“显学”。而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朝鲜同样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朝鲜王朝建国初期便标榜儒教(以程朱理学为主)兴国,以此整顿国家松散的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对于李朝朝鲜使臣来说,儒家经典是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他们对儒家经典的熟知与推崇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古代文人。明代朝鲜使臣在诗歌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中的诗句。其中《论语》《诗经》《孟子》《左传》《尚书》《礼记》引用最为频繁。下文将按照引用次数的多少依次分析。
1. 对《论语》的引用
《论语》作为儒家源头性经典著作,历来在东亚汉文化圈内享有崇高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论语》便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论语》学习和研究,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之一。《论语》中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对朝鲜使臣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朝鲜使臣对《论语》的引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朝鲜使臣将孔子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孔子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礼乐教化”,也成为使臣们笃信不疑的准则。《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为儿嬉戏,长陈俎豆,设仪容”。《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俎和豆原是祭祀的两种礼器,后来指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因而,俎豆之事就是礼乐之事。由此可见,孔子从小就好礼,并且经常从事祭祀活动。朝鲜使臣在诗歌中屡次引用“俎豆”的典故,如崔演“已向贤关闻俎豆”,李民宬“儒官俎豆奉遗灵”等,由此可见他们对儒家礼乐文化也是极其重视和赞同的。
(二) 对《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的引用
朝鲜使臣不仅对儒家经典推崇备至,对道家经典《庄子》《列子》《淮南子》等亦是十分熟悉,其中对道家集大成的作品《庄子》的引用运用最多。朝鲜使臣对道家经典的引用大多是间接化用,取文章中有特殊含义的代表性词语或语句引入诗中,借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1. 抒写行役之苦、悲叹光阴易逝
身在役途必然要承受各种行役之苦,除了日夜为王事奔波,困窘不断之外,使臣还要忍受相思离别、孤独寂寞的煎熬。崔演《辽阳管有感》:
支离天地身多病,索寞襟怀酒半醒。失水穷鱼难奋鬣,栖园老鹤不梳翎。 拘挛久作笯中凤,旅泊真同水上萍。高蹈山林惭隐逸,长随歧路类优伶。
“失水穷鱼难奋鬣,栖园老鹤不梳翎”一句出自《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於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 曰:‘诺。我且南游 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崔演化用《庄子·外物》“涸辙之鲋”中的典故,把自己比喻成失水之鱼,表示身处困境,无人救援。最后一句中的“歧路”语出《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表明诗人前路迷茫的悲惨处境。悲苦的行役人生就如同水上浮萍一般,随处飘荡,居无定所,无依无靠。此时失意、沮丧、无奈、迷茫、愤懑各种复杂的情绪积郁在诗人心头,挥之不去,不禁让人心生同情。
郑梦周《大仓九月》:
幽人夜不寐,秋气飒以凉。晓来眄庭树,枝叶半已黄。 白云从东来,悠然思故乡。故乡万余里,思归不可得。 手把故人书,闷闷聊自读。忧来萦中肠,废书长叹息。 人生百岁内,光阴如过隙。胡为不自安,而作远游客。
“人生百岁内,光阴如过隙”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此句是老子在孔子问道时所说的经典话语。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像骏马驰过缝隙一样短暂,片刻之间而已。对此郑梦周深有体会,虽然人生如此短暂,可是自己却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异国他乡,为王事不断奔走。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的思归之情更加难以派遣,不断在内心盘问自己为何要作这远游客。
第三章 朝鲜使臣诗用典的手法与作用 ............................ 54
(一) 使臣诗用典的手法..............................54
(二) 使臣诗用典的作用.....................58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化对使臣诗的影响 ............................ 61
(一) 儒家文化的影响..................................61
(二) 道家、道教文化的影响............................65
(三) 中国古代文学精神的影响...................................68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化对使臣诗的影响
中国与朝鲜同属于古代“东亚文化圈”(也称东亚朝贡贸易文化圈)。东亚各国认为中国是世界的核心,华夏文化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和向心力。而处于东亚文化圈边缘位置的朝鲜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存在天然的认同感,并主动吸收中华文化。在华夷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了以朝贡为中心的宗藩关系。东亚文化圈的共性,使得中朝两国在文化上更容易进行交流。而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曲折地反映出作者复杂的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所以本章旨在结合前文朝鲜使臣用汉典情况,窥探中国文化对朝鲜使臣的影响。
(一) 儒家文化的影响
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儒家思想便传入朝鲜半岛。当时已有一些朝鲜人能够背诵《诗经》。自高丽末期开始,程朱理学传入朝鲜半岛,并且出现了李穑、郑梦周、权近、郑道传等一大批推崇理学的儒学名士。高丽政府建立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儒学及机构。朝鲜王朝建国初期标榜儒教(以程朱理学为主)兴国,以此整顿国家松散的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朝鲜仿照《周礼》制定了管理国家的基本法典《经国大典》。为了促进儒学的传播,朝鲜设立了集贤殿培养学者,并对古典和制度进行研究,同时还通过经筵讲论儒家经典以求振兴性理学。为了加强儒学教育、选拔儒学人才,朝鲜李朝专门设立了成均馆和四学等教育机构传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并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朝鲜李朝曾经多次向明朝求赐儒学典籍四书五经、《朱子全书》《性理大全》等,明朝廷也大方提供帮助。而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臣大多是深受儒教观念熏陶的名臣儒士,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始终恪守着儒家的思想准则。、
结语
典故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社会、文化等高度浓缩的艺术载体,它的身上潜藏着无限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是诗人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途径。明代朝鲜使臣旁征博引各类典故一方面体现出朝鲜文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尤其是随着中朝之间日益频繁的朝贡往来,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文化影响也与日俱增。而这种文化影响通过对用典的分析便可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从整体来看,明代朝鲜使臣诗歌取典十分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从事典的引用来看,古代形象各异的帝王、忠君爱国的贤臣良将、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品格高尚的隐士和名士是朝鲜使臣比较青睐的历史人物。对于大部分使臣来说,他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儒家思想价值观念来臧否人物,评判是非。比如用仁政、民本思想批判求仙访药的秦皇汉武,用忠君爱国思想审视忠臣良将等等。同时,朝鲜使臣往往只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看待历史事件,所以对于中国历史他们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评判。另外,中国古代各类道教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也为朝鲜使臣广泛引用,使得朝鲜使臣诗歌内容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这充分说明朝鲜使臣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相当广泛与深入。从语典的引用来看,儒道经典以及唐宋诗词是朝鲜使臣取用较多的部分。这与儒道经典、唐宋文学作品的广泛传入以及明朝社会的文学思潮不无关系。朝鲜使臣结合自己独特的行使经历与见闻,借助古代经典语句抒发出与众不同却又真切感人的思想情感,使他们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风貌。
明代朝鲜使臣诗歌用典手法繁多,包括明用与暗用、正用与反用、单用与博用,基本上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用典方式。同时,朝鲜使臣在用典时通常多种手法并用,说明其用典技艺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使臣诗歌用典之后,呈现出简洁凝练、委婉含蓄、文采飞扬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略)
《燕行录》中明代朝鲜使臣诗歌用汉典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燕行录,中,明代,朝鲜,使臣,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