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开山作《施公案》(97回)和代表作《三侠五义》为研究对象,从公案描写、清官与侠客的关系、侠客群体、小说体制及结构等角度,分析它们在两个文本中的表现形态,并对两种形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发展及其特点。
关于文本的选择,笔者在本文写作中使用的是谢振东校订,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施公案》402回本和暴拯群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三侠五义》120回本。
暴拯群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120回本《三侠五义》,“以清光绪五年(1879年)活字本为底本(原版现藏大英图书馆,1991年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第29辑据此影印),与其他版本及俞樾的《七侠五义》进行参校标点。”
1.2研究综述
一、成书时间、成书过程及版本考证
关于《施公案》的考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施公案》成书时间的研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孙措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施公案》正集出版时间记载为道光十八年(1838年)。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傅璇琼在《施公案〉是怎样一部小说》写道“我所看到的聚锦堂藏板‘施公案传’前有一篇序,序后有‘嘉庆戊午年镌’字样,可知小说最晚在公元1798年即己成书(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谓在1838年,不确)。”胡士堂《话本小说概论》②认为“《施公案》最早的嘉庆刊本名《施公案传》,孙目未著录”气孙目著录的是名为《施公案奇闻》的道光刊本。“正集有聚锦堂、文德堂刊本,序后题‘嘉庆戊午(三年,新镌’,知《施公案》正集成书较早。”这里的“嘉庆戊午(三年)”,应为年。萧相悟在《施公案小说与施公戏》⑤中,写到他在辽宁省图书馆看到的道光己丑(九年)金阖本衙藏板的《施公案》序的序尾有“嘉庆戊午(三年)孟冬月新镌”字样,推测《施公案》正集最迟出版于嘉庆三年(年)。寒操《施公案的刊行时间》将《施公案》的最早刊行年代为嘉庆三年进行了确认。《施公案》现知最早的刊本为嘉庆三年(1798年)刊本,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关于《三侠五义》的考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三侠五义》成书过程的考证。《三侠五义》的成书过程比较复杂,是根据说唱故事改编而来,其间经说唱艺人、编辑者多次加工。所以版本及成书过程研究成为《三侠五义》研宄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胡适在《三侠五义序》中考证《三侠五义》的底本为《龙图公案》,成书过程中经过问竹主人和入迷道人的修订。受胡适考证的影响,李家瑞《从石玉昆的龙图公案说唱本到三侠五义》、王虹《龙图公案与三侠五义〉》、苗怀明《三侠五义〉成书新考》、王湘华《三侠五义版本流变》、鲁德才《四种三侠五义说喂本与龙图耳录的异同辩证》等都对《三侠五义》的成书过程进行了具体细致地分析。
二、《施公案》与《三侠五义》的“公案”描写比较
《施公案》、《三侠五义》是在前代公案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公案故事多源自明代《包公案》等前代公案小说,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抄袭借鉴,而是在原有公案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下面我们主要从案件类型和审案方式两方面对这两部小说中的公案故事进行比较。
2.1案件类型比较
《施公案》、《三侠五义》中的公案故事主要包括三类:一、一般的民事、刑事案件,例如《施公案》中车乔见财起意杀死陈姓客商案,《三侠五义》中皮熊、毕氏通奸杀人案等;二、大案,即与皇亲国戚或者当权者上层发生牵连的案件或者与集团性的绿林相关的案件,例如《施公案》中百姓状告阎三片为非作歹案,《三侠五义》中的包公斩庞皇案;三、被皇帝委派的钦案,如《施公案》中施公严查桃花寺恶僧案,《三侠五义》中包公审郭槐案等。
《施公案》、《三侠五义》中的民事、刑事案件多源自《包公案》等前代公案小说,例如《施公案》中的李志顺状告土地案、戚顺失银案与《包公案》中的《阴沟贼》公案故事相似,《施公案》中王贞娘状告侄子为谋夺家产诬其贞节案与《包公案》中《审遗嘱》故事相似等;《三侠五义》中的乌盆案与《包公案》中的《乌盆子》故事相似,《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子案与《包公案》中的《桑林镇》故事相似等。但是大案、钦案则多为独创,并且与前代公案小说相比,大案、铁案的比重增大。《施公案》、《三侠五义》中大案、钦案的侧重不同,在《施公案》中大案主要侧重于与上层当权者有关的恶霸豪强或者绿林团体,其中绿林团体又是重中之重,如百姓状告的阎三片,九黄、七珠及十二寇,襥天雕、武天此,桃花寺恶僧等;在《三侠五义》中侧重于皇亲国戚,例如庞吉、庞星父子,襄阳王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同的侧重与两书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2.2审案方式比较
《施公案》、《三侠五义》中的公案故事涉及的报案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案件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亲人、朋友、仆人、邻居等直接向官府报案。如《施公案》中冯氏状告现任丈夫董六,为前夫申冤;《三侠五义》中雨墨为颜查散申冤。
第二,冤魂或者与受害人有关的灵物显示冤情。《施公案》中有冤魂、白水獭、狂风、黑犬、老鼠;《三侠五义》中有观音化身、冤魂、黑驴、乌鸦等。
这些申冤报屈方式在以前的公案小说中就已经出现。《施公案》、《三侠五义》在继承上没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在审案方式上,《施公案》与《三侠五义》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笔者将通过对两书中重要案例的审案要情进行分析来比较两者的不同:
三、《施公案》与《三侠五义》中的“侠义”描写比较........18
3.1清官与侠客关系比较............18
3.1.1施公和黄天霸:主仆关系......19
四、《施公案》与《三侠五义》的体制、结构特点比较........27
4.1《施公案》与《三侠五义》的章回化特点比较.......27
五、结语........35
四、《施公案》与《三侠五义》的体制、结构特点比较
4.1《施公案》与《三侠五义》章回化特点比较
《施公案》是公案小说章回化的开山作。在此之前,公案小说一直以单篇的形式流传,明代虽然出现了公案小说的专集,有些如《包公案》、《海公案》等,虽然由一个共同人物将全书贯穿起来,但是各篇之间仍是独立的故事,且各个故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明代出现的公案小说专集属于短篇公案小说的结集而不是章回小说,但是已具有转向长篇的意识和倾向。《施公案》的作者在深谙章回小说体制和特点的基础上,为公案小说的章回化做了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将这些短篇公案故事分成几段,放到不同的回中,交叉叙事。这样就形成了连续的情节和复杂的叙事线索,为分章叙事提供了内容基础。在《施公案》之前,己有一些作者利用章回体制进行长篇小说创作,《红楼梦》的成书即是一例,“后因曹雪芽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贝曰‘金陵十二钦’。”与《施公案》成书不同地是,曹雪序是对自己的长篇故事进行章回划分,而《施公案》的作者是用短篇拼凑长篇进行分章叙事。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施公案》在章回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笔者将从章回的划分、回目的设置以及回末与回首的关系等章回体制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与《三侠五义》比较,看这两部作品的章回化特点及后者的发展变化。
五、结语
从《施公案》到《三侠五义》,在审案、破案方式上,呈现出由“神判”向“人判”的转变。清官在破案中的作用,由破案的主角变为串联案件的线索。侠客在破案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由辅助破案变为破案的主力。同时,公案描写在全书的比重逐渐减少,侠客描写逐渐增多。通过对《施公案》、《三侠五义》中侠义”描写的分析,清官与侠客的关系及侠客的独立性也在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发展中呈现着变化。从施公与黄天霸的主仆关系到包公与展昭间的主仆外衣下的合作关系,清官对侠客的控制逐渐减弱,侠客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从叙述内容上来说,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在发展中呈现出从公案向侠义发展的趋势。在外部体制上,《施公案》进行了公案小说章回化的大胆尝试,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是这一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三侠五义》在《施公案》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章回化尝试,取得一定的进步。
参考文献(略)
《施公案》与《三侠五义》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施公案,与,三侠五义,比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