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金代散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7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金代散文概说

金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文学界对金代文学研究日益重视,金文的文献整理趋于全面,尤其对金代的主要散文大家赵秉文、元好问、王若虚等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迭出。金代主要的散文作家,从前期的党怀英、王庭綺到散文发展中期的赵秉文、王若虚,后期的元好问,他们不仅在文学形式上学习北宋文人,在文学内容、思想继承方面都努力使本民族的文学继承唐宋正统,或通过政治改革的方式改变文风,或通过文学集团的相互论争表明自己的文学观点,文人们试图从古代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支持自己的理论依据,在处于强势时期的政治地位中平衡文学的发展进程。

1.1金代散文的创作背景
金代文学发展的初期阶段,统治者从宋朝掠夺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允许宋代仕人入金,并重用宋代文士,学习宋朝的政治、文化制度建设,金朝廷采取了有益于宋代文学发展的决策,这些都促使金国文学在发展的初期具有浓厚的宋文化色彩。比如金初的文学家蔡松年、宇文虚中等主要为来自宋朝的文人,他们的文学水平普遍较高,对金朝文学之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1.1政治背景
金国建立之后,随着国势逐渐强大,先后降辽、伐宋,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金太祖于收国元年九月攻克辽黄龙府,十二月,辽兵七十万大军溃败,天辅元年正月攻占辽泰州,四年五月攻破辽上京,金太宗天会三年二月俘获辽主天作帝,八月降封海滨王。与辽国战争期间金与宋是同盟关系,宋金有使者往来,天辅四年三月,宋派使者赵良嗣与王璃使金议夹攻契丹,求燕云地岁币等事,四月金太祖亲自伐辽,赵良嗣从行观战,赵作诗“建国旧碑胡月暗,兴亡故地野风干。回头笑向王公子,骑马随军上五蛮。”宋金一直保持着和平同盟关系,直到后来宋朝与金国在划分领土上出现分歧、徽宗伐燕之役战败、接纳张觉归降而破裂。天会三年十月,金太宗下诏伐宋,理由是南宋违反了宣和五年誓书中对两国边界所确立的约定,而导致的“社稷倾危”。天会三年十二月,马扩自云中回,向童贯透露出他的担忧曰:“北人深憾本朝结纳张觉,又为契丹王国之臣所激,必谋报复。”金朝因南宋接纳张觉得归降,又被辽国所激励和帮助,很容易形成对宋朝的攻势。之后,宋金进入断断续续的战争时期,金军长驱直下,靖康二年(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宋徽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

1.2金代散文的分期
关于金代散文的发展历程,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一般通行的是三期说,这种说法最早由许文玉在《金源的文囿》中提出,周惠泉《金代散文浅论》也持金代散文分三个时期的观点,之后王永在《金代散文研究》中在三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金文发展应分为四个时期的说法。
1.2.1三期说
当代对金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主要持三期说,这种说法最早是由许文玉《金源的文囿》一文中提出的,文中以金太祖幵国至海陵朝为第一期,《金文雅序》言:“金初无文字也,自太祖得辽人韩昉,而言始为文。太宗入宋汗州取经籍图书,宋宇文虚中、张斛、蔡松年、高士谈辈后先归之,而文字傻兴,然犹所谓借才异代也。”◎后人研究中这一时期也称为“借才异代”期,主要作家有韩昉、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大定明昌至贞祐南渡为第二期,《金文最阮元序》言:“故当大定以后,其文章雄健,直继北宋诸贤。”从大定明昌到贞祐南渡是金源文囿的极盛时期,蔡正甫、党怀英、王庭綺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南渡以后为第三期,刘祁以为南渡以后文风一变,多学奇古,元遗山以为南渡以后诗学大行,这一时期文坛主要作家有赵秉文、杨云翼、元好问、刘祁等。
周惠泉的《金代散文浅论》一文,根据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金代散文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收国元年到海陵朝的数十年间为金代散文发展的初期,主要散文作家有韩防、宇文虚中、蔡松年等人。从世宗大定朝到宣宗贞祐二年金室难度以前的数十年间,是金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文人有蔡挂、党怀英、王寂、王庭筠等。贞祐二年金室南渡到天兴三年金朝灭亡前后的数十年间是金代散文的第三个时期,后期主要有赵秉文、杨云翼、李纯甫、王若虚等人。

第二章欧阳修与金代前期散文

世宗大定年间和章宗明昌、泰和年间,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国朝文派”期,《中州集蔡太常挂》中有“国初文士如宇文大学、蔡丞相、吴深州之等,不可不谓之豪杰之士,然皆宋儒,难以国朝文派论之。故断自正甫为正传之宗。党竹溪次之,礼部赵闲闲公又次之。”这一时期,大批本土文人在前代文人所创立的文学环境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的时期,为散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一时期的主要文人有蔡珪、王寂、党怀英、王庭箱等。

2.1欧阳修与蔡挂的金石遗文
蔡珪,字正甫,蔡松年之子。生平事迹据《金史》和《中州集》的作者小传载,为天德三年进士,“其辨博为天下第一”,“且识古文奇字,辟为编类官。”“朝廷稽古礼文之事,取其议论为多。”可见蔡挂在金初文坛很有威望,且学识渊博、著述颇多。然其著作散佚严重,今存世散文仅《全辽金文》所收《镜辨》和《古鼎》两篇金石文字。
蔡挂的散文虽留世甚少,但根据前人的记述,他的文学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元代的郝经有一首歌诗《书蔡正甫集后》曾对他的文章作出过全面的评价,诗中云:“文采风流今尚存,笔力矫矫钟遗孤。中朝尚文属安治,儒雅柄用敦诗书。扬厉伟迹加润色,铺张鸿休尊典谟。共推小蔡燕许手,金石瑰奇近世无。森森凡例本六经,贯穿百代恢规模。……煎胶续弦复一韩,高古劲欲摩欧苏。……为读忽见文正宗,归来抚卷为嗟吁。”②由郝经的诗可知,蔡挂的文集在元代尚存,其文采风流,笔力矫健而流播广泛。“儒雅柄用敦诗书”表明他的诗文儒雅典正,为金统治者所看重,所以朝廷许多礼文大册由蔡挂所作。论其金石文章则瑰丽奇特,在当代无人可匹敌,文风铺张扬厉,被元代文人奉为典谟。“森森凡例本六经”可见蔡挂的诗文是继承了儒家文学的精神实质和传统内涵,本六经之旨,使他的文章对弘扬儒家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从文学传统上来说,蔡挂学习了中唐韩愈及北宋的欧阳修和苏拭,他的诗文如韩愈一样为弘扬儒家道统鼓吹呐喊,又如欧阳修的文章具有大儒之士的高古劲健之气。这种文学气质正是金代初期文学正统观念的初始,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准绳而形成的国朝文学特征,所以被视为文章正宗,郝经在诗中特意提到了蔡挂对欧阳修的追摹,可知他的文学创作中应该有诸多学习欧阳修之处。

2.2党怀英散文对欧阳修儒家传统的传承
党怀英,字世杰,大定十年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金史》有传,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有《竹溪集》,不传于世。元好问《中州集》党怀英小传中记载“少颖悟,日授千余言,师毫刘岩老,济南辛幼安其同舍生也。”党怀英的老师刘瞻是金代著名文士,毫州人,天德三年南榜登科,大定初召为时官编修,与当时著名文学家施宜生、郭长倩、刘迎、王竞、元日等人相友善。党怀英与辛弃疾有同窗之谊,后来二人一南一北,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宋金战争期间辛弃疾南下并显于宋,党怀英则入金国朝廷成为一代文臣,二人都对两国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党怀英现存的诗词作品在《全金诗》和《全金元词》中都有记载,其散文现存十三篇,收录于《金文最》中。
一代文宗党怀英,被公认是国朝文派的代表人物,元代郝经有一首《读党承旨集》,“一代必有名世人,瑰伟特达为儒宗。金院文物纂辽宋,国初尚有宣政风。……藻饰泉度议事典,培植教养王化隆。……趋然度越追李唐,诚尽简质辞雍容。斫雕剥烂故为新,畅达明粹理必穷。……文儒子端拜道左,请更指授祛矇奢。为言但当多读书,不求于工应自工。”诗中郝经给予党怀英“儒宗”的称赞,国初文学尚有北宋遗风,自党怀英始,开创金代文学正宗,其文章议论典雅瑰丽,雍容醇厚,内容推陈出新,文辞舒徐温雅,语言条达顺畅,简朴自然,穷之以理,有利于推行儒家教化和兴盛王道,文章能做到如此,是因在古文经典中汲取知识,不刻意追求工整自然而然达到了精妙之处,党怀英的文风堪能和北宋甚至李唐并称,这是在思想内容上论述了党怀英对唐宋以来儒家思想文化的继承,可见党怀英之文深受北宋文学的影响。北宋欧阳修是儒家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他的政论中极力推崇儒家仁政理念和中庸思想,《正统论上》中有“亮、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礼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欧阳修关于“正统”的论述中“至公”或“大义”是实现天下统一的重要条件,“至公”即亮舜时代实行的禅让制,“大义”即仁义、道德,“至公”、“大义”、“合天下于一“都是儒家思想中治理天下的基本观念。欧阳修既是北宋的大儒之士,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后代如党怀英这样的异族文人,在寻求文化根源、树立自身文化正统地位的过程中,自然会转向对传统的复归,从而对儒家正统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归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章欧阳修与金代中期散文.................20
3.1赵秉文对欧阳修学术风格和观念的继承.............20
3.1.1科举改革文风..........20
第四章欧阳修与金末散文.............33
4.1元好问对欧阳修赋的追摹..............33
4.2欧阳修赋对李俊民《醉梨赋》创作的影响.........36

第四章欧阳修与金末散文

4.1元好问对欧阳修赋的追摹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中兴定五年第,任内乡令,后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金史》中说他“为文有绳尺,备众体”,为“一代宗工”。为了能够使金代文学继承唐宋以来的文学正统地位而不泥没于历史之中,元好问晚年一直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学遗产,对于所搜集到的金代君臣言行都一一记录,编成《中州集》、《壬辰杂编》。贞祐四年,蒙古军围太原,元好问避乱南渡黄河,寓居河南三乡,这次南逃,书籍损失众多,《故物谱》云“贞祐丙子之兵,藏书壁间,得存。兵退,余将奉先夫人南渡河,举而付之太原亲旧家。自余杂书及先人手写《春秋》、‘三史’、《庄子》、《文选》等尚千余册,并画百轴,载二鹿车自随。三砚则瘗之郑村别墅。是岁寓居三乡,其十月,北兵破关,避于女几之三潭。比下山,则焚荡之余,盖无几矣。”有感于战争导致的金国文献的大量遗失和强烈的文献保存意识,元好问对散亡的书籍进行装订整理,因此许多金代文人作品得以留存,《中州集》中就保存了许多金代诗歌,人物传记中则记载了我们可以参考的作者材料,对于《金史》的编撰和金朝文献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南逃期间,元好问所作的诗歌如《宾山》、《琴台》等诗被赵秉文见到,于是名震京师,被视为子。文学的积累和对战争的体验使元好问的诗歌有着浓重的反映现实的色彩,这正是文坛久违的慷慨悲凉的诗歌格调,和在面对国家衰亡及民族危难中应有的风骨。兴定五年,元好问将前人有关文章之评论编为《锦机》(现己不存),并作《论诗三十首》表述自己的文学观点,文学创作逐步走向成熟,也代表了金代晚期文学的又一次高峰。兴定五年在汗京登进士第后经常与赵秉文、雷渊等京都名流举行诗会,进行文学交流,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加成熟。

结语
宋文经过欧、苏这些散文大家的努力,文学上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与金国的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文化优势,所以金国这个少数民族国家在建立之初,在政治体制和文化建设这些方面就受到宋代影响,朝廷中重用宋代文士,设立科举,学习宋朝的典章礼仪文化制度等等,并在以后的发展中表现出对宋乃至中华主流文化的复归。
金国文人崇尚儒家文化传统,金太宗伐宋时就曾带回大量的经籍图书,“金用武得国,无以异于辽,而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者,有非辽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金国是以继承唐宋来树立其正统地位的。中期的代表文人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等人,他们革除金代科举文弊,倡导唐宋文风,以司马迁、韩愈、欧阳修、苏轼这些大儒之文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和鼓励后进学者,宋著名的文人欧阳修、苏轼自然成为他们模仿的典范,文人这种自觉的文化选择决定了金代文学的发展和宋文的渊源关系。
金代散文的主要文人及他们所带领的文人团体,继承了欧阳修古文中深厚的儒家文化内涵和史学观念,他们的散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文学来关照现实,注重文学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使儒学成为金代文学的主流文化趋势。在文学风格上,金代文人倡导欧阳修散文平易自然的文风,革除科举之弊,使文学回到有思想有风骨的道路上来,赵秉文可以说是成功学习欧阳修的典型,他的散文被赋予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且形式畅达自然,代表了学习欧阳修古文的成熟阶段。欧阳修对金代散文的影响一直持续到金代末期,即便在战乱中也有李俊民《醉梨赋》这样的文学作品出现,可见欧阳修对金文影响之深刻广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