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
从理论层面上讲,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学活动。它既是一种创作活动,又是一种传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学批评活动;文学接受者可以是作者、是传播者,也具有文学评论者的属性。
对于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的意义,陈文忠曾经这样阐述:“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图示化的审美结构无不潜藏着一个多元的‘意义整体’,这一‘意义整体’不可能在第一次阅读时向读者全部开放……‘意义整体’的具体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只有在理解的历史进程中才可能逐步展示作品的全部意义。”“今人的重新思考和再阐释,并非意味着阐释史从此终止,它也只是无尽阐释史的一个环节……优秀作品是读不尽说不完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 序》)不仅诗歌如此,作为叙事文学样式之一的唐传奇也同样是一个多元的“意义整体”,它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同样需要在理解的历史进程中去逐渐挖掘和展现。
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传奇(宋人对唐代小说的专称,沿袭至今,本文亦采用此称呼)从多方面反映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唐代社会生活,是标志中国小说成熟的里程碑。概括起来,唐传奇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有三点:
第一,以史家的笔法写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白描传神,非常生动鲜明,即继承了史传文学的“史才”;
第二,以诗歌的笔法来描写人物,采用诗与小说相结合的体制,注重词章文采,即“诗笔”;
第三,注重故事的情节结构,自觉地运用艺术的想象,将奇特之人、灵异之事再现于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之中。
可见,从“丛残小语”的古体小说发展到既有故事情节又有人物形象的新颖的小说,唐传奇多方面吸收了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学的养料,在主题、题材、体制和美学风范及语言风格上都有所创新,因此为后世作家一再追步,在叙事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八百余年之久,形成了集文学接受、创作与传播,以及文学接受者、创作者与传播者于一体的良性循环。其中,最显著的接受现象是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话本、拟话本、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对此,鲁迅先生早有论及:“此类文字,当时或为丛集,或为单篇,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顾世间则甚风行,文人往往有作,……然而后来流派,乃亦不昌,但有演述,或者摹拟而已,惟元明人多本其事作杂剧或传奇,而影响遂及于曲。”1据有学者统计,宋元戏剧中,采用唐传奇题材的比例近 20%,近 50%的剧作家都利用过唐传奇的小说题材进行创作,嗣后,这种影响在各代戏剧中都持续稳定地表现出来,一般采用题材的比例为 10%左右,说明唐传奇构成了后世古典戏曲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创作领域,取材上沿袭前人的现象历来非常普遍。周贻白撰著了《中国戏剧史长编》,他在附录《中国戏剧本事取材之沿袭》中如此表述:“中国戏剧的取材,多数跳不出历史故事的范围,……甚至同一故事,作而又作,不惜重翻旧案,蹈袭前人。”尤其是一些经典的题材,因其新奇的故事、曲折的情节一直深受后世文人的重视,成为通俗文学作家取材的重要来源。至于唐传奇的美学风范、文体特征被后世叙事文学模拟、因袭的现象也更加突出。当然,后世文人对唐代小说进行改编,也并非单纯地拟古,一味地抄袭,很多创作者尤其是得以在后世留下优秀作品的创作者,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并融入大量的当代社会生活。这种对唐传奇题材的因袭与翻创是与中国文化的重史传统、唐传奇的成就与创作方式、文学史背景,特别是全社会对文学的接受热情与接受倾向、文人士大夫的接受心态有着内在的联系的。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当一个题材对后代作家产生了创作影响,被历代同题同类作品反复因袭、借鉴、翻用,就形成了它的演变和影响史。从类型学理论来说,这个在后世文学创作中反复出现的题材亦为艺术原型。也就是说,是受到某种艺术原型和母题的影响启发,形成了某个系列文学历代作品史。这种题材的因袭与演变以及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直接明显,有的间接隐晦;有的影响整体,有的影响局部;有的加以增饰,有的删减关目;有的由原来的主要情节被删削为次要,有的原来的次要人物却被大增光彩。题材演变和借鉴的这种复杂多样性,正是本文拟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唐传奇题材的演变和影响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
(一)参比异同优劣,提高鉴赏能力。《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论南宋吴幵的《优古堂诗话》曰:“可知辗转相因,亦复搜求不尽。然互相参考,可以观古今人运意之异同,与遣词之巧拙。使读者因端生悟,触类引申,要亦不为无益也。”虽然论及的是古今诗作之间的承袭借用,但用来说明叙事作品题材的因袭演变与接受影响,亦是同样的道理。新创之作与艺术原型不是简单地等同,即使是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也必然会生殖出新的意义。在鉴赏过程中,若能参比原初的作品,品其因创,则既能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又能窥见艺术创造的奥秘。
(二)总结演变规律,开阔理论视野。从分体文学接受研究角度来说,唐传奇题材的演变研究属于小说接受史。在对唐传奇题材的后世翻创现象做一番细致梳理后,会发现我国叙事文学发展过程中富于启示性和借鉴性的规律;通过考察后世叙事作品对唐传奇题材的接受,来认识唐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由此可以揭示出中国文学不断发展演进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在文学传统与作家个人才能、独创与借鉴模仿等问题上,亦会有新的体认。《文心雕龙·物色》曰:“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换言之,由于作家主体的独创性和历史的差异性,即使面对同一题材,后世作家也不会束手无策,他们的才能和创造精神决定了不会因为文学原型的影响而使文学的发展前景黯淡无光。有时候,脱胎换骨与推陈出新是一种发展,而故意误读或修正前人也不妨是一种创新。因此,承认文学艺术创新的多样性和模仿影响的必然性,是有益于我们开阔理论视野,更新文学观念的。
对唐传奇题材的演变和影响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将唐传奇与后世同一或相近题材的小说、戏剧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篇章体制、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勾勒出唐传奇在后世的演变轨迹,进而了解中国文学史上不同文体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丰富中国小说史;对翻创作品进行解析,通过分析不同朝代的作者各种不尽相同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心态,可以探析他们对于时代、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以凸显不同的现实背景;研究同一题材的翻创作品,也可以从中发现由于朝代不同,来自社会思潮的影响也不同,进而在科举、宗教、婚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比分析之后,可以增强对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认识。
...................................
第二章 唐传奇发展概貌
第一节 唐传奇的兴起与发展状况
一、唐传奇的名称与特点
中国文言小说发展至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也是最重要的文体——传奇,它在唐代各种文学养分的滋养下,不但臻于成熟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断成为后世作家翻创的对象并加以摹仿。最早用传奇作小说集名称的是中晚唐时期的裴鉶,后来人们根据这种小说记叙奇行异事的特点,约定俗成地称唐人短篇文言小说为传奇了。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十八《写韵轩记》云:“唐之才人,于经艺道学有见者少,徒知好为文辞。闲暇无可用心,辄想象幽怪遇合、才情恍惚之事,作为诗章答问之意,傅会以为说。盍簪之次,各出行卷,以相娱玩,非必真有是事,谓之传奇。元稹、白居易犹或为之,而况他乎!”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也说:“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后来关于这个名称有了变化,南宋和金代所称的传奇其实是指诸宫调,元人所称的传奇则是指杂剧,明清时代所说的传奇则是指南戏。可见,后人对传奇的称呼和内涵并不确定和统一。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里辨析了传奇的概念,在文言小说类下设传奇与志怪门类,把《飞燕》、《太真》、《崔莺》、《霍玉》等作品列于传奇目后。这可以说给予传奇文体的地位,从此,传奇就有了明确的文体性质。
据保存情况而言,目前单篇的唐传奇大约有百篇以上,另外还有十多种传奇集和以传奇作品为主的集子,还有一些唐传奇散见于一些志怪作品集中。目前保存收集唐传奇作品最多最全的集子是宋代李昉等编辑的《太平广记》之中。
六朝文学被作为唐代文学的母亲,因此志怪小说自然是唐传奇发展的基础。唐传奇虽然受六朝志怪小说影响很大,但是,已经在诸如作品题材、主题思想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比较而言,六朝小说文笔简洁,叙事质直,作者无意于虚构奇闻异事,似乎仅仅把听闻材料当做是叙述的内容之一,并不过分地强调其神异之处,而唐传奇则“文笔是精细的、曲折的,至于被崇尚简古者所诟病;所叙的事,也大抵有首尾和波澜,不止一点断片的谈柄;而且作者往往显示着这事迹的虚构,以见他想象的才能了。”1唐传奇在创作上则表现出叙述委婉曲致,刻意表现对艺术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追求,塑造形象也趋于明晰鲜活,因之被鲁迅概括为“叙述宛转,文辞华艳。”2即所谓,唐传奇已经有意识地运用想象之笔加以文学创作了,这远非六朝志怪小说仅仅作为传闻来记载所能比拟的了。
正如胡应麟所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抖说,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3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一)也说过:“裴铏著小说,多奇异可以传示,故号传奇”。 这便道出了唐传奇的记叙特点以及创作追求了,即唐传奇作品往往刻意地去关注那些非常人世界里的奇闻异事,以“致奇”、“摹幻”作为叙事目的,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事并非它所关注的焦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描写凡人凡事,唐传奇也要加入一些怪异的不可思议的细节,以追求奇异的艺术效果。
..................................
第二节 唐传奇的创作概况
与唐社会时发表展的分期相应和,唐传奇的发展也分为三个时期:初唐,盛中唐,晚唐。分别对应唐传奇发展的过渡时期,繁荣发展时期与总结时期。
唐初期的百余年(公元 618—713 年),唐传奇的创作一定程度上还在六朝志怪小说的藩篱之内,带有前朝小说的一些特点,如主题上还以“志怪”为要务,思想内容不高,艺术也不完美,但是篇幅上已较为完整,描写渐趋细致,情节已经较多变化了。这一时期的作品现存数量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单篇的《古镜记》、《游仙窟》及《补江总白猿传》等;作品集子有唐临的《冥报记》,是唐代传奇集子中最早的一部;影响较大的还有如张荐的《灵怪集》,《太平广记》中收作《灵怪录》;另外还有戴孚的《广异记》,原书已佚,得以保存下来的篇章基本收在了《太平广记》中,这是一部志怪特点比较突出的集子。总的看来,初期的创作,既带有六朝志怪“残丛小语”的特点,又表现出向传奇的过渡,即开始出现“始有意为小说”的趋势了。虽然内容上还多是描写灵异鬼怪之类的,但是较之六朝志怪小说已有很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描写怪异了,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唐中期(公元 714——863 年) 尤其是在大历至大中、咸通间,是唐传奇创作最鼎盛的时期。这时期处于“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阶级压迫加重,土地大量兼并,农民受到越来越残酷的压迫,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分裂,社会统治思想基础被动摇,暴露了许多社会问题。这给传奇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题材与资料,并且这些社会问题也确实在很多作品中得到了反映。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放纵荒淫之风弥漫,教坊妓院兴盛,成为当时社会生活集中体现的焦点所在,多有异事奇情,远近传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传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代表作如《离魂记》、《枕中记》、《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娃传》、《鸾莺传》、《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等,脍炙人口,也成为后世文学家竞相翻创的对象。中期也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传奇集,例如牛僧孺的《玄怪录》,又称《幽怪录》,因宋人为避始祖玄朗名讳所改;还有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薛渔思《河东记》、谷神子的《博异志》、卢肇的《逸史》、薛用弱的《集异记》、李玫的《纂异记》等等,集中都多著有名篇。
唐晚期(公元 863——907 年),战乱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宦官专权,外部藩镇割据,朝廷和地方势力形成对立,终以农民起义的大爆发和被镇压结束了唐王朝的统治。当时地方势力多畜养刺客,籍以“自卫”,于是社会上“游侠”之风盛起,很多英雄侠义的故事到处传播。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很多中下层市民由于对现实绝望,就把希望寄托在具有非常本领的所谓“侠客”身上,希冀这种人能够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拯救被压迫被欺凌者。这种社会幻想反映到传奇文中,就是产生了若干带有神秘色彩的豪侠故事,这也正是唐晚期传奇作品的特色之一。主要代表作品如《红线》、《聂隐娘》、《昆仑奴》、《虬髯客》、《郭元振》等。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是传奇小说专集的数量较多,成就较大,有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温庭筠的《乾 子》、张读的《宣室志》等。
..................................
第三章《补江总白猿传》的演变与影响......................................................16
第一节 唐前:题材的渊源与定型 ........................................................................16
一、题材的溯源...................................................................................................17
二、发展定型.......................................................................................................18
第二节 唐代:成熟文本《补江总白猿传》 ...........................19
一、作品的创作目的..........................................19
二、内容、情节与结构方式......................................20
三、环境场面描写及人物形象塑造的发展.....................................22
第三节 晚唐至宋初:《补江总白猿传》的变奏 .......................................25
一、晚唐五代:向志怪的反复——《老猿窃妇人》.......................................25
二、宋代:一曲异响——《猴将军》...................................26
第四节 宋元明白话小说:对《补江总白猿传》的因袭与突破 ........................28
一、《白猿传》承传史的中介:“陈巡检梅岭失妻”系列的作品...................29
二、《白猿记》承传史的突破:《申阳洞记》......................................36
三、“猿窃妇人”题材承传演变史之文化分析...............................39
第四章《离魂记》的演变与影响....................................42
第一节 离魂题材作品概说及思想观念探源 ...........................................43
一、离魂题材作品概说...........................................43
二、题材产生的思想观念探源.........................................43
第二节 唐前:《幽明录·庞阿》——“离魂”题材之雏形 ..............................45
第三节 唐代:《离魂记》等——“离魂”题材之定型 ......................................47
一、唐代“离魂”小说概述........................................47
二、陈玄祐的《离魂记》.............................................48
三、唐代其他离魂题材小说............................................53
第四节 宋元:话本、杂剧——“离魂”题材之发展 ........................................55
一、宋话本:《张倩娘离魂奔婿》.............................................55
二、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57
第五节 明代:文言小说、传奇——“离魂”题材之新变 ................................70
一、瞿佑《剪灯新话》中的“离魂”题材小说........................................71
二、李昌祺《剪灯余话》中的“离魂”题材小说...........................................75
三、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76
第六节 清代:《聊斋志异》——对“离魂”题材的超越 ..................................79
一、唐传奇对《聊斋志异》之影响.........................................79
二、《聊斋志异》中的“离魂”题材小说........................................80
三、《聊斋志异》对前代“离魂”题材之超越.......................82
第五章《枕中记》的演变与影响.......................................85
第一节 六朝——题材发轫:本事溯源 ..........................................85
第二节 唐代——题材定型:《枕中记》 .....................................87
一、唐代梦幻题材小说创作概况................................87
二、唐代梦幻小说兴盛的原因......................................88
三、“黄粱一梦”题材的定型——《枕中记》.................................................88
第三节 宋元——创作平寂期:《慈云记》与《黄粱梦》 ..................................94
一、宋代传奇小说集《青琐高议·慈云记》.....................................94
二、元明之际同题材杂剧.........................................97
第四节 明代——辉煌期:汤显祖的传奇《邯郸记》 ......................................101
一、《邯郸记》对《枕中记》本事情节之改造.......................................101
二、《邯郸记》对《枕中记》之突破............................105
三、佛道思想对汤氏《邯郸记》创作之影响:....................................110
四、《邯郸记》的艺术成就.....................................114
第五节 清代——题材的超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14
一、《聊斋志异·续黄梁》的创作背景...........................................115
二、《续黄粱》的思想题旨......................................116
三、《续黄梁》与《枕中记》比较分析....................................118
第六章《莺莺传》的演变与影响
第一节 题材的缘起:《莺莺传》本事之分析
一、《莺莺传》与作者元稹《
莺莺传》,《太平广记》卷四八八收作《莺莺传》,注元稹撰,不注出处。《类说》本《异闻集》题为《传奇》,与唐裴鉶传奇集名《传奇》并非一书。宋人多称《莺莺传》为《传奇》,或因其已成为唐传奇扛鼎之作所致。后人又以文中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而名之为《会真记》,明人《百川书志》、《宝文堂书目》均载此名。今有《绿窗女史》、《虞初志》等丛书本。鲁迅、汪辟疆分别收入《唐宋传奇集》和《唐人小说》,均据《太平广记》。
作者元稹,字微之,早有诗名,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他在仕途上很得意,贞元十八年进士,曾出将入相。前人如宋赵令畴《侯鲭录》卷五《辨传奇莺莺事》已专事考证此篇乃元稹根据自己的一段经历改写而成,1近人陈寅恪、孙望两位先生也有详细论证,汪辟疆《唐人小说》引“宋王铚赵德麟并为辨证,以张生为元稹之托名,徵诸本集诗歌,及其年谱,皆与此传吻合,”赞同此说,2当无疑议。
传述贞元中,张生游蒲州寄居于普救寺,巧遇远房姨母崔氏母女并逢作乱军人掠夺百姓。因张生与蒲将相善,崔氏得庇护无事,故设宴款待酬谢张生,席间使莺莺以兄长之礼相见。张生见莺莺容颜美丽,为之动心,托婢女红娘寄诗传情。经几番曲折,二人终于私合。数月后张生入京应考,两人分别,张生未中留滞京师,并致信莺莺。莺莺含情回信,愿与张生永结良缘。但后来张生为举业所困,遗弃莺莺,两人各自婚娶。张生路经莺莺居处,欲以表兄身份相见,遭到莺莺拒绝。
传奇以一种看似矛盾的形式再现了一段唐代社会的“艳情”。贵族少女莺莺起初徘徊于“情”与“礼”之中,并以“情”战胜“礼”的将纯洁的爱情献给了张生,分离后一面深爱着张生为他憔悴,另一面又不理他断其想念;而初为莺莺“自是惑之”、“几不自持” 的张生,科场失利后却视莺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一面忍心遗弃莺莺,一面又对其不能忘情,最终作品以爱情破灭的悲剧为结局。另外,由于作者宣扬了“女子祸水论”及为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行为开脱,一直以来不断遭到诟病,引起后人的不满。如鲁迅先生就称“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3
二、《莺莺传》的艺术性
作为古代才子佳人故事的祖本,《莺莺传》不但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素材、题材,在情节结构、体制范型、人物塑造方面都对后代作家的再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艺术手法。
(一)悲剧性的情节结构
恩格斯认为,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1作为主体的人,其生存、安全、自尊、爱与被爱等需要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也就是真、善、美和谐统一。但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往往因为缺少现实根基而遭致失败,就构成了实践主体的悲剧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就是指凭借情节的安排,即对材料的剪裁和布局,形成为统一的整体,形象地再现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作品的思想倾向。而悲剧性的情节结构,指在矛盾冲突中,正面形象——真、善、美的事物的具体化身,被邪恶、虚伪、黑暗的势力所欺骗、摧残乃至被扼杀。《莺莺传》就属于悲剧性的结构,但是又有独特之处。
作品想要表现的是,既要向众人夸耀这件难以忘怀的风流韵事,又要替张生的负心行为进行辩解。如此创作意图造成了作品结构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却客观上暴露了张生的虚伪与丑陋,突出了莺莺的温柔善良及对爱情的真挚,出现了相反的事实结果。
作品的前半部分,出于所要表现题旨的需要,极力描写张生为了赢得莺莺的爱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刻意表现出莺莺在诗书琴等方面的多才多艺,以及从“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红娘语)到主动投奔张生的过程。描写张生努力追求莺莺,是为了突出反衬出后面他“是用忍情”的明智选择;描写莺莺的美貌多情与才艺,是为后面张生抛弃莺莺这个“尤物”找借口,制造舆论,为称赞其“善补过”做事实上的铺垫。因此,最后张生遗弃莺莺的行为能为士大夫们所理解,达到作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因此,小说看似矛盾的题旨正是通过情节结构的前后对比得以完满表现。
..................................
结 语
后世文人对唐代小说进行改编,并非单纯地拟古,很多创作者尤其是得以在后世留下优秀作品的创作者,无不是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并融入大量的当代社会生活。这种对唐传奇题材的因袭与翻创是与中国文化的重史传统、唐传奇的成就与创作方式、文学史背景,特别是全社会对文学的接受热情与接受倾向、文人士大夫的接受心态有着内在的联系的。
唐传奇题材的因袭与演变以及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直接明显,有的间接隐晦;有的影响整体,有的影响局部;有的加以增饰,有的删减关目;有的由原来的主要情节被删削为次要,有的原来的次要人物却被大增光彩。
通过对上述唐传奇作品流变史的梳理,我们发现,一篇作品流传数百年,基本上都经历了从本事缘起,因袭发展,根本改造,定型成熟的演化过程。在流变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不同客观时代背景,社会民族文化,宗教思想,作家主观思想心态及经历,文学接受的欣赏习惯与心理态势等因素的影响,流变作品的思想题旨以及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在彼此的传承与演进中,形成了每个题材各自深厚的艺术传统。
.....................................
参考文献(略)
唐传奇材料转换及影响论稿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文学论文,唐传奇,题材,演变,猿窃妇人,生人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