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兹华斯的作品——以《诗,两卷》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0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诗,两卷》的创作背景

在 19 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就连济慈(Keats)也没有像华兹华斯那样,在 1807 年遭受到评论家们如此猛烈的批评,有的甚至还用“过于女性”1这样的批评话语。那么有人不禁要产生疑问:为什么华兹华斯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些呢?他不知道他在《诗,两卷》中大部分诗歌的主题比在《抒情歌谣集》中一些诗歌的主题更大胆,更平凡吗?他不怕他这样无拘无束地用诗歌去描写个人的情感会被别人认为他趋于女性化吗?他不怕他这样史无前例地按照诗人自己的心情来分类诗歌而遭到非议吗?他不怕出版《诗,两卷》这个诗集是个错误的决定,由此他刚刚建立起来的诗人声誉会遭到诋毁吗?难道他没有料到,要恢复他的诗人声望,他需要用整整 7 年的时间,要放弃那种朴实的语言,要放弃那些赤裸裸地描写人类情感的主题,而去写像《远足》这样充满极度虚无恬淡的诗歌才能让公众重新接受他吗?而且,在这样一部表面看起来“多愁善感、矫揉造作、天真幼稚”2的诗集中,华兹华斯为什么还要放进那些高贵的颂歌、庄严的挽歌和那些很“男子气概(manly)”3的雄壮的十四行诗呢?如此多的批评和如此多的疑问都围绕在《诗,两卷》的周围,那么就让我们走近它,看看它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创作而成的,又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它可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1.1 战火中的浪漫
《诗,两卷》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这段时间,众所周知,这段期间无论是英国社会还是欧美大陆都处于一种社会转型的动荡不安之中。
在国内,工业革命在无形而有序地进行着。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5 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爆发,到 18 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从英格兰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19 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场的工业化使得英国的生产力大为提高,随着工人数量的不断增长,农村剩余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资本主义加强,新兴资产阶级与传统贵族、农民、工人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加剧,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这些弊端都没有得到有力的制约,以至于产生了大量城市化的恶果。在政治方面,由于新旧贵族和商业资本主义的相互斗争,使得英国的宪政(没有实质的宪法)不断改革,在接连不断的相互对抗的法案中,双方势力产生了相应的均衡。另外,由于福音派和克拉彭联盟的不断坚持,议会在 1833 年最终敲定废奴法案。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思想体系的变革,使得整个英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而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得人们的忍耐达到了极限的边缘,国内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

1.2 谁是那快乐的勇士
《诗,两卷》中第一首主题看起来比较“严肃”的诗歌是《快乐勇士的品格》(Character of the Happy Warrior),它位于第 1 卷第 1 部分的第 9 首,就在那两篇致小白屈菜之后。这首诗发挥无韵体的优势,运用跳跃的思维和缩略的句法,看似松散,实则中心明确,是一首精心构思、寓意深刻的诗歌作品。
Who is the happy Warrior? Who is he 谁是那快乐的勇士?他是谁
Whom every Man in arms should wish to be? 所有参战的人都想成为的人?
--It is the generous Spirit, who, when brought 他是一种慷慨的精神,
Among the tasks of real life, hath wrought 即 使在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任务时
Upon the plan that pleased his childish thought: 也能忠于自己单纯的信念:
Whose high endeavours are an inward light 他那高尚的行动是内在的精神之光
That make the path before him always bright: 永远把面前的道路照亮:
Who, with a natural instinct to discern 他具有天生的辨别力
What knowledge can perform, is diligent to learn; 懂得知识的能量,并不断学习;
Abides by this resolve, and stops not there, 他拥有坚定的决心,但并不满足于此,
But makes his moral being his prime care; 而是将道德修养最为珍惜;
Who, doom’d go to in company with Pain, 他注定要遭受痛苦、恐惧,
And Fear, and Bloodshed, miserable train! 和伴随着流血的悲惨磨砺!
Turns his necessity to glorious gain; 终将获得光荣的胜利;
In face of these doth exercise a power 在这些磨难面前
Which is our human-nature’s highest dower; 他拥有人类最崇高的力量;
Controls them and subdues, transmutes, bereaves 跨越痛苦,征服恐惧
Of their bad influence, and their good receives; 去除阴影,提炼精髓;
By objects, which might force the soul to abate 拒绝心灵的麻木
Her feeling, render’s more compassionate; 投入更大的热情;
Is placable because occasions rise 因他懂得越是这样的情形
So often that demand such sacrifice; 人就需要牺牲得越多;
More skilful in self-knowledge, even more pure, 他受到的诱惑越多就越有自知之明,
As tempted more; more able to endure, 甚至愈加单纯;当他遭受的痛苦和不幸越多,
As more expos’d to suffering and distress; 他也就变得愈加能够容忍;
..................................

第 2 章 《诗,两卷》的诗艺美

1807 年 5 月 8 日,华兹华斯出版了首部个人诗集《诗,两卷》。在这部诗集中,华兹华斯将自己新创作的这 115 首短诗分为 2 卷,每卷又分成了几个部分。诗集的第 1 卷由 69 首抒情短诗组成。第 1 部分虽然没有标题,但大多数的主题都是描写日常事物的,雏菊、知更鸟、蝴蝶、水手的妈妈、七姐妹,还有诗人反复吟咏的再平常不过的小野花——雏菊和小白屈菜。《抒情歌谣集》中没有的颂体诗也在第 1 卷的第 1 部分末尾出现了,《责任颂》虽不像第 2 卷那首压轴之作《颂歌》耀眼,却也与之遥相呼应。第 1 卷的第 2 部分是他想象出来的“徒步旅行”,在这种旅行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乞丐、爱丽丝·菲尔和那个捉水蛭的老人。在第 1 卷的诗歌中为数最多的要数第 3 部分中的十四行诗了,两卷一共52 首十四行诗,其中就有 47 首在第 1 卷的第 3 部分,而诗人又将这些十四行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是“各式各样的”主题,后半部则是“歌颂自由”的,而第 2 卷中的十四行诗不仅从数量上要远远少于第 1 卷,也没有被单独划为一个部分。诗集的第 2 卷由 46 首短诗组成,也分为 3 个部分。第 1 部分是描写华兹华斯和妹妹多萝西 1803 年去苏格兰的见闻,其中第 2 首《孤独的刈麦女》倍受评论界的瞩目。第 2 部分的标题——“诗人自己的心情(Moods of My OwnMind)”——尤为乍眼,因为在英国诗歌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位诗人如此划分过自己的作品。这部分只有 13 首小诗,描绘了诗人看到蝴蝶、夜莺、彩虹、黄水仙、麻雀窝等众多事物时的心情,节奏欢快、色彩明朗。第 3 部分的标题虽然是“那个目盲的高地男孩”,但这部分一共 26 首短诗并不都是描写高地风情的,它还包括 2 首与整部诗集开篇那首小诗相关联的《致雏菊》,还有 4 首十四行诗,以及整部诗集中的唯一 2 首挽歌,还有那首极富感染力的压轴之作,1807 年出版时,它的题目只叫做《颂歌》(Ode),在 1815 年出版的两卷诗集中,它的题目扩展成了《颂歌:在对早期童年的回忆中得到的永生的启示》(Ode: Intimations of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 of Early Childhood)。
《诗,两卷》这个诗集,不仅是华兹华斯的首部个人诗集,也是华兹华斯后来所有诗集的最初版本,它包含了华兹华斯众多的经典作品,像《致雏菊》、《致蝴蝶》、《致小白屈菜》、《我心欢跳》、《我孤独游荡,如一片浮云》、《太阳早已下山》、《作于三月》、《决心与自立》、《我行走在陌生人中间》、《孤独的刈麦女》、《爱丽丝·菲尔》、《挽歌》、《责任颂》、《永生颂》、《作于伦敦(1802 年9 月)》、《伦敦(1802)》等,还有很多优秀的弥尔顿式的十四行诗。可以说,无论从诗歌主题上还是从诗歌形式上,无论是从诗歌语言上还是从诗歌韵律上,这部诗集都很丰富,也很现代,它不仅体现了华兹华斯勇于开创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同时也显示了华氏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诗艺技巧,正如詹姆斯·蒙哥马利所说,从这部诗集里的每一首诗歌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华兹华斯那跳动的诗人脉搏。1

2.1 勇于开创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
虽然华兹华斯有关诗歌理论主张的论述主要集中在 1800 年第 2 版《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但是这篇短文却具有几乎能够摧毁整个英国十八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巨大力量,它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长期统治地位,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发展,常常被英美评论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就在这篇短短的序言中,华兹华斯从诗歌的题材、诗歌的语言、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诗歌的表现形式、有关诗和诗人的重新解读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而这其中有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论述成为他诗学主张的核心问题。
.....................................

2.2 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诗艺技巧
虽然在 1802 年和 1805 年版的《抒情歌谣集》里,华兹华斯并没有增加任何新的作品,但这并不是说他在此阶段没有创作任何新的诗歌,而是他将这些新作品都留给了他的新诗集《诗,两卷》。《诗,两卷》虽然直到 1807 年才出版,但是从 1799 年开始,华兹华斯就已经开始创作新的诗歌作品了。而与《抒情歌谣集》的创作背景所不同的是,《诗,两卷》是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受到欢迎以后,他的诗歌理论公开发表后且没有受到太多批评的情况下创作的,他当时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地位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华兹华斯的创作热情。此外,他已经完成了对英国抒情诗采用歌谣形式的试验,并从英国诗歌古典主义传统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尤其是在 1802 年到 1805 年期间,更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可以说,在《诗,两卷》这部诗集中,无论从诗歌的主题和题材来说,还是从诗歌的语言和韵律来说,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华兹华斯对于英国诗歌传统的大胆继承与发扬,它不仅表现了华兹华斯勇于开创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同时也显示了华兹华斯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诗艺技巧。
2.2.1 “没死,也没活着,也不曾睡去”
这是华兹华斯在描绘那位捉水蛭的老人时非常经典的一句诗行,这种自然而真实的描述手法是华兹华斯惯用的诗艺技巧,在《诗,两卷》和《抒情歌谣集》中的很多诗歌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在《诗,两卷》中,最能体现华兹华斯这种白描式描述手法所具有的强大表现力的诗歌就是《决心与自立》了,在1815 年出版的诗集中,华兹华斯又将它称为《捉水蛭的老人》(the LeechGatherer)。在诗歌的开头,诗人是这样来描述雨过天晴后万物生灵的愉悦之情的:
远处林子里只听得鸟雀啁啾;
野鸽眷恋着自己甜美的歌喉;
喜鹊和松鸦一声声相互应答;
空气中充盈着潺潺流水的嬉笑喧哗。喜欢阳光的万物都来到了户外;(Wordsworth 1934:97-98)
当他远远见到这位老者时,他是这样描述的:
像偶尔可以见到的巨石一块
孑然横卧于一处光秃的高阜;
谁无意瞥见都难免觉得奇怪它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来到此处;
俨然像一个具有灵性的活物:像一头海兽爬到平坦的岩礁上或是沙洲上,
安然静卧,晒着太阳。(Wordsworth 1934:10164-70)
而当诗人再走近他一些时,老者根本就没有丝毫的觉察,仍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一动也不动,就像是浓云一朵;
这朵云,听不见周遭呼啸的狂风;
它要是移动,便是整朵整团地移动。(Wordsworth 1934:10282-84)
....................................

第 3 章 《诗,两卷》的巧妙布局 ............................................... 72
3.1 结构间的照应, 诗句间的互文....................................... 74
3.1.1 并未分开的十四行诗.................................... 74
3.1.2 并不孤独的刈麦女 ....................................... 80
3.2 紧密的联系,无声的转移 ............................................ 90
3.2.1 从《致雏菊》到《永生颂》...................................... 90
3.2.2 从迈克到韦尔肯森 ................................... 94
第 4 章 《诗,两卷》受到的批评 .......................................10
04.1 弗朗西斯·杰弗利的批评 .....................................101
4.1.1 相似的自然观 ............................................103
4.1.2 相同的政治观 ...............................................104
4.1.3 相悖的审美观 ..........................................106
4.2 这种批评对诗人的影响 ........................................115
4.2.1 对诗人当时生活的影响...........................................116
4.2.2 对诗人以后诗歌创作的影响................................117

第 5 章 《诗,两卷》产生的文学影响

有关《诗,两卷》这部诗集所产生的文学影响问题,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这是一部诗歌选集,不同于一部小说或是一部戏剧,也不同于一篇散文或是一篇传纪,虽然它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毕竟是由一篇篇单独的诗歌来组成的,所以谈到它的影响时,不可避免的就会细化到诗集中的某些具体诗歌作品的影响,而这些诗歌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又会不尽相同;此外还要指出的是,华兹华斯一生出版了很多部诗集,而且一直在对这些诗集中的诗歌进行不断的修改,《诗,两卷》仅是他的第一部个人诗集,它所包含的诗歌作品并非华兹华斯全部的诗作,而在当时这部诗集又受到了猛烈的批评,当 1815 年华兹华斯开始再次出版个人诗集时,《诗,两卷》中的诗歌作品已被重新调整,放到了这部诗集以及他以后陆续出版的诗集中,所以谈到《诗,两卷》所产生的文学影响,最终还是归到这部诗集中某些诗歌作品的影响。最后必须指出的是,由于笔者精力有限,关于《诗,两卷》对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影响问题,还有很多研究成果没有整理完,本文只是结合笔者目前的研究成果,仅选取了其对美国十九世纪文学的影响、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以及对当代生态文学思潮的影响几个方面,做十分概括的介绍,当然,它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并不只局限在这几个方面。至于它对英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已经由西方学者做过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这里不再赘述。

5.1 对美国十九世纪文学的影响
提到《诗,两卷》对于美国十九世纪文学的影响,自然就会让人想到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文学思潮。那么,这个刚刚取得独立的新兴国家是如何知道华兹华斯这个名字的呢?这还得从加利福尼亚大学英国文学系的亨利·瑞德(Henry Reed, 1808-1854)教授说起,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华兹华斯于 1837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出版了他的诗集,这本诗集引起了以艾默生(Emerson,1803-1882)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者”的关注,艾默生不仅本人亲自到英国湖区拜访了华兹华斯,与其进行了面谈,他还把自己的家作为“超验主义俱乐部”的聚集地,常常在那里举行文化沙龙,来讨论和交流华兹华斯的自然观,逐渐形成了美国“超验主义”文学以在自然中所获得的经验为主题的传统,艾默生的《自然》(Nature)和梭罗(Thoreau, 1817-1862)的《瓦尔登湖》(Walden)就是这样的作品。而随着美国超验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不断扩大,华兹华斯的诗歌在美国十九世纪文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除《抒情歌谣集》和《诗,两卷》之外,他的诗歌作品不断被传播到美国去,当时的哈佛神学院就成为了美国华兹华斯研究的中心。
《诗,两卷》和《抒情歌谣集》不仅对美国当时的“超验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时的美国诗坛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威廉·卡伦·布赖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1794-1878)是一位擅长描写自然风光的美国诗人,他常能在日常生活和田园景物的启示下得到人生的感悟,他的诗风酷似华兹华斯,在他的诗作《死亡观》(Thanatopsis)和《致水鸟》(To a Waterfowl)中都能够明显找到华兹华斯诗歌的影子。而在理查德·亨利·达纳(Richard Henry Dana,1787-1879)的《家园的变化》(The Changes of Home)一诗中,无论是从人物的安排上,还是从叙述的风格上,都明显带有华兹华斯叙事长诗的痕迹。布赖恩特和达纳这两位美国诗人,将华兹华斯在《诗,两卷》中描绘自然的手法应用到他们各自所描绘的美国风景之中,形成了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独特的张力。
除此之外,《诗,两卷》还对美国当时的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这方面的代表就是美国教育家和作家伊丽莎白·帕尔默·皮博迪(Elizabeth PalmerPeabody,1804-1894)。她不仅自己的创作深受华兹华斯的影响,她还将华兹华斯的这种文坛影响扩大到了美国社会变革上。在她曾在马萨诸塞州的坦布尔小学(Temple School)任教时,她和同伴阿尔科特(Alcott, 1799-1888)一起教授孩子们华兹华斯的《永生颂》作为神启的例子,她还将他们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和学生们的反应详细记录下来,寄给华兹华斯看。皮博迪和阿尔科特精神教育在美国幼儿教育改良方面取得了成功,她认为是华兹华斯的《永生颂》让她开始重视孩子们的洞察力,她发现华兹华斯的诗歌可以将人们的心灵和思想连接起来,从而给教育带来新的观点和启示。在她写给华兹华斯的第一封信中,她是这样说的:“诗歌是最好的培养孩子们高尚情操的手段,没有您的诗歌,我真不知道如何能实现我的这个教育目的。”1随着皮博迪和阿尔科特精神教育的成功,当地的教育者们成立了阿尔科特学校,主要是注重孩子们的精神教育和灵魂启发,随后,在美国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学校成立,其中就有一所是以华兹华斯的住宅名来命名的,称作“瑞德山神学院(Rydal Mount Seminary)”,可见,华兹华斯在当时美国教育界的影响有多大。
....................................

结 语

通过以上各个章节的论述,可见 1807 年出版的这部诗集《诗,两卷》在华兹华斯的全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创作于《抒情歌谣集》获得欢迎之后,这就极大地鼓舞了华兹华斯的创作热情,使之将自己富于开拓性的诗歌理论主张,更加全面地付诸于实际的创作之中。虽然《诗,两卷》在当时遭到了评论界猛烈的批评,但也正是这部诗集集中表现了华兹华斯对于英国诗歌传统的大胆继承与发扬,它不仅体现了华兹华斯勇于开创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同时也显示了华氏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诗艺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果说《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投石问路,那么《诗,两卷》就是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前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后者具有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度。纵观华兹华斯生前出版的所有诗歌作品,可以说,《诗,两卷》最能体现其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它在诗人所有诗歌作品中具有无法跨越的高度。对于英国文学来说,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诗歌作品,对于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题目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将《诗,两卷》这部诗集看成一整篇文章,从一个有机整体论的视角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的内容,不仅发现了不同部分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还发现了结构间的照应和诗句间的互文现象,深刻认识到了诗人对于这部诗集的精巧设计,从而对华兹华斯过人的诗人才智和超群的诗艺技巧也有了重新的解读。
本题目研究也有一些新发现和新见解。
首先,在细读诗集中每一首诗歌的基础上,再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与华兹华斯其它诗歌的联系,发现了很多以前被忽视的问题,解开了长期存在于华兹华斯作品中的几个谜,例如:解开了“露西”组诗之谜,诗人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间的“强烈混淆”之谜,以及《诗,两卷》长期引起争议的结构安排之谜等。
其次,纠正了人们对于其“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片面认识,指出(诗歌是)“在平静的回忆中获得的情感”才是华兹华斯诗歌理论主张有关情感论的核心,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意识到华兹华斯与前人的不同之处,才能理解华兹华斯是如何在它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的。而从内心情感出发重新去考察《抒情歌谣集》和《诗,两卷》的结构安排,可以看出华兹华斯是按照心理活动来划分这些诗歌的,这对于浪漫主义诗歌之于文学心理学的发生所具有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再者,在国内首次介绍当时英国评论界对《诗,两卷》的批评,尤其是关于弗朗西斯 杰弗利对它的批评的剖析,采取了以前所没有运用过的对两人的观点进行比照的方法,提出了新见解。本文认为杰弗利与华兹华斯有着相似的自然观和相同的政治观,只是两人的审美观相去甚远,才导致了杰弗利对华兹华斯的猛烈批评,但这并不是说杰弗利没有足够的品鉴能力去理解和欣赏华兹华斯的诗歌,更多的时候他是不愿意去接受这些超出当时审美范畴的新诗歌。
相信本题目的研究结果会引起学者们对于《诗,两卷》的重新认识,还原这部诗集在华兹华斯所有作品中应有的重要地位,为今后更多的对该诗集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运用有机整体论来分析这部作品,不仅为《诗,两卷》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也为华兹华斯研究拓宽了思路。对于国外的华兹华斯研究来说,一方面可以把学者们长期关注华兹华斯长诗研究的目光转移过来,给予这些同样优秀,甚至是更加体现华兹华斯诗学理论和诗人才智的短诗,以足够的重视,避免对其作品研究的失衡性;另一方面,也为华兹华斯诗歌版本学的研究提供了素材。而对于国内的华兹华斯研究而言,一方面可以纠正对华兹华斯诗歌作品认识不全面的偏差,避免今后研究的再次以偏概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起到铺垫的作用。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