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论文范文:女性文学作品新视界——俆坤小说创作新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1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导言

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定义与发展,评论界一直以来说法不一。主要体现为女作家作品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尽管西方女权/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曾一度蔓延,但评论界不少学者坚持认为,中国的发展境况以“女性写作”来命名体现女性意识的作品更加贴切,“标识着对女性创作的作品及女性写作行为的特殊关注,旨在发现未死方生中的女性文化的浮现与困境,发现女作家作品中时隐时现的女性视点与立场的流露,寻找女性写作者与男权文化在其文本中间或显露或刻蚀出的女性印痕,发掘女性体验在有意无意间撕裂男权文化的华衣美服的时刻或瞬间”①。在这一概念下,女性视点、女性经验得到了重视。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无法规避的有三个阶段:一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写作”中呈现出“女性自觉”,这种“自觉”不仅仅是性别的自觉,更重要的是对女性主体性意识的寻求。男权文化、父权制社会继续成为女性批判的重点。女性之间称呼“弟兄们”、争做“梁山好汉”,构筑女性自己的“乌托邦”,将男性边缘化,对父权制进行改写。尽管这一批以王安忆、迟子建、铁凝等为代表的女作家着重从女性视角审视社会,表达情感,重视对于女性生命体验的刻画,但同时她们也都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对于“女性主义者”称号的不满,自觉与女性主义者群体划清界线。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称呼被人认为是一种“非正常”的女性形象,可能是“不修边幅”的,极具“杀伤力”的“恶婆娘”、“男人婆”。另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女权/女性主义的发展已经偏离了最初“解放女性”的轨道,实质是在把女人变成男人,故此要求女性回归家庭,回到属于自己的阵地。二是九十年代,在社会化进程中间,“身体”成为女性抗争的有力武器,对于欲望的放纵、对于性的自主选择,成为女性主体性地位的阐释面。并且,“男性精英文化的衰退与平民意识的抬头”②,使得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在“无父无兄”③的文化语境下显得精彩纷呈:陈染、林白代表的“私人写作”女作家群,专注于自我身体欲望的书写;徐坤、刘索拉代表的先锋小说女作家群,注重对于现代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展开对当代知识分子的书写;方方、池莉代表的写实主义女作家群,致力于刻画日常生活的琐碎;还有部分女作家如须兰、赵玫等注重探讨历史事实下被遮蔽的女性声音的复原。尤其是“个人化”写作,对身体、欲望的话语式解剖,到新世纪前后被滥用演变成了“下半身”写作。以为将女性的生理经验放大到女性个体的全部诉求上,就是给予女性主体性地位的表现。由此,造成了批评界对于中国女性文学的误读,且将女性文学的发展引入一个误区。从以上两个时期来看,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吊诡:带有女性意识,表现女性经验的作家作品不愿被打上“女性主义”的标签。然而,主动自认为是传达女性主义思想的文本,实质多半都是些拥护父权制度,坚持男性主导地位的作品。另一方面,除却关于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的讨论,女性文学发展到九十年代,在追求女性解放的母题下,不断地发散出新的立足点。传统意识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定位以父权制社会结构需要为旨归,认为女性群体性别先天决定女性发展。而后现代主义理论打破“二分法”格局,倡导多元化意识,朱迪丝·巴特勒 “性别后天论”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从根本上反对两分的思维模式,主张进一步混淆两性之间的界限。”①认为性别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男/女性性别的生成,不仅仅是由先天生理因素决定,后天社会环境也会产生影响。正如波伏娃的经典论述:“女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②为了避免再一次落入父权制的窠臼,巴特勒等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必须抛弃过去所谓男性、女性相对而生的说法,维护每一个体的生成,只有在强调女性主体地位的同时,将男性立场也纳入其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和谐共生的局面。三是新世纪之后,针对女性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不少批评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新世纪女性文学的出路》中有学者认为女性文学若是一直站在女性性的范围内,势必会陷入魔障。女性写作(女性小说)不应该是“无病呻吟”、“自言自语”,缺乏历史关注与社会认知,限于消费身体的“表演”。徐坤小说给予现代社会女性双重生存困境足够的重视,不回避现代女性在掌握一定话语权之后在家庭与社会关系方面的“迷路”,以及正视由于两性之间的相互不理解造成的“错位”,号召两性沟通对话,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文本对于现代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有着深刻的认知,认为由社会分工决定社会地位的论调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女性的发展。“女人”这一流动概念,重新将“家庭”收纳其中,将男女两性放在同一维度下进行对话。女性写作也并不等于欲望的放纵,激烈的对抗和盲目的“闭关锁国”。正如徐坤自己所说:“如果不是把两性当成‘共存’而一味当成‘战争’,其结果就是两败俱伤,谁也不得安宁。”③归纳目前对于徐坤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现代理论和女性视角两个方面。其中后现代主义理论主要分析徐坤小说中出现的颠覆传统、质疑权威、自嘲反讽的调侃姿态;女性视角则是从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叙事手法等多个层面分析徐坤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女性写作”。从徐坤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分析徐坤作品对于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借鉴作用则较少涉及。
徐坤小说中并非所有都包涵女性意识,是“女性写作”的展现,故在此我们只选取具有符合女性主义特征的作品加以论述 。本论文意在通过徐坤女性小说的的主题、徐坤小说叙事策略,从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出发,结合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出路问题提出一点见解。

2 徐坤小说与女性主义.....................................................................................................4
2.1 徐坤女性小说的发生:男性去势、女性抗争................................................................6
2.2 徐坤女性小说的转折:男性出逃、女性自赎................................................................7
2.3 徐坤女性小说的发展:女性自审、男性关怀..............................................................10
2.4 徐坤女性小说的突破:两性对话、和谐共生..............................................................12
3 徐坤小说与女性主义叙事..........................................................................................15
3.1 叙事与女性主义叙事.....................................................................................................15
3.2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叙事模式..........................................................................................16
3.3 徐坤小说的叙事研究......................................................................................................16
3.3.1 人物称谓与性别意识..........................................................................................16
3.3.2 叙事声音与叙事距离..........................................................................................19
3.3.3 空间的叙事..........................................................................................................21
4 徐坤小说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26
4.1 新女性:现代形象与传统展示......................................................................................26
4.2 和谐观:徐坤创作与未来女性文学发展......................................................................26
5 结语 徐坤创作的当代价值.......................................................................................30
................

结语
“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对于传统的道德理想的怀疑,转向对个人生存空间的真正关怀,特别是由此走向了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①同时,由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渗入,对于传统意识的质疑、主流话语的颠覆,以及对于英雄崇高话语的反叛和日常审美的建构,都成为这一时期不少作品的普遍追求。在这种解构与重建交织的大背景下,各种文艺文学理论与思潮也经受着新的检验与审视。影响中国近三十多年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当下社会发展阶段生成了多种矛盾体。这些矛盾与错位都反映出女性主义要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不能单纯强调“女性”的位置,抹杀男性的作用。当今女性文学需要追求的目标并非是取代男性,女性要获得自己应有的平等,这种平等必须建立在男性与女性和平共处、携手并进的基础上。
男/女两性的对立,或者简单以政治性眼光解决女性问题,都是无法实现真正“男女平等”的,而应该从两性对看的视角寻找男女和谐之路。徐坤的女性小说,强调女性意识的同时,并不沉溺于自我的私人空间,也不坚持女性至上的强权语调,而是将个人体验与时发表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也意味着,徐坤的写作超越了以往女性写作中常见男/女二元对立的局限,她的作品因而拥有了更辽阔的视野。“昔日那种智力占上锋的透彻的把握和浮在嘴角的淡定嘲讽,被一种对于日常性的宽容所取代,而这宽容恰恰不是来自于胜券在握,而来自于对貌似强健而内里柔弱者,对沉浮于困惑中的生活着的人们的深刻理解。”②在此基础上,她赋予了女性写作以更鲜明的时代意义,从女性生存空间到女性内心世界,探究时代风潮之上极有代表性的性别符号,把女性从男性同化、欲望沦陷中解救出来,进入女性自身寻找两性和谐之路。于是我们甚至可以说,站在这个写作高地的徐坤,给予了女性文学发展一个新的视界。新世纪以来,不少女性作家发表出版作品,文坛对于“女性”也特意保留了一席之地。然而,我们需要深思的是如何将“性别”视角更好地融合入文本中去,既保留女性主义思想,又不会陷入性别角色的既定窠臼,正是从徐坤小说创作衍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2][美]杰姆逊 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Ruth E. Page.Literary and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Feminist Narratology[M].Antony RoweLtd,2005.
[4][英]索菲亚·孚卡 文/瑞贝卡·怀特 图.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张广利 杨明光 .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7][挪威]陶丽·莫依 林建法 赵拓(译).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9][美]米利特 宋文伟(译).性政治[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0][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王还(译).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