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20世纪逐渐升温,进入90年代之后这股浪潮变得愈加热闹非凡。可到底何为女性文学,多年来争论一直喋喋不休。有以作家的性别划分的,也有以作品主人公的性别划分的,本文采用的观点为“女性文学是以女性的眼光,女性的切身体验,女性的表现方式,专注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妇女命运的思索,寻求妇女彻底解决的道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妇女的社会地位逐年升高,同时女性意识也得以高扬。于是以女性主体为切入点的文学作品便大量涌现,从老一辈的女作家堪容、张洁、铁凝、王安忆以及池莉等人到新一代的女作家陈染、林白、海男等,都写出了许多透射出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各类女性文学丛书如《红婴粟丛书》、《红辣椒丛书》、《金蜘蛛丛书》、《莱曼女性文化书系》、《她们丛书》红袖飞舞,一一登陆文坛并被广泛接纳。与此并行的女性文学研究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自80年代起被逐渐介绍到中国,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玛丽·伊格尔顿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托里·莫依的《性与文本的政治》、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等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女权主义文论这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批评方式的引进,引起了张京媛、戴锦华、孟悦、刘思谦等一大批文艺理论家的关注。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解读、分析女性文本,如刘思谦的(’’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心路历程》、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的男权意识的批判》、林树明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等,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在中国期刊网上,1994一2002年间在文史哲总辑中以“女性文学”为题的论文共有207篇。1991一2000年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共刊登约270篇女性文学方面的论文,约占总篇数的10%;其中1991一1995刊登的论文约占270篇的35%,1996一2000刊登的论文约占65%;可以看作女性文学研究外围资料的论文约240篇,约占10年总篇数的接近9%。另外10年间《人大复印资料》还分别刊发了张洁、王安忆、陈染这三位女作家的讨论专辑,在1999、2000两年中还发起了四次女性文学讨论。这些数据一目了然地说明了女性文学研究在近十年的发展成就是令人欣喜的。总之,女性文学确实是90年代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而女性文学研究的繁荣也正是随之而来的一种学术景象。
女性文学的创作风头一直很旺盛,不仅那些中坚的作家不断有新作,而且新人新作辈出。世纪末—新世纪女性文学新作品蜂拥而出,卫慧、棉棉以及安妮宝贝、九丹等人的“另类写作”就向人们展现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小说界》1996年起推出“七十年代以后”栏目;《山花》1998年推出“七十年代小说”;《芙蓉》1997年第一期推出“七十年代人”,1999年第四期又推出“重塑‘七十年代后”,。1998年7月《作家》推出“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专号并配以作者照片连续几期刊发了卫慧等人的文章,一时间“美女作家”的名声大作。卫慧们又是那种行为乖张的女子,她们不仅向大众展现自己奇异的装扮,更主办各种party、参加前卫的艺术展览来贩卖自己的独特精神。并以相互论战的方式炒作自己的新作,她们的作品从热销转为被查禁,成为当下文坛的一道奇异风景。安妮宝贝以网络原创文学闯入文学圣殿,其作品以最新最便捷的网路方式迅速传播开去。在她自称是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作品《彼岸花》正式出版后,甚至连传统主流刊物《收获》都刊发了其中的一部分。九丹则因为另类的留学文学《乌鸦》招来“妓女作家”的骂名,而她本人则在一片谩骂声中不仅泰山稳坐,而且写作劲头十足,《新加坡女人:九丹自白》、《女人床》、《凤凰》旋即横空出世。
基于女性文学出现了这样一个发展新动向,本文希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续写下女性文学研究史上的新一页。首先,通过对女性研究现状的梳理,可看到目前的女性文学研究一般到陈染、林白等以“私人小说”出名的女作家就戛然而止。有关卫慧、棉棉以及安妮宝贝、九丹等人“另类写作”的文学研究寥寥无几,至多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有一些零星的讨论,而且多半是以否定和批判为主。而一个文学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合理性,且一味批判的观点略显偏颇,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给“另类写作”一个公正合理的分析评价。其次,卫慧、棉棉、安妮宝贝和九丹等另类人物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她们身上贴有许多共同的标签:年轻、自由写作者、都市女性、小资分子、无固定工作、前卫……这些特征与以前的女性文学作者如林白、陈染等有着迥然的区别,所以她们的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有着写作背景、文学意义等方面的独特性。这些特质构成了女性文学在新世纪的另类风景,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再次,卫慧、棉棉等人出生、生活的背景更贴近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新新一代人,这一代人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发展而长大成熟,现在正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了解分析卫慧们的“另类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读新新人类的别样思想方式和文化观念。故而“另类写作方式”以及其“另类作品”的研究就更具有用社会学、哲学等理论进行分析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另类”意识的建构...............................11
第三章别样的女性文学风景...................................15
第一节主题的擅变..........................16
第二节形式的变化......…….........................18
第三节文化内涵的拓展....................................................20
第四章在西风东渐中的“另类写作”......................................23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23
第二节女性主义的观照.........................26
第三节后现代主义的渗透.........................27
第四节叙事手法的应用.........................29
第五章“另类”的未来...........................32
主要参考文献.....................36
结语
北京文学评论家元大都说:“‘身体写作’闹得沸沸扬扬,主要意义其实是提供作秀的姿态,主动迎合大众窥视的欲望,而对性乱、摇滚、诗歌、艺术、商业的种种描述,是为了营造时尚的氛围,也便于局外人心安理得地欣赏这份不属于他们的‘拟想’生活。”他还认为:“‘身体写作’越是与常态相悖,越有利于她们的走红,而夸张的虚构很可能刺激公众的想像力,加上‘美女作家’可作为这种想象的寄托,畅销指日可待。”‘二是关于卫慧们的自我炒作。卫慧们被称之为“文化赌徒”。文化淘金大军中最为活跃的就是这些号称“美女作家”的一群人。她们很乐意被人们称之为“另类”,并在“另类”的名义下疯狂地玩着色情与政治的双重博彩游戏。以稍显露骨的“性描写”挑战宣传的禁忌,招致作品被查禁,从而博得“被迫害”或“异议”的名义,进而名声大噪,身价百倍。而这种文化博彩过程中的小小的冒险,不仅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利益,而且为赌徒自己带来一点点小乐趣和小刺激。更具讽刺的是,在早些时候,这样做是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的,而在今天,这反倒成为作秀和牟利的手段,可以博取名声和赢得市场。的确,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是“淘金时代”价值准则。可商品经济的精髓绝不是只能从这个负面意思来解释的,否则在倒掉洗澡水的同时也会把婴儿一起倒掉。
现在的文化传播方式绝非传统的传媒可以匹及的。安妮宝贝的文章就是首先粘贴在网上的,网络的传播速度足以让她们一夜成名。生于新时代的新新人类最懂得利用新科技为自己服务了。传统意义上厚积薄发对于她们的确不适用。但她们初生牛犊敢说敢言的勇气也是值得鼓励的。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畅所欲言是最利于文化发展的。还有人认为,问题根本不在于卫慧本人的品行或作品优劣与否,对她本人及其作品的道德讨伐也是及其荒唐的。现在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卫慧们的一夜走红,不仅仅助长了文学上的虚浮和艳情之风,更重要的是,它刺激起一大批文学写作者(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写作者)的强烈的名利欲,一种“一夜暴富”的文化赌徒心理恶性膨胀起来。如是否定的观点就太激烈了一些。年轻人的缺点错误完全可以指出批评,大可不必摆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如此反显得不够大度。再次有人跟风模仿卫慧们作出的浅薄行动,这份罪责就不能算在她们的头上了。卫慧们的“另类”行为确实是走在前端的,可她们并没有刻意要标榜自己,而且以另类特立独行的方式她们绝不希望自己被模仿。前文我们就分析过另类也绝不等于流行,绝不期待形成风潮。但现代化的大众传媒的确有魔力使灰姑娘一夜间变得家喻户晓。赵薇、章子仪、董洁等也是年纪轻轻一夜成名的代表。如此成名的方式的确值得推敲和研究。
表面上的轻而易举可以激起不少人的幻想,可回过神细想想为什么她们就能一夜成名而不是别人,证明她们本身还是具备一些别人不具备的东西。还有一些经常见诸于报端的批评也是十分值得推敲的,那就是所谓的在这些年轻作家的作品里面,看到的都是他们个人极端的生活,颓废的精神,而听不到任何时代的健康的强音等等。像这样口吻的批评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当下文学不再是老好人式的街谈巷议,也可能成为人的精神抚慰剂,更不可能担当起劝善惩恶的大任。文学就是文学,只要不是肆意歪曲,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困难。
主要参考文献
1川鲍小兰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
2陈染,陈染文集,(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3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
5林白,林白文集,(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6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7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8刘慧英,走出男权的樊篱,(北京),三联书店,1995
9刘思谦,“娜拉”言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0李小江等主编,性别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