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十年的延安文学—以《延安文学研究》《解读延安》等为中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7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新世纪延安文学研究

(一)研究概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延安文学的研究逐渐回热,并出现大量显著的研究成果,大量学术论文与研究专著涌现,多维度、多视角的全新阐释与解读使延安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拓展力上升到新的空间。通过检索研究资料的方式对延安文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做一种历时性的比较,就会显而易见的发现,延安文学的相关研究资料在2000 年到2004年间仅有9篇,相关文艺理论研究论文发表远远少于2005年到2007年(30余篇)和2008年到2010年(40余篇)。
大量的延安文学研究论文是在 2005 年之后出现,在2007年到2008 年期间出现高峰,并从 2007 年开始出现大量研究专著。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青年学者在新世纪延安文学研究中呈现研究成果突出,逐渐成为此项研究的权威的趋势,主要有袁盛勇、李洁非、杨劼、黄科安、李军、刘忠等。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启蒙”、“重写文学史”和“20 世纪中国文学”等思潮的连续冲击下,学术界出现“重写”热潮,诸如:重读、再解读之类的研究现象也逐渐增多,在这种机缘的契合下,延安文学为此提供了独特的文学场域和文化阐释空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重新放到了延安文学的再研究上,对延安文学的学理与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重新评价。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伴随整个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局面出现,延安文学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很多学者开始脱离政治性、文学性的单一思维模式,从更广阔的视野解释、认知延安文学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经典作家作品的出现原因,这不仅扩大了延安文学的认知视野,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在大量掌握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将近十年中对延安文学研究的文章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并以此来说明延安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自2000 年以来延安文学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研究专著8本、博士论文7篇、硕士论文16篇、相关的学术论文共82篇。通过阅读、归类和整理,延安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至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向进行考察:第一,跨学科研究。这类的论文主要有:李明德、郑娟的《延安文学的传播学意义初探》(《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4 期)、李明德、任虹、张双的《延安文学:当代文化视域下的价值重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5 期)、王俊虎的《文学文化学视域中的延安文学研究》(《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 6 期)、华金余的《延安文学与中国古典戏剧传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6 期)。...........................
................................

二、新世纪延安文学研究总论

新世纪的延安文学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大幅度的兴起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新世纪延安文学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与以往的延安文学研究有明显的差异,从研究的视角、研究者的群体特征到深入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远远超越了以往的对于作家作品的解读与研究,对于文学生产机制问题的关注、探讨与梳理,更是深入而透彻的揭示了当代文学发展的特殊性规律。是以往延安文学研究的全面超越与升级。

(一)延安文学的多角度研究
延安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处于一个由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换的过渡时期,在其内部蕴含了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因素,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文艺形式的传承与创新等等。因此研究者介入延安文学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结构论文,以更为新颖的观察视角关注延安文学。
1.传播媒介
近年来,随着大量研究资料的获取和收集成为可能,报刊、杂志成为研究者介入延安文学研究的有效视角,由于研究资料的不可复制性和报纸、副刊对历史书写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张力等原因使得通过报刊研究文学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近十年对于延安文学的研究中,以《解放日报》为研究视角的硕士论文有两篇、专著一本:后娟的《家庭想象与延安文学的复杂性:以<解放日报·文艺>为中心》(2006 年)和郭玲的《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与延安文学》(2006 年)以及李军的专著《解放区文艺转折的历史见证——延安<解放日报·文艺>研究》。
李军的《解放区文艺转折的历史见证——延安<解放日报·文艺>研究》一书,以报纸副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报刊的形式研究延安文学及其文艺批评标准和文艺的发展方向。《解放日报·文艺》从1941年9月16号创刊,到 1942 年 3 月 30 日终刊(共出版111 期)。用李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解放日报·文艺》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却是解放区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关头,正如毛泽东在致凯丰的信中提到《解放日报》改版时说,报纸‘可以希望由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的党报’,解放区文艺正处于有不完全的党的文艺转向完全的党的文艺的历史时刻。”李军选取在解放区文艺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处在急剧变化与转折时期的《解放日报》的“文艺”栏作为研究对象,对《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发展进行梳理,自可找到副刊从创刊到被取消的内在逻辑:文艺体制化的开始。............................
........................

二、新世纪延安文学研究总论..............................................7
(一)延安文学的多角度研究.............................................. 7
1.传播媒介................................................................................. 7
2.主体研究.................................................................................. 9
3.历史文化关照.........................................................................10
4.《讲话》研究.........................................................................10
5.话语因素研究.........................................................................11
(二)新世纪延安文学研究的共同特征....................................13
1.实证研究.................................................................................13
2.还原历史.................................................................................14
3.主体自觉................................................................................14
(三)新世纪延安文学研究的聚焦.....................................15
1.文艺生产机制问题................................................................15
2.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16
3.文学模式问题.......................................................................16
4.艺术价值和社会政治效用.................................................. 17
5.评价之争...............................................................................18
三、反思:问题的提出与价值的探讨................................20
(一)延安文学再研究如何成为问题...............................20
1.历史语境的转化与重构.....................................................20
2.“重写文学史”的续写与反拨 ...........................................21
(二)延安文学再研究的价值探讨..................................23
1.文学史视域......................................................................... 23
2.学理性................................................................................. 24
3.现实语境考量.................................................................. 25
.....................................

结 语:
综观新世纪以来近十年的延安文学研究,我们就会很容易的发现,延安文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人们所公认的,但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研究者们比较注重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尽管现阶段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可能还比较简单、不全面,但是这都为以后的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文学与史学价值。但是,仅仅停留在资料的大量收集和罗列是远远不够的,在细致研读新世纪延安文学研究专著的过程中,时常会感到从目录的部分得知本书的理论框架建构非常清晰、合理,但在细致的论述过程中由于大量史实性的资料过于充足,找不到阅读的中心与重点,常会迷失阅读的方向,甚至反复重新阅读。一些研究论述平面化,语言粗疏,缺乏论述的张力。这些专著都存在理论说明和研究材料比例不平衡问题。在论述的行文中应注意史与论的结合。只有深入的论述才能展现延安文学的复杂化形成以及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思辨之美,大量的史实罗列,使阅读者很难把握研究者对于延安文学的明确立场。研究者价值评判的立场不明确,很难对于延安文学具有一种总体的认知阐释方式。
其次,从研究者对待延安文学研究的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上看,研究者大多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对待延安文学的相关问题能够历史地看待与思考并从文学史的整体观念出发来关照延安文学。对于像延安文学这种复杂的文学形态,任何采取简单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都是不足以承担历史之重的,我们只有在对大量的史实资料进行详实的梳理与整合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更为贴切的进入延安文学的历史真实中去,通过大量阅读原始期刊和出版物使研究者感受到一种历史氛围的整体性存在,以便于研究者从延安文学的历史语境出发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历史的真相及思考其价值与局限。关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文学或文学史中表现历史,会增添文学的崇高感与厚重感,同时也会涉及文学的历史真实性的问题,但在某种程度上看,通过文学来架构历史,是不是现代中国文学的精神困境呢?................

参考文献
[1]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 1937.1——1948.3 [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年 1 月,第 1 版。
[2]程光炜.当代文学的历史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 5 月第 1 版.
[3]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 1 版.
[4]丁宗皓主编.重估当代文学价值(2009/12—2010/6 文学人文精神的再度追问)[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 年 10 月,第 1 版。
[5]桂青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 5 月.
[6]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李洁非、杨 劼.共和国文学生产方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 4 月第 1 版.
[8]李 陀.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 年 5 月第 1 版.
[9]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年.
[10]刘增杰.中国解放区文学史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 5 月第 1 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