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根本——论民间文学及儿童文学之间的源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7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在思维和心理的发生及特征上的相近

儿童文学,从一种模糊概念到一种明确的定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我国,“五四”运动的惊雷催生了儿童文学,似乎是突然间从无到有的转变,但究其根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它很早就己存在,并且是混杂的存在于其他文学样式中的。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的搞清儿童文学的实质,那么就应该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本文就是想通过分析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揭示出一个主题,即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源泉,民间文学曾经滋养了儿童文学。在第一章中,我主要想从思维与心理的角度探讨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发生,并推出它们的相似与相近。
周作人先生曾在《儿童的文学》的讲演中说到:“文学的起源,本由于原人的对于自然的畏惧与好奇,凭了想象,构成一种感情思想,借了台‘语行动表现出来,总称是歌舞,分起来是歌、赋与戏曲小说。”川由于人类早期没有文字,所以我们的祖先也只能靠口耳相传进行文学交流,于是便有了所谓的民间文学。我们的民间文学作品,尤其是神话、传说等,大量地反映着原始人的思想及生活状况。另外周先生还进一步指出:“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它的文学是儿歌童话,内容形式不但多与原人的文学相同,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和荒唐的思想。”由此可见民间文学与儿章文学在内容和形态上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要想真正弄清它们的关系,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原始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的相似及不同之处。
原始思维指的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思维,也即现代文明人的思维产生以前的人类的思维形态。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其著作《原始思维》中提出了原始人的智力过程与我们惯于描述的现代人的智力过程不相符合的观点,并且指出:“与我们社会的儿童和成年人的思维比较,‘野蛮人’的智力更像儿童的智力。”如果说布留尔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描述原始思维的特征上,而对于儿童思维与原人思维的关系研究只是浅尝辄止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历来还有无数的专家学者试图从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神学等方面去探索原人思维与儿童思维关系的奥秘。.........................
.............................

二、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你中有我、我中见你

蒋风曾经说过:“在没有民间文学的那些古老年代,民间文学不仅从自己适于儿童口味的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儿歌、童谣、谜语、谚语等填补了空缺,而且还对儿童文学的萌芽有着直接的影响,起了催生、孕育的作用。”通过这段话,我们知道民间文学孕育并滋养了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根与血液,可以说民间文学对于儿童文学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下面我就来详细地分析这每一个层面。由于儿童文学的范围很广,因此在本文中我只以童谣、童话、儿童诗歌等文学形式作为分析对象。

(一)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的形成
在历史过去的漫长岁月中,辛勤的劳动人民不仅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文明,而且还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学就是这个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民间文学是由无数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并通过日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这正应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说的:“乡民的木领并不亚于大文豪。”这种大众化的文学模式经历了相当长的人类历史时期,大概有二三百万年到数十万年的历史。如果我们寻根的话,那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了。当时的人们语言己经比较发达,于是他们之间的交往也就慢慢变得频繁起来,随之丧葬等产生的习俗便渐渐增多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村落定居形式也形成了,甚至有的村落的规模还是很大的,为了适应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语言变得更为发达了,神话也就是在这时产生的。
可以说在这一产生过程中,“讲述”是起到相当大的催化作用的。当原始人接触到不同的人、事务、氏族、习惯时,总是希望向别人讲述,而这种讲述绝对是跟我们现代人的讲述截然不同的,它更加的简单,但正是这种讲述刁‘有了我们人类最早的文学。也正是在讲述中相异的文化进行着传播,开拓了原人的思维,提高了当时人的想象力。这样的口头讲述,承载着人类发展数十年的知识和经验,一直持续到了文字的出现。与此同时,当原始人在进行讲述时,所面临的对象是老人、儿童、男人、妇女等,这样在讲述故事时就不可避免的要有所顾忌和选择,尤其是对于儿童,这种顾忌和选择是有着积极的意义了,因为毕竟儿童是与成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的群体,他们应该有更多的禁忌。..........................
...............................

二、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你中有我、我中见你.................................6
(一)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的形成................................................6
(二)民间文学为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蓝木..........................................8
(三)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类古老习俗和心理的体现.............................11
(四)民间文学作品创作的叙述手法及模式对于儿童文学的影响.............17
(五)民间文学作品的故事结构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23
(六)民间文学的体裁对儿童文学的影响...............................................23
(七)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对儿童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24
(/又)幻想的终结—游戏者的狂欢........................................................27
(九)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基本美学特征的相通.....................................29
(十)影响,却不等同..........................................................................31
三、在希望中前行:心理人类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之民族性................35
..........................................

结论
通过对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了性别与气质同样是文化的产物,在书中她写道:“人类的天性是那样的具有可塑性,可以精确地,并有差别地应答周围多变的文化环境的刺激。性别之间的标准化的人格差异也是由文化‘监制’的。每一代男性与女性都要在文化机制的作用下,适应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说到本尼迪克特,她对日本国民性所作的研究报告《菊花与刀》可谓久负盛名,书中用菊花和刀描述了日本国民性的两极化:菊花代表温柔与洁净,刀代表武士道的粗犷与暴烈。这一切的一切可以说都是文化的作用。可以说博厄斯学派开辟了心理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但他们也是有很大程度上的不足的,即注重文化这一客体,而忽略了文化的主体—人。
精神分析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林顿和卡丁纳意识到了这一缺陷,所以提出了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的理论,不仅强调了文化对于人格的作用,而且重视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作用。由于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他们强调童年期的经验对于人格的持久作用。因此,林顿提出了“基本人格类型”这一概念,即一个社会所有成员由于共同的早期经验的影响,形成的一种共有的人格类型。这种基本人格类型只是个体人格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全部。可以说基本人格类型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普遍的趋势,投射的系统。
个体正是在这种相同的趋势影响下,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体系和情感反应。文化由此通过基本人格类型塑造且控制着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上的个体兴趣和活动,从而赋予他们特定的文化意义。同时林顿也认识到了个体通过这种投射系统,以不同行为方式来表现文化的特征,于是他指出:“文化只对那些拥有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人刁‘有意义。所以文化的各种性质都来自社会成员的人格与活动。每一个体的人格都是在与其文化的持续联系中发展和产生作用的。所以,人格影响文化,文化也影响人格。”..............

参考文献
1、张锦贻:《儿童文学的体裁及其特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涂石:《民间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刘鸿渝、杨知秋:《云南儿童文学研究》,晨光出版社,1996年。
4、马力:《建构与解构:一个文学史现象—20世纪90年代两岸童话范式转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赵景深:《童话学ABC》,上海书店, 1990年。
6、〔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舒伟译:《童心世界与童话世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7、吴其南:《中国童话史》,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
8、杨实诚:《论儿童文学语台‘》,《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
9、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民间文学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10、王泉根:《儿童文学的审美指令》,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