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及其诗歌浅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39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霖C1),又字梅庵,号雨农、梅痴,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因酷爱食蟹戏号李百蟹。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年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江宁提学使、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清史稿·文苑三》有传。他是近代最早提倡现代教育和艺术教育,培养出张善开、张大千昆仲,以及胡小石、吕凤子、姜丹书等著名学者和艺术家的一代宗师,也是以书、画、诗三绝著称于时的杰出文艺家。李瑞清的著述,除柳肇嘉在《青道人传》中所说的《围城记》外,其族谱中还记载有李瑞清著述三种,即《春秋君臣大义考》、
《罗浮子痪言》、《梅庵诗文集》,可惜都不传。目前只有遗著一种—《清道人遗集》,包括遗集二卷、佚稿一卷、搐遗一卷、附录一卷,共五卷。

第一节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李瑞清的关注大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目前虽有李瑞清研究的专著,但为数不多,研究成果大多是以论文的方式呈现,主要关注的是其书法艺术、教育方面的思想和成就。
李瑞清家世生平研究己经很充分,目前最详实的是2010年段晓华老师和徐雯雯师姐所作的《清道人李瑞清行年简谱》。最近,喻学才教授通过对《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中李瑞清科举考试时提供的家传资料进行研究解读,提供了一些新发现,丰富了李瑞清生平的研究内容。这些论文为本文第一部分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研究李瑞清书法艺术的论文最多,总的来说评价分为两类,一是肯定了他各体兼擅、无书不工的杰出技艺、对金文书风作全面系统研究与实践的第一人地位及其对金石书派的影响。另一类则批评其有时故意强调和夸张颤抖,一意卖弄手段,矫枉过正,弃本逐末,作品反而显得单调和贫乏。对其书法艺术研究很多,争论也很多。
关于李瑞清的教育理论和成就研究比较早,大概从1989年就开始了,这些论文无一例外地肯定了李瑞清作为近代美术教育、书法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第一人的历史地位。
至于诗歌研究,早在上世纪就有论者对李瑞清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可惜的是现代以来,李瑞清的诗歌碍于其遗老的身份和诗中的保守思想,很少有人研究,据笔者所见,论文目前只一篇,是邹自振老师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12届年会上发表的《论李瑞清及其诗、书、画》,其中一部分介绍了李瑞清的诗歌。

第二节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前人所作的研究的基础上,对李瑞清的生平、其人包括他的家庭婚姻、亲密朋友、才学情志、政治理想、治事才干及出处大节作详细系统的梳理,获得一个前人可能忽视的评价:与李瑞清在书艺、画艺、诗艺方面需要的肯定相比,无论对其本人还是对后世来说,最先需要肯定是:他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与书家、画家、诗人相比,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人臣;与其书画魅力、诗歌魅力相比,最吸引人的是其人格魅力。他的遗民身份,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文化意义。二是在上面所作结论的基础上,结合近现代诗坛背景探视和诗人对比,探讨李瑞清诗歌在近代和当代诗坛的接受问题及其所属诗歌流派,简要地把握其诗歌状况,重点品读了其五古的思想特征和七绝的艺术特色,指出其诗在近代诗坛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完善对李瑞清的诗歌研究。

................................
第二章 李瑞清诗歌............. 24-44
第一节 诗歌概况............ 24
第二节 诗歌接受............. 24-31
一、诗话 ............25-26
二、诗史 ............26-28
三、杂评 ........................28
四、被忽视的原因 .................28-31
第三节 李瑞清所属诗歌流派 ...................31-36
一、遗民诗人 ............31-33
二、湖湘派.............. 33-36
第四节 李瑞清的七绝 ........36-40
一、七绝题材.............. 36-37
二、七绝特色............... 37-38
三、题画诗................. 38-40
第五节 李瑞清的五古................. 40-44
一、痴子的诗人形象 40-41
...................................

结语

遗民和遗民诗到了近代,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历代的遗民身份不同,清遗民出处选择的多元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中透露出清遗民历史境遇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李瑞清的意义在于,一是从政治方面来说,他以遗老自命,不与民国合作,隐居逃禅,禅精竭虑于前朝的中兴,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诉求和拥护,但他也“深知中国如欲立国于大地之上,必不能墨守故常,政法学术必须有所更张”,并且致力于新学救国,因此不能以保守简单否定;二是从文化方面来说,他与沈曾植等一样,表现出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譬如他对于传统书法艺术不遗余力地研究和发展,但与众不同和更突出的文化坚守是,他以“臣心不死”的悲壮一生,践行了为人为臣之礼,格守君子儒的文化传统。
李瑞清的意义在于此,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的意义也在于此,尤其是它忧国忧民的思想性。知人论世是本文对李瑞清诗歌研究的一个基本立场,但是因时间仓促,视野笔力所限,未能把李瑞清的诗歌与以往遗民诗歌和近代众多诗人作一个整体细致的对比,因而对李瑞清诗歌的历史内容和时代意义没有作深入的探讨,以致本文对其诗歌的研究处于一个较浅的水平。
笔者自知才疏学浅,论文拙陋,贻笑大方。但读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南京被围片段、李瑞清的《与留美预备学堂诸生书》和李瑞清的忧国忧民的五言诗,常能深刻感受到“士大夫”和“文人”这两个词的厚重和崇高,因为“士大夫”的“脊梁”,因为“文人”的“良心”。怀着这样一种倾慕的情感,还是鼓足勇气完成了这篇论文。本文志在通过尽可能多的搜集晚清近代资料,通过对更能直接呈现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的分析和体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伟大的儒家典范,学习他的言行操守,生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意;也希望略尽绵力,使李瑞清研究更为完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