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目前研究柏桦的文章数量并不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他的诗歌抒情特性的评论上。敬文东认为: 1990 年代的汉语诗歌已从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向往,转向对今天对当下的高度重视:由纯粹的抒情转为成分很重的叙述。柏桦的诗歌始终保持着抒情成分的极度浓郁,他拒绝了 1990 年代的诗歌主潮。诗歌批评家刘翔称赞说:“柏桦是公认的当代最出色的抒情诗人之一。柏桦似乎很久没有写诗了,但他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下降。”从柏桦近期的诗作来看,诗歌中的抒情成分在日渐减少,几乎达到客观的零度写作,这要追溯到他诗学观的转变,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唐小林曾经评价柏桦的诗歌对南宋及其以后的“江南”,尤其是清末民初那个精致、雍容、颓废的“江南”更加着迷。对“江南”的迷恋,在柏桦的新作《水绘仙侣》有更为突出的风采。对生命、时光流去的怀念和追忆,柏桦构成了汉风诗的最重要母题。从柏桦的大量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怀旧是柏桦的诗歌常态。
柏桦诗歌写作的不同阶段,都有以往文本不同的言说空间,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和创新型的论述。在柏桦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很多方面的变化与他个人的阅历息息相关,这些从对他的研究角度来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柏桦近期的诗歌确实带来了新的审美视野,诗歌界对这位沉默了许久的诗人又开始关注了起来。本文对其三十余年的诗歌作品作了详细的梳理,给予了客观性的评价,对柏桦创作转型的成因进行阐释,深入探讨柏桦诗歌的风格。当柏桦重新回到诗人的轨迹上来,我们不可忽略他的存在,他依然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
第一章 柏桦诗歌中的时间与地点
柏桦对下午的烦乱和敏感是源于儿童时期的经历,童年时代的特殊经历,影响着诗人创作的情绪谱系。诗人最初的情绪记忆由此而来,这往往形成一种深深埋在心底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将会有意无意地操纵着后来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人写诗首先是写给自己的。成年后的柏桦对童年时期是这样回忆的,“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童年全被母亲的‘下午’所笼罩,被她的‘词汇之塔’所禁闭。母亲是下午的主角,冥冥中她在履行一种可怕的使命。童年时期的这种下午性格的影响,就是柏桦诗歌中下午的激情产生的源头。偷吃蛋糕的下午成为决定诗人前途的下午,偷吃蛋糕的儿童在叛逆的成长中注定要成为诗人。奥·帕斯曾说过,诗人只是语言中的一个时刻。柏桦的下午时刻是母亲传递给他的,所有关于下午的词汇。母亲的下午性格中充斥着强势、烦躁、压迫,这无疑促成了诗人绝望、反抗、狂热的下午激情,也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经验起点。敬文东曾做过这样的总结:“迄今为止,他的全部诗歌写作,几乎都是对下午和下午性格的回忆与复制,是对下午性格所作的精神分析——他把下午性格表现为肉体版本。下午性格差不多成了柏桦式肉体写作的全部内驱力。
在中国古典诗里,以季节作为题材和意象的诗可以说数不胜数。诗歌的这一特色,来源于中国四季分明的季节特点。诗人们对于季节变化十分敏感,从季节的变化中看到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流逝,于是伤春、悲秋成了诗中常见的主题。柏桦对夏天的迷恋在当代诗坛是独树一帜的,他曾说过:“‘夏天’是我个人命名的一个诗学时间观。夏天是生命灿烂的时节,也是即将凋零的时节,这个词读出来最令人颤抖,它包含了所有我对生命的细致而错综复杂的体会。如孔子通过流水对生命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也通过“夏天”这个词,对生命,尤其对整个南方的生命发出感叹。夏天即我,我即夏天,犹如麦子即海子,海子即麦子。我所有诗歌密码中,最关键的一个词是‘夏天’,此词包括了我所有的诗艺,理想,形象,甚至指纹,当然它也是启动我抒情的魔法。
第二章 柏桦独特的诗歌观念
在中国文坛上,颓废—唯美主义文学曾经有相当广泛的传播并形成了一股持续颇久的思潮。究其原因,一方面西方颓废主义、唯美主义作为艺术资源对中国诗人和诗歌构成了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即使没有这种影响,相似的境遇——动荡和纷乱的时代,相似的精神——幻灭和叛逆的心灵,也必然产生出相似的艺术。这毫无疑问验证了接收美学的理论:一种外来思潮进入一个民族的文坛,这一民族内部必然具有接收、消化这种思潮的现实需要。柏桦给我们的感觉像是一个往来在记忆和表象之间的漫游者,对平庸而纷乱的生活,心有不甘却也乐在其中。当一个诗人以个体生命形态而面对世界时,不仅仅是关心诗歌,更重要的是对生存的本质有深刻的认知和体悟,尖锐地表现出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同时也体现出时代的本质特征。
目录
二、柏桦独特的诗歌观念......................................................................11
(一)颓废的唯美主义 ....................................................................11
(二)隐逸诗学与逸乐观 ................................................................15
(三)进入诗歌的历史记忆 ............................................................18
三、柏桦诗歌的风格 ........................................................................22
(一)汉风:作为一种修辞 ............................................................22
(二)变化:诗歌中的速度 ............................................................23
(三)互文.........................................................................................26
··················································································································
结论
本文对柏桦的诗歌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柏桦的童年生活经历和后期江南生活促成了他的诗学观。在他的诗歌中,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体现突出。从怀旧的理念到隐逸诗学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他自称“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对毛泽东时代的留恋,对重精神轻物质时代的怀旧,对生命时光流去的怀念,大大影响了诗歌的创作理念,直至现在提出的“逸乐观”,从诗人作品和生活中都有所流露,这和之前的怀旧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又有所转变。继而柏桦又迷恋上了用诗歌来言说历史的话语,乐于做一个建立在材料与记忆上的转述者(诗)和旁观者(注释),有意从文本中退出,把诗意的衍生空间暂时空出来,让位于早已酝酿好的随时替补上来的另一个话语体——注释,他试图寻求创作技法上的不拘一格,但这无疑增添了读者阅读的艰涩难懂和“误读”。从诗歌的审美角度看,诗歌的语言和格律缺少了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诗人比诗更复杂、更有魅力、也更重要,诗人的一生是他的诗篇最丰富、最可靠、最有意思的注脚,这个注脚当然要比诗更能让人怀有浓烈的兴味。当我们拼命展望明天而感到忧心忡忡的时候,不妨像柏桦一样回头去凝视我们的历史,并只做一点挽留与招魂的工作,我想也这是有意义的!
浅析中国当代水绘园中的抒情诗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柏桦,时间,诗歌理念,风格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