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不论是其自诩还是读者和研究者的期许,就目前看来,郭敬明及其写作都将会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在其个人奋一斗与社会媒体的共同作下,他己成功使自己由一个少年作家转型为身兼作家、主编、出版商、企业董事长等多重身份的社会文化人。作为一个积极回应市场、回应读者的作家,他的写作在相对延续的语言风格之外更多了一份迎合时代的追求,这既可以说是其市场读者定位,也可以视作一种文学追求。也正是在这种“自觉”的创作立场上,其作品可能成为我们解读时代、解读这个时代的阅读与文化状态的一个入口。
《小时代》是郭敬明自2007年11月起在其主编的青春文学杂志《最小说》上开始连载的长篇小说,后分《小时代1.0折纸时代》、《小时代2.0虚铜时代》,《小时代3.0刺金时代》三部分别于2008, 2009, 2011年由其所合作并任职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郭敬明己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中国图书市场上每每热销,《人民文学》第600期新锐专号也因刊登《小时代2.0))而脱销。巨大的印数、读者群都寓示着,除了诸如个人品牌效应、出版营销等传媒手段的作用之外,其文本内部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其早期创作及其他青春文学不同的是,这部作品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日渐走向职场,从相对断裂的校园时空转向对所处时代的“正面”回应(尽管文学所能呈现的都只是侧面),“写一部反映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青春心灵史”’。
关注并解读这样一部“三部曲”式的作品,不仅是对诞生于这个时代并标榜要反映这个时代的大型作品的回应,也能从中看到一个青年作家在转型过程中的思考与变化,进而通过文本发现作为时代代表的青年作家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同时也可能是他的目标读者对时代的理解),最终反思这个时代一一或至少是青年眼中的这个时代。
二、研究现状
由于《小时代》是一部较新的当代文学作品,有关它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多数是依附在对郭敬明的创作、80后文学以及消费文学方面的研究之中。
《小时代》在关注领域、表现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相对独特性引发了研究者的一定关注。《小时代》中所呈现的都市文化景观,使得研究者从“由川入沪”的“观察者”和“新移民”的视角思考郭敬明及其表达,对其文本中所呈现的视觉符号与城市映像进行了阐释。而小说中的主角之一顾里也因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宣扬的经济精英价值观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另类人物”。《小时代》因此成为“80后”文学中的一种“另类经验”。郭敬明的语言风格和其作品中强烈的“孤独”、“忧伤”气质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在文本之外,还有不少随社会潮流指向其个人行为和价值立场的批判,而这也常常使得研究偏离作品,流于对消费主义的批判。
除了文学方面的研究,郭敬明由于在出版领域的成功,己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表征,它的作品和运作也成为文学与商业结合的典型案例。
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上,正如贺绍俊所指出的:“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文学生产的明星化、类型化、符号化和时尚化成为当下文学的基本特点。如今,大众文化具备了一种经济一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成为一种社会的强势话语,它对文学的影响和渗透已经不可避免。因此,与大众文化的纠结,构成了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成为当代文学的内在动力。; 2当代文化的复杂性,催生了“80后”一代,也导致了文学批评对“80后文学”介入的困难。而关于“80后”研究,虽然国内最早是从文学领域开始的,但是由于其文学面相的复杂多样、文学评价话语的缺失,以及更为主要的一一他们文学创作的时间尚短,以致还不足以支撑经典意义上的判断。因此导致现在的“80后”研究主要是在文化意义上得到普遍关注,在纯粹文学意义上的研究,至多尚是处在文学、网络和文化的互动关联意义上的探索阶段,还没有更为深入的探索。“文学性”研究的缺失,是“80后”研究现场的普遍面貌。
限于资料渠道,目前己知国外对郭敬明的关注文章仅有2008年5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以《China' s Pop Fiction))(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的报道,尽管该报道中存在一定的误读,但其评价他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还是得到国内不少读者的接受与推崇。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本文采用关键词研究与文本、传播、文化三层面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作
.........................
第二章 文本的入口 ............27-41
第一节 人物与成长:在消解中转型 ........27-36
一、人物:谁是“小时代”的主角.................. 27-30
二、情节:逃不出的“宿舍客厅”............. 30-32
三、成长:自我消解的告别................. 32-36
第二节 符号与奢侈:一种“城市上海”的................36-41
一、奢侈品符号的作用 ..............36-37
二、《小时代》中的上海.............. 37-38
三、想象上海的方式................ 38-41
第三章 文化的入口.............. 41-59
第一节 梦想意识形态:谁在允诺梦想.......... 41-53
一、“三部曲”的启示....... 42-43
二、文学作为梦想的合法性重构.......... 43-45
三、“造梦之路”的三个符号............ 45-49
四、新的“梦想意识形态” ...............49-53
第二节 “表演”的“精英”:何处寻得认同? .......53-59
一、《小时代》中的“富二.......................53-54
.......................
结语当代传媒文化的“小时代”
《小时代》系列的“入口”远不止以上所探讨的几个,比如限于条件本文未能展开考察的《小时代》的读者群、漫画改编,“创业精神”与“职业观”,以及郭敬明旗下写手的评价和他们的创作等。《小时代》系列在连载、单行本以及《人民文学》第600期(刊发《小时代2.0虚铜时代》)刊载版本间的增删调整也可能潜藏着意趣。
当我们把《小时代》文本置于它的“载体”之中、置于它的相关文化现象之中、置于它的时代环境之中,许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而在这层层“放置”之下的背景,正是当代传媒文化。用一种形象的说法,当代传媒文化是一个“平面”的表象与一个网络的本质“相切”的产物。对于多数人而言,看到的都是平面的表象,以及浮在平面上网络结构,然而正如“冰山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产生更大影响的是平面之下的网络结构,甚至这个平面都是由我们通常“看不见”的结构所支撑着。因此,除了多元的“入口”,本文更专注于通过入口刺透平面,去发现“作家才能”和“市场运作”之外的支撑体系。
初步看来,支撑《小时代》系列文本的主要力量有:
(一)网络终端时代的到来。《小时代》系列文本诞生于网络较为普及的时代,更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智能上网设备日益渗透到大众生活当中的现实。网络既使得人们的“互动”更加便利,更给了信息“游牧”一定意义上的合法性。网络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交锋日酣己经开始给网民带来一些不便感,但这并不妨碍作家们对各类信J自、的“游牧”,因为文学创作天生就是一个整合再创造的过程,而“互文性”的发现则给这样的行为更加充分的理论解释。
(二)日渐成风的多元化、互文式营销。这是对一个文本的多次利用或渲染,也是在通过衍生文本的指涉性强化原文本或实现相互强化。衍生文本成为文化产业区别于文化工业复制文本的重要生产力,带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着对更具市场价值的原初文本的发掘。而危险也正暗含其中。文化产业纵然有发掘原初文本的诉求,但业己积淀的文化资源也足够支撑较长时间的开发,衍生文本在形式层面的演绎难度低,往往被大量采用与覆盖,并不可避免地具有“最大限度”占领受众信息面的营销诉求。这往往导致对原初文本的削弱甚至引发反感,同时对发掘真正有深度的、新的原初文本动力不足。因而,文化产业的蓬勃与精神文明的危机很可能长期并存。身处其中,更需要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
“小时代”的入口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小时代,入口,传媒文化,互文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