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独霸明代诗坛的主流。而明末以后,由于这种恪守盛唐诗歌而造成的诗歌普遍流于矫揉造作的弊端,以及当时的社会变迁,使得效法宋诗的论调出现了。清代的宋诗运动就渐渐引领了清代的诗坛。可以说,宋诗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钱谦益、黄宗羲、厉鹗、翁方纲、姚鼐等诗人被统称为清初宋诗派,他们厌恶七子的模仿盛唐诗歌的所带来的诗歌弊端,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当时异族统治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思想上找到了与宋代文人相近的思想契合,于是,他们主张肯定宋诗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到“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于是诗家竟尚宋诗”,也可以说,清代学宋诗的风气起于钱谦益和黄宗羲,他们亦在自己的诗作中肯定了宋诗的价值。第二阶段则属于宋诗运动的鼎盛时期,道咸年间程恩泽、祁寯藻、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诗人一同将宋诗运动推向了最高峰,被称为中期宋诗派。总得来说这个诗派显得较为松散,因为其构成属于师友传承交游,所以并没有代表性的诗论著作,也没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主张,但是中期宋诗派对于当时的影响,是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的。后期宋诗派是指以陈衍、陈三立为代表的同光体,同光体作为以产生时代命名的学宋诗派,我们不难看出其流派风格内在所传达的精神、情感与其时代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有一定的内在关系的。而这样一个创作群体,虽然在当时被其它的诗歌流派所排挤,但是,可以说它在近代诗坛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后来由于“同光体”内部派系诗风的趋异,也标志着宋诗派的消歇,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下面就简单地勾勒一下清代道咸宋诗派的发展轨迹,以便将本文所研究的诗人莫友芝放到最广阔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第一章 莫友芝诗歌的题材类型及其思想性
莫友芝从十来岁就开始作诗,现存诗集收录了他一生60多年创作的1600多首诗歌。作为清代道咸间宋诗运动的中坚力量,莫友芝在诗歌理论与创作上均有贡献,但是他的诗歌理论都是通过其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可是各种文学史著作对莫友芝的诗歌评价并不高,指责他局限在个人圈子里,并且过多地用典和旁征博引,使得其作品“缺乏诗的意象,显得干枯乏味”。但是通过读其诗集,便会觉得这些评论与其诗作有出入。其实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多彩:他忧虑民生,对当时的动乱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其中不乏深刻忧愤的力作;他对于朋友和亲人又是情真意挚,其写亲情、友情的诗作又是如此的委婉感人;他学问渊博、其题咏书画、金石考据的诗歌展示了他的文人雅怀和学者风貌;他喜欢游历,可以说至老不倦,其笔下的景物都被诗人赋予了极其美妙的色彩,对景物的描绘极其生动形象,这些诗作又充满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其诗文人气息浓郁,是名副其实的学人之诗。莫友芝以其创作实际推动了宋诗运动的发展。
莫友芝抒写亲情和友情的诗篇数量颇多,莫友芝早年为求仕途,一直就奔走在去京赶考的路上,中年以后还急于奔走在搜求图书的工作中,所以在风尘劳碌的旅途中,他思亲怀友的感情是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的。在颠沛流离的科举和逃难的生活中,他对亲人的愧疚、无奈之情让人感动,对朋友的关爱、思念之情,亦让人对友情有了一种期待的力量。可以说莫友芝的诗歌虽然以学问取胜,较少口语化,但是却不失情感至深,亲情、友情恒见其中。总的来说,他的这些思亲怀友之作,用淡淡的笔触描写深情,素朴感人,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比较高。姚永概说:“生平怕读郑莫诗,字字酸入心肝脾。”
第二章 莫友芝诗歌的艺术特征
作为“宋诗派”理论的中坚力量,莫友芝必须在实践中遵循其理论的指导。可以说“学人之诗”是莫友芝学者身份的体现,在此类诗歌中,他大量地运用典故、古字,并且在构思即创作中都尽力“求新”,这种“求新”的方式,也是基于宋代诗歌的基础上的,更确切的说就是运用江西诗派的理论来进行自我的诗歌创作。而莫氏诗歌之“诗人之诗”的体现亦是诗人真性情的表现。在莫友芝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出来莫氏往往用艺术审美的眼光来品味和体悟世界,一切事物在他的眼里都饱含诗情画意,所以他的诗歌又极富艺术情趣。在此,我们将从其艺术技巧、艺术思维及其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来论述其整体的艺术特征。通读莫氏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诗歌中,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被关照的对象。这一点与郑珍颇为相似。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宋诗派诗人对诗歌内容加以扩大,把违背诗学美感的事物加入诗中进行创作,无疑是一种新的开拓。莫友芝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随笔而作的诗歌,内容包罗万象,行文自然,酣畅淋漓,在其创作中,达到“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乎于不可不止”的境界。
第二章 莫友芝诗歌的艺术特征 ................................. 24
第一节 随物赋形的艺术技巧 ................................ 24
第二节 想象丰富的艺术思维 ................................ 27
第三节 奥涩生僻与平易朴实兼具的艺术风格................... 29
第三章 莫友芝的诗学主张 ..................................... 36
第一节 尚学问 .......................................... 36
第二节 尚骨韵 ............................................ 38
··················································································
结论
莫友芝可以说是在“宋诗派”诗人中比较有成就的大家,但是,就他在诗歌运的中的地位来说,并不是像程恩泽、何绍基那样的高举理论的旗手,只能说他是一位辛勤耕作的诗坛干将。所以,他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达到前者所达到的那种“扭转一代诗风”的高度,因为从总体上来说莫友芝的诗作从题材到形式,毕竟都是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它代表了封建社会末期古典诗歌的较高成就。再加上,他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偏远,对时事的洞察力不那么敏锐,没有用一个发展的合理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所以,其诗歌的局限性必定影响着其诗歌的高度。但是,他的诗歌创作可以说在为扭转当时诗坛的风气中做到了一定的贡献。
当时的性灵派的势态已经渐渐地减弱,由于过分地强调学问,而使肌理派陷入无法作为的境地,导致诗歌处处有典故,奥涩难懂。而与此同时的桐城派的崛起的确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气,但是,桐城派的建树仅在其散文上有所体现,所以,无力掌管诗坛。自明末以后,文人们逐渐看到了学习唐诗而造成的矫揉造作的弊端,所以,就转而学习宋诗的作诗方法。由于莫友芝的学者兼诗人的双重身份,使得他带给我们的诗作有着连中不同的诗歌风格,但是也可以说这是整个宋诗派诗人的诗歌创作特色,而莫友芝可以属得上这里的佼佼者。他丰富的诗歌内容,不仅仅带给我们的是黔贵地区那傲人的风貌,也带给我们其与家人的情感世界,更重要的是,他带给我们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全貌,他的《遵乱纪事》就有着“诗史”的品格,可以与杜甫的诗歌相提并论。莫友芝的诗歌创作在晚清处于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以自己的实际创作来与其他宋诗派诗人共同将宋诗运动推到了高峰。为后面同光体诗人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莫友芝诗歌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莫友芝,道咸宋诗派,郘亭诗钞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