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华亭文学作为宋代文学的一部分,充分地表现出其地域性的特点。华亭之地,按史料记载,始见于《吴书·陆逊传》:“(逊)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是岁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一月也。”当时不过是一“亭留宿会之所”,文学上并无多少成就。真正让华亭名扬海内的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261-303)及陆云(262-303)二兄弟,二陆为华亭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研究华亭文学不可不说的一部分。南宋时期曾有徐民瞻为二俊刻文集,书序中写道:“二俊之文,自晋历隋、唐,更五代,迄于我宋,又二百四十余年,湮没不彰,今焉恍如揭日月于云雾之上,震雷霆于久息之中,焜耀云间。云间学士大夫宗之仰之,有馀师矣,二俊之名不朽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华亭文学之所宗及其地域性特点产生的根源。
华亭地处两浙路东南一隅,有其相对独立的文化空间,亦有其渊源深远的文化传统。生活其中的人们对其绵长的历史渊源均有着共同的地域意识,因而形成了具有华亭特色的文学传统,而华亭文学亦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阐释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对华亭地域的文学现象,进行独立的研究。不过,迄今为止,尚未见宋代华亭文学的专门讨论,因此,有一些问题,比如“华亭文学”的概念以及宋代华亭文学等,有必要先做一些界定和说明。
第一章 华亭地理沿革与华亭文化传统
第二节 华亭地域文化及风俗传统
西晋年间,华亭出了两名奇才,即陆机陆云兄弟,其中又以陆机才气更高一筹。张华曾说陆机:“人之为文,长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葛洪著书亦言:“机文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并行于世”,而其中对文学最为有益的当推其《文赋》,为后来千百年脍炙人口的名篇。机云兄弟二人一直生活于吴地,直至太康末携弟入洛。弱冠之年吴亡,机以其父祖于吴有功绩,感叹吴亡,于家乡一直闭门研习古人文章,总结吴亡之因果,作《辩亡论》两篇。一时文采骤驰,名动江左。陆机至洛多年,怀想故土,作《怀土赋》,题记有言:“曲街委巷,罔不兴咏,水泉草木,咸足悲焉”。可知其时,华亭一域已是一个拥有街巷的小村落了。“背故乡之沃衍,适新邑之丘墟”,可以推想出当时的华亭为一片沃野,非常适宜农耕社会的人们生存。
当然,这在宋时并非华亭一处如此,宋朝统治者在总结了隋唐灭亡的基础上,对于宗教信仰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态度,不过总体上来讲,主体仍旧是佛教与道教。而据程民生统计,天熙年间全国各地的僧及数量来看,两浙路约为 822220 名,远远高于其他各路②。《云间志》中描述“浙右喜奉佛,而华亭为甚。一邑之间为佛寺凡四十六,缁徒又能张大其事,亦可为胜矣”。不但普通百姓笃信佛教,即使是饱读诗书之士亦不能免。如白牛先生陈舜俞,为佛寺属文作记,可见其时佛教于其地流传之广泛。后来又有很多文人为华亭地区的佛寺做了很多记文,从而形成了华亭地区独特的寺庙文学形式,也展现了华亭文学独特的一面。
第二章 宋代华亭文人考
对于文人的考论,说容易很容易,说难也很难。毕竟文人的活动性不是固定的,每个人一生都会有很多次的旅行,甚至会从一地移居到另一处。华亭这一文物风华之地,风景优美,“土膏沃饶,风俗淳秀”。虽然在千年前的宋代,来往于其间的文人亦是络绎不绝,更因其地水路便利,交通四通八达,因此人员的流动性很强,虽然不是长居其间,然而却从不乏来其地游历之人,如梅圣俞、王安石等人不但游览其地,更将当地历史遗迹融入诗歌,与知县唐询之十咏相和。更有甚者,一入其地便流连忘返,终隐居其中,不复出仕,如陈舜俞,因反对青苗法而辞官不就,隐居华亭白牛村,自号白牛先生,相伴于青山秀水之间,逍遥终老。而如此优越的创作环境往往为文人带来丰富的创作灵感。对于生长于此地的文人,无论从身到心,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感与自豪感。如南宋诗人许尚,生活于华亭,反复歌唱吟咏华亭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一砖一瓦均可入诗,朴素但充满深情地将家乡风景文化融入诗中,化作诗歌,对家乡的那种依恋与热爱之情,洋溢于诗句的字里行间。因此本章参考《宋史》、《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全宋文》及方志地理等资料,搜罗整理出宋代华亭文人概况,并将出生于华亭的文人和到华亭游历为宦的文人分作两部分进行阐述。
第四章 南宋华亭文学研究 ..............................38
第一节 许尚《华亭百咏》.............................. 39
第二节 许克昌的华亭文学创作.......................... 41
第三节 牟巘与牟氏家族的华亭文学创作.................. 43
第四节 南宋时期华亭文学的特点........................ 44
······························
结论
华亭作为栖居江南一隅的历史名城,不但经历了文学格局的转变,更是受传统的地域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北宋时期的华亭文学,由于经济及文化的原因,本土的文人文化表现得并不发达,往往是游历其地的文人墨客更能理解华亭文化的独特性并能付诸笔端,而华亭本土的文人则相对比较出世,在历史的舞台上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然而在这些游历者的文学作品中,展示的往往是华亭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特征,这是不容忽视的,即使作者不是华亭人,然而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华亭意象是不可不知的。但时间行至南宋,华亭地域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已经成为当时的文学前沿地带,文学的发展方向与江西诗派的文学发展为宗师,在陈旧中求新、求发展,表现出了华亭本土文人的那种灵活思想的特点,也充分显示了华亭文学的传承性及开放性,兼容并包,灵活发展。
华亭文学对自身地域文化传统的沿袭与传承,为后来华亭文学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在华亭的文学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而华亭文学作为地域文学的一点,也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尤其是其不但继承了华亭魏晋先贤的精神传统,并且将这种精神一直沿袭下去,影响了明清之际的文人思想的发展,为云间派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明末乡邦文学呈现为三大文学流派:云间派、虞山派、娄东派。就中以云间派称首。天下文章在云间。”因此可以看出,宋代的华亭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宋代华亭文学上承接魏晋隋唐的历史文化积淀,后开启明清云间派的兴盛,同时宋代的华亭文学也形成了独特的温柔婉转的特点,因而对华亭文学的进一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总之,宋代华亭文学作为吴越文化的组成部分,拥有典型的地域文学特点,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宋代华亭文学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宋代,华亭,文学,地域文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