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小说复调叙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38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路翎于1938年(15岁)开始公开发表作品,随后《要塞”退出以后》《一个青年经纪人底遭遇》等作品受到胡风赏识,成为“七月派”主将。结识胡风是路翎人生大事件。在胡风的指导下以及与胡风的探讨交流中,路翎进入创作巅峰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燃烧的荒地》;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剧本《云雀》等。
建国后随着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具权威,钦定文学“服务”“服从”之地位,从创作界到批评界都要求高度统一、步调一致、个性泯灭。而路翎一方面深受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影响,另一方面自身对主体意识和个体经验拥有超乎多数人的尊重,因此他适应新创作观的转变进行得异常艰难。1953年路翎因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遭到批判,1955年6月19日被当作“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抄家、逮捕,创作陷于停顿。直至1980年11月18日,路翎才被宣告无罪。此后路翎虽经艰苦努力恢复了写作,但发表的多为诗歌,他当年小说创作中的昂扬精神与耀眼才华己难觅踪影。
由于历史的原因,路翎在文学史上曾经长期被遗忘、被遮蔽。直到进入新时期以后,路翎研究才逐步浮出水面,并呈现出更专业、更开放的研究态势。
整体研究方面,钱理群的《探索者的得与失—路翎小说创作漫谈》首次以全局的观照分析路翎小说;杨义的《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分析路翎对人物心灵的执着关注和积极探索;赵园的《路翎小说的形象和美感》以论者自身的阅读感受为载体,细致剖析路翎小说的美学价值;金彦河的《路翎的文学世界与疯狂主题》则深刻地分析了路翎对爱情和政治两大领域中精神奴役创伤的警觉和透视;刘挺生的《一个神秘的文学天才—路翎》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来阐释小说的深层意识和本体特征。朱晰青的《路翎:未完成的天才》及《路翎传》以传一记的形式尽可能地完整再现路翎的经历与追求,并对路翎小说语言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比较研究方面,由于胡风1945年在《青春底诗》中指认路翎坚持并且发展了“鲁迅底传统”和“精神”,进入新时期后关于路翎与鲁迅的比较研究层出不穷。孙亚卿在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我看鲁迅与路翎》中剖析了路翎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超越;戴嘉树在《东方吉卜赛:论鲁迅、路翎的精神特质》中指出鲁迅和路翎在“流浪意识”方面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有着惊人的交集;而马晖在《对生命主体意识的独特体验从悲剧角度看萧红、路翎对鲁迅的继承》中认为萧红、路翎继承了鲁迅对倔强、坚韧的生命意识及对人生理想生命形式的不倦追求。此外,路翎承认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苏作家影响,因此有很多评论家将其作品与俄苏作家进行比较,如卜善芬《家题材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与<卡拉马佐夫兄弟>比较研究》,时国炎《论路翎小说创作中“父亲”形象的民族性特征—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肖洛霍夫为考察中心》,李永东《故事情节的仿效与中俄家族叙事的分野—<财主底儿女们>与<战争与和平>的比较》等等。通过不同的比较,分析了俄苏文学对路翎创作风格的影响,同时也在这样的对照中凸显了路翎的创作特色。
20世纪80年代以后,路翎小说研究开始由面到点,向纵深推进,对人物形象、创作特色等的专题研究取得颇多成果。其中赵园的《蒋纯祖论》在深入透彻把握蒋纯祖形象的基础上推及知识分子整体形象,由此得出对“革命”与“个体”关系的深沉反思;谢伟民在《路翎小说二题》中通过抽样统计的方式揭示路翎小说叙述语言的特点,并对其创作母题进行了探讨;朱彤的《路翎小说的主观色彩》通过对路翎小说人物视角、叙述视角、情节结构模式等的严谨分析,从叙事学角度切入路翎创作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路翎小说文本叙事特点的探讨逐步深入,有不少研究者对其小说的复调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如王志祯发表于《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的论文《路翎:“疯狂”的叙述》明确指出了其叙述语言的“复调”特色;杜云南发表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9卷第1期的论文《复调:路翎小说叙述之特色》通过对路翎小说叙述中心、人物形象、叙述语言的剖析,论证路翎创作中的复调思维和技法;杨根红发表于《长治学院学报》第25卷第4期的论文《论路翎小说中的复调性因素》则从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小说结构与人物关系、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等方面切入分析其作品中的复调因素,并将研究推进到对路翎复调叙事的根源和特征的探讨。
“复调”(polyphony)本是音乐术语,在音乐理论中,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相对应。主调音乐的特征是只有一个声部为主旋律,而复调音乐的特征是若干相对独立的旋律,以对比、交织或呼应等等方式相结合,这些旋律线各有其

...........................
第三章 意义开放:路翎小说的未完成性...... 33-42
第一节 超文本的未完成 ...............34-38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未完成...........38-42
第四章 路翎小说复调叙事的形成发............ 42-51
第一节 形成:路翎的忧患意识与.......42-46
第二节 发展:从独白到隐性复调............ 46-49
第三节 意义:补充与启示......... 49-51
................

结语

路翎钟爱创作,创作是他的幸福之源;但复调叙事造成的创作独异性,也成为他的苦难之源。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责任之一,就是铭记这样的苦难,并且不让它再发生。
不过本论文更多的是对路翎复调叙事的“技术解剖”,分别从主体性、对话性、未完成性入手剖析路翎的艺术实践。
就主体性而言,路翎小说呈现“权威缺失”的特点,人物意识与作者意识和作品中其他人物意识具有同等价值,即作者意识对人物意识不具有权威,主要人物意识对次要人物意识不具有权威。
就对话性而言,路翎小说的文本联接原则借用了戏剧手法来达到空间聚置和瞬间转换的效果,与纯戏剧手法不同的是,路翎小说中的空间聚置和瞬间转换都是为了表达人物意识的对话性服务的,此外“双声语”的使用提供了具体的对话渠道;
就未完成性而言,路翎小说既有源于作者思想困惑、形诸读者接受的超文本未完成性,也有文本内部人物形象的未完成性,复调叙事使他的小说如一个未封闭的圈,留有更多空白和未定点,显示出意义开放的多重阐释可能性。
综上,路翎的小说具有比较明显的复调性,而这种复调叙事艺术的形成部分地建基于路翎本人世界观中“忧患意识”与“幽暗意识”的矛盾对立,随着路翎本人思想的变化在路翎主要的小说创作中经历了从独白到复调再到隐性复调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创作手法上的补充与创作观念上的启示等独特价值。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