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自 1987 年《光明的迷途》受到关注以来,皮皮便在文学阵营里开始了她的小说实践。初始,皮皮只创作简短的文字,她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篇幅不长,但篇篇文风特异,个性肆意而安静。徐岱称皮皮的小说实践刚出道便显出一种老练。早在 1989 年,另一位女性作家赵玫就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安静而低调的女人的文字所散发出来的一种对于生存处境的彻悟能力,她还欣喜地表示愿满怀期望地继续追踪皮皮的创作。但是后来因为个人生活的原因,皮皮不得已中断了写作,四年后重返文坛,接连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渴望激情》、《比如女人》、《所谓先生》和《爱情句号》),通过对爱情和婚姻中的两性关系的质疑和辨析来继续她对尘世秘密的探寻,虽然此时皮皮的创作微调了方向,但在皮皮的精神领域“她仍旧是那个聪明但却幼稚的、渴望着依靠渴望着美丽幻想而又深究世界人类之本源的小女孩”,她在四部长篇小说后又创作了回忆性散文《不想长大》就是对这种情绪最好的印证。皮皮的文字从始至终都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和时代背景,但现世的欲望与实际间的复杂而又微妙的矛盾却结结实实地凸显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得与失两难的境地,而她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的辩证思维模式则成为她最独特的风格。
不论是早期充满先锋特性的短篇小说,还是后来在爱情婚姻中摸爬的长篇创作,还是最近的《不想长大》对童年记忆的舔舐和对岁月静好的绮念,皮皮始终在表达着她复杂的情绪,那就是得与失的两难境地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人类总是面临着各种选择,而在经历选择的过程中,人性所折射出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皮皮就是从这些情境中进入了她对生存的怀疑过程,尽管至今还没有人能真正清楚地解释生存的意义,但这并不妨碍皮皮以先锋的个性精神和女性感性情感相掺杂的方式对现世得与失两难的表达。我将用皮皮的文字来逐一验证她两难的价值体认。
第一章 女人:爱的抉择是一种困惑
“绝大多数的女人是在爱情中寻找自我,最后又在爱情中迷失自我……女性文学本身涉足最多和最深的也是爱的主题,这一主题至今仍然陷入困惑之中,它没能找到一个终级的完满答案”,皮皮以女性自我能动性为契机,自觉地观照女性意识的内在世界,在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磨合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皮皮所塑造的女性角色,虽然在事业和感情中都存有一份独立的意识和自律的坚持,但是作为情感神经最为敏感的生物,女性在自我还原的过程中,面对婚姻和情感的不确定性,困惑与痛苦还是压抑扭曲了自我还原复活的状态。对爱的姿态抉择,最为明显地体现出女性对自身的内部审视和认同的两难状态,精神个性与价值实现的角色定位的复杂性也表现出女性文化意味的现实状态,女性焦灼的细腻感觉伴随着意识的流动,强劲的心理冲突将女性置于两难的境地。
婚姻可以说是一种法定的两性关系,以一种合法的方式证明感情的合理存在并以此来保护感情不受侵犯,然而事实上,“婚姻的目的是男女在经济上的性欲上的结合,以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不保证个人的快乐”,男人视婚姻为“围城”为“牢笼”,而女人在努力追求这种安稳后,也绝望地发现婚姻并不能阻止两性关系的失衡,更无法解决她们自身所存在的矛盾:“她们把自己紧闭在自己的天地里,而这个天地却被另一个天地所包围,她们无处可安顿自己。她们的温柔时常遭到拒绝,而她们的拒绝却时常被接受。”
第二章 男人:得失的情感困顿
“传统文化铸就和安排的两种性别类型和位置是一切个体所难以打破和逾越的。性别类型和位置注定了男女两性在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理解方面的隔膜”[1],特别是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对于女人来说,爱本身就是生活,而对男人而言,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冲突造成了男女两性在心灵上的分道扬镳,这也是许多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孤独和困惑的根源所在。不过,相对于大多数女性作家对男性形象有意识地弱化、丑化甚至消解、颠覆,皮皮的作品却显示出另一种味道,她所镂刻的男性在情感上所遭受的诱惑与困扰并不少于女性,他们的情绪律动同样伴随着情感的变化。如果说女性在处理两性关系时无法摆脱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限制,那么男性置身其中也同样不能幸免于难、独善其身。不同的只是男性对待和处理两性关系的不确定性时,会呈现出不同于女性的情感反应和张力,处理情感问题时也会表现出不同思维方式和逻辑行为。男女对爱情不同的理解是造成两性分歧的重要原因。皮皮能够理解男人,从来不去谴责男人,是因为她觉得男人做什么都跟女人自身展示给他的可能性有关系——男人也是受害者,也是男权中心的受害者,这就是皮皮既站在里面看,也站在外面看的表现,因而会看到其他女性作家所忽视或不在意,甚至是不愿承认的东西。
目录
第三章 儿童:成年情绪的渗透.......................................................... 29
一、谁毁了我的童年.......................................................................... 29
二、童年的回忆和中年的情怀.......................................................... 32
第四章 在先锋的雾霭中过滤温润的情感 ........................................... 36
一、先锋形式背后的诗性情感.......................................................... 36
二、对死亡的思考.............................................................................. 38
·················································································································
结论
皮皮曾经在接受《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的访问时,这样总结西藏生活带给她的影响:“它的好处是让我有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既不能从里面看,因为我不是里面的;也不能在外面看,因为我在里面。”]这种独特的体验方式确实带给皮皮独特的价值体认,并切实地表现在她的创作意识中。一方面,皮皮自觉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识,对这个世界的情感格局下男女两性关系的不确定性表现出极大限度的怀疑,对女性个体成长的艰辛表现出自觉的痛惜——皮皮处在女性的内部世界,体悟到女性在父权中心之下的情感世界所遭受的磨难,深切体悟到女性在不可捉摸的两性关系中的痛苦甚至是绝望;而另一方面,皮皮站在浩荡的女性队伍之外,客观地对两性关系中的另一半——男性做出审慎且宽容的剖析,她冷静而温柔地发现,在爱情、婚姻之中,在父权体制之下,男性并不是永远呼风唤雨的宙斯,在两性关系中男性并不缺乏对外在、内在真实的敏感。因此,皮皮在自己的创作中,一直纠缠的,不是执着于表达女性的单薄和沉痛的体验,而是对两性关系中不确定性的深切怀疑。她由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尖锐的女性主义者,而是在通过两性关系中的“人”的生命体验与困境,来表达她对世界最真实的价值体认,这也是皮皮对孩童的书写所表现出既不属于孩子又不属于成人的复杂情绪的原因——她对于人生所经历的每个阶段,都表现出对成长经验的呼喊和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