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整合时代下广播新闻的生存与发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63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传播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飞速发展着,各大媒介在面对强大竞争的同时开始寻求新的方法解决当前的困境,因此,原本各不相同的几大媒介也悄然的呈现了一种合作的“融合”方式,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克服自己的不足,进而突破困境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媒介融合这个大环境中,现有的媒介传播格局和人们的传播方式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选取广播媒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当中,广播新闻如何得到更好的发展。

1.1 选题意义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形式,在突破大众媒体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同时融入了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产生了新的传播模式,并且一改受众的被动地位,这种变化的产生,使得新的传播理论也随之诞生,引起了传播学者的广泛关注,试图改进传统的传播理论,使之与当今的传播环境相吻合。广播作为三大传统媒介之一,充分的感受到了来自新型媒体的强烈冲击,传播理论与传播模式也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发生变化。因此,媒介融合理论的研究对广播新闻的传播理论和传播模式的研究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广播新闻作为广播传播的主要“桥梁”,也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多重挑战。对外,新型媒体凭借自己的优势正在给广播新闻带来严峻的挑战,对内,近几年广播的类型被细分,交通、文艺、生活、音乐等专业台相继成立,内容的“窄播化”更是让广播新闻感受到了来自业内给予的压力。所以,在“内忧外患”的严峻情况下,广播新闻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利用自己与其他媒介的优势来克服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也对广播传播理论的研究起到了一定作用。

1.2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观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展开研究。意在通过对广播的门户网站等收听情况以及CSM媒介研究数据进行观察,并且将各大广播电台新闻类节目收听情况进行对比整理及归纳,最后借鉴学者们对此类课题进行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撑,得出结论。
(1)观察研究法,通过对各大广播的门户网站、广播论坛、CSM 媒介研究的深入观察对相关现象及文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吉林省广播电台的广播新闻的收听情况进行比较,深入分析,得出结论。
(3)文献分析法,本文主要的资料搜集方式是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通过对现存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鉴定以及整理,以讨论相关课题的方法。本次研究的资料主要包括:中国大陆主要文献和新闻传播刊物上曾经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相关学术著作、各种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和讨论以及部分博士和硕士论文。

第 2 章 媒介融合概述

想要了解广播新闻在媒介融合环境中如何克服不足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有所了解,所以本章主要从媒介融合的定义、媒介融合产生的原因、媒介融合的类型以及媒介融合产生的背景方面进行分析,在了解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为广播新闻寻求发展之路。

2.1 媒介融合的定义
“媒介融合”这一词语近年来在新闻传播领域当中是一个高频词汇,其实早在 1978 年,美国麻省理工的尼葛洛庞帝(Negrouponte)用了三个叠加的圆圈描述印刷、计算机和广播三者之间的技术边界,表明信息通讯业间的不断融合,就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媒介融合的具体概念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描述,很多专家都从不同的领域提出了相应的认识。
尼葛洛庞帝的“三圆理论”中第一次出现了“媒介融合”这一词语,他指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另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他并没有正式的阐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但是“三圆理论”的提出,为日后的媒介之间的融合指引了方向,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起到了先驱的作用。
托马斯.鲍德温等人于2000年在《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中提出:以前电信业、有线电视业、广播业和计算机业各自为政,现在在宽带技术和政策的指引下汇流到一起,产生了“整合宽带系统”。因此,媒介融合有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并将在更宽泛的领域内进行。
美国学者凯文曼尼在其 1996 年的著作《大媒体》中,预言“大媒体业不仅会呈爆炸性成长,也会造成向内崩陷的效果,即所有的企业都会投入到同一个市场,不是与他人合作结盟,就是要和过去从未出现过的对象竞争。”以上三者对媒介融合的认识都充分的强调了在融合的过程中技术的重要性。
但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却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索尔.索勒.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当中最早正式的提出。他指出:“过去由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以有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现在可以有不同媒体提供。”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融合的原因。”普尔教授的这一概念是更为成熟、完善的“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的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则强调了媒介之间的合作关系。
各位学者们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解,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从上述理论中,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以先进传播技术做为支撑,在相同的信息平台上实现传播信息采集、加工、整合、传播一体化,使信息呈现多样化形式的媒介环境。并且根据我国的传播情况分析,媒介融合不应该单指形态方面的融合,还应该包括媒介及其相关要素之间的融合,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融合。

2.2 媒介融合的类型
关于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西方学者的研究要先于我国学者,并且将媒介融合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分析。
美国的戈登教授将媒介融合分为五种类型进行研究;其中主要包括所有权的融合:指大型传媒集团内部不同媒介如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之间的融合;策略性融合:指的是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的共享;结构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与新闻采集、分配方式有关;信息采集融合:主要用在新闻报道的层面,指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新闻表达融合:指新闻从业者需要运用工具来完成新闻表达的过程。
另一位美国学者戴默与其他几位学者提出了“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一新概念,他们根据几个国家当时传播媒介的实际情况对媒介融合进行了另一种分类。分为克隆、交互推广、合竞、内容分享、融合五类。克隆:指合作伙伴之间不加以改动的传播合作方的传播内容;交互推广:指双方利用对方媒介的优势来传播自己的内容;合竞:指的是既包括合作也包含竞争;内容分享:指合作双方定期的交换双方的内容;融合:指新闻的采编播全方面的合作,既包含了技术的融合,也包含内容上的融合。
国内的学者在对媒介融合进行划分之时也脱离不了以上的两种分类方式。从以上两种分类方式可以看出媒介融合的各种分类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不可分割的。综上所述,笔者将媒介融合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内容上的融合,而是技术上的融合,三是网络之间的融合。
(1)内容融合;
内容融合包含了内容生产融合、内容形态融合和内容应用的融合。内容生产融合指的是信息内容的制作与传播都在同一平台上完成,例如互联网平台,可全天候为人们提供信息平台;内容形态融合指的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为我们呈现来了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使原本相互独立的媒体节目所包含的内容之间达到了互相转换,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应用融合指的是随着传播技术产业不断地发展,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信息的形态、数量也大幅度增长着,所以以此出现了数字终端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很大程度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各种需求。
(2)技术融合:
同样的信息不同媒介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加工产生了不同的信息内容,而这些内容彼此之间是不兼容的。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将这些互不兼容的媒介内容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传播,并且保留了信息的多样化形式。所以如果传统媒体的信息不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时,并且每个独立的媒体不具备多媒体信息内容生产的能力是,技术之间的融合为其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可以说,技术的融合是所有媒介融合的基础。

第 3 章 媒介融合时代下广播新闻的生存现状......................10
3.1 广播新闻的播出现状................10
3.1.1 传统广播新闻的播出现状......................10
第 4 章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新闻的困境.....................19
4.1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新闻的内部挑战........................19
第 5 章 媒介融合时代下,广播新闻困境的突破与发展..................26
5.1 提高广播新闻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挑战...............26

第 5 章 媒介融合时代下,广播新闻困境的突破与发展

传媒之间激烈的竞争在给广播新闻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广播新闻带来了新的生机。传播技术的进步,导致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而媒介之间的这种融合也将帮助传统的广播新闻克服不足,扩大优势,获取更好的发展。

5.1 提高广播新闻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挑战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广播新闻要及时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面做出改进与提升,积极地应对挑战。这种改变并不是指简单的复制网络媒体、电视、报纸的新闻,而是发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扩大自己的优势,努力克服不足,主动适应媒介环境的改变。
5.1.1 通过媒介融合打造广播新闻的品牌
广播新闻的优势容量大、收听便捷、信号覆盖广泛等,在新媒体迅速崛起之后已经不复存在,些优势也成为了当代媒体的共同优势。虽然新媒体新闻与广播新闻相比优势比较明显,但是广播新闻的新闻真实度相对较高,并且具有权威性。新媒体新闻互动性强使得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布者,再由于新媒体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所以网络上出现很多虚假新闻。2013 年网上流传的一组图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标题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一事激起千层浪,该新闻的点击量直线飙升,甚至成为“头条新闻”,就在网友纷纷声讨大妈时,事件突然转向,警方称该外籍男子无照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逆向行驶等违规行为,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其行政拘留 7 日并罚款 1500 的惩罚。而在记者找到这条新闻发布者时了解到,他并没有目睹整个事件的过程,只是根据二人的交谈予以猜测得出的结论。

总结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方面以及时效性、交互性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让传统媒体的发展举步维艰。但是纵观媒介的发展历程,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带来旧媒体的消亡,相反在极大的冲击之下会为旧媒体带来新的生机。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之间为了走向更好的发展之路均寻求了“融合”的合作方式,在扩大自己的独特优势之时尽力克服不足之处,以保障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本文中,作者运用传播学、新闻学、传媒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结合了相应的文献成果、数据分析,着重分析广播媒介,以媒介融合作为参考环境,选取广播中具有代表性的广播新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广播新闻的“喉舌”属性使其在广播节目当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本文为其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当今广播新闻依然存在的那些不足,以及内部与外部为其带来的哪些挑战,并为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在与新型媒体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听众诉求,并且勇于创新,融入新鲜元素,打破以往高高在上的传统形象,以“接地气”的形象融入到听众的生活中,这将带领广播新闻走出困劲,谋得新的发展之路。
由于作者学术知识储备与研究能力的局限性,对于媒介融合下广播新闻的发展研究不够深入,无法获取广播新闻收听数据的一手资料,导致部分理论缺少数据与理论的支撑。作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对于资料的理解能力还很欠缺,很多观点仅限于个人的认知,难免会出现主观性的理解偏差,因此仅以此文作为相应文献的初级参考,希望能共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广播新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