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移动互联网发展观察
1.1 移动互联网发展概况
“2009年是移动电话用户增长最快的一年,用户总数达到7.5亿。手机网民占网民总体的60.8%,达2.33亿”。“到2011年年底时,移动电话用户已达到9.86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3.56 亿”。近日,艾瑞发布《2014Q2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数据报告指出,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444.9亿元,同比增长104.1%,环比增长接近于25.0%;移动购物的迅速增长及移动营销的回升,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整体规模的增长,移动端月均活跃用户数为35869.3万人。下半年移动互联网将加速渗透传统产业,将不仅助力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将拓宽移动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推动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
从移动终端的价格来看,价格细分到了各个收入阶段。从几百元到十几万,受众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在购买手机时,我们经常会看到移动3G或4G、联通3G或 4G的字样,不难看出,电信行业与手机生产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手机生产商也在努力通过电信行业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价格在2000到4000之间的智能手机品牌集中在苹果、华为、魅族、三星、诺基亚、LG、索尼、中兴、黑莓,少量新兴品牌比如锤子也开始加入此行列。这一价格阶段的消费者主要是青年群体。1000至1500之间的主要有华为、中兴、小米、三星、索尼等。处于500至1000之间的手机品牌主要是国产品牌,比如小米、华为、中兴、联想、酷派等,当然三星近年来因为高端品牌的红海竞争,已经开始逐步调整自己的产品,在每一个细分化市场争取自己的市场份额。500元以下的智能手机有华为、中兴、联想、三星、酷派、神州以及其它各种杂牌智能机。而价格在500元之下的手机品牌是最多的。不管在什么价格区域,都聚集了各种各样的品牌,大众接触智能手机的机会基本上接近百分之百。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0416万台,保有量为6.7亿台。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稳定增长,并在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亿台大关,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机价格持续走低,不断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各种价格市场的细分,也让智能手机像普通手机一样被大众所接受,从而更好的通过智能手机获取网络的功能去接触另一个网络时代。任何一部智能手机或者移动通信设备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发布讯息,参与游戏等。
1.2与他人互动
1.2.1 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为个人构建的社交距离
a.提供社区:“无墙性”和“双重无墙性”
人际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但是今天的情形则相反,也就是说在当今的日有常生活中,人与之打交道的首先是物和机器世界,尽管在这个机器世界中也有人的存在;与此相反,人与之打交道的不再是人的世界,尽管在人的世界里也有物和机器的存在。在工作中积压起来的破坏欲和愤怒无法在工作中得到宣泄,下班后则转移到了业余生活中去,这时候,他们不是向工厂里的机器宣泄,而是向那些原本为了娱乐和消遣装备的机器身上发泄,他们的怒火在原本无辜的替代机器上得到了冷却。
人不仅按照为他所定的以及为他所提供的内容在塑造自己,而且他的内心生活与那些内容完全等同了。具体说:他只需要也只能需要那些迫使他接受的东西,只想也只能想让他想的东西,只做也只能做让他做的事情,他只是也只能对让他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由于随大流机制将供求关系变成了一体,也就是“供”以“求”的形式出现,而“供”同时也以“禁”的形式运作,也就是说这种供事实上是消费者不能得到的,只能想象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外部与内部的墙就倒塌了。对于这样一个没有“墙”的人,或者是被拆了墙的人来说,“自我”或者内心生活之内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由于他与为他灌输的材料完全一致了,对他适用的只有唯一的一个公式,这个公式是十九世纪唯物论者给人类整体归纳出来的:“人就是他所食用的。”
双重无墙性不仅是供方和求方之间的墙已经倒塌,而且求方自身之间的墙也倒塌了。根据等量原则,即“如果两个量分别与第三个量相等,那么他们相互之间相等”就有了新的意义:如果两个供货体接受同样的货物,并与货物一致,那么他们彼此相等。这样就非常清楚了,在人与所供货物达到一致的情况下,一体化了的人之间不会产生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他们都能相互理解,自我认知和外部认知之间的差异消失。名字排挤了姓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消失,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了近似性,再也没有人觉得有必要去维护自己的私人权利,也不会有人认为有理由去在别人面前保护自己的秘密,他们中间没有人认为这是重要的。在今天的随大流社会里,厚颜无耻已经等同于公开性,也就是说,它成了一种道德,成了(对他人)忠诚的印证。
第2章 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讯息
2.1 移动互联网媒介的形态变化
2.1.1 移动互联网媒体所处的阶段
纵观媒介的发展,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路程。我们发现任何一种媒介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产生,也不会凭空的黯淡下去。 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生命周期。萨弗形象地将媒介的形态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就是人类依靠智慧创新创造出来一种满足大众技术暂时无法达到的需求。在这一阶段,大众对于这种新的媒介技术是充满了兴奋、好奇以及困惑、迷茫。这个时期,媒介的渗透率和采用率并不高。到了第二个十年,大众开始慢慢了解和接触到这种新的媒介技术。体会到了这种技术所带来的改变。人们开始喜欢并接受这种新的技术。在经历了各种起起落落之后,这种新的技术开始慢慢向社会渗透。到了第三个十年,新的媒介已经不再新奇,成为了“标准”的媒介。这种新的媒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基本上人人都能接触到或者是拥有这种媒介,最后一个十年的最后阶段,媒介其实已经达到饱和,想要再一次达到高潮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新的媒介将会产生,新一轮的循环再次开始。
到底移动互联网所处于哪个阶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将移动互联网归到第二个十年末第三个十年初,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种划分的原因。第一,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建设和采用率。智能手机占据了常用移动设备终端95.2%的份额,基本达到了人手一个。“2013上半年,中国新的3G基站基站135000,达952000,较2012增长34.1%,占所有移动电话基站42.8%。具体而言,截止2013年2月,中国移动TD基站总数达到30.3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绝大多数县城及部分发达地区乡镇;中中国电信3G基站达到332600个,覆盖所有市、县和35400个乡镇;中国联通3G基站(包括3G室内分布系统)达到455000,覆盖所有的城市,99%个县和28100个城镇”。“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达到8217万部,同比增长64.0%,环比增长11.0%”。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拥有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个人都会连接互联网。第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并不成熟,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兼容性所遇到的壁垒,安全性的隐患,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环境的鱼龙混杂。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能很好的约束用户正常作业。相关案例比比皆是,不再赘述。第三,受众并没有完全的使用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种种便利。移动互联网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大多数人只是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功能,其商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还没有达到充分的发挥,物并没有尽其用。鉴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这种半渗透、半高潮,将现下的移动互联网划分为第二个十年与第三个十年的过渡阶段。
2.2 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的采用率
2.2.1 以扩散论分析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的采用率
想要分析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的采用率,就要通过五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即相对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可感知性。首先从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的便利优越性来分析,移动互联网本身携带方便,小巧轻便。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使用移动互联网连接因特网要比 PC 设备方便。移动互联网的携带成本很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进行社交以及可以在任何时间中断社交。WiFi基本覆盖了用户日常所有休闲的空间,再加上WiFi万能钥匙的普及与移动随身 WiFi 的面市,用户想要连接网络是很轻松简便的事情,不需要花费太长的时间,只要打开 WLAN,移动互联网会自动连接Internet。2014年的下半年,长春开始推出公交 WiFi。在大家的心理也许会有这样的错觉,公交WiFi才刚刚崭露头角。其实从2012年开始,北京、杭州、广州等一线城市就已经推出了公交 wifi,然而体验效果并不理想。信号差以及连接比较困难成为其普及的最大障碍。为了争夺公交这块奶酪,各大运营商也会想尽办法努力改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公交 WiFi 将会完善的呈现在大众面前。就其便利性,社交软件无所不包的功能给用户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微信可以充话费、转账、购物、玩游戏、理财、购买机票火车票等吃喝玩乐。不用你去刷卡,不用担心忘带钱包。甚至叫水费电费也不用跑到银行。这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将所有日常生活的成本降到最低。
第二,从其兼容性来分析。智能手机一般采用安卓及IOS系统。影响移动终端兼容性的因素包括厂商、机型、操作系统及版本、浏览器及版本等多方面,目前来看其兼容性大致可以满足用户的日常需求,随着利益的竞争,兼容性问题将不再是一个问题。
第三,从复杂性考虑。现在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越来越简单化智能化,甚至不需要操作仅仅通过语言就可以操控移动终端设备。至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上的难题,它原本就不是用户的难题。开发者让移动互联网越来越简单易操作。
第 3 章 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社交功能对社交生活的影响............11
3.1 与他人互动............................11
3.1.1 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为个人构建的社交距离......................11
3.1.2 “万维蜘蛛网”..............13
第 4 章 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对社交生活的影响...............20
4.1 通过两项实验引发的思考...................................20
4.2 技术发展和人的本质之间产生的落差..............................21
第 4 章 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对社交生活的影响
4.1 通过两项实验引发的思考
2014 年,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心理学者为了调查手机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设计了两项实验。在第一组试验中,互不相识的 37 对志愿者在谈论自己过去几个月的一件趣事时,在每对志愿者的附近存放其中一名志愿者的手机和另一个人的笔记本电脑。在另一组实验中,要求志愿者谈论一些家常的事,另一部分聊自己过去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同样,附近放置一个人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两项实验结果均显示,如果谈话过程中手机出现在视野中,即使没在使用,依然会显著降低志愿者的聊天积极性,笔记本电脑则不会产生这种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只要手机不超出志愿者的视野,就会严重影响沟通者双方的交谈质量、亲近程度以及交流的深度。手机分散了沟通者的注意力、精力、理解力,影响了交流时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只要手机在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内,即使我们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不使用它,也很难达到无手机时代的注意力,更何况层出不穷的APP不断的诱惑侵蚀大众的脑神经。
手机被制造的原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通讯,打破空间距离对人类进行社交的局限。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流双方语言交流时的措辞不当,交流间隔无奈的沉默。也可以在比较开放的空间和时间,避免对他人的打扰,给予他人应有的尊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即使在合适的地点,在合适的时间,坐在对面的两个人通过微信进行交流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给予对方丝毫的表情,有的只是虚拟的点赞、开心与苦恼。无处不在的 WiFi 强化了移动互联网对社交造成的负面影响。无论多么顺畅开心的交谈都会遇到沉默的间隔,只不过是沉默时间的长短问题而已。交流越顺畅,被沉默打断的次数就越少;交流越不畅,被沉默打败的次数就越来越多,而且沉默的时间也越来越久。
结语
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的社交软件的全面观察,了解其给社交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这种改变有利有弊,我们能做的就是合理利用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同时保持一种否定和怀疑的精神,敢于提出质疑,在批判中去寻求更好的方式。创新与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怀着感恩的心,将人类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才是对造物主的尊重,对人类自己的尊重。
参考文献(略)
移动互联网社交功能对社交生活的影响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移动,互联网,社交,功,能对,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