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的文化价值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55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论

1.1 研究对象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报纸副刊,具体来说,是以 2011 年的羊城晚报《花地》这一品牌副刊为文本,探究新世纪以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承之使命。副刊,作为一种报学与文学的交叉现象,在我国可算独树一帜。自 1897 年 11 月 24日《字林沪报》发行《消闲报》起,副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副刊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民族特色和具体的时代特征。正如人类由猿慢慢进化而来,副刊的界定也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模糊期。首先是称谓的界定,副刊前后有过十几个历史称谓,最早的是所谓文苑、余审、余录、丛载,其后则有“谐部”、“说部”、“附章”、“附张”、“附页”以及“文艺版”、“文艺栏”、“报尾巴”、“报屁股”,最后才发展为现在熟悉的“副张”、“副镌”乃至“副刊”。“附”意为附着,是“另外一张的意思”;“副”则为辅佐,点明它和报纸“正版”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互补合作的关系),有着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副刊称谓的最终确定反映了人们对副刊根本特征的认识:副刊有着自身的独特的文体选择、作家群、读者群和相对稳定的编辑特色;副刊有整体上的文化或文艺色彩。根据总结出来的副刊的根本特征,冯并在《中国文艺副刊史》中对副刊的定义做出的界定有一定代表性:副刊是报纸的具有相对独立编辑形态,并富于整体文化和文艺色彩的固定版面、栏目和随报发行的附刊。
笔者认为,副刊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可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的副刊指包括专刊在内除新闻、评论和广告之外的所有版面,;狭义上的副刊则指报纸上具有相对独立编辑形态、有一定审美趣味、用以传播社会文化信息和休闲娱乐方式的固定版面。[2]本文具体的研究对象——《羊城晚报·花地》属于狭义上的副刊。《羊城晚报》的《花地》副刊创刊于1957年10月1日,是文学副刊中不可多得的旗帜性园地,经过五十多年的磨砺,《花地》已经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品格,形成独立的纯文艺性的副刊品牌。时至今日,《花地》仍然高举着纯文学的大旗,成为《羊城晚报》的传播亮点,也成为铸就她的文化品味的要素之一,始终坚守晚报副刊的大气屹立不倒,确实难能可贵。《花地》的命名,一是因为“花地”是广州一个以种花闻名的地区名;二是园地含有百花齐放的意思,创办宗旨是以贯彻“双百”为方针、为繁荣文艺创作及反应现实生活提供园地。因此,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各种文艺题材在这块园地得以尽情绽放。文化品位较为纯正的《花地》增加了《羊城晚报》的文化含量,提升了其文化品位和品牌影响力。

1.2 研究缘起
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报纸副刊这一特色产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受众流失,版面减少。不少报纸副刊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降格以求,庸俗甚至低俗的东西开始挤上版面。副刊的文化价值品味岌岌可危。副刊之所以成为我国特产,根本原因在于副刊一直坚持文化价值本位。副刊的文化价值本位,造就了副刊的文化品质、文化品位、文化品格及其文化境界,决定了副刊是表现、继承、积累、创新、传播文化的文化载体。副刊的文化价值本位与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我国自宋以来,以文人治国,整个社会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形成一个庞大的文人阶层。由这群文人阶层创办和供稿的近代报纸一开始不仅担负着传播新闻的使命,也必然地成为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工具。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国家,文人热衷于文学创作,社会大众对此也有很高的接受程度。19 世纪初,随着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之风的兴起,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上面开始刊载随笔、杂谈、诗词小品等副刊性质的文字。随后的《申报》、《上海快报》、《沪报》、《时报》等也相继刊登了一些副刊文字(如诗词歌谣、笔记文、书院题词、游记等)和文艺画作。这些内容的作者多为文人墨客,目的在于为读者遣闷排愁,提供一种调节业余生活的方式,当时人们戏称“报屁股”和“报尾巴”。但正是这些被认为“不入流”的文字却受到了一些读者的欢迎,并进而发展演变,促成了报纸副刊的出现和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报学史和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国报纸副刊自诞生时起,由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即确立了以“文化价值传播”为其主要功能的大众媒介地位。因此,文化价值本位始终是中国报纸副刊鲜明的、主要的本质特征。可以说,尽管报纸副刊迄今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很多具体层面的东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题材和体裁的变化、版面语言的改变、作者构成的变化、目标读者的选择、副刊主题的提炼等等,但副刊坚持文化价值的根本特性却始终没有流失,而且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深化。

目录

2. 副刊之现状......................................................................... 7
2.1 当前副刊理念......................................................................7
2.2 《花地》发展历程 ..........................................................12
3.《花地》的文化价值取向...................................................16
3.1 温暖情怀 ..........................................................................16
3.2 地域风情 ..........................................................................18
3.3 怀旧情结 ..........................................................................18
3.4 轻讽色彩 ..........................................................................20
4《连载》栏目分析.................................................................22
5. 对《花地》文化价值的进一步探索...................................30
··················································································

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建设和文化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彰显,文化已渗透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各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一五规划纲要》第十二篇中强调:“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副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指标。文化大众化并不可怕,问题在于格调品味的高低,在于文化中隐含的价值观念,其中所隐含的是否有健康向上、理想和神圣、高洁的寓意。近年来副刊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取向致使副刊的文化品味大大降低,有人评价报纸的扩版改革不过是“多了内容,少了文化”,那些曾经令人一读再读,读完口齿留香、余味无穷,乃至可以放进剪报集的隽永文章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尽管副刊的这种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大众文化氛围和社会整体心态的影响,但报纸作为承担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大众媒介之一,其副刊在体现休闲趣味之余,还要担当起培养和引导读者提高文化品味的职责。
因此,《羊城晚报》文艺副刊《花地》作为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副刊文化品牌,分析其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花地》作品的内容分析,找到了以下三条规律:1、《花地》的传统作品坚持着温暖情怀、地域风情、怀旧情结、轻讽色彩四种文化价值取向;2、《连载》作为《花地》的传统栏目,依然坚持着较高的文化品位;3、《花地》与时俱进,在保留高雅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新闻性、策划性以及发出副刊的声音。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