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达人秀》看广播电视节目狂欢下的意识形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54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从 2010 年 7 月 25 日起,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国达人秀》在上海东方卫视首播并获得高收视率。主持人程雷在巨大的《中国达人秀》宣传横幅亮相,宣布“你将迎接你生命中最难忘的惊喜,你将看到让你难以置信的表演”,邀请观众“登陆中国,登陆上海,迎来第一位中国达人”,在“相信梦想,相信奇迹”的宣誓声中,他宣布“今天他们将在上海开始一段改变他们命运的神奇之旅,他们最终只有一位,可以代表中国登上世界的舞台”,语气中透露着激情、紧张与快乐,制造出一种令人向往的效果。作为中国版的达人秀,《中国达人秀》的节目定位是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由于是买下了《英国达人秀》的版权,并且由同一个制作公司制作,《中国达人秀》无论是“平民选秀”的节目理念还是主持、舞美乃至整个比赛环节以及强调悬念的蒙太奇剪辑方式,都标准地复制了《英国达人秀》的操作方式。
作为一个平民选秀节目,作为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国达人秀》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仅表现在它骄人的收视率上,更重要的是它获得的赞誉。这在娱乐为王的媒体大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很多人撰文指出,它的成功归功于它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社会主流价值一致。史永福认为,《中国达人秀》的成功秘诀在于它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的统一。李德顺认为,《中国达人秀》的成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选手打动人心,传递的是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展现的是真善美;二是选材贴近现实;三是多样而活泼的节目形式。徐莹的观点是,《中国达人秀》的成功之道在于其主流价值观与娱乐精神的完美结合,也开启了选秀节目与慈善联手的先河,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综效。然而,从大众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视角来看,这种“一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甚至会是一种危险,是对大众的无形控制而大众却完全不自知。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媒体也是商业化操作,因此整个媒体环境倾向的是娱乐化与商业化,媒体的一切举动均以经济效益为准,当然,它们也必定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人们会关注的或者受影响的也是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而往往忽视了其政治效益,即意识形态上的控制,这也是大众文化研究的一条重要路线。

2 《中国达人秀》七元素分析

2.1.1.参赛选手
《中国达人秀》开播的宗旨就是为实现草根小人物的明星梦,实行零门槛报名,也就是对选手的年龄、性别、职业完全不设限,只要报名者认为自己是“中国达人”,是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艺站在世界舞台上与世界达人 PK 的选手,就可以报名参加选秀。因此,尽管节目播出时只有 100 多位选手的表演——据笔者统计,第一季 6 场初赛总共有 119 位选手登台表演,第二季 8 场初赛有 112 位(包含节目披露的未播出表演)——选手的年龄最小是 4 岁,最大是 94 岁,少儿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的参赛选手人数基本相当;职业包括学生、教师、公司白领、洗车工、修理工、农民工、摆摊小贩、农民、渔民、乡村医生、流浪歌手、个体户、服务员、保安、司机、厨师、服装设计师、道士、小丑演员、癌症病患者、白化病患者甚至是亿万富翁,也有大量的自由职业者,几乎涵盖了中国草根的所有行业,还有外籍华人或者是想成为中国人的外国人等具有中国元素的选手。由于选秀的才艺形式也不受限,他们的表演也五花八门,即使是唱歌、跳舞这样基本的舞台表演,也会出现很多新的样式,比如翻着跟斗唱歌、倒立弹唱吉他、自制乐器唱歌等等,此外还有表演腹语、口弦、用头发拉重物、催眠动物、扑克牌切黄瓜、一眼辨别汉字笔画等等绝活。

2.2.2 比赛场地
第一二季的《中国达人秀》涉及到三个比赛场地,一是上海音乐厅,一是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是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初赛都是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其制作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达人秀》的标准流程之一就是一定要把海选放在剧院里举行,强调那种仪式感和对小人物的尊重等等,让选手产生真正的命运感,从而牵动所有人的心。事实上,在节目当中,也有选手直言“能够在音乐厅独唱是我梦寐以求的”。而在人民大会堂的表演,多数选手都表示这是平生第一次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特别激动特别高兴。至于八万人体育场,节目主持人程雷多次强调冠军之夜将在万众瞩目的八万人体育场举行,极大地满足了小人物站上大舞台的梦想。实际上,从“八万人体育场”而不是“体育场”的称呼,就可见节目组的倾向。从效果来看,场地的选择确实对选手表演产生了影响,紧张、激动、兴奋集结于一身,有节目组所要的那种仪式感和对小人物的尊重,也有小人物自身的想象,这样也让整个表演更加激动人心。

目录

3 作为电视真人秀的“真”与“假”..................................................................................29
3.1 关于电视真人秀“真实”的争论..................................................................................29
3.2 达人秀中可见的真实......................................................................................................30
3.3 达人秀的虚假之“秀”..................................................................................................31
3.4 作为电视真人秀的《中国达人秀》真实......................................................................34
4 作为大众文化的“大众”与“非大众”..........................................................................37
4.1 中国语境中的“大众”..................................................................................................37
4.2《中国达人秀》中的“大众”.......................................................................................38
4.3 达人秀中的“精英”......................................................................................................40
··································································································································

结论

作为一个电视真人秀,《中国达人秀》包含了七大元素:叙事主体是包含参赛选手、主持人、评委和现场观众的参与者;规定的情境是三个月的一个赛季在音乐厅初赛在八万人体育场决赛;叙述情节以选手为争取成为最后的冠军而形成的竞争为主;设置了初赛要获得三位评委两个以上 YES、半决赛由大众媒体评审给分,总决赛由大众媒体评审给分和观众短信投票的选拔与淘汰规则以制造一种戏剧冲突感;通过最终奖项设置、主持人秀和广告插播制造悬念以形成叙事动力;通过全程真实记录的方式营造现场感;通过包装、剪辑的手段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增强可看性。这七大元素形成了整个节目整体,为节目带来了高收视率和良好评价。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同时包含了“真实”与“虚构”的真人秀节目,它也有欺骗观众的成分。我们可以看到来自真实世界的人的真实才艺表演和现场评委、主持人、观众的真实反应,却总是忽略电视节目固有的包装逻辑与剪辑思路,好看、悬念都是为了最终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得到广告商的青睐。所以,实际上《中国达人秀》就是一个由业余演员主演的专业电视节目,它并不是如它所称的为实现普通人的梦想而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对抗世界其他民族达人的梦想,而这些设置都是为了最后的收视以及广告投入。这一点,其实也是它作为大众文化商业性的表现。作为大众文化,它还表现出大众在场、集体快乐、标准化复制生产等特点,但也可以看到还有大众的对立面——精英的存在,表现就是评委“门槛”的存在和专业标准拍摄和制作的逻辑。这说明,它在给观众,包括现场的和电视机前的,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暗含了很多意识形态思想,包括民族精神、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以及高尚文化的存在与高不可及等。《中国达人秀》借壳“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实现了中国社会精英的民族自豪感,并把这种情绪传染给观众。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