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1 研究对象
要勾勒出微博新闻的概念特征,这就必须先认识什么是微博。微博的第一大特点就是这个“微”字,简短是微博最显著的特征。其次,即时性是微博的第二大特点,人们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自己的微博发布消息,而这样的发布速度往往是以分来计算的。微博操作简单,使其具备了独特的“4A”属性,即Anytime(传播的即时性)、Anything(内容的多样性)、Anywhere(信息发布的多渠道性)、Anyone(任何人都可以拥有传播权)。但是,国内关于“微博”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曾谈到他对于微博的理解: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对这句话可以有五个方面的理解:第一,微博的关注机制可单向也可双向。第二,微博的内容简短,通常是140字。第三,微博的信息是最新的实时信息。第四,微博采取广播式的播报方式,信息公开,只要注册,任何人都可以浏览并且发布信息。第五,微博是一种社交网络平台,它发布的内容并非都是新闻报道。
1.1.2 本文的学科基础
“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提出始于1969年的茨维坦·托多洛夫,随着叙事学的发展,叙事在一切叙事行为中存在的普遍性逐步得到承认。罗兰·巴特指出“世界上叙事件品之多,不可胜数。种类繁多,题材各异。对人来说,似乎什么手段都可以用来进行叙事: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用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用手势,以及有条不紊地交替使用所有这些手段。叙事存在于神话里、传说里、寓言里、童话里、小说里、史诗里、历史里、悲剧里、正剧里、喜剧里、哑剧里、绘画里……连环画里、社会新闻里、会话里。而且,以这些几乎无穷无尽的形式出现的叙事,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有了人类历史本身,就有了叙事。”由此可见,有人类信息交流的地方就存在叙事。这种普遍性还体现在叙事可以用抽象语言符号,也可以用非语言的具象符号或抽象符号与具象符号结合的混合符码作为叙述的传媒或工具。用叙事学的观点来看新闻语言的结构特征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新闻语体是以传播功能为标准区分出来的语体类型。新闻要素有四个:新闻事实,新闻价值,传播媒介,受众。在四大要素中,新闻事实是居于首位的,主要的因素。无论从新闻的本源,本质,构成看,叙事都是新闻语言得以形成的根本和必备要素。所以,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新闻是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的。
2.微博新闻概述
微博 (Microblogging) 的概念最早由推特提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微博是新浪微博。推特是微博的鼻祖,新浪是微博在中国本土化的代表,国内微博与推特最大的共通点除了字数都要求简明外,信息的时效性也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不管是新浪微博还是推特,它们都把自己定义成朋友之间,明星和粉丝之间的信息交流工具。用户在推特或者新浪微博注册账户之后,需要 Follow (新浪称“关注”)他感兴趣的人们的账号,别人发布的信息连同用户自己发布的信息会汇集成为一个 Timeline(时间线) 。不论是在推特还是在新浪微博,用户如果只关注别人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还不足以体现微博的价值,用户还需要被别人关注(推特称 Follower ,新浪称“粉丝”),只有这样,信息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传播。
在单条消息引用图片方式上,新浪不管是网页还是客户端,都可以随意插入图片,图片被加载在单条消息的下面。推特官方网页是不能插入图片的,只有客户端加入了图片分享功能,但推特不在网页上预览图片,而是采用在消息中嵌入图片地址的缩短网址。也就是说,推特更多的采用文本来传递信息,新浪做到了“图文并茂”。新浪微博转发的信息原文和图片在网页和客户端中占用的空间严重消耗了消息获取者的时间成本,也使得信息获取人消耗了更多的网络流量。
2.1 微博新闻与传统新闻
传统新闻与微博新闻在物质基础,信息载体和信息符号上有截然不同的个性色彩,这就导致了它们鲜明的传播形式上的差异。传统媒介的信息受版面,时间,单一地区的限制,这就要求它们要在特定的时空中选取新闻事实来进行报道。微博新闻却恰恰相反,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种形式上的巨大反差,进而造就了两种媒介在新闻采写上的程序的差异。传统新闻对新闻的采集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与物力,它往往要经过信息的搜集,采访,撰写,审稿等环节。由于微博新闻具有随时,随地,任何人的传播特性,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源,微博新闻的发布者只需要记录下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即可,程序的简化使新闻采写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传统新闻和微博新闻传播形式上的差异还反映在读者或用户的反馈形式上。传统媒体要获得用户反馈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信件,电话,民意和问卷调查的形式。现在大多数媒体会建立自己的网站来获得受众更多的信息,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和官方组织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博。11月23日,厦门警方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悬赏寻尸 的关注点在哪些地方,并在最大范围内扩大消息的传播。通过微博这种耗时少的反馈渠道,可以使传播者更加了解自己受众的心理诉求。
目录
3.微博新闻的叙事特征............................................................................14
3.1 微博新闻的叙事者和接受者.....................................................................14
3.1.1 微博新闻的叙事者的视角 .................................................................14
3.1.2 微博新闻叙事人与接受者的对话关系 ...............................................18
3.2 微博新闻的叙事时间..................................................................................21
3. 3 微博新闻的叙事结构...............................................................................26
3.3.1 微博新闻叙事的外结构 .......................................................................26
3.3.2 微博新闻叙事的文体结构 .............................................................29
························································································································
结论
本章主要分析的是微博新闻的叙事特征,包括:微博新闻的叙事者和接受人,微博新闻的叙事时间,微博新闻的叙事结构和微博新闻的语言。其中,微博新闻的叙事者和接受人在有着自我特性的同时,其对话关系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信任感,应该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公众事件;微博新闻的叙事时间表现方法有概要,场景和省略,与传统新闻的功能类似;微博新闻的叙事结构主要分析的是外结构与文体结构,外结构表现形式多样,文体结构具有互文性特点,微博新闻的互文性特点体现了其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快速摄取新闻的特质;解析微博新闻的语言特征主要是通过词法,句法和非语言符号来展开的,微博语言新奇多变,碎片化与个性化是其突出特点,我们应该吸取微博上那些贴近大众的语言风格,让新闻报道更好地服务于民,同时,也应该杜绝庸俗化的语言倾向。
微博新闻的叙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微博新闻,叙事属性,语言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