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消息来源偏向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55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论

1.1 研究动因和意义

第一节 研究价值
伯纳德·罗胥克(Bernard Roshco,1994)曾指出,“新闻具有双重本质”,即新闻既是一种社会产物,也是一种组织性的产物,新闻生产同时受到内部组织和外部社会中各种控制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消息来源是媒介的一项功能性需求,是这些内外部控制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为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线索,追求独家新闻报道,就必须依赖于新闻线人的爆料,以广泛的人脉关系来延伸自己的视听范围。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及准确性的性质也要求记者在写稿时能提供多方证明,权威消息来源的诠释评论则是最好的佐证。正如麦尔文·曼切尔(Melvin Mencher,1981)所言:“消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的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可见,消息来源对于新闻报道和新闻工作者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消息来源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和事实的证实者,不可能以完全客观中立的态度来传递信息,他们往往会以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和方式来描述世界、诠释事实,其个人偏好、新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随着记者在新闻中对消息来源及其话语的呈现而一并呈现在受众面前。当然,记者对消息来源也并非全盘接受,选取什么样的消息来源更有利于稿件撰写,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更符合阅读习惯等,都是基于记者的个人价值理念及媒介组织常规而有所取舍的。经过了消息来源的首层“把关”,记者还会在新闻材料取舍及呈现方式上做好第二个“把关人”。因而,媒介社会学家就认为,“真正的社会意义的建构者,应是新闻记者与消息来源共同合作的结果。
纵观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议程设置、拟态环境、媒介建构论等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已充分表明,我国大众化媒体在消息来源的选取和使用方面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偏向,新闻从业人员对官方会议、新闻通稿、发布会之类的常规化来源和日常性渠道有较强的依赖性,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消息来源在媒体上的出现频率和呈现方式并不平等。这种偏向不仅损害了新闻的客观性,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还损伤了媒体公信力。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而言,消息来源偏向还体现了权力关系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博弈与角逐,它不仅关系到新闻客观性和社会建构,体现了媒介接近权和话语权在传媒领域的分配,还彰显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权力角逐。因此,消息来源偏向问题既是新闻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理论研究中“把关人”理论、框架理论、议程设置以及霸权主义的重要议题,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2 个案研究的对象——《第一财经日报》

2.2.1 《第一财经日报》概述
《第一财经日报》作为我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财经日报,创办于 2004 年,由三大传媒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是国内首张跨地域联办的财经报纸。《第一财经日报》目前为对开大报,每周出六期,涵盖财经、政经、产经、商业文化等内容。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其突出特色,也代表着当今新兴类财经报纸的改革方向。《第一财经日报》隶属于第一财经集团,报纸、广播、电视、周刊等系列平台使得该报有了强大的平台作后盾,现代传媒企业管理模式则使得该报在资讯采集、人才管理、广告获取、资本运营等方面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操作。其早期的办报理念是“商业改变世界”,凸显了其浓厚的商业氛围和财经气息。
2008 年,《第一财经日报》由原来的周五报升级为周六报,《21 世纪经济报道》也高调改版,步入周五报行列,《华夏时报》也在改版……《第一财经日报》似乎在 2004 年刚创刊时就已经预感到了今天的结局——财经类报纸始终还是要走到“日报化”的道路上来,因此当年才那么有先见之明地首开财经日报之先河。历时几年的发展,《第一财经日报》以行内先行者的身份,在财经日报化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经验,代表了财经类报纸的发展方向。正如《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所言:“日报可以让人天天看,它首先的优势就是‘动态’,也就是‘及时性’……在新闻性、及时性方面,日报非常有优势。”[64]“权威、主流的全国性财经日报”是《第一财经日报》的定位,它“密切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反映中国经济转型的整体图景,追踪世界经济动态,提供财经新闻政策解读,透视商业事件本质,报导产业最新资讯,做出市场分析,传递管理经验,引导投资决策,把握科技趋势,普及商业文化。”

目录

3 财经新闻消息来源偏向分析···························(24)
3.1 财经新闻消息来源偏向总述························· (24)
3.2 财经新闻消息来源偏向具体分析 ······················· (30)
4 财经新闻消息来源偏向的原因··························(45)
4.1 政治权力的控制与使用····························(45)
4.2 市场力量的渗透与制约···························· (50)
4.3 知识场域的霸权与误区···························· (53)
4.4 媒介组织的规范与考核···························· (56)
4.5 记者个人的偏差与失职···························· (59)
··················································

结论

通过对《第一财经日报》自 2010 年年初改版以来至 2011 年底两年间的新闻报道进行抽样分析,我们发现当前财经新闻消息来源存在着严重的偏向,专家学者、经济精英、官方来源等社会精英阶层积极抢占着媒介话语权,以积极主动的状态传播着有利于他们自身的信息和主导意识。与此相反,一般民众和社会普通工作人员的声音却很少在财经媒体中出现,即使偶有登台,其形象也多被塑造成弱者、被动的角色,他们真实的利益表达随着媒介近用权的偏向而被削弱了。可见,如此形成的意见空间并没有实现多元化,而只是一味地偏向了社会精英阶层,媒介话语权已然牢牢地掌握在了权势阶层的手中。除此之外,在财经新闻中匿名消息来源和模糊消息来源尤其显得常态化,“业内人士”式分析大行其道,这不仅影响了公众的知情权、损害了媒介公信力,还容易滋生虚假新闻,严重挑战着新闻专业主义。
尽管新兴类财经媒体较一般大众化媒体而言,在消息来源的使用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多方引证以及专家学者权威的分析使得财经新闻看起来更专业、更有深度,符合社会公众对财经新闻的期待。但政治、经济等社会大环境依然制约着财经新闻的生产。主流、权威的受众定位以及财经领域专业性较强的天然性质会使财经新闻消息来源不自然地偏向于社会精英阶层,这不仅引起了社会权力话语的不公,还深深影响了民主社会的进程和公关利益的平等表达。当然,媒介组织内部的常规因素也是消息来源偏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其长此以往而形成的习惯依赖,使得这种偏向更加常态化。但新闻信息多元化的目标依然被认为是衡量民主社会媒体表现的有力指标,各方权力的拥有和实践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多元的基础上。现实中,媒体显然无力在短时间内改变现存的新闻体制,也无法完全逃离政治经济等大环境的影响,但被誉为“第四权力”的媒体依然因其在信息社会具有的强大话语权而在社会建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媒体依然有其可作为之处。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专业主义依旧是财经媒体表达公共利益的根本保障,是履行媒体社会公器角色的唯一法宝,是财经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因此,如何在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大环境、各方利益影响之间获得平衡则是规避消息来源偏向的重要方法。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