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媒体习惯把 2010 年称为中国的“微博客元年”。这一年,《南方人物周刊》把年度最有影响的人物颁给了微博客;这一年,李开复说“微博客改变一切”;这一年,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说“微博客,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学者认为,“传媒由政治寡头或商业帝国控制的时代将土崩瓦解,取而代之是公民控制的时代”,“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的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纵观近几年来微博客上的大事,微博客当得起如此高的褒奖。美国的 2008 年的总统大选、2009 年伊朗的“Twitter 革命”、湖北的、于建嵘发起的“微博客打拐”、特别是 2010 年 9 月 10 日江西省抚州市“宜黄事件”,成为当年微博客上最突出、最重大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微博客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平等性、批判性等公共领域特性,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
第一章 公共领域理论与微博客
第一节 公共领域理论
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从 50 年代起就致力于复兴古典共和主义思想的汉娜·阿伦特提出的。阿伦特特别推崇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政治动物”的观点,认为人的三种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工作和行动。在她的理论中劳动是相对于人体的生理过程而言的,是人的生命本身;工作营造一种与自然世界完全不同的人工世界,而个人生命囿于其中;行动则是唯一不需要借助任何中介所进行的人的活动,是指人们生存的群体条件。在阿伦特看来,一切人的条件都与政治有关,而群体性则是所有政治生命的重要条件,不仅仅是充分条件,而且还是必要条件。与人的三种最基本的活动相对应,人类的活动领域也就是整个社会结构可以分为私人领域(劳动)、社会领域(工作)和公共领域(行动)。汉娜·阿伦特认为,在古罗马社会,公开的行动就是公共领域的政治活动,它反映了人类的多样性,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行动是自由个体之间进行的交流、接触和理解的互动活动,是真正的人的生活,也就是政治生活,它表现了人的独特本质。行动所对应的公共领域是真正富于人性的领域。
第二章 微博客作为公共领域机制的考察
哈贝马斯认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产生主要借助于以下机制:宴会、沙龙、咖啡馆、音乐会、评论员杂志、早期的报刊。其中,报刊在哈贝马斯看来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公共领域的种种机制有着一系列的共同特性。首先,要求具备一种不以社会地位平等为前提的交往方式。唯有如此,在共同的讨论中,论证权威才能压倒社会权威,保证讨论公平进行,产生真正的公共舆论。这是区别于以往代表型公共领域的重要特征。其次,公共的讨论应该限制在一般的问题上。所谓“一般的问题”是指问题的解释权不是被权力(无论政治权力还是宗教权力)所控制的甚至是不能控制的。以文学为例,它不再是为宫廷或者教会而创作,而是为了市场,也就是大众而创作。这样的文学失去了神圣性变得世俗化了。这样,关于问题的解释就必须靠大众的相互沟通、相互讨论,而不是权力,不管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做出一个解释。最后,机制中的公众必须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不能与世隔绝,自成一个封闭的小集团。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肖滨,把公共领域机制的三种特性概括为三个简单的词语:平等交往、关注世俗和公开讨论。公共领域的平等交往、关注世俗和公开讨论与微博客的平等、开放、话题的世俗性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特性。正是因为这些特性,微博客也就能在一些列事件中有突出的表现,在大众、政府和媒体之间构建起一个公共交流平台,产生一个公共领域。
目录
第三章 微博客公共领域特性...................................................................................28
第一节 微博客用户的双重角色.................................................................................28
第二节 微博客的公开批判特性.................................................................................31
第三节 微博客的公共舆论功能.................................................................................33
第四章 微博客公共领域的挑战.................................................................................37
第一节 商业、政治力量的入侵.................................................................................38
第二节 普遍开放原则的现实境遇...............................................................................40
第三节 对舆论领袖的过分依赖.................................................................................42
·······································································································································
结论
当我们用乐观的态度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来审视中国的微博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微博客无论是作为一种机制还是本身表现的种种特性,都可以说创造了一种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但是如果我们以哈贝马斯那种悲观地看待自社会福利国家取代自由主义国家以来公共领域的态度来看待微博客的公共领域的话,又会发现微博客所形成的公共领域有很多问题。我国现在处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层出不穷。公民需要一个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舆论。而现实中传统媒体似乎难当此大任。于是更加个人化、自由化的微博客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与互联网的传统应用,如论坛、博客相比,它的门槛更低,支持手机等移动终端,使用更加方便。夏俊峰案中张晶不会使用电脑,更不会上网、上博客,可微博客的工作人员告诉她“不用上网打字,会发短信就行”;1宜黄事件中当事人在被困机场和电脑被没收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手机发布微博客。如果没有微博客低门槛、支持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特点,那么这些事件可能就不会发酵成一起舆论事件。所以《纽约时报》评论认为微博客“是一个观察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