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26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在内容上相匹配,在实现目标上相契合,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经济融合发展效应、社会公平效应、文化城市效应以及生态治理效应,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诸多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这也是城乡实现融合发展的主要困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助推,在文末笔者建议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来加强城乡融合能力,通过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以及发挥农民自身能动性来提高融合动力,通过完善公共需求表达机制、健全政府考核机制来施加融合压力,由能力、动力、压力三力联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城乡融合
(一)城与乡的概念
城市是“城”与“市”的合成词。最初“城”是作为防御目的用墙围起来的区域,而“市”则是人们用来进行交易的场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融合,出现了“城市”。关于城市的界定,不同学者,意见各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是人口、生产资料等的集中地24。英国城市经济学家巴顿则将城市作为各种经济市场的交互区域。德国经济学家维尔纳桑巴特指出城市是一部门人口的居住地,这部分人口主要依靠城市以外的人们提供农业劳动产品。
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工作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的地域可以划分为城镇和乡村这两种。其中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乡村则是指城镇以外的其它区域。而在学术界学者们所提及的城镇大多指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区域,这一区域主要第二、三产业聚集地,更是政治、经济、科技等的活动中心。

(二)城乡融合的内涵
城乡融合发展内涵最早是由英国社会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到的。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用机器化的大生产代替的人力手工劳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技术的进一步运用,让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形成了城市化的发展现象,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资产阶级兴起的巨大城市,使城市人口快速增加,让一大部分人口脱离了农村的生活状态,走向城乡。

融合是两个或以上的事物连接形成一体的一个过程。而城乡融合则是指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更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的概念。受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城乡之间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均等现象,社会稳定发展受到冲击,城乡融合思想也在这一背景下受到人们的重视。城乡融合发展概念自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融合方面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人们对城乡融合的理解有所不同。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一、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在我国从提出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改革开放到 80 年代中后期是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提出与探索阶段。改革开放的践行使得城市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历史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也使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城乡发展差距悬殊,在这一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出现雏形并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一般认为,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但是,城乡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它涉及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社会空间生活融合等多个角度;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在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这一时期不再只关注城市的发展,转而关注对城乡结合区域进行探索研究。中国独特的地域由城市、乡村以及城乡结合地区构成,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乡村边缘相交处,这一区域兼具城市和乡村的特征,对这一区域的研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从城乡结合区域的概念以及类型和特征等方面进行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框架的正式建立和完善是在 90 年代中期至今。这一时期正式开始了理论层面的探索,全面系统化的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因素、实现路径进行研讨。总之,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二元分割、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这样的一个发展历程,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尤其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批判,登哈特夫妇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传统的行政理论大多将政府置于管理的中心位置,主要就政府自身的内部问题进行改革而忽视了公民的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转变了这种管理理念,将公民纳入到管理的核心地带,转变政府的治理角色,从掌舵者转变为服务者。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目标是要重新重视社会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在管理中推行公共服务的精神,让政府与公共社会实现沟通与共治。
..........................

第二章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框架

第一节 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发展脉络
一、城乡二元分割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内部采取了物价稳定、经济秩序整顿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城市的经济得到复苏。在 1953 年之后,国家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之下,为了缓解城市的粮食压力,保障工业发展,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等级条例》等政策法律人为的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割裂了农民与城市、与市场的联系,城乡居民身份的差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矛盾突出。
农民向城市的流动被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于此同时,人民公社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则将农民更进一步的束缚在土地上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等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社会资源在二者间的分配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现象32。这一时期我国的城乡关系处于人为的二元分割状态,城乡各种要素不能实现自由流动,造成了农村和城乡不同的发展境遇,一方面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先享有各种发展资源及政策优势,另一端农村自然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城乡之间无论是经济、文化、空间以及社会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二、城乡统筹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路线在全国得到广泛的推广,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农村开始兴起了家庭联产承保责任制,长期以来的城乡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二元体制结构逐渐弱化,农村与城市之间开始出现交流互动,为城乡间的资源要素流动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乡关系展现了新的局面33。改革开放后,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影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农村社会改革的开展,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城乡关系趋向缓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出现松动。
.........................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匹配逻辑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城乡二元分割到城乡统筹发展,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然而如何才能更有效的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呢?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还是农村市场经济道路?进一步思考,城市化路径实质就是通过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能力路径则是注重发展城乡的市场经济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我们发现,

城市化路径和市场经济发展能力路径其中的关键其实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人口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经济发展能力的关键是农村具有自我发展能力,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根源之一就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削弱了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因而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能力路径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联。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实现,是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可以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的,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在内容和目标上都相互契合。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内容相匹配
城乡隔离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在 80 年代后期广泛显现,城乡融合发展思路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涉及社会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城乡融合发展首先是人的融合发展,是以人为核心,通过合理的城乡发展规划以及公共服务建设来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有机互动36。不同于其他的城乡发展关系,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而是从法律政策上切实保障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实现发展机会和结果的双向均等化。而城乡融合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融合发展的特征,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项公共服务内容正好相匹配,二者之间紧密相连。

................................


第三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 30
第一节 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应用................................30
一、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设定......................................30
二、评价指标选取...............................30
第四章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境....... 43
第一节 二元分割的体制困境...................................43
一、城乡分割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43
二、城市偏向性的公共财政体制..............................45
第五章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研究... 52
第一节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建设..............................53
一、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能力........................53
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提高供给能力...............................54

第五章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研究

第一节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建设
一、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能力
适应城乡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在基本公共服务中提供中的保障能力。分税制的影响下,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不能实现有机的统一,依靠有限的财权并不能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因而需要对财政体制以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做出调整,以保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顺利发展。

首先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应当加大财政支出对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在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具体投入中,需要进行明细化区分,主要用于与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着力确保广大农村及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转变农村地区基层政府财政支出的方式,由国家财政加以补贴。具体的实施中,可以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政策61。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可以极大的促进城乡融合的实现,在对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可以科学分配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转移支付,实现二者的优势互通,在实践操作中,可以依据现实需要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相匹配引发了一些列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要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则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在明确财权、事权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公共服务发供给力度。具体来说要建立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问责机制,明确划分各自的管理范畴,将全国范围的公共服务事务纳入中央的管辖范围,地方性的公共服务则由地方政府负责,中央政府也应依据现实发展的需求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权,让其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性的事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

................................


结语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在内容上相匹配,在实现目标上相契合,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经济融合发展效应、社会公平效应、文化城市效应以及生态治理效应,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诸多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这也是城乡实现融合发展的主要困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助推,在文末笔者建议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来加强城乡融合能力,通过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以及发挥农民自身能动性来提高融合动力,通过完善公共需求表达机制、健全政府考核机制来施加融合压力,由能力、动力、压力三力联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政府面对城乡问题提出的战略性政策方针,城乡融合发展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让改革成果惠及城市和乡村的广泛群众,以此来提升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公平感。由于笔者学术水平有限,文中存在不足之处希望众多学者批评指正,同时倡导更多学者进一步从各个视角推进该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探索寻求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