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网络舆情是当前我国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在互联网领域的一种表现方式。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多元文化交融与利益冲突的不断凸显,各类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并蓄势成为可能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及社会公共安全有效治理的一种负性力量。
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公众参政意识的不断提高,促使网络成为了汇集民智民愿的舆论场,这使得各种社会问题、敏感事件能够迅速被网民所关注,引起广泛的讨论,形成网络舆情,而一旦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预警监控不及时,网络舆情危机便可能会一触即发,在一定程度上聚集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地方政府的治理。虽然网络舆情在对政府官员监督、反腐倡廉等方面成效显著,但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譬如“贵州瓮安事件”、“丽江打人事件”、“广州越秀男子坠楼事件”等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的频繁发生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政府治理带来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因此如何准确把握网络舆情、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地方政府现阶段面临的严峻挑战。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以网络舆情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地方政府危机应对的问题,立足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现状、分析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改进对策。
通过资料搜集、深入研究,全面分析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现状,发现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剖析并试图找出症结所在,并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提出改进的对策,希望能够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理论的完善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具体的思路,充实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对于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问题都非常的关注,他们从多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和传播学等领域都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就为笔者立足于地方政府研究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问题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由于本文研究的主题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因此需要深度挖掘国内外学者们对于“网络舆情”和“危机应对”两大方面的研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关于网络舆情的内涵研究。王来华教授在其著作《舆情研究概论》(2003年)中最早界定了舆情的概念,即民众围绕舆情事件的发生、变化和发展对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刘毅最早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2007 年)中不但全面展现了中国舆情思想的发展与制度变革,整理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主要特征和传播路径,还提出了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对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网络舆情对于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研究。温淑春认为(2009 年),网络舆情对于塑造政府的形象、营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至关重要,但若网络舆情处理不当,便会使政府在管理信息方面失去主动性,使民众与政府之间产生隔阂,严重情况下,它甚至可能会危及公共管理秩序②。曾润喜认为(2010 年),网络舆情不但能够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效率,降低政治参与的成本,还可以监督,地方政府的行为,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并提高政府回应力度,进而强化政府公共性、推动行政问责机制的不断完善③。在《地方政府怎样用好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2017 年)一文中,赵会分、石翠仙从三方面研究了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正负影响,分别是推动政府政务透明化、推动政府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正面影响),与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出现网络暴力、引发社会矛盾(负面影响)。
............................第 2 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基本概念
2.1.1 地方政府
在目前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中,“地方政府”一般指与中央政府相对应的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机构。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大多数网络舆情危机案例的研究,发现目前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已经加速“下沉”到市县级地方政府,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敏感事件主要发生于市、县,并且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的主力军也是市、县两级政府机构。因此,本文所界定的地方政府主要指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直接主体——市、县两级地方政府。
2.1.2 网络舆情
“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舆情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唐诗人李忠的《献乔侍郎》中①。舆本来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地位低贱的人,由于这类人的人数占比最大,后来就用它来代表大众。舆情是指大众对社会中触及自身利益的或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反映社会矛盾的、受到广泛关注的事件所持有的言论、态度和情绪的总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民主意识的提升,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已成为潮流。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为网民发声提供了条件,成为了公众理解、谈论、参与甚至影响政治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则应运而生。
综合分析现有文献与观点,网络舆情特指公众对发生在网络或者以网络为信息传播媒介而产生、传播、发酵的社会公共事件所表达的言论、态度和情绪的总和。其中比较敏感的公共事件、庞大的网民群体与层出不穷的网络媒体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网络舆情的演变要素。
第一,敏感的公共事件。虽然网络空间里聚集了大量的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吸引网民的关注,只有那些能引发网民强烈情感共鸣的敏感的公共事件,才能成为焦点并引发网民的激烈讨论,从而引发舆情。敏感的公共事件一般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此类事件不走常规路,超越了大多数网民的心理期待,如此才能猎新求异、出乎意料。其次,此类事件超出了网民一般的道德底线与基本价值观,或者触及到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最后,此类事件往往能从中抽象出某些意义性标签。那些越是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抽象出一定意义标签的事件越容易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引发网络舆情。
第二,网民群体。网民群体数量庞大,大致包括以下四大组成部分:
普通网民。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平等性、低门槛为广大网民提供了释放情绪、表达意见的平台,当现实社会中社会参与和表达利益需求的渠道并不那么畅通时,他们便会转向网络空间寻求满足。而敏感的公共事件的出现会将他们凝聚起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
2.2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基础理论
2.2.1 政府善治理论
善治是随着治理理论的发展而提出。善治理论注重政府在治理中与公民的合作,是随着民主社会进步产生的新的政府治理视角,代表着国家与公民的合作关系,即还政于民,将国家的权力回归于社会。该理论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认为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应该转变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各主体之间应平等沟通、合作、协调;政府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政府与其他主体的合作、协商、组织认同、目标一致等方式,来行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政府善治的实质是建立在遵循市场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以及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合作。政府善治并不都是依靠政府的权威,还有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俞可平认为善治具有十大要素:一是政权的合法性;三是法治;四是透明性,包括政府与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五是责任性,即政府各部门都有各自的权责;六是回应,即公共管理人员与机构应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回应;七是有效性;八是参与,即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九是稳定性,包括公共秩序稳定与安全,减少社会内部矛盾,保证公共政策的连贯;十是廉洁,包括政治约束,法治惩罚,社会监督。
地方政府有职责妥善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对公众要求作出回应,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网络社会的和谐,维持现实社会的稳定,还要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发展以及处理过程等环节进行问责,接受公众的监督。同时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应加强与网络社会其他主体的沟通互动,信息互动机制。
.........................
3.1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现状................................20
3.1.1 增强了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意识.....................20
3.1.2 设置了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机构..........................21
第 4 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问题的原因分析...........................28
4.1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理念落后..............................28
4.1.1 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危机认知存在偏差........................28
4.1.2 地方政府官员求稳心理比较严重..........................28
第 5 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改进对策............................36
5.1 转变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理念................................36
5.1.1 纠正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认知偏差........................36
5.1.2 树立地方政府官员的善治理念......................................37
第 5 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改进对策
5.1 转变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理念
5.1.1 纠正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认知偏差
长期以来受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各个地方政府一直都从问题视角出发看待网络舆情危机,着重网络舆情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对网络舆情的研判、预警、回应与引导都存在畏难情绪,这就忽略了网络舆情危机的深层次的意义,掩盖了危机本身在另一方面为地方政府治理所带来的机遇,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妥善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概率。因此,地方政府需要由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转变之前的畏难想法。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必须全面认识到网络舆情危机背后所蕴含着的深层次的意义,把网络舆情危机看做政府与广大群众沟通的桥梁,看做群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治理的另一种方式,应该找准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尽快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需要畅通沟通渠道,将网民对于需求的反映渠道多样化,使网民通过更恰当更安全的方法来表达利益诉求,有利于拉近地方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