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之行政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37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以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自此,我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颠覆性技术创新层次不穷,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阶段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重大调整,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创新创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
1.1.2 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前所未有的时代发展机遇和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科技创新实力,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获得成功。人才是第一要素,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创新型大学的支撑。大学作为科技强国的生力军,特别是工科院校其在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中,承担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
1.1.3 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驱动。2010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之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有序开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及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挑战,高校作为培养我国高水平人才的主要阵地,积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政府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又涉及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涉及到企业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只有将创新创业主体——政府、高校、企业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发展。
...........................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探索我国工科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
当前,创新创业走向了社会舞台的中心,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新成为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牢牢依靠创新发展,其关键在于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业型大学以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成效显著。西方国家创业型大学实践经验表明,工科院校在学科结构、科研能力、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长期以来,我国工科院校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尚未发挥良好的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剖析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期探索我国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2)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政府创新创业政策支持、高校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但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较为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探究我国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推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

(3)推动我国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目前,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各级政府出台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积极为创新创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高校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企业释放创新发展活力,积极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创新创业在我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也逐渐暴露。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创业活动成果显著,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作为市场活动主体,亟需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缺乏科技创新人才。政府作为创新创业的服务者,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但创新创业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尚未发挥出高效价值。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探讨

2.1 相关概念
2.1.1 工科院校
工科院校是以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和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经验,为了解决生产等产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专门从事工科教育教学的高等学校[33]。按照学科特点,可划分为综合性、行业特色型和一般地方三者类型。根据隶属关系,可分为直属工科院校和地方工科院校。工科院校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对我国工科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工科建设新模式,培养能够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了新时代工科院校的责任和使命。
2.1.2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学术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又是经济与社会教育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而广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目标的教育创新。2010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34]。这是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概念。高校创业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创造新产品实现创业;二是创造新产业形态实现创业;三是创造全新产品产业形态实现创业。工科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包含两个方面:(1)工科院校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政府等科技成果转化;(2)工科院校运用技术创新或模式创新以自主创业形式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成果是指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而创造、开发、改进、推广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创新创业成果与科技成果密不可分。
.......................................

2.2 三螺旋理论
2.2.1 三螺旋理论的提出
“三螺旋”源于生命科学的研究。1953 年 Pauling 和 Corey 提出了 DNA 的三重螺旋结构模型,其认为 DNA 是由三条肽链组成的,呈现螺旋式的互相缠绕[36]。三重螺旋结构模型逐渐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应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逐渐成为社会创新的中心。传统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1995年 Etzkowitz 和 Leydesdorff 合作发表了《大学-企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实验室》一文,使用了“三重螺旋”的概念,作为解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的模型,反映创新主体间特殊的关系[37]。三螺旋理论是指政府-产业-大学三个组织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38]。三螺旋创新理论模型中,政府-产业-大学三个主体在保持独立身份及各自职能的同时,又支持其他主体职能的完成,三个主体如同“螺旋上升的螺旋线一样互动、交叉、重叠和融合演变出层出不穷的关联模式和组织结构,从而推动整个创新活动的螺旋式上升[39]。三螺旋理论的提出为研究大学—产业—政府关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研究范式,其作为创新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其主要思想是大学、企业、政府在创新中相互协作、角色相互转换,通过三方资源的充分共享,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协同创新效率[40]。自 1996 年起,以探讨“三螺旋”为主题的国际三螺旋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推动了三螺旋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三螺旋理论解释了政产学合作中的制度、组织、文化等问题,从而有效地推动政产学合作的深度发展。三重螺旋理论提出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已成为目前分析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的主流模型。
2.2.2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三螺旋理论所探讨的是政府、大学、企业创新主体围绕知识生产与转化为目标而形成的相互连接又螺旋上升的互动关系。在互动关系中,政府、大学、企业都是创新系统的重要力量。三螺旋理论内涵包括三层含义:(1)政府、大学、企业三者在螺旋体形成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2)政府、大学、企业三者的角色职能在螺旋体内既实现整合又可能实现部分的转化,即每条螺旋上的职能相互整合甚至部分实现了转换;(3)政府、大学、企业通过三条螺旋链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重叠组织机构和网络,以此为政产学合作的创造性提供新平台[41]。第一层含义说明了政府、大学、企业三者在创新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职能: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为政产学合作提供支持;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承担着科技创新与知识传播的职能;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的推动者。第二层含义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作为知识创造的主体,开始承担部分创新成果转化的职能,创造新产品,开拓市场,发展成新企业;企业在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活动的同时,也建立了相关的科研机构或中心以实现技术知识创新,发挥了大学知识创新的作用。
.............................
第 3 章 河北省 H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案例研究......................... 15

3.1 H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15
3..1 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6
3.1.2 高校初步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7
第 4 章 美国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经验借鉴.............................. 24
4.1 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支持者................................ 24
4.1.1 政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4
4.1.2 政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项目支撑......................... 25
第 5 章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33
5.1 政府发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导作用......................... 33
5.1.1 政府应树立“一盘棋”工作理念...........................33
5.1.2 政府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系........................... 33

第 5 章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5.1 政府发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导作用
5.1.1 政府应树立“一盘棋”工作理念
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由于创新创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创新创业的发展是由政府多个部门共同推动的。如河北省科技厅负责制定科政策计划、科技成果管理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发改委负责拟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合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就业;财政厅负责财政拨款,制定税收政策及补贴性政策等。教育厅负责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等。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能单独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当前,我国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创新创业发展。但是由于缺少统一部门的领导,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缺位和越位。政府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将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目标统一,高效落实的创新创业工作联动格局。同时,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明确各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责,推动政产学的合作发展。

5.1.2 政府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系

完善的政策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重要调控者。作为重要的一条螺旋链,政府所承担的制定政策法规、提供财政资金等职能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在推动科技创新产学合作过程中,企业常因资金缺乏而倍感压力,高校因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创新创业资金匮乏而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犹豫不决。学生因学历证书认证差别,使得创业活动难以放开手脚。作为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则需要提供财政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以更好地推动产学合作。政府应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因此,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公共管理手段发挥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政府应从顶层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为政府、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资源和公共服务。如美国的《拜杜法案》、英国的《反垄断法》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护。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