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之行政管理研究--以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西南城社区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40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自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也加速向大城市流动,城市发展也因为人才的汇集和人员的流动而充满活力。随着我国市场结构的改变,“单位制”的社会治理体系也慢慢的解散,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基层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在逐渐的完善壮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社区组织的繁荣,导致了城市发展资金和管理的负担。当前,我国积极推行社会治理和创造和谐社区。在 2000 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3 号)到 2002 年十六大报告“建立文明和谐、管理有序的新型社区是完善城市居民自治的前提条件”,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在不同程度的强调着社区治理的重要性。社区治理正在全国城市广泛开展,各方学者积极调查研究,总体上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社区治理成果和经验。

从国际层面上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已获得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不论是美国的社区参与总统选举,日本的町内会,还是韩国首尔的“居民参与型城市再生”项目,都极大的体现了自主管理,自主决策,自主执行,自主监督的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升社区治理,促进居民更好的参与社区治理,使居民能够有方法、有途径、有保障的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长治市西南城社区为例,分析研究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帮助的解决方法。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社区和社区治理概念的提出时间在我国还是比较晚的,发展进程也比较缓慢。我国的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依的关系,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居民的身份也随之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发展,人们的生活不仅只依靠工作单位,更多的依靠居住的社区。我国最早提出社区建设研究的是费孝通和吴文藻两位学者,两位在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国情和居民的生活状态,对我国的社区建设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奠定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基石。
当前,我国对社区治理的研究和学术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这源于社区治理重要性的不断突出,人们意识到了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者们对社区的发展、社区的建设、社区的治理以及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在 20 世纪 90 年代,社区建设的理念就由我国民政部门提出,社区服务也受到了重视,但由于当时经济体制和政治政策的局限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改善。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社区善治的理念被提出,人们对社区治理的关注又到了一个新起点和新高点。
..........................


第 2 章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基本概念
2.1.1 社区的定义
在古代社会,社区是一个比较容易区分的单位,因为群体是相对稳定地居住在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和其他群体的边界很清楚,同一群体内人们的社会交往也非常频繁。人们的需求和利益主要是通过社区内的合作、交换来实现的,所以群体对社区的归属和认同感也比较突出和强烈。
“社区”这个词的出现最早是在《社区与社会》的书中,它是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在 1887 年提出的,并且做出了探索和求证。他指出,社区的建立是由一定的地域、精神、血缘关系组成的,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是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连接的。社区可以说成是一个意识社会团体,团体内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依赖。

美国学者罗伯特·普克对社区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他从组织结构上划分,包括生态体制、人文体制、政治经济体制等,界定了“社区是指在一块被或多或少划定了地域范围上的人群及组织制度的汇集”。②总之,他对社区的理解是在一个地域关系内的社会群体。
我国对于“社区”最早的理解是出自费孝通先生,他将“社区”一词从西方国家带入到我国,并进行了新的定义。他认为,社区是由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所组成的,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生活习惯、风俗传统一致的大集体。
从不同学者对社区的理解和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社区是一个生活在一起的共同体,在这个生活的组织里,有一定数量的成员,成员对这个共同体都有一致的认同感,并且这些成员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利益需要,在需求的推动下,成员之间广泛交流,产生利益和感情上的关联。
社区包含的四个基本要素基本可以归纳为,第一,社区居住人口。居民是社区组成的必要条件。第二,社区内的居民生活在共同的地域。第三,社区居民要有一定的社会互动,这些互动是联系居民之间的感情和利益的纽带。第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最重要的要素。
..........................

2.2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
2.2.1 治理理论
“治理”一词的出现是在 1989 年世界银行作非洲发展报告中,它提到了“治理危机”,随后治理理论成为了西方新兴的理论工具,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各个学科方面都引起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治理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导致对治理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瑞斯瑙作为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者,他在《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中》深刻的阐述了治理理论的定义。他认为,治理指一种活动,每一种活动都有其目标,都有导向性,治理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治理与统治的主体不同,统治的活动是由政府来完成的,而治理则更多的是由多方利益分配者来进行的。“治理包括正式机制,也包括非政府、非正式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扩大,各类组织和参与者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的需要,实现各自的愿望”。①我国学者俞可平则从另一个方面对治理有新的理解,他提出了“善治”这一概念,他在《政府治理与善治》中写到,治理是各类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利用公共权力来管理各项公共事务和分配公共利益,用来维持公平和安全,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系列活动。②他认为,善治是由政府主导,联合各方势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和分配公共物品及服务,使利益分配达到最优化,满足各方的要求。
由此,可以总结出治理理论,治理理论首先是一个由多方治理主体组成的,包括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私人企业、居民等组成。其次,各方主体是在统一目标下,相互协调合作,它要求各利益主体权利共享,民主开放,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利益分配最优化。最后,治理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通力配合,居民是社会的主人,这就要求居民的自觉性和参与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共同的治理社区和社会。

........................

第 3 章 长治市西南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
3.1 西南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21
3.1.1 西南城社区的基本情况...........................................21
3.1.2 西南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形式...............................22
第 4 章 长治市西南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33
4.1 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33
4.2 居民参与制度不完善......................................33
4.3 社区管理能力发挥不充分..........................................34
第 5 章 国内外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36
5.1 国内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36
5.1.1 杭州城厢街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及经验...........................36
5.1.2 上海静安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及经验...............................37

第 6 章 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

6.1 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6.1.1 强化居民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扩大民主,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基本原则,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目前已经成为社区治理好坏的一个评价指标。居民自治是以人为本的自治,只有真正出自自己意愿的参与,才是居民自治。我们要积极培养居民对于社区的“主人翁”精神,让居民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意识到参与社区治理,建设社区环境是自己的责任,为社区的发展添砖加瓦,荐言献策,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是自己的义务。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在社区治理活动中,当居民有了自觉的参与意识,就会消除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漠视感。居民的积极主动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会给社区治理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居民的参与意识会强化居民的参与行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行为,对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意识指导居民在社区治理活动中的行为,会使得居民在社区治理活动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由于我国的社会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居民会产生国家事务和社区事务与自己不相关的想法。居民已经习惯了被管理和被要求,在社区治理活动上,居民常常是被要求参与,对于活动不了解,对于决定无所谓。居民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强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居民和社区单方向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居民自己和社区一起有意识的努力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通过社区或者政府的力量来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