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赋权过程中社会组织增能策略之行政管理研究--以上海浦东社会组织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44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通过来自上海浦东社会组织的案例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研究浦东社会组织增能的表现和效果,并分析政府赋权与社会组织增能相互促进关系达成的可能条件和原因。在总结浦东政府赋权过程中社会组织增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增能的具体策略和改进措施。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发挥基层各类社会组织协同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意味着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过程中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协同治理作用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出了壮大社会组织队伍,增强社会组织能力,发挥社会主义作用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章节中,明确提出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推进政社分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既给社会组织预留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又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提出了新的理念模式。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意味着在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以更合适的方式赋权社会组织,不断促进社会组织增能。
我国一直以来奉行国家全能主义,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人掌握着所有资源对社会进行分配,这种中央集权体制在实现战略性发展和应对重大危机方面具有体制优势,但在许多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面对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却存在力不能及的问题,这在客观上提出了发挥多主体(包括社会组织)作用,以弥补政府不足的命题。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赋权增能理念提供探讨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关系研究的新视角,我国学者开始把赋权概念应用于社会组织、社区组织等领域的研究。一些学者对政府赋权于社会组织的内容进行分析。吕青,张淑芳提出,社会组织要通过增能实现能力建设,可以从“自身能力建设、赢得政府支持、获得公众好评、形成组织联盟”四个方面探寻社会组织增权途径,从而打破社会组织发展过程的瓶颈。徐宇珊)认为,政府的放权和赋权是促进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成长之路,“放权”是政府主动与社会分离的过程,通过放权,社会组织获得了生存的空间;“赋权”是政府主动赋予社会组织职能与资源,首先是赋予社会组织职能,其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相应的经费转移给7。尹浩认为,政府对社区应该在制度方面赋权,要改变以往行政资源、财政资源直接输入社区的做法。王思林,郭玥提出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双向赋权思路:一方面通过党政赋权:培育孵化、资金、荣誉三方面的赋权。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组织的赋权:组织赋权、管理赋权、服务赋权三方面的赋权。
有些学者则是探讨赋权增能的方法路径。徐豕良以经济社团主体为赋权对象,提出了政府赋权、企业赋权、政府和企业双向赋权的三种模式。顾昕,王旭认为,国家与社会应该从零和博弈的思维转变为相互增权的模式,建设“能促型国家”,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相互赋权。徐旭初同样提出了合作社和政府间要相互增权建议。王义以“赋权增能”为社会组织成长路径的逻辑解析,认为社会组织的权能关系存在不对等性,对赋权的内容、边界、方式、途径、推进策略和方法都做了严谨的探索。杨义凤,马良灿提出赋权多元化原因是利益的多元化,并提出了“合力赋权”的观点,阐述了各行动主体的赋权动力和实现机制,将赋权分为社会组织对受益人的赋权、利益相关者对社会组织的赋权两部分,其屮社会组织对受益人的赋权分为制度赋权,组织赋权,个体赋权三个层次,利益相关者对社会组织的赋权有政府的选择性赋权,依托单位的资源驱动型赋权,资助人的影响力驱动型。
.................................

第2章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根据本文的研宄主题,把赋权主体明确为政府,因此,政府赋权是指把政府权力或者权威进行转移或者给予到其他对象身上,让被给予对象拥有相应的权力或能力;也就是说,赋权的目的就是使被赋权对象增能。英国学者迈尔.曼将政府权力分为强制性权力和基础性权力,强制性权力是指政府对社会带有强制支配领导、掌控国家武装暴力的专属权力,对社会具有管理功能的权力,这属于政府的专有权力,不属于转移的范围;而基础性权力主要是与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相联系的,对社会具有支持型作用的权力,包括社会公共服务方向的权力,这是政府可以转移的权力。
政府赋权的方式和内容有多种,有学者根据政府培育社会组织工具类别的划分把政府赋权分为外部环境类赋权、资源支持类赋权、购买服务类赋权、引导鼓励类赋权四种。综合相关文献和本文研宄实情,本文把政府赋权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合法型赋权,是政府为社会组织塑造整体生存和发展环境方面,主要是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明确准入门槛或行政审批的标准和流程,构建对社会组织管理的行政体制;第二类是职能型赋权,主要是政府将某些职能或者权力转移给社会组织:第三类是资源型赋权,是对社会组织提供各种财税物资等资源的支持,包括向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办公场所、人员、税费减免、各种补贴等。在实际运作中,第二类职能型赋权与第三类资源型赋权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委托管理公共管理事项、设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举办社会组织培训学习交流、培养和引入社会组织人才等方式或载体来得到实现。
在这些具体的赋权行为中,有些是带有约束行为和要求的赋权,有些是直接实现了权力的转移,从而学者根据不同状况对政府赋权进行更加细化的分析:
按照是否有约束条件分为有条件赋权和无条件赋权匕有条件赋权是指社会组织必须具备或者达到政府要求的标准和条件才赋予权力,才能获得政府权力的让渡。无条件赋权是指社会组织只要成立,就相应地获得某些权力,最为典型的是社会组织成立时的合法性权力和准入登记权力。
.............................

2.2理论依据
2.2.1资源依赖理论
汤普森是较早研究资源依赖理论的学者,其研究标志着资源依赖理论的萌芽。1967年,汤普森提出组织的“权力-依赖”模式。汤普森指出,一个组织对其他某个组织的依赖程度和这个组织对它所依赖的那个组织能够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需要成正比例,但与可替代的其他组织所提供同类的资源或者服务的能力成反比例。
资源依赖理论的突出代表是费佛尔和萨兰奇科。1968年他们合著了资源依赖理论方面的代表作:《组织的外部控制》,在此书中他们提出了四个重要假设:(1)组织的生存是最重要的事情;(2)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完全提供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组织需从外界来获取生存需要的资源;(3)组织对其环境具有依赖性,并和其外的要素进行互动;(4)组织的生存是以建立并控制和其他组织之间关系的能力为基础的。
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假设是组织无法生产自身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需要与其所处环境进行交换。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组织需要的资源是稀缺的,组织需要不断获取更多的资源才能维持生存和合法性。从资源依赖理论来看,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具有对方所需要的资源,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既不是相互疏远和对立,也不一定是单方面服从,而需要相互依赖,彼此通过互惠资源,达到各自的理想目标。
...............................
第3章政府賦权与社会组织增能的关系分析...........................16
3.1政府赋权与社会组织增能的现实逻辑矛盾...........................16
3.1.1政府角度:赋权的前提是社会组织具有充分能力...........................16
3.1.2社会组织角度:具有充分能力的前提是政府赋权...........................16
第4章政府賦权过程中社会组织增能的实证分析一以上海浦东社会组织为例.......................25
4.1选择依据和研究设计......................25
4.1.1选择依据......................25
4.1.2研究设计......................25
第5章阶梯式增能——政府赋权过程中社会组织增能策略选择......................30
5.1阶梯式增能的含义......................30
5.2阶梯式增能的两种类型......................30

第5章阶梯式增能——政府赋权过程中社会组织增能策略选择

5.1阶梯式增能的含义

..........................

第6章结束语
政府认为赋权的前提是社会组织先增能,例如政府购买服务,引导鼓励性扶持;而社会组织认为増能的前提是政府赋权,例如政府放松管制和约束,给予社会组织更多自主发挥的权力,给予更多资源的支持。这种片面的看法没有认识到赋权是动态过程,两者的共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破解政府赋权和社会组织增能之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现实逻辑困境的视角是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性。这种关系受到信任因素的影响,从而赋权的范围和程度也各不一样,由政府主导下的官办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自发而起的民办社会组织,在政府赋权下能力都有增长,但增长的重点和层次却都不一样。因为社会组织本身呈现层次性和多样性,从纵向上看,官办社会组织,民办社会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和尚未登记的草根组织,从横向上看,社会组织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服务类等多种类型。这些社会组织规模大小不一,能力分布不均匀。政府在赋权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社会组织的层级差别,还要考虑到社会组织不同类型及其特点的纵向差异性。据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组织的阶梯式增能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政社合作治理格局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